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江南”的历史衍变与生态环境特征

1 .“江南”溯源

“江南”从字面上理解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先秦和秦汉典籍中多处出现“江南”之语。较早《尔雅·释地》中记载:“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又《尔雅·释山》:“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先秦分天下为九州,其中的“扬州”,约相当于今天的长江下游地区。据沈学民先生考证,春秋时期,“江南”指楚国邹都(今江陵)对岸的东南地段,范围极小。战国时期,楚在长江南岸拓地日广,江南的范围亦随之向东南扩展,延及今武昌以南及湘江流域。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南达南岭一线”。 《史记·货殖列传》有“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之说。《史记·秦本纪》中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黔中郡即今湖南西部。汉代,江南的范围有所扩展,包括豫章郡、丹阳郡及会稽郡北部,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安徽及江苏南部地区。《史记》卷六云:“王剪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后汉书》卷十四亦有相关的记载,“信遂将兵平定江南,据豫章”。相对于长江中游的江南地区而言,秦汉指称下游的江南地区还用“江东”、“江左”等语。楚霸王项羽反秦即于吴地起兵,兵败后拒绝渡江,自惭无颜见“江东”父老。对于这一时期江南社会发展我们可以从《史记》卷一二九中一窥大概:“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陏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见此时江南尚处于待开发阶段。汉末孙吴立国江东后,都城建康一带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江南的范围由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转到以建康为中心的下游的湘江、汉水以东以及淮南一带。《裴注三国志》卷七魏书七载:“布既伏诛,登以功加拜伏波将军,甚得江、淮间欢心,于是有吞灭江南之志。” 此处“江南”即指孙吴政权统治的建康地区。其时“江东沃野千里”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

唐时“江南”一词一度被用来指称具体的行政区域。 唐高祖改郡为州 ,唐太宗时为了便于管理,于贞观元年(627),以山河形成的自然边界,将全国郡州划分为十道。分别为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其中江南道范围甚广,《唐六典》云:“凡五十有一州”,包括今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起四川、贵州,东至大海的广大区域。开元二十一年(733),唐又将江南道分为东西道,并增置黔中道。江南西道辖今江西省,安徽南部和湖南部分地区,江南东道辖江苏南部、浙江、上海、福建地区。道在唐前期是作为一个监察机构存在,“安史之乱”后,随着藩镇力量的兴起,道成为实际的地方行政机构。宋朝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江南东路管辖“府一:江宁。州七:宣,徽,江,池,饶,信,太平。军二:南康,广德” ,大致包括今南京、皖南、赣东北部分地区;西路则相当于今江西全省。这样在唐宋江南道、江南路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广义上江南的概念逐渐清晰。五代时期,江南也用以特指南唐国。《宋史》卷三载:“辛丑,遣卢多逊为江南国信使”、“丁亥,谕吴越伐江南”、“冬十月己亥朔,江南主遣徐铱、周惟简来乞缓师”、“皇帝恭问江南国主” 等,这里的“江南”,指的就是南唐国。

清顺治二年(1645)改南直隶(南京)为江南省,江南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上海和安徽省。当时所管辖的江宁(南京市),苏州、扬州、淮安(楚州区)、松江(上海市)、安庆都是很发达的地区。顺治十八年(1661)分江南省为“府九: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淮安、扬州;直隶州四:徐、滁、和、广德,属安徽,江南左布政使领之。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司,治苏州。统江宁、苏州、常州、松江、镇江、扬州、淮安府七,徐州直隶州一” ,此为江南分省之始。与之前多在地理行政基础上指称江南相比,明清时更注重江南各地间的经济联系。因此涉及“江南”的概念时有有苏松常镇或苏松嘉湖四府说、苏松杭嘉湖五府说、苏松常杭嘉湖六府说、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说、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说、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徽九府说、苏松常镇宁杭嘉湖甬绍十府说等。

从上述可以看出,不同时代“江南”的概念不断发生衍变,人们基于自然地理、行政划分和文化视角等不同的标准,对江南有不同的阐释。周振鹤先生在《释江南》一文中总结说:“江南不但是一个地域概念——这一概念随着人们地理知识的扩大而变易,而且还有经济意义——代表一个先进的经济区,同时又是一个文化概念——透视出一个文化发达区的范围。” 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江南做出了重要的导向。除了地理、行政意义的江南外,文化江南越来越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文化概念不同于行政概念,它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本文所指的江南从地理上而言是狭义的江南,大致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地带,包括长江以南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长江下游的扬州地区,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基于吴和南唐历史关系的考虑也包括其中。

