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玉与中国古代丧葬仪轨

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众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然现象无法得到解释,尤其是关于人的出生与死亡更是使他们感到恐惧与困惑。因为有了这种种疑惑于是人们试图从各方面对自身的存在作出解释。古人认为人死后虽然肉体消失,但看不见的灵魂仍然没有泯灭,仍能参与和影响人们的一些活动。如北京山顶洞人,其洞穴分上下两室,上室居住着活着的人,下室安放着死者。死者身下和四周都铺以红色的土壤,认为死者的灵魂是遁失到另一个世界了,铺设的红土是使他们的灵魂易于辨认回到身体中来。

商周时代社会的文明程度逐渐提高,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但对灵魂的观念仍十分崇信与重视。“敬天事祖”“慎终追远”, 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的核心内容,表示人们既要敬畏上天的威力,也要常常供奉已经死去的祖先,也要隆重郑重的对待死亡这件事。由于对灵魂的深信不疑,因此,在西周时期丧礼可谓是各种礼仪中最繁杂而重要的一种,具体做法是首先将之前在民间约定俗成的丧葬习俗礼制化、固定化,使人们有章可循,如人死以后三日及七日生者要用死者的衣物登到屋顶高处进行招魂。其次利用丧礼“辩上下,定民志”, 将死者所用的衣食棺椁分为多个等级,《礼记·丧服大记》就记载:“君大棺八寸,属六寸,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属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属四寸”,其意图是灌输上下尊卑的思想。其三是以斩衰、齐衰、期、大功等的服丧日期来表明亲缘远近关系,这些已被奴隶制冲垮的原始社会的血缘关系被重新以礼制的方式建立起来,成为一种“宗法奴隶制”。

如果说祭祀是人们侧重于对天地万物自然的尊敬,而丧葬则是人们对于死亡和死者的尊重,它自古以来作为一种隆重盛大的仪式,也从远古时期就开始大量使用到玉。198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浙江余杭反山、瑶山良渚墓地进行发掘,两处都发现了大量雕琢精美纹饰奇丽的玉制品,如反山墓地M23墓葬,出土玉璧54件,玉璧少量放置在头部和尸骨下,大部分叠放在腿脚部位,十余件堆成一叠,有三四叠之多。M20墓葬出土有玉制品170件,品种很丰富,有璧、琮、环、三叉形器、半圆形冠饰等,瑶山7号墓则出土玉制品148件,有琮、钺、锥形器、冠装饰物,串饰等。

商周时期墓葬用玉的记载层出不穷,《西京杂记》就云:“魏襄王冢……有玉唾壶一枚,铜剑二枚,金玉杂具,皆如新物”,“晋灵公冢……孔窍中皆有金玉……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考古发掘也证明这一时期的墓葬用玉量是非常惊人的,商妇好墓就是一个著名的例证。1976年考古人员在殷墟发掘的妇好墓其用玉数量之多,葬制之豪华隆重令人惊叹。这位商朝第24代王武丁的妻子,地位显赫,随之入葬的玉制品达到755件,有玉龙、玉凤、玉制生活用品种类非常丰富,其中仅玉璜就有73件,玉人13件,玉鸟近50件,玉鱼75件等等,形制独特玉材精美,都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样著名的还有1996年在河南三门峡发掘的西周时期虢国国君墓,其中一个墓中仅玉制品就有一百五十件(组),墓主人头面部有玉面罩,左右肩胛骨及骨盆处都置有玉璧,且头上有玉冠,口中含玉,手中握玉,脚下踏玉,甚至脚趾中也夹有小玉,可谓满身皆玉,这些玉制品品种多样造型也都非常精美,葬玉之精数量之多,说明这一时期丧葬用玉的豪华程度。

