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玉与中国传统宗教礼仪文化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所谓的天国或来世”。 在古老的原始洪荒、茹毛饮血年代,人类面对自己生活的自然界混沌而茫然无知,大地上为什么会有高耸的崇山峻岭,浩瀚无涯的大海?为什么会有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动物而又和人类长得如此不同?人从哪里来,为什么又会有生老病死?死去的人为什么不会复活?还有宇宙是怎样一个神秘的世界?为什么一会儿风和日丽天朗气清,而一会儿又风迅雷急雨雪交加?雷又是什么?为什来无影又去无踪伴随着闪电发出轰隆隆的巨响?火更神奇,既能够把树木甚至是生物焚烧殆尽,又能够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还能够将食物烧熟使之吃起来更美味。在原始社会人们头脑里可能存在着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就是早期人类社会鬼神与宗教巫术思想的原始萌芽。有了对自然世界各种现象问题的产生,原始社会的人类自然而然就会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解释,他们创造出了神、鬼、仙这些名词,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思想文化体系,形成了特定的宗教性质的行为。

“原始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初是作为原始人群的自发信仰产生的,原始社会极端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在自然力面前无能为力,分不清自然力和人力的区别,于是便把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然力人格化,变成超自然的神灵,随着原始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最初的自然崇拜发展出精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神灵崇拜”。

在远古时代,存在着众多大大小小的原始部落,人们凭借着想象力,参照和人类生存在同一空间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周围生物形态,构造出了各种各样带有浓厚神秘色彩、同时具有本氏族特征的部落图腾。图腾就是各氏族组织的特有徽号,它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甚至可以是天、地、山岳或是雷电风火等等。一旦氏族集团形成,这种最初被盲目崇拜的事物、物体就成为本氏族共有的区别于其他氏族的崇拜物,并成为单一氏族的象征。整个氏族就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加以突出、表现与宣示,以提高本氏族的名望与形象。玉正是这时氏族突出形象的重要载体。

龙可以说是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各氏族融合后形成的共同的图腾形象。它是从各个氏族尊奉的鸟、牛、虎、蛇等图腾上各取一部分重新创造的大众化新的氏族标志,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以玉石雕刻表现龙的形象就在中华大地上层出不穷,成为中华文明的特殊文化现象。

红山文化玉龙即是这些玉石雕刻中最具代表性的。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岫岩玉制的玉龙,吻部前伸,鼻端齐平,有对称的一双鼻孔,双眼突出,龙的形象毕现,整个形体卷曲成“C”字状,刚劲有力,颈部有长鬃弯曲上扬,表现了原始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类似的玉龙形象在已经发掘的红山文化玉雕中共计有30多件。

商周时期玉龙的形象仍持续不断的出现,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其形式继承了“C”字形造型,形象清晰装饰化,身上多饰以菱形、三角形等的几何图案,形成一种独特的符号,从而使人们已经目中的神龙更具有了宗教和文化的特殊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龙仍然是玉石雕刻最常表现的题材,这时的玉龙躯体变成了“s”状,似蛇形曲绕,婉转自然,头与身躯明朗化,并从原始时期、商周静止的状态中挣脱出来,充满了活泼跃动的气息。此时龙的形象是玉石世界的主宰,在玉璧上有浮雕的龙,有圆雕的龙,有龙形佩,有龙形璜。汉代龙已经逐渐成为皇权等级的象征,龙的形象在玉雕上日趋成熟,成为天上地下腾挪万方的神灵。汉代的玉龙形象更加潇洒自如,奔放不拘的形式展现出汉代社会蓬勃向上的活力,同时形象有了角,有了龙尾、四肢、龙眼、龙耳,已与后世的形象相差无几。汉以后,龙始终是玉石雕刻的重要形象之一,唐宋明清的玉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体现了龙的变化莫测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奇威力。人们陈设龙的玉屏,佩戴龙的玉佩,表明人们对龙的感情内涵和对龙形象的敬畏、喜爱,可以说古往今来玉与龙的结合始终是中华民族挥之不去的情愫。

