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中国人的生活与玉石

《诗经》为我们描绘了许多古人在生活中爱玉、珍玉、佩玉的美丽诗篇,如“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圭如璧”。 从这些丰富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人们已经将玉纳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他们因为玉的美质而倾倒,也因为玉的佩饰而变得美丽多姿,使玉与中国人的生活衣食住行密不可分。

玉的发现来自生活、生产劳动,因此也首先在古人的生产中作为劳动工具大量出现。玉质的物件硬度较一般的石材高,不易磨损,所以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用玉制作了许多实用工具,如斧、凿、锛、铲、刀,在良渚、红山、龙山文化等时期的遗址墓葬中都有发现。如龙山文化出土的一件阴刻兽面纹玉锛,玉质细腻磨制精巧。故宫收藏的一件良渚弦纹玉斧,长19厘米,宽6.2厘米,厚1厘米,呈梯形扁平状,从磨损情况可以看出有多次使用的痕迹。

进入夏商周阶级社会后,使用起来显得笨重的石器逐渐被淘汰,以玉制作的器具也不再具有实用价值。考古工作者在商代殷墟妇好墓发现了74件玉制工具,其中有斧、锯、凿、锛、铲、镰、刀等,这些玉制工具本身制作水平已经远远高于原始时期的此类制品,玉料的质地优良,但大都没有使用过的痕迹,因此“其意义可能是象征性的”, 从墓主人的身份可以看出象征着一定的地位等级,是玉制礼器的初期过渡阶段。

玉剑饰 从历史上看,玉制的兵器与生产工具同样是这一时期的主角。“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说明玉制兵器的历史一样悠久。妇好墓出土两件玉矛,形体流畅薄而尖锐。同墓出土的玉刀,刀身窄长凹背凸刃,具有很好的使用性能,但显然此种材质的兵器也只能局限在军队或国家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使用,因此也带有仪仗的性质。

虽然玉制的兵器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在中国漫长的冷兵器时代玉却始终与刀、剑如影随形,只不过这时的玉已经转换了身份,而成为兵器上重要的装饰品。剑是冷兵器之王,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军人、侠客、士族身份等级的象征,因此剑成为使用玉饰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兵器。用玉装饰的剑称玉具剑,常为贵族与高级将领佩戴,流行于春秋至两汉之间。剑上的玉制装饰通常分为四部分:剑首、剑格、剑鞘带扣和剑鞘末端的玉饰。剑首也称标首,嵌于剑首的顶端,一般为圆形片状。剑格也称剑珥、琫、卫,介于剑柄与剑身之间可保护手,一般为六边菱形玉制,剑鞘带扣也称璏,便于悬挂腰间,鞘端玉也称珌,保护剑鞘。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一件玉具装饰齐全的玉具剑可称得上是此类剑饰的典型代表。此剑剑首嵌玉,中间有圆形凸起,浮雕有精美的神兽,玉琫为长方形,正面也浮雕神兽装饰,剑格为菱形亦有浮雕云纹与神兽纹,剑鞘头为四边形玉饰,神兽纹雕饰更为精彩,两面浮雕五只神兽翻腾于云海之中,不仅反映了墓主人的奢华生活水平,也代表着汉代人的生活风尚。

玉首饰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礼制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现实。早在18000年的山顶洞人和6000年前的半坡人的洞穴、墓葬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大量制作精细的穿孔兽牙、蚌壳、小石珠、小石坠,据考证这些大都是串起来挂在脖子上的装饰品和头饰。玉制的生活装饰品在良渚、大汶口、红山文化时期大量增多,上海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T27M2墓葬中出土的130多件玉制品中,就发现死者胸部的玉装饰件玉珠47粒,玉锥形饰6件和2件玉管,浙江余杭瑶山发现的11座墓中成串的玉管饰就有46组,成串的玉珠饰有13组,其中有一串玉管多达201件。内蒙古依兰县红山文化、江苏新沂大汶口文化也多有类似的玉管、玉珠装饰品。此外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玉制装饰品壁、玦、璜,佩带于手腕的镯、环也很多。

夏商周三代,此类用于生活中个人装饰和服饰装饰的玉制品更加丰富多彩。玉玦是一有缺口的圆环状装饰品,在南京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是目前所知我国最古老的玉玦装饰品。早期的玦多为素面,如辽宁阜新查海兴隆洼文化玉玦和江苏常州戚墅堰圩墩遗址出土的6件玉玦。商代玉玦制作趋于雕饰,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玦,一类两面雕琢蟠龙纹,龙头尾相接,背脊作特有的扉棱,一类作虺形,有耳无角背脊光滑,制作异常精美。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玦开始大为流行,一般都有精美的雕饰,最重要的变化是此时的玦逐步演化为腰间的配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说明玦含有决断的意思,楚汉相争鸿门宴故事中范增曾向项羽示玦给我们留下了关于玦的深刻印象。