商周以后,汉代上层统治者贵族承袭了这一用玉厚葬之风,成为丧葬大量用玉并将玉与丧葬仪轨紧密结合的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高,儒家思想得到确立与巩固,人民生活相对春秋战国时期安定富足。随着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的出现,整个社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纵观我国古代,凡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经济情况好的时期,往往也是丧葬礼俗发展的高潮时期,具体表现就是汉代的厚葬之风。厚葬即以隆重的礼仪、丰富的葬器安葬死者。在墓室营建、随葬明器、治丧礼仪、送葬仪式等方面均体现了不惜花费巨资的倾向。《论衡·薄葬篇》记述汉代的厚葬之风时云:“竭财以事神,空家以送终”。

在汉代人们普遍相信人死灵魂永存的思想,相信“人死为鬼,有知”,“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 相信还存在着与现行社会并存的另一个世界,人死后就会到这个世界中继续生活,因此特别重视把死人当作生人看待,即所谓的“事死如事生”。 为了使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同样过着舒适安稳的生活,即完全按照现实的房屋建筑蓝本构建墓室,同时将生人所用的工具、物品随葬,甚至是田地、家禽牲畜也制成模型埋入墓中,目的就是为死者建造与现实世界同样的地下世界,于是“死乃崇丧,或至到金缕玉,檽梓梗柚,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起造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潜”。

其次,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的深入,孝也在社会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重视丧葬也成为孝的表现。《盐铁论·散不足》云:“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汉书·原涉传》也云:“令先人坟墓简约,非孝也”,所以“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 伴随着这一观念,汉代自上而下各阶层都以奢靡的礼仪进行丧事。《汉书·霍光传》载:朝臣霍光死后其丧葬方面就曾得到皇帝的丰厚赏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列藏椁十五具”,朝臣如此皇帝陵更是“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献三分之一供宗庙”,“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 可见汉代厚葬之风之炽烈。

从考古发掘可以看出,崇尚厚葬的汉代埋入墓葬的玉数量非常之多,同时也形成了形制完备与丧葬仪轨相配合的葬玉制度。

汉代墓葬中大量使用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中国古代文化中认为玉能防腐,能够使死人的身体保持完好,尸骨不朽,“汉制王公皆用珠褥玉匣,是使不朽也”。 其次,古人认为自然世界冥冥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危害生命的神秘力量,危害着人类的生存也危害着死者,玉则本身蕴含着一股生命之力,足以战胜危险与邪恶,人活着佩带可以得到保佑,死了也可以以之驱除邪恶。正是这种观念使玉在汉墓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玉衣 汉代著名的丧葬用玉当属玉衣。《西京杂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如铠甲,连以金缕”。事实上玉衣在两汉初期不仅皇帝可用,王侯及有一定地位身份的贵族也可以用,只是到了东汉进行了明文规定以示等级区别:皇帝使用金缕,而王侯、列侯、贵人、公主等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等用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

早在1966年考古工作者就在河北邯郸汉墓中发现了象氏侯刘安意的玉衣,自此以后全国范围内共发现了玉衣22件,其中保存完好的当属河北满城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玉衣和广州象岗发现的南越王赵昧的玉衣、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衣。玉衣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就发现了墓主人面部覆有由耳、鼻、眼、口、眉额组成的缀玉面罩。其中一件由52块玉石分上下两层组成,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玉衣历经千年仍保存得非常完好,分别由头罩、脸盖、上衣、裤筒、手套和鞋六部分组成,玉衣外貌与人体一致,组成玉衣的玉片是根据人体各部位的形状设计的,整个身体全部被玉片包裹起来。这两件玉衣分别由2498及2160片长方形、方形等玉片以金丝连接起来,金丝分别用去1100克和700克。南越王赵昧的丝缕玉衣所用玉片也有2000余块,而狮子山楚王墓的金缕玉衣所用玉片竟达到四千多块,且大多系和田玉,玉片晶莹剔透做工精细。像这样的玉衣别说是一般百姓,就连王公贵族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才能置办得起,堪称稀世之宝。三国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才下令终止了使用玉衣的厚葬风俗,因此魏晋之后的墓葬中就没有出现过玉衣的身影。

