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不亡论

民族文化不亡论是郁达夫南洋时期十分重要的文化思想。日本入侵中国,其野心是既想灭亡中华民族,又想灭亡中华文化的。所以在军事上实行“三光政策”;在文化上采取掠夺、毁灭和强制灌输日本的文化思想,中华民族与其文化确实惨遭浩劫。然而中华民族并没有被征服,相反中华民族在这一次神圣抗战中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以前是一盘散沙的旧中国,因抗战而变成万众一心。由此,郁达夫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与复兴的希望。“民族不亡”,这是他确立的坚定的信念;而“民族不亡,文化也决不亡”,这是他确立的又一个坚定的信念。郁达夫把民族与文化连在一起,准确把握住了延续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中国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

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的是民族消亡了,仅存文化遗迹;有的是民族与文化都湮灭在历史的大漠中。而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从夏商周开始一直到晚清,四千年来,民族的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使华夏民族的血液不时渗入异质,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和抵御外敌的能力。就汉民族而言,历史上一次次遭受异族的奴役,又一次次把异族逐渐同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中锻炼了自己,也强大了自己;而中华文化也随民族的成长而发展而进步,而具有一种独特的涵化民族和凝聚民族力量的特性。如历史上,五胡的乱华,蒙满的入主中原而最后又在文化上被汉民族文化所濡化。现在所说的中国,在历史上并非一个空间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文化中国,这是春秋时代我国政治家,思想家的一个伟大理想。当时他们所谓的‘中国’,既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又不是一个政治概念,也不是一个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即与野蛮相反的‘文明’;有所谓中国而失礼仪则蛮夷狄之,夷狄而能礼仪则中国之的说法。” 春秋时代的中原人主要是汉民族称东夷西戎或南蛮北狄,是从文化上对其鄙视,表现出汉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与高傲。在其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正是一个“夷狄而能礼仪则中国之”的过程;五胡也罢,契丹、女真也罢,蒙族、满族也罢,在汉文化的涵化下,也都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与文化紧密联系的明显特征。郁达夫以其对中国历史的洞察而认识到“民族不亡,文化也决不亡”,这种民族、文化一元化的认识是郁达夫的真知灼见。

如果说中华文化在其自身各民族中具有涵化的特征,那么整个中华民族遭受到日本这个在明治维新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度发达的国家的入侵时,则中华文化又表现出她的凝聚民族力量的特征。中国的抗战是一个全民族的抗战,不仅国内的各族人民,即使海外的华侨,也都为民族的生存和民族文化的延续而奋起团结在抗战的旗帜下。这里只有一个概念即“我是中国人”,共同的“中国”文化概念凝结中华全民族的心。有这样的民族,文化当然不会亡;有这样的文化,民族也当然不会亡。所以郁达夫那么有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的国民,有此坚强的决心以后,自然中华文化不会灭亡了;而文化不灭,也就是民族永生的铁证” 。郁达夫更从这次抗战中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坚韧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民族不亡,文化也决不亡;文化不亡,民族也必然可以复兴的。” 郁达夫这一文化观既来自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认知,更来自对抗战现实的哲学思考,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化观照。

民族不亡,文化不亡,是因为中国有统一的文字。中国之所以能保持固有的国家疆域,之所以能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最重要处,就是因为我们有统一的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的国家。若从殷商的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又统一了文字。随后的两千年,秦篆汉隶,魏碑晋楷,字体虽演化,书法的艺术更精致,但字的结构却是基本定型的,这就有便于疆域内各民族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同时因有统一的文字,文化也得以保存和流传。中国历史上,虽有数次的文化劫难,终赖有一批又一批文化精英分子用文字把文化记录传存下去;再加之地下的发掘,使文化虽历劫而恢复、发展,而走向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的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祖先的智慧仅靠后辈的记忆和口头的传授,没有文字记录难免遗失精华。因而这些民族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中国却赖文字而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而且中国的语言文字又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有意义的一种。尤当日寇侵凌国族危亡之时,文字的意义更显示出来了。“我们平时虽则并不会觉得祖国语言,与祖国文字之可亲可贵,但当到最后一课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一种语言,这一种文字,对我们是如何的可宝贵的东西了。”郁达夫由此进而提出:“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祖国的灵魂” 的观点。这就把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提高到国家民族兴亡的意义上来认识了。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有数千万的侨胞,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会说中国语言,会用中国文字,就都可以沟通,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根,由语言文字追溯到民族之根文化之根。因而说语言文字“是祖国的灵魂”,这是郁达夫关于民族文化的又一重要思想。

郁达夫还认为,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这也是民族与文化不能被灭亡的原因。“我们的文化,历史实在太长久了,虽经了辽金元清数百年的压抑,复经了最近西洋文化二百余年的侵蚀,可是,结果,还依然一点儿的动摇也没有。” 历史上虽然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然而此后呢,“也还有伏生的口授经籍,孔壁的埋藏孤本,结果,独裁者终传不上二世,而中国文化却已传下来到现在有了五千年的光荣历史” 。如此悠久的文化史,是世界上所少有的。欧洲的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印度的佛教文化到了 13世纪在其本土就已趋于消失,而中国文化却是如长江大河源远流长,越往后越是积累的丰厚,中间也从未中断过。边地的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满虽一时在军事上占有优势,政治上居高临下,而在文化上还是接受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原文化,结果却是胡化和汉化的交融;有的民族成员则完全汉化了。这种没有中断的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史,证明了中华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这当然要归功于春秋战国这一世界文化史上所谓轴心时代出现了那么多优秀的文化精英分子,他们各自创立学派,互相争鸣,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尤其是集三代文化之大成的孔子和老子,他们创立的儒家和道家学说成为其后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史的主干,互为消长,并行不悖,又融合互补。这样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代代延续,文化流传不亡的保证。

郁达夫从民族与文化的关系,从统一的语言文字和悠久的文化史三个层面,阐述了民族文化不亡论。这种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信心在抗战时期是具有巨大鼓舞作用的;对当时一些投降分子失败分子也是非常有力的批判。 ApJ5W39of3WXESV6rxgyneycjRsWzpSRmuCakplxt14w2FSfZ2vfbyavVplD9y2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