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玉与中国人的玩赏情趣

我们的原始人类祖先为了生存于大自然中,他们在峻岭山脚、河流浅滩寻找合适的石块打制劳动工具,从而发现了玉石这种特殊的物质。那美丽的色泽和坚韧的质地焕发出的自然美触动了古人内心深处爱美的本性。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经过简单加工的玉石制品中可以看到,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去获取玉石,去欣赏那造化生成的自然美。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早期,原始人类遗址中的玉石使用量骤然增多。如果说原始人类初期对玉石的打磨只是出于制作生活生产工具的本能,偏重于实用性能,对玉石的美只是懵懵懂懂的欣赏,那么在新石器晚期人们已经不再简单地满足于对自然美的欣赏,而是逐渐通过自己的感知表现出自身对美的一定的认识,开始创造高于自然美的造型形式。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墓葬发掘的玉制造型可以看出,这种美的创造几乎是跨越式的,一经出现就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迸发出灿烂的光华。

良渚文化的瑶山、反山等墓地、祭祀遗址出土的玉制品中,除了极少数的具有实用功能的刀、斧形器和具有宗教礼仪功能的琮、璧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众多的具有独特艺术造型及图案的玉冠状器、玉锥形器、玉半圆形器和三叉形器,如反山墓地编号M18墓葬,出土玉器64件,除了璧、环、琮、钺外,刻有“神徽”的冠状器、锥形饰、三叉形器、半圆形冠饰,刻有龙首的圆牌饰以及鸟、鱼、龟、蝉等饰物占了很大部分。瑶山墓地八墓和一座祭坛遗址共出土玉器635五件,大部分也是具有奇特造型的三叉形器、锥形饰、冠装饰。而在辽宁阜新胡头沟发现的红山文化石板棺墓中,更是出土了玉鸟、玉龟、玉鸮、勾云形器。良渚的冠装饰、三叉形器等均出于头骨位置,从其上所钻的穿孔可以看出是头冠的装饰品。红山文化出土的勾云形器,出土的鸟、龟动物形器也都特征明显,背脊部钻孔,可以看出是用来佩戴的饰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美的可视的造型形象,虽然这些玉器此时还并没有完全成为可供单独欣赏的美的艺术品,但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已经在通过对玉的使用的同时开始关注造型给人的视觉带来的独特美感,开始注重符合人类需求的具有审美欣赏性的艺术美。

夏商周三代,玉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统治者用玉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用玉来祭祀神秘的天地祖先,甚至玉的某一些造型也被神秘化,使玉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宗教礼仪文化内涵。但玉在这一时期对宗教礼仪功能的偏重并没有完全掩盖人们对美的向往与欣赏。虽然我们在礼天的璧,礼地的琮上所看到的是一成不变的造型,但是我们同样也能看到雕琢纹饰精美的璜、佩和各种雕琢造型美丽精妙的玉鸟、玉凤、玉羊、玉龙、玉人等等。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圆雕人物五件,浮雕人物七件,鸟类如玉鸟、鹰、鸽、鹦鹉、鹭鸶、鹅等四五十件,还有虎、象、熊、兔、鱼、龟、马等动物一百多件,具有实用功能的玉制品基本上也都进行了艺术化装饰,出土的玉刀、玉梳和玉调色盘都雕饰着美丽的凤鸟和活泼生动的鱼及花样纹式,调色盘上的一对背向而立的鹦鹉,两翅相连,造型生动美观,三件象牙杯中其一件筒形带流虎鋬的通体雕有繁缛瑰丽的夔纹、饕餮纹、云雷纹,鋬上雕有一虎,整个象牙杯淡雅而不失富丽,造型带给人可视的美感。

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大都呈跪坐抚膝式,有的宽衣束腰盘发戴冠,着交领窄袖服饰华丽,有的袒胸露肚身体赤裸,形象、动态、发式刻画精微,还有一件裸体站立的双面玉人,一面男性一面女性,刻画很是生动。至于各式飞禽走兽也都表现得或笨拙、或灵巧、或活泼,生动可爱玲珑润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笔者认为以这批玉人、动物制作精巧,造型完美,艺术水平较高,应该大部分都是墓主人生前的观赏把玩之物。