手镯是古人常佩戴的玉制装饰品之一。在山东大汶口、苏南浙北良渚、安徽薛家岗、广东石峡、甘肃马家窑以及山西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文化遗址中都有出土。这些玉镯大多宽短呈筒状,素面磨制细致。良渚瑶山曾出土一件白玉镯,内壁略直,外壁精心琢出十三道似拧绳的凸棱,外形非常美观。瑶山还曾出土一件玉镯,外径8.2厘米,内径6厘米,宽2.6厘米,截面为长方四棱形,在外壁雕琢出四组兽面纹,过去曾称作“蚩尤环”(图2-3),实际上是良渚特有的“神徽”纹饰,非常有特色。装饰手臂的玉制品还有很多,如玉瑗、臂环、手串等。商周时期除典型的玉镯形式外,还风行以珠、管杂串而成的腕饰。由春秋战国、两汉、唐宋至今玉镯都有丰富的形式变化,如唐宋盛行两三段链接式金镶玉镯,《梦溪笔谈》描绘其:“两头施转关,可以屈伸,合之令圆,为九龙绕之”。总体来看玉镯的趋势是由粗到细,由凸棱到浑圆光素,逐渐成为当今我们常见的女士佩戴的玉手镯样式。

佩戴在手指上的玉制品史书上称“ ”,主要用途是射箭用来拉弓弦。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深绿色玉 ,圆形中空可以套入中年人的拇指,具有实用功能。常见的玉石指环于春秋两汉定型,且演化为定情信物,东汉时期的《定情诗》云:“何以致殷勤,约指一双银”,隋时《十索诗》也云:“从郎索指环”,魏晋以后,除了用整玉作指环,也开始出现金属指环镶玉及宝石,至于“戒指”一词,则始于明人《三馀赘笔》并成为指环的总称。清时著名的翡翠扳指,也可看作是此类玉装饰品的一个特殊形式。

玉佩饰 古人生活中更多的是服饰装饰用玉,其中既有纯属装饰美化服饰的各种配饰,如璜、璧、刚卯、司南佩、玉牌,也有将实用与装饰完美结合的实用装饰玉,如玉带钩、玉带扣板等等。毫不夸张地讲自从古人有了美的观念,有了为显示欣赏美打扮自己的需要,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佩玉,佩玉也是中国玉文化表象之一。

璜、璧这些神秘的玉器,自秦汉以降成为服饰装饰的重要组成,有可供佩挂的系璧、系璜,与礼仪所用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体积小雕刻更为精美,唐宋以后系璧系璜多变为达官贵人的赏玩玉。

除了系璧、系璜之外,战国时又始见所谓的鸡心佩或称心形佩,是由早期的实用型玉器“ ”演变而来的,东汉时此种佩定型下来,大多主体中空呈心形,两侧雕镂抽象的鸟或动物纹饰。

刚卯、司南佩、翁仲是古人认为能辟邪的三种宝玉,刚卯为方柱形,长不过寸许,四面刻有三十二字的铭文,其文曰:“正月刚卯,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瘦刚瘅,莫我敢当。”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识。翁仲则相传是秦始皇时的武士,因其具有威力,所以便借其形象琢为玉器,以避邪保平安。司南佩也很有特点,其形状像一件两层的扁方形玉,一端琢小勺,一端琢小盘,中有穿孔用于佩挂。此几种佩玉都流行于两汉,唐宋之后多为仿制。

玉牌源自系璧、系璜,在明清两代最为盛行,直到当代仍然是玉佩饰中的主要种类之一。玉牌形若牌子,方形或长方形,宽厚敦实,明清时期的琢玉大师陆子冈琢制的子冈牌,几乎成为玉牌的代名词。子冈牌的玉料大都以和田玉为主,牌上琢有美轮美奂的人物、景物、花草浮雕和文人气十足的诗词书法,将艺术和玉制作两者完美融合,在当时价格已倍于寻常,形成了一股不小的佩戴子冈牌的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用于佩戴的玉饰,其形式内容还有丰富的玉人、玉凤、玉龙、玉鱼、玉莲、玉竹、玉佛手甚至玉蟾蜍等等,总的说来凡是具有吉祥美好含义的植物动物、纹样都可以制成玉饰。

