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寺原名崇国寺,在西四牌楼大街东,德胜门大街西。元时,有东西崇国寺,此为西崇国寺,原为托克托丞相故宅。又一说“寺始至元,皇庆修之,延祐修之,至正又修之。元故有南北二崇国寺,此其北也”(《宸垣识略》)。
寺内有元碑四:其一至元十一年(1274年)重修崇国寺碑;沙门雪磵、法祯撰文;其二至正十四年(1354年)皇帝敕谕碑;其三皇庆元年(1312年)崇教大师演公碑,大书法家赵孟頫撰并书。其四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隆安选公传戒碑,危素撰并书,乾隆时此碑已断为七块,以铁环束立。
“宣德己酉赐名隆善,成化壬辰加护国名。正德壬申,敕西番(藏)大庆法王领占班丹、大觉法王著肖藏卜等居此。”
崇国寺有中殿三,旁殿八,最后为景命殿。殿旁有两佛舍利塔。天顺二年(1458年)建两碑:西舍利塔基座二层,伏莲一层,联珠线脚,塔肚、塔脖做方形基座,十三层相轮及宝珠,与妙应寺白塔相似。东舍利塔体小,其塔形为元代藏传佛塔精品。其一,西天喇嘛桑渴巴剌行实碑,其二大国师智光功行碑。成化七年(1471年),建两碑,又建梵字碑二。
护国寺石碑林立,赵孟頫撰并书者,为一奇观。赵孟頫,元代书法家、文学家。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引见忽必烈,渐见亲近。官至集贤直学士。延祐时提为翰林院学士承旨。其山水、花竹、人马画甚精致。传世作有《秋郊饮马》等。能篆、籀、分、隶、真、行、草书,尤精正、行书和小楷,圆转遒丽,为中国柳、颜、欧、赵四大书法家之“赵体”。其碑石、拓片及真迹较多。护国寺所存碑,极珍贵。至清乾隆时,千佛殿旁立一老翁,长髯红衣,一老妪,凤冠朱裳,形态生动,为托克托夫妇。
又有文载,“过崇国寺番僧舍,观曼殊诸大士变相,蓝面猪首,肥而矮、遍身带人头,有十手骈生者,所执皆兵刃,形状可骇”。所谓番僧,系指西藏地僧侣。
千佛殿“后为姚少师影堂,露顶袈裟趺坐,上有偈(僧人所诵之辞),皆本色衲子语,师自题《宸垣识略》。
明王鏊有《姚少师像》诗:
下马摩挲读古碑,
欲询往事少人知。
独留满月龛中像,
共识凌烟阁上姿。
颊隐三毫还可似,
功高六出本无奇。
金陵战罢燕都定,
仍是癯然老衲师。
王鏊,明大臣,文学家,成化进士,弘治初,迁侍讲学士,当讲官。正德元年(1506年),为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不愿与擅权的刘瑾同朝,乃辞官家居。其博学有识鉴,精通经术,文章议论犀利,影响弘治、正德时文体。有《姑苏志》等。此诗平正有法度,但有点“佶屈聱牙”的味道。
又据赵子砥《燕云录》称:“奉使官中书侍郎陈过庭、门下侍郎耿南仲,并文武五十余员,元在真定,丁未八月遣诣燕山崇国寺安泊。则崇国寺金已有之。盖南北二寺,北建自演公,南则金之旧,已迷其处矣。”众说纷纭,已无可考。清时崇国寺又称护国寺。每月逢七、八两日,有庙市。商贾云集,珠玉锦绣,日用百货,充斥其间,热闹非凡。
清内阁学士宋光熊《游护国寺》诗:
宅舍祗园五百春,
朱衣犹现宰官身。
笑他凿石山头坐,
赢得儿童系犊轮。
琳宫香雨带龙腥,
贝叶横翻秘密经。
禅诵乍如蛙阁阁,
鱼山清梵向谁听?
《京都竹枝词》论庙市:
东西两庙货真全,
一日能消百万钱。
多少贵人间至此,
衣香犹带御炉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