值得一提的是,殷墟小屯村北11号房屋遗迹发掘时出土的两只五六厘米长的利用玉石天然绿、褐、红俏色雕琢的玉石鳖,爪目清晰生动,放在掌中把玩卓然可爱,因并不是出于墓葬显然是为玩赏的目的而雕琢的,这样看来,以妇好墓为代表的商代殷墟玉人、动物堪称中国古代最早具有把玩陈列欣赏性质的玉石雕刻艺术品。

玉石雕刻的艺术欣赏价值再一次得到重视与体现是在汉代。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体系的统治地位,以礼玉、佩饰为主的玉制品得到大力扶持与完善,但用于观赏的玉雕也滥觞于统治阶层,对美玉及其制品的欣赏倾向在生活用具的雕饰上,如著名的汉玉鸠首、玉辅首、玉灯盏和用于佩戴的玉舞人,造型在利于实用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人们的欣赏与审美需求,这种需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汉代大量用于观赏的玉石艺术品的出现。陕西咸阳汉平陵附近出土的堪称艺术杰作的羽人骑马玉雕,可以说是汉代玩赏用玉的代表,此件高只有七厘米,马背上的羽人神态超然直视前方,玉马作嘶鸣奔腾之势,马足坚实有力地踏在刻有云纹的长方形托板上利于陈放,整个造型玉质洁白无瑕,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汉代此类的玉雕还有很多,如雕琢雄浑的玉熊、玉虎,憨态可掬的玉牛,神气张扬的玉龙、玉辟邪等。

秦汉之际,玉雕一直是皇宫贵族的专有装饰用品。隋唐直到两宋,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商业的繁荣和手工业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玉石加工变得更为方便,玉器不仅在上层统治阶层流行,而且也逐渐走入到更广大的平民阶层,整个社会制玉赏玉之风渐盛。唐代玉雕技术高超,浮雕、圆雕、装饰雕刻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玉器技艺与造型形式,更注重在使用的同时满足欣赏的需求,如唐代著名的玉带扣伎乐人浮雕、玉凤佩、玉步摇、牛首玛瑙杯,来源于佛教的玉飞天、玉佛像等,这些玉制品可以说充斥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结合具体的使用价值的同时具有某种欣赏把玩性,可称为独立的赏玩艺术品。

宋代是中国玉雕工艺十分发达的时期,市民作为一个新的生产消费阶层的产生刺激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世俗化欣赏的要求越来越多,使得此时玉的礼仪功能大大减弱,而用于符合人们吉祥如意思想的观赏玉制作大增,如宋代非常典型的玉童子,就有飞天童子、行走童子、舞蹈童子、持荷童子等等,童子的形象活泼可爱,天真烂漫,令人爱不释手。宋代玉制作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将植物花草纳入到玉雕欣赏的范围,如大量的缠枝花草、荷叶牡丹、连理花卉等摆件,丰富多彩雕镂细致。

辽金元虽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在政治制度、文化典章上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玉制作上更是秉承了唐宋的优良传统,不但在生活装饰用玉上极尽华美瑰丽,而且融合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趣味。春水玉和秋山玉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的审美追求和风格,这些少数民族政权起源于辽阔草原、白山黑水之间,游猎和放牧体现着其生活特性,在春水玉上我们正可以看到鹰鸮猎天鹅,陪衬以莲荷水草,秋山玉上则是虎猎鹿奔,山石掩映,使人在观赏的同时艺术化地表现了生活场景,感受到山水自然清新明丽之美,山水玉的出现使得中国玉雕艺术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欣赏门类。(图2-4)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玉石雕刻的鼎盛时期,两代皇帝普遍爱玉成风,并建立特殊的制玉官署不遗余力地大批制作玉制品以供生活使用和装饰赏玩。文化艺术的发达也使以文人士族为主的中下层以赏玉玩玉为雅事。大量出现的玉制作其玉质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大之丰,使用之广都是前代所未有。明清玉器最大的特点即更加注重鉴赏、玩赏,并使具有把玩欣赏性质的玉制作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这一类玉制作主要包括玉山子、把玩玉和仿古玉器三种。

