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1.包容文化

首先,本书作者认同这样的观点,中国现代化的成就,主要不是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学习世界现代化观念与经验的结果。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学习和运作,民主与法治建设的逐步完善,对作为个体的权利的逐步认可,是近百年来中国走向现代社会、不断求索和不断积累的三条基本经验,也是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基本途径。

此外,本人也认同,创新是传统最好的延续。在现代的视野下,解读传统中对现代人有积极意义的方方面面,使我们在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中解决新问题、增加新知识,或许是传承传统、形成新传统的有益探索。

在这个城市化的时代,哪些是传统中对现代仍然有益的东西呢?

中国已走过百年现代化的进程,今天,我们的生活与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似乎已经脱节。就范围和喜爱程度而言,在我们生活中外来的东西远远多于传统留给我们的东西——以前在民国流行的是外国的面包、西餐、牛奶、啤酒、红酒、芭蕾、漫画、西装、拳击运动、国际象棋、比基尼、钻石等等东西,现在又加进了肯德基、麦当劳、汉堡包、比萨饼、摇滚乐、行为艺术、卡拉OK、迪士尼乐园、好莱坞大片、电视、上网、手机、奥运会、世博会等等在大小城市都风行的“世界元素”。

但是,像许多人所认同的那样,唐诗宋词对现代仍然是有益的东西中的一部分。

在加快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今天,如果静一静心,读一些唐诗宋词,会让人感觉到中国文化寄情于山水园林、在花园城市中的节日狂欢以及迎来送往的节日礼俗,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如果静一静心,读一些唐诗宋词,体会到中国古代意境中的小桥流水、庭院深深和日常生活中细微之处的优雅,在寻找自己文化精神资源的同时,也会加深对中外比较的认识——在发达国家对中国古代的山水园林、小桥流水、庭院深深、节日礼俗都尊重保护的现状面前,我们“民族振兴”的标准总不能只在几个经济指标面前沾沾自喜;知书达礼的国民,是国家兴旺繁荣的必备条件。

对高端人才的渴求,也重新引起人们对学习古诗古文等人文教育的重视。自西方文明在几百年前以“社会分工”、科技发展启动全球近代化历程以来,崇尚学习技术和专业在中国已经形成一种习惯和思维定势,“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科成绩不好的,去学文科,文科成绩不好的,去学哲学”等等“潜规则”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但是,从对西方历史的不断认知和对著名科学家的了解中,我们正在看到,通识以及博雅类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技术一样,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性力量,是个人成功或一种文化传承的真正谜底。在解析杨振宁的学习生活时,人们不难发现“杨振宁加唐诗三百首”现象;在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时会发现,他是一位世界级的专家,但在读书和日常生活的爱好方面,有着强烈的“通识”和“博雅”趣味。这并不是少数现象,在许多大科学家以及大企业家的成长和成功经历中都会发现,支持他们克服人生和事业重重难关的,除了专业本领以外,还有良好的人文修养给予他们的信念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不能说现今传统文化没有受到重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重新被国家规定为法定休假日,不时耳闻目睹许多国家级以及地方的传统文化活动以及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还有不断上升的显示古代艺术品价值的各种市场指标等等。

但是,这其中有些极端市场化倾向的表现,使人感觉不到对传统文化的包容:一个县城每年举办100多个名目各异的传统文化“节庆”,不是强调文化滋养,而是用巨大公共资源创造招商引资平台;古瓷器在境外拍卖会上拍出上亿元的天价,不仅仅是因为瓷器的艺术价值,而是内地富豪们在30分钟内互相加价创下的世界纪录;庞大的资金不是用于发展实体经济,而是不计成本炒古董、炒红木、炒玉石……

市场化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巨大力量,如果在这些对传统文化有保护的市场行为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包容——多一些载体让我们持续地接触了解那些文化、亲近喜欢那些文化,或许正是我们现在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起来的时候,让我们自己在文化传统方面也练练内功,花些精力把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具有活力的好东西带进我们现代的生活,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融入世界文明潮流中,而不是任其“深院月明人静”,总是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这样的观点、想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和期盼。