原始宗教创造了神,同时也创造了与人的现实世界不同的神仙世界,这个想象中的环境往往也是雕栏玉砌。昆仑山是我国古代宗教神话中最著名的仙山,是一座天帝和众神诋居住的万神之山,《尔雅·释地篇》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淮南子·坠形训》云,昆仑山“上有九井,以玉为栏”,上面的传说描绘的是这座仙山不但产美玉,而且还有玉树,连建筑都是用玉来雕砌的,到处都是玉的世界。又如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也是玉的国度,《山海经》就描述这座海中的仙岛,神芝仙草遍地,还有玉石高达千丈,简直美不胜收。除此之外,我们熟知的道教神主玉皇大帝居住的云霄宝殿,更是琼楼玉宇玉色耀眼,遍布玉树琼宝。当然这些都是人们主观想象的东西,目的无外乎要描述神仙的逍遥自在,恬淡悠闲,引导告诉现世的人们遵依宗教的信条就能到达这些美好的世界。由于玉的美好及其所得到的尊崇,宗教中的神仙神物也常用玉来命名,如玉帝、玉皇、玉蟾、玉兔,用来制作偶像法器如玉法轮、玉佛像,这些都反映了玉在宗教神秘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原始宗教产生后,相应地就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多样的宗教活动,以此才能使宗教理念得以宣扬并深入人心。“原始宗教是经国家或诸侯君王们组织起来的信仰活动,其核心内容即是祭奠神灵”。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幼稚地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由其自身具有的意志来控制,并继而认为各种神灵不仅支配其自身还支配人间祸福,为了祈求神灵祖先的保佑与赐福,使人与神能够得到意念上的沟通,人们采取了祭祀的办法。《礼记》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可见祭祀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祭祀是以献贡与表演的方法与“神”直接交流的通神术,由祭者、祭祀对象和祭祀形式三方面构成。华夏先民的祭祀活动涉及到宇宙自然的多种事物,把芸芸众生与那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却幽深莫测的神秘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多样化的祭祀文化。原始的祭祀充满野蛮的气氛,人们用泥土塑造简单的神灵偶像或在石岩上画出神灵形象作为崇拜的载体,并在其前陈列献于神灵的食物和其他礼物,然后祭祀者对神灵唱歌跳舞。甲骨文卜辞和先秦史料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祭祀活动的文字,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大雅》和《颂》几乎都是表现商周时期各种祭祀活动的诗篇,结合《周礼》《仪礼》《礼记》的记载,说明至商周我国的祭祀文化已经很发达,祭祀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越来越丰富,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很多古文化遗址都留下了远古时代进行祭祀活动的遗迹。原始时期人们的祭祀朴素,所献的供品也比较简单,但已出现了玉的身影。1981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积石冢、女神庙和一个像一座小山一样大的三层祭坛,在这里不仅出土了明显带有宗教祭祀性质的女神像,也同时发现了祭祀供奉女神所用的玉雕制品,其中就有玉龙、玉璧、双猪首三孔玉器、玉鸟、玉兽面和玉勾云形器等,形式多样,种类丰富。

《周礼》成书于战国末年,它反映了两周王室官制和春秋战国时各国的制度,很多内容都添附了儒家的政治理论,其中提到了对玉质礼器“六瑞”、“六器”的使用,说明了西周祭祀文化用玉的情况。《春官·大宗伯》说:“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虎礼西方”,六器就是祭祀活动中重要仪式道具璧、琮、圭、璋、琥、璜。(图2-1)

这些玉制品中,璧是一种圆形片板状的玉。《尔雅·释器》里有一个简单的标准:“肉(玉的实体部分)倍好(圆孔的部分)谓之璧”。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多光素无纹,形制有时也不甚规整。作为礼器的玉璧,在《周礼》中只有苍璧、谷璧与蒲璧。“苍璧礼天”正是古人借以璧的圆形与色彩来暗合原始思想观念中的天和天的基本色调,代表着广大与苍茫。