如果说单件的佩饰表现出生活的诗意美与惬意美,玉组佩则表现出规范的美和用玉的豪华奢侈,在西周、春秋战国至汉代都很流行。西周时期由于用玉等级化、礼仪化,所谓“天子佩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纹而温组绶”, “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商,趋以采齐,行以肆复,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 所以其形制最为繁复,形式也丰富多彩。组佩一般由璜、珩、冲牙、璧、牌饰、珠管等以一定的规律相搭配组合而成,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葬出土的玉组佩,上为双环双管,下为一对透雕龙纹佩。再如陕西扶风西周墓发现的玉组佩,其中一组由玉人、玉蚕、玛瑙珠、料珠管共12件组成,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玉组佩更是由环、管珠片、璜、璧等21件玉器组成的大型组佩,这样大型的玉组佩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只有帝王公侯可以使用。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多节连环佩极为精巧,玉佩由5块白玉分别雕琢成双龙、凤鸟等镂空饰件,其16节中除了4个活环是可拆卸金属扣,其余都是整块白玉镂空而成的活环套,彼此连成一体,一共26六件连接成长48厘米的大型佩饰,此玉佩精美华贵,表明当时的玉雕工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玉饰中玉带钩、玉带扣是最贴近生活的玉饰品。良渚文化时期曾出土玉制带钩,呈扁方体,一端钻孔一端钩状,形制较简单,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标准玉带钩则曲线流畅,钩似鹅首,扁喙长颈,胸腹圆鼓,背面一钮可供系带。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带钩非常精美,温润细腻的白玉质,钩部琢为兽头,两侧阴刻卷云纹,正面浮雕卷云纹。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晚期墓出土的玉带钩,则龙身盘绕于带钩两侧,中部又有二鹦鹉雕饰,背脊正中嵌有三块面琢谷纹白玉,中间又嵌入色调丰富的珠料,五色相配玲珑剔透,堪称中国古代玉带钩装饰品的巅峰之作。

玉带扣也是服饰用玉之一。汉代常见的为一端雕作兽形,一端带扣可以扣系,而宋、元、明各期盛行双扣玉带,即带的两端各饰一玉扣,既实用又美观。与玉带扣相比玉带板则盛行于唐、宋、明,是王公贵族服饰装饰的重要等级标志,隋唐时期三品以上官员才可用玉带,其玉带板一般10块左右,明代则定制为20块组成,上大都浮雕有人物及装饰纹样,极富艺术价值。

玉实用器 玉在中国古代不仅被用来装饰服饰,在生活实用器上也被大量使用。殷墟妇好墓是高等级的商贵族墓葬,墓中出土的74件玉制品中就包括玉梳两件,用来调色的玉调色盘一件和玉簋两件。簋是类似于后世碗一样的餐食用具,商周统治者及贵族大量使用青铜、玉等贵重材料制成的碗、盘,可见其生活的豪华奢靡。战国秦汉以后具有生活气息的玉碗多见,广州南越王墓曾出土有带活环的有盖碗。唐宋以后为了使用的方便,玉碗的造型向简洁、素雅、矮小发展,碗口外敞,圆圈足,玉壁也较薄,还多见成套的制作。明清玉碗较多见,如现存故宫的玉碗,最大口径达24厘米,玉质以白、青、碧玉为多见,其上多有浅浮雕的图景与诗文,有的碗上还镶嵌金银,非常华贵。

玉杯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是宴乐场合常用器,自商周以后玉质杯历代不绝。商人嗜酒,因此玉质的酒杯与青铜质的酒杯都很多。战国时期杯的样式已定型,有单柄高足杯,单耳杯,角形杯,双耳杯等,且装饰复杂,内壁光滑而外壁多雕谷纹、勾连纹等。西安窖藏出土的唐代玛瑙杯造型奇特,具有异域风味和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所提到的夜光杯也是这一时期有名的玉杯,至今仍是酒泉地区著名的特产享有盛誉。

灯盏是古人用来照明的生活用具,普通百姓所用多为陶、铁等制成,而贵族阶层则多以玉来制作显示富有与权力,《西京杂记》曾记载:汉“高祖初入咸阳宫……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然,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实物如战国时期的一件勾连纹青玉灯由三块质地优良的和田青玉雕琢拼接而成,圆形灯盘的中心突起团花柱,灯柄中部束腰,上部为上仰的三叶片,下边为勾连纹装饰,从玉质到雕刻都精光莹莹灿烂夺目。

类似的玉制生活用品在各时代还有很多,如“汉制天子玉几,冬则加绨锦其上,谓之绨几”, 汉代嵌于手杖上的玉杖首,用于室内熏香的玉香炉,盛瓜果点心的玉盘等等,更有甚者“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 体现出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

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开始大量使用玉来制作文房用品。虽然文房玉制品起步较晚,但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

笔筒是装插毛笔的用具,材料可用竹、木、牙角多种材料,而玉笔筒以清代为最多,纹饰主要是山水典故、诗文、花鸟图案,制作清雅。笔架则是为方便置放毛笔而制,明清历代的玉笔架多制成山字形,并配以山水人物雕饰。清洗毛笔经常要用到笔洗,因而其成为文房中之必备,清代此类玉制品花样繁多,有制成花瓣形的、荷叶形的,也有制成动物、人物、山水形的,雕工都很精美。镇纸、臂搁、笔添、砚滴也都是文房常用器具,它们和其他玉文具相搭配形成了洋洋大观的文房玉世界。

五千年来华夏民族的生活离不开玉。纵观中华文明的历史,玉与中国人生活关系之紧密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用玉体现着对美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这实在是中国人的骄傲。 4JQK9X6R9aoYS8yG+yOloqBTJK6o9DlujE9hNoFBDFhlYh4wjMykbzabmoR8tI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