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寺,在阜城门内街北。辽寿昌二年(1096年)建,元志元八年(1271年)重建,名大圣寿万安寺,明天顺间改名妙庆寺。
清康熙间重修寺建塔,有圣祖御碑二。乾隆间又重修,有御书《心经》及《尊胜咒》,并有御制重修妙应寺文、白塔铭敕碑于寺。同时,寺内还藏有满、汉、蒙、西番文字合璧大藏全咒十套,西番《首楞严经》一套,及维摩诘所说大乘经全部。
白塔奉释迦佛舍利。内贮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无垢静光》等陀罗尼经五部。元至元八年(1273年),忽必烈发现该寺有石函铜瓶,“香水盈满,色如玉浆。舍利坚圆,灿若金粟。前两龙跪而守护,瓶底获一铜钱,上铸‘至元通宝’四字。帝后阅之,愈加崇重,即迎舍利,崇饰斯塔,角垂玉杵,阶布石栏,檐挂华幔,身络珠网,制度之巧,古今所罕。凡塔下丰上锐,白塔独否;其足则锐,其肩则丰,如胆之倒垂然;肩以上长项矗空节节而起,顶覆铜盘,盘上一小铜塔,通体皆白。明成化元年(1465年)于塔座周围砖造灯笼一百八座,以奉佛塔”(《宸垣识略》)。
清重修之妙应寺白塔,高十五丈余,由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为砖石结构。外形以折角方形、圆形、圆锥形等构成臣瓶式塔,雄浑稳重、和谐,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大藏式喇嘛覆钵形式佛塔。
塔座为三层须弥座式,高近三丈,周以精美浮雕及五道环节全钢圈,自然过渡到圆形塔身;塔身为五丈余巨体覆钵;相轮为承托华盖的木底,包铜简板,悬三十六片透雕铜佛和风铃;塔刹即塔顶,为高丈五、重八千斤鎏金铜质小塔。
白塔寺元末毁于雷火。元翰林学士承旨张翥《辛未二月十三日雷火焚故宫白塔》诗中曰:
数声起蛰乍闻雷,
骤落千山白雨来。
恐有怪龙遭电取,
未应佛塔被魔灾。
人传妖鸟生讹火,
谁觅胡僧话劫灰?
岂复神灵有遗恨,
冷烟残烬满荒台。
雷火焚毁白塔寺后,由元初到中国入仕的尼泊尔建筑家阿尼哥主持重造。费时八年,至元十六年(1279年)竣工。“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为界至”,于是有了以塔为中心的塔院。
明天顺元年(1457年)重建,改为“妙应寺”,但依然俗称白塔寺。清康熙重修后,曾命人在塔刹藏一镇塔之宝。传说系稀世珍宝,不过至今仍是一谜。
北京还有一座白塔寺,在霍家桥,是法藏寺的俗称。旧时,因有白塔而名之。金大定中建,明景泰间修,更名法藏寺,有祭酒胡
、沙门道孚二碑。
道孚,戒坛第一代戒师,也称鹅头祖师。因北方多风,白塔不空,也无可攀登,而寺中之弥陀塔空而可登。白塔高十丈,窗八面,每窗置一佛,凡五十八尊,每尊一灯。每年上元夜,僧人燃灯,绕塔奏乐,金光明窗,似在天堂。
明郭正域《法藏寺》诗:
古刹城南寺,莲花处处开。
金轮平地转,香雨半天来。
清话逢元度,论文有辨才。
真如非幻境,云水两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