玉山子即玉石雕刻的山水、树木、人物以及自然景观、亭台楼阁,采用的雕刻手法有浮雕有圆雕,往往以山水画为蓝本表现出一定意境。题材内容多种多样,可以是神话传说,也可以是世俗生活故事。清代有名的玉山子小的有《桐荫仕女图》、《会昌九老图》、《秋山行旅图》等,大件最有名的要数高两米多的玉山子巨制《大禹治水图》,其雕刻充分利用了一整块和田山料的自然造型,雕刻了层层山峦,滚滚洪水,山树葱翠,其间点缀了大量的人物形象,山水人物如图画般生动自然,将玉材的特殊质感、玉雕艺术形式技法和宏大的题材内容完美结合起来,使观赏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清代大批文人雅士热衷于玩玉、赏玉、鉴玉,促进了玩赏玉件的广泛流行。清代此类玉制品多数体积不大,以便于佩挂陈设、放于手中把玩。其玉质优良,内容多富有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含义,如玉羊、玉马、玉莲、玉竹、玉灵芝等等,甚至“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玉莲蓬寓意“连生贵子”、“多子多孙”,玉雕的猴马两种动物组合,寓意“马上封侯”,玉蝙蝠意为“五福献寿”等等,贴近世俗生活的审美要求。

明人高濂《燕闲清赏笺》中记载:“近日吴中工巧摩拟汉宋螭玦、钩环,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带淡墨色玉,如式琢成,伪乱古制”,说明在明代已经开始仿制前代玉器。清代康熙、乾隆更是大力提倡仿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以陈列欣赏,这些仿古玉器虽然采取的是商周图案造型,但带有清代工艺特征,仿得非常细致精巧,往往还刻有制作年代的年号,如“乾隆仿古”。乾、嘉年间玉雕仿青铜彝器备受宫廷青睐,形成了很大的规模,这些仿品形式、尺寸、纹饰都尽力做到与原物相同,但也有创新之处,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异兽觥式壶,下部为觥形,上部却另雕刻一异兽,张口为壶嘴,兽尾为柄,形成了独特的清式风格,使这些摆放于案几花架、多宝格之上以供欣赏的精致、堂皇而又古雅盎然的仿古玉雕,成为清宫观赏玉雕的重要代表。

清代重要的陈设观赏玉制品还有玉如意和将玉雕的山水景致镶框悬挂或放置的挂屏、插屏、玉屏风,与其他玉制品一起共同将宫廷居室装点成一个琳琅满目的美丽玉世界。

谈到中国人玩玉赏玉的情趣,就不得不提到玉沁。玉沁是古玉的某些部位在年深日久的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如深埋于土中、置于古墓,或被缓慢氧化,或被周围其他物质渗透、侵蚀,从而发生外观上的色变甚至质变。沁有白化、血沁、水沁、土沁、黑漆古等多种,由于完全出于天然因此变化莫测,能够出现令人难以捉摸的不同的色彩和肌理。随着赏玉玩玉风潮日盛,宋人已经注意到了这一奇特的变化,并视之为难得之物,宋人《清波杂志》中即说:“佩玉以尸沁为贵,酬价增数倍,墟墓之物,反为生人宝玩”。明清两代皇帝和文人士大夫的追古情愫,使得玉沁作为一种独特的美被加以欣赏、研究,丰富了玉文化的审美范围,同时还进一步出现了将有古沁的古玉于手中把玩的盘玉行为,人与玉似乎已达到合二为一的境地。

中国人的赏玉玩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独特的现象,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这样将自己的衣食住行与玉紧紧联系起来,也没有哪一个民族这样爱玉玩玉,并使自己的文化、思想、审美与玉密不可分,更没有哪一个民族将对生活的憧憬与美好祈望都赋予了玉。时至当代,玩玉赏玉仍是我们当中一部分爱好者生活工作闲暇中乐于接受的高雅倾心的活动。对玉的欣赏就在我们的身边,走进博物馆可以看到丰富的古玉艺术品,来到宾馆、饭店、大厦写字楼同样也可以看到大量精雕细琢的玉石艺术品摆件。从古到今玉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对玉的欣赏是一脉相承的,无论古今人们对玉的把玩与欣赏都同样寄托着对美好生活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期盼。 B6IoVS/p1S3og4yx6KgLBSUZ2GAkueCESEV172DDpCeIlZDRM7+Sc4RrDSUc90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