2.生态江南

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往往通过影响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进而影响文化的生成发展。南北环境,从气候学的角度说,由于地形、所处纬度等不同,因而受季风气候影响的程度不同,气候变化的幅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南方气候变迁幅度普遍没有北方大。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000 ~ 3000 年前,黄河流域的年均温度较今约高 2℃,冬季温度则高 3℃~ 5℃,相当今长江流域的气温。 旁证了这点。江南,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与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大、降水量少的特点相异,江南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春雨江南,秋风蓟北”。这句话就形象地概括了江南和北方自然气候的差异。多雨,梅雨,伏旱是江南气候显著的特点。这种气候条件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因此江南地区四季草木华滋,郁郁葱葱,有大量可以观赏的植物,如桂花、杜鹃、山茶、石榴、蔷薇、竹、芭蕉、梅等,这些植被生长时间较长并且自我更新的能力也较强,因之所形成的生态景观与北方不同。北方被描绘为“千里黄云白日嚑,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甚至“树林何萧瑟,北风声正悲。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曹操《苦寒行》),酷寒艰涩,与此相比江南则“吴越暖景,江山如绣”。《世说新语·言语篇》有多处描绘时人深入山水对江南秀美山水的喜爱,“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梅雨无疑是江南地区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梅雨”得名于江南每年的六七月间,梅子成熟之际,会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天气闷热潮湿且阴雨连绵,这是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上,南方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而产生锋面雨所致。诗文中“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唐皇甫松《忆江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描绘的就是江南梅雨时期的天气特点。

江南以“水”著称,除丰富的降水外,从地貌上看,江南亦多水,多丘陵,古有三江五湖之说。据《史记》卷二九,三江是指南江、中江、北江。其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东北至会稽阳羡县东入海,南江从会稽吴县(今苏州市)南东入海。五湖,郭璞《江赋》为具区、兆滆、彭蠡、青草、洞庭。历史发展中虽然江河湖泊会由于自然人为等因素盈缩变化,但纵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一直比较丰富,有的地方淡水水体还会扩大。如鄱阳湖古称彭蠡湖、彭蠡泽,《汉书·地理志》载“豫章郡彭泽”,它是由长江迁移而形成的河成湖。唐末五代至北宋,彭蠡湖分别向东、向南扩展,宋元时期的鄱阳湖即有“弥茫浩渺,与天无际”的景观。江南拥有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地表河密布,水系发达,而且在长期的开发中,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连接。如泰伯开泊渎,伍子胥开胥溪,夫差开凿邗沟与扬州大运河等等。李伯重先生认为江南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在于其有同一水系,使内部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太湖上纳二溪之水,下通三江泄洪入海,形成太湖水系的中枢。太湖水系的主要河流,多为东西流向,而江南运河则纵贯南北,把东流诸水连贯起来,使得江南水网更为完备。此外,应天(江宁)府的大部分地区,本不属太湖水系,但通过人工开挖的胥溪运河,亦与江南水网相接”。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江南水网之丰富。江南“水乡泽国”的美誉实为名至实归。古代诗文中多以水国来指称江南,如“水国周地崄,河山信重复”(南朝颜延之);“烂漫春归水国时,吴王宫殿柳丝垂”(唐皇甫松《杨柳枝》);“故人还水国,春色动离忧。碧草千万里,沧江朝暮流”(唐刘长卿《送姚八之句容旧任,便归江南》)。衬之水的秀韵和灵动是江南多丘陵,山体不高,“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因此构筑了与“平林落日”不同的地理景观。南朝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对江南自富阳至桐庐一带自然风光的描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将江南美景描绘得浑然天趣,是颇有代表性的江南景致。近代汪辟疆先生尤为青睐江南山水,云:

江浙皆《禹贡》扬州之域,所谓天下财富奥区也。其地形,苏则有南北之殊,而皆濒海贯江,山水平远,湖沼萦回;浙则山水清幽,邻赣闽者,亦复深秀。

灵山秀水造就了江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风俗和审美观念,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南人所创造的江南文化不能不称之为特别。 cGR7n5bDT0LjbgEwpXNAw/zYgdtVO90QonyhDlKK/D38QtJBp4soe7T3yKt6mB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