玉琀与玉握 在汉代比较高等级的墓葬中还经常会发现玉琀与玉握这两种丧葬玉制品。玉琀是让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周礼·春官·典瑞》记载:“大丧,共饭玉含玉”,死者口中含玉在汉墓中非常普遍。据考古发现,早在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在丧葬中用到含玉,如上海青浦崧泽遗址中就曾出土三件形制并无定规的玉琀,在殷墟大司空商王墓地的人骨架口中也有蝉形玉琀。山东、陕西的西周墓葬中玉琀同样也是多种多样,有蚕型也有扁平圭形,这与早期“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的记载是一致的。 西汉末期至东汉的墓葬中玉琀逐渐规范为蝉形,如山西阳高、南昌老福山西汉墓,河北定县北庄、甘肃武威等东汉墓都出土了蝉形玉琀,这可能因为古人迷信蝉的死而复生,也可能因为“古人向来崇拜蝉,认为蝉是出生在泥土之中的,饮露而生,纯洁清高,死者含着蝉的玉器可以净化身体,通灵升天”。 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出自墓主口中的小玉琀共21件,被雕作猪、狗、牛、羊、鱼、鸭等,最小的只如一粒稻谷大小,最大的如蚕豆,小巧玲珑充满口腔,可知古人在死者口中放置玉琀主要是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有充足的食物可享用。(图2-2)

玉握是指握于死者手中的玉。玉握在汉代之前及初期的形制也未固定,如曾侯乙墓墓主手握的是一圆柱形玉,而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墓主左右手各握一件玉璜,后来才出现常见的玉握形制——猪形玉握。如在山东巨野西汉墓中就出土了一对形象生动的猪形玉握。猪在古代被比喻为丰收、财富的象征,其目的也是希望死者能够在另一个地方继续享受人间一样的快乐生活,不致空手而去象征富足的意思。

九窍玉 汉代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是九窍玉的使用。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今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古人对玉的迷信近乎痴迷,总认为玉能使人平安不朽,这同玉衣能使尸体不腐坏的想法是相一致的。所谓九窍玉是指填塞或遮蔽死者眼睛、鼻孔、耳孔、嘴及生殖器、肛门的九件玉器,其中口塞只是半填入死者口中与玉琀有很大的区别。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制九窍玉,形制完备规整,有青玉质的眼盖一对,长方形片状表面微凸,中间留有似可外视的孔洞,青玉制耳塞一对,略作八棱锥台型与耳孔相吻合,口塞一件,灰白色呈月牙形,鼻塞一件做圆柱状,肛门塞一件,灰白色也做圆柱形,阴茎罩一件,是用一端封闭的玉琮改制的。这些九窍玉的使用显示出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为我们留下了明确的丧葬用玉实物资料。

汉代墓葬中如此之多的玉,无疑客观上助长了偷坟掘墓之风,使得古人很多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反而使得死后陵墓被掘,金银玉器被掠,尸骨暴露,因此魏晋以后这种奢侈的葬仪逐渐被废止而淡出历史,转而一段时间提倡薄葬,遗憾的是薄葬也只是一个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没有遏制对财富的占有欲,唐宋以至明清,上至皇帝下至封建地主仍在热心于建筑巨大豪华的山陵坟墓,把平时搜刮的奇珍异宝同自己的尸体一起埋葬,希望永远占为己有。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清末的慈禧,据清室《爱月轩笔记》披载,慈禧墓中仅翡翠就有翡翠西瓜两只,甜瓜两只,头顶放有翡翠荷叶一件,另有二十七尊翡翠佛像,十只翡翠桃和两颗翡翠白菜。仅一只翡翠白菜就值市银一千两,可见墓中用玉的豪华与穷奢。虽然丧葬玉器仅指“那些专门为保护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 但仍可看出商周、汉代发端的厚葬之风的流毒影响之深,也说明了中国古代丧葬仪轨对玉的偏爱重视。丧葬仪轨与玉文化结合之紧密,两者反映了我国古代玉文化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并重的特点。 2bzjjX042c0Vmo0FsZ8ZuUgZ5KUJrPD4/u77SjSZnBnqHdxymEA+jZ9Y/3viIX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