《词中城市》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想法引导下努力的结果。

《词中城市》不是一本研究历史或者宋词的专著,只是作者本人结合宋词的学习,对城市研究以及对当前城市化发展的一些体会和思考,这些体会和思考只是个人的认识和看法,不完善和不对之处恳请指正。

2.城市是包容文化的容器

城市是包容文化的容器。

包容,不能使城市立刻显示出分量,不能够使城市立刻产生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但是包容可以使城市产生吸引力和引导力。城市的包容和理性,可以使人宜居和产生希望;城市的包容和理性,可以使城市接受更多的“文明输血”,带来城市的创新和发展;城市的包容和理性,无疑也促进了市民个人的包容和理性。

自公元1500年以来,大国从荷兰到英国,在20世纪,从英国到美国。回溯这些国家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以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为代表的大都市所具备的包容和理性气质,不仅使它们所在的国家受益,也使这些城市因为接受“文明的输血”充满创造力,立于世界著名都市之列。

这些城市的包容,体现在吸引资金和人才时的开放和容忍。对新兴的资产阶级而言,许多封建时代的宗教、信仰不为他们所信,但是为了资金和人才,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他们可以妥协、包容,或者对那些宗教、信仰部分地加以改造并为自己的发展所用。

阿姆斯特丹曾经接待欧洲所有的难民,无论他们是遭受驱逐的葡萄牙犹太人,还是将国家权力与宗教权威混为一谈的来避难的法国新教徒——这些人大多是手工业者、银行家和知识分子,这些人也是那个时代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

英国在从荷兰夺得大国地位前,已经受益于这个邻国的“文明输血”:荷兰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证券交易市场、金融管理的规则制度以及那些现代经济高速运行的许多基本元素——比如以契约为基础的诚信系统等。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经济上的创新发展也推动政治上的发展创新。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取得的利益必须用有利于他们的制度才能得以保证,而他们遇到的强大的敌人是封建社会遗留的特权制和等级制,以及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皇权思想和宗教观念。打破封建社会遗留的特权制和等级制以及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皇权思想和宗教观念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保证新兴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合理合法,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紧迫任务。洛克、孟德斯鸠等一批政治思想家将他们充满理性和人性的民主、法制的专著公布于世,民主、法制思想所带来的选举改革、议会制改革、分权制衡制度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对抗封建特权制和等级制的利器,民主、法制、宪政也成为推动英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制度与精神。

但是,伦敦并不是只欢迎经济技术人才、政客,伦敦也对哲学家产生吸引力。比如伏尔泰,他在伦敦居住时读洛克的《论宗教的包容》,后来他写出《论包容》,以此向洛克致敬。

同样,美国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也从欧洲,特别是英国那里承袭了才干、技术、科学和企业精神等方面更优秀的因素而变得闪闪发光。不仅如此,美国在他们停止对英国人的依赖和托管而独立建国时,也从英国那里继承了宝贵的制度精神,那些民主、法制的制度与精神——这是一种比单纯的技术转让更有意义的“文明输血”。

从西方人留下的记述中国的许多著作中,可以看到西方不断被中国魅力所吸引之处——古老中国文化中体现的礼仪、自省、和谐。从早些时候的传教士到后来的作家、旅行家、记者等,他们在北京的某个四合院里,在上海的某个租界里,感受到这里的生活与西方完全不同。他们把自己吸收的中国文化传回西方社会,所以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陌生而又亲切的场景:他们会以国家的名义给孔子过生日,他们也流行儒家的经典语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是包容和理性使我们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想继续追寻美好的生活和更宜居的城市,那么,坚持思想观念上的包容和理性必不可少。

如果因为包容使我们有了发展的机遇,让我们继续包容;如果因为发展,我们冷漠了包容,让我们坚持包容。

包容,不仅要对外来的好东西开放、包容,也要对自己传统中的优秀文化开放、包容。

3.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宋词中的城市

2010年世博会张扬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大家越来越熟知。在做城市研究和读宋词的时候发现,宋代当之无愧体现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第一个时期是人类从游牧社会进入农业社会。为了获取大自然的天时地利,躲避天灾人祸,人们用围墙圈地,筑城而居,在封闭的高墙内创造宜居的生活。