琮是一种中空,外方内圆的柱状礼玉。《周礼》注云:“琮之言宗也,八寸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虚圆以应无穷,象地之德,故以祭地”。琮是中国古玉文化中神秘的器形之一,常是祭祀和殓葬的重要器物。在良渚文化遗址中曾出土有大量体量大琢制精美的玉琮,它的方象征了大地的八个方向,内空又象征了大地的神秘无穷,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对大地的尊崇以及认识上的独特见解。

圭是一种下端平直上端尖锐或平整的长方形礼玉。根据《周礼·考工记》和清代学者吴大 的整理,圭又有各种不同的形制,如大圭、镇圭、恒圭、信圭、琰圭、谷圭等等,《周礼·春官·典瑞》载:“王进大圭,持镇圭,缫籍五彩之就,以朝日”,就是指天子携带镇圭、大圭,于春分时刻到东郊朝拜初升的太阳。它们作为礼器之一,一方面是天子和贵族大臣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朝会重大典礼时必带之物,正如《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所载“镇圭大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恒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璋与圭相似,是一种上端斜切角下端方形的玉礼器。《说文解字》云:“剡上为圭,半圭为璋”。它的功能主要有三种:一为祭祀山川,二为诸侯礼聘的信物,三为古代帝王发兵时命使节执掌的瑞节。《周礼》中记载的璋有五种形制,即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而祭祀南方用的是赤璋。红色在华夏文明中代表的是南方,用赤璋表示祈求万物昌盛,生机勃勃。

琥是一种刻有虎纹或雕成虎形的玉器。《周礼》云“以白琥礼西方”,郑玄注:“礼西方以立秋,谓白帝之精”,说明天子是在节令立秋的时候用白琥这种礼玉来祭祀西方的神灵,以求神灵保佑天下太平。

璜是一种弧形板片状的礼玉,一般是璧的1 /3或1 /4不等。璜具有悠久的历史,《左传》载:“周公……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璜大多有美观的花纹,一般两端雕成兽头,以龙头、虎头为最多,表面则有云纹、鸟纹、三角纹等,《周礼》说:“以玄璜礼北方”,郑玄注:“礼北方以立冬,谓黑精之帝”,说明立冬时节,天子要持玄色的玉璜祭祀北方的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自古以来华夏大地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华夏民族是注重礼仪的民族,除了在宗教祭祀时举行盛大的祭礼,还有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礼仪。西周时期为维护统治者的权利与缓和阶级矛盾,维系社会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要,周统治者以半神权思想为基础制定了一套生活守则,将当时社会公开活动和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以条文的形式规定下来,给人们的私生活规定了一些守则,即所谓的“制礼作乐”,《礼仪》中就有“士冠礼”、“大礼”、“聘礼”、“乡射礼”、“士相见礼”、“有司礼”、“丧服”等多条,在这些礼仪中很多活动都要用玉来表达人们的思想观念。《诗经·卫风》云:“报之以琼琚……永以为好也,报之以琼瑶……永以为好也”,“琼琚”、“琼瑶”都是玉名,说明人们已用玉来表达美好的爱情,此外婚庆中的聘礼,丧事中的丧礼都是大量用玉的礼节,丧礼用玉尤其隆重也最多,下一节还将作详细的描述。

总之,材料本身的美质莫过于玉,制作之精巧莫过于玉,精美绝伦而又历史悠久不朽者莫过于玉。玉有如此的魅力,中国人之爱玉、惜玉,在礼仪中用玉实在不是偶然的事情。 YZ89cp7qjFXJiaeSddJtBVLQaMYCPbrMehk11qvB/SI8wkN3hB/d6Y2DKWR+L3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