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当代文化多元共存现实环境中,经历近百年“专业化”发展的竹笛演奏艺术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其现代性路向问题,即什么样的传统如何作用于其现代性的问题。本文尝试对此“传统”做出理论探索。

艺术技法问题向为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和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共同关注。古代音乐技法存在美学逻辑,民族乐器演奏有所经验。近现代以来,专业音乐教育以西方乐教体系与模式为圭臬,在取得重要发展成就同时,也全面改造中国竹笛演奏表达体系,终致其隔膜以往表达传统而发生“根性失落”危机。因而中国竹笛演奏艺术当下前进,须藉由“返本”以“原道”——通过探赜数千年积淀的传统获得“自我”,以确立当下竹笛艺术发展基础并开拓新路。返本原道,是本研究提出的学术主张,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学术思路。

本研究从不同历史时期主要情感论思想着眼,通过分析、运用古代文献并考古图像,疏证中国竹笛演奏滥觞,归纳出中国竹笛除南北地域性风格框架外的历时性风格类型和审美特征,即先秦礼乐熏陶的神圣庄严、两汉乐府并举的雄健妩媚、魏晋风度发扬的个性豪情、唐宋燕乐成就的绚丽深刻、元明清戏曲濡染的深情细腻等五大类型。同时认为:自汉以后,中国文化艺术转向对人内心世界的探索,中国竹笛演奏藉此于魏晋时代确立独奏意识。经历唐宋两朝,中国竹笛已较充分养成语言性表达逻辑,形成竹笛艺术的三种主要情感母题(离愁别恨、感时伤怀、出处怡情)、四种主要表情形态(悲伤、忧患、思念、欢旷)和六种主要笛乐美感类型(悲慨、沉郁、怨慕、欢愉、平淡、神圣)、四种笛乐审美范畴(技艺、情志、雅俗、意境)。这种表达逻辑,又共同促成明清时期竹笛演奏艺术的字腔传统成形并深入发展。历时地梳理中国竹笛演奏技法源流,可归纳为远古气律传统、上古礼乐传统、汉代诗乐传统、唐宋燕乐传统、明清曲乐传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情理”、“言意”、“形神”及“风格”确立为竹笛演奏艺术主要美学范畴,将竹笛演奏技法范畴归纳为“内容”(情理)、“方式”(言意)、“对象”(形神)、“目标”(风格)四方面,并针对性制定技法运用美学原则,即以“情发于中”、“以声传情”、“寓情于景”、“以情达志”四原则构建“情-理”关系;以“立象尽意”、“境取象外”、“以淡余意”三原则构建“言-意”关系;以“饱游饫看”、“胸有成竹”、“师法自然”、虚实结合四原则构建“形-神”关系,以“立诚修辞”、“自为仪表”、“打破常规”、“穷达程器”四原则构建演奏家演奏风格。以此四构建初步实现演奏技法与传统美学理论的“接通”,作为中国竹笛演奏美学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所取情感论美学视角,竹笛文献、图像、曲谱、音响资料基础上的分析研究,各历史时期的竹笛技法运用的稽考、从审美的角度对基本演奏传统的概括,和竹笛演奏技法范畴及技法运用美学原则的总结等,可为中国竹笛乃至其他民族乐器当下发展超越“根性失落危机”和“文化身份迷茫”,提供具体而切实的精神源泉和操作依据。同时,作为中国音乐美学由“观念研究”向“实践形态研究”转向的一次尝试,本研究可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深入发展提供方法论借鉴和局部理论参照。 OYw3SfkcixSY5+CvLeKaDAlPw3i4srwbrTLKEEeDagF18p36qJLsWvKRSkB/qb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