在中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第二个时期是宋代。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被学界誉为“二十世纪海内外宋史第一人”曾这样评价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这些达到空前绝后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宋代城市的大量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宋代废除历朝在城市实行的居住区与交易区分离并各自封闭的“坊市制”,使百姓在城市选择居住、择业的空间和时间自由度增大,使商业、贸易、娱乐成为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商业街形成了,闹市产生了,一个个从未有过的繁华都市出现了。

宋朝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居民数量和生活质量,不仅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国家和地区,也超过了宋代以前中国的所有朝代。

我们当今的生活、经济与宋代一脉相承,今天中国社会人们所熟悉的许多物质方面的享受、经济贸易都始于并发展于宋代。比如,货币的大量流通,火药以及火焰器、烟花的广泛使用,指南针的发明以及造船业和航海业的发达,天文时钟的发明,鼓风炉、水力纺织机的发明,开矿与炼矿在政府扶植下的大力发展,内陆河流舟楫繁密以及不漏水船舱对造船业的创新性推动,使中国内地贸易与国际贸易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等等。

宋词是那个城市“黄金时代”的直接产物。

北宋以来,随着词的流行,词作为文人士大夫日常文化生活,在交际和工作应酬中占据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宋词中有很多都市风情、都市人文景观的描写,有很多关于城市生活的记叙。

这些词与唐诗一样,描写生活的精细、生动,感动着一千多年来的人们,使我们知道今天的生活感受原来很早的人们就如此深刻、多角度地表达和记录下来了,自然风光、日常待人接物,在古代的中国如此优美、雅致。正因为如此,唐诗宋词所描述的景象一直以来成为国人乃至世人景仰、模拟、追求的生活以及境界。唐诗宋词不仅在大学和专业研究所里有专家学者研究,它们也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

与诗言志比起来,宋词大多以平淡的意味为主,所表现的都市生活体现的是一种婉约风貌。特别是在婉约派作者的作品中,那些词较少注重朝政、边塞时事等外部世界的“大事”,而较多注重小环境或日常私生活环境中的佳人、风月、花柳、歌舞、酒榭,较多反映的是城市休闲生活中特有的那些敏感、细腻、闲逸而又风情无限的情思、遐想、记忆、追求。

在那些平淡、休闲的词中,不得不引起现代人感慨:宋代文人笔下的都市如此浪漫、繁华。宋代文人眼中的京城更是一派君临天下的大国风范。那里“葱葱佳气锁龙城”,天子圣明,礼乐纵横,万国神仰,被世人膜拜;那里美丽富饶、和平安宁、烟柳含情,呈现出的是锦绣王朝、盛世画卷。“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浪淘沙·汴州·裴湘)。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那时候的武汉被称为“东方芝加哥”,后来的香港被称为“东方明珠”,但10世纪后期到12世纪初的中国宋代都城东京(今日河南开封)、临安(今日浙江杭州),从词作者的自信和那种难以忘怀的思念来看,它们就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它们当时不仅是东方的,也是世界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

整个宋代历经300余年,留意扶植经济发展300余年,经济发展给中国和世界留下的最大的文化遗产,除了宋词,莫过于城市。

宋代城市的多姿多彩像宋词一样灿烂和丰富。

宋词不是那个时候的史记,但是是那个时候城市生活的必然产物。

从这样的角度看宋词对生活的记录和描写,宋词比唐诗更休闲,更城市化。那些以记叙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为背景,以他们生活体验、感怀为主题的词,使我们体会到的是有别于历史教科书的另一个层面的历史,与上层人物、重要人物、重大政治事件相对的另一个层面的历史,使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城市生活场景、真实的城市市民的生活感受——他们如何过节、如何休闲、如何交友等等。

让我们在一首首宋词中,回望那个时代城市节日的狂欢、城市休闲的雅致、人情往来的礼让……我们的先人曾经创造过的城市美好生活,是我们今天建设美好生活的借鉴。 Zs3plpgKttEiiMP3VGmigKzeSG3MMkWewIYpRFIB5u/cvPGSkAgqab/NManli+D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