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苍松翠柏簇拥下,香烟缭绕中气势恢弘的寺庙;巍峨的城阙、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纵横交错的胡同和典雅的四合院,构成了北京这座世界名城独特的文化景观和东方风韵。

寺庙是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金色界中兜率景”,其庙寺建筑、佛神雕像、碑文石刻、供奉神器、浩瀚经卷等,皆具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宗教文化的经典。

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宗教也在不断演变,陆续出现由信仰者组织的宗教组织、专职人员和教阶体制。各宗教还形成了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

从中国的历史看,宗教一直被统治者利用,以巩固政权、族权、神权和王权。它既是统治者强加于被统治者的一种秩序,又和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紧密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生活状态,并决定了中国哲学以道德、人伦为中心的特色。

六朝古都北京,经历了汉、契丹、女真、蒙、满几个民族的统治,在宗教信仰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隋唐时佛教传入北京,出现许多佛教寺庙,广布市区和西山风景区。辽、金、元皇帝大兴土木,修建行宫的同时,寺庙也鳞次栉比。如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年),为奉释迦牟尼圆寂之后的佛牙,在京西山修灵光寺并造塔。明朝皇帝定下儒、释、道“三教合一”治国思想,动用巨资营建寺庙百余座,比辽、金、元三朝建寺庙的总和还多。至清乾隆间,受汉文化熏陶影响,清皇室也尊崇佛教,燕京佛教梵刹遍布宫苑、街巷、山林。上至朝庙,下到百姓,几乎户户礼佛,家家诵经。僧侣人数众多,逢年节或丧葬,大都请其做法会。每岁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超度祖先亡灵举行盂兰盆会,备百味饮食,供十方僧众。又有放焰口临河祭送法船并放河灯等活动,热闹非凡。

道教乃本土宗教,四世纪初,佛教入北京之前,道教已很活跃。金、元时为燕京道教鼎盛之期,出现全真、大道、混元、太一、正一等教派。元时道教首领为丘处机,最大的道观为西便门之白云观。明嘉靖皇帝放弃朱元璋定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治国思想,而独推崇道教,并造大高玄殿,供奉道家玉皇大帝和三清像,在该殿东北,还选一间“象一宫”,供奉着以嘉靖皇帝真人形象塑立的“象一帝君”。全国纷纷响应,遂有供奉太上老君、关圣帝君、碧霞元君的道观出现。其祭祀活动也颇多,如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正月初二祭财神等,清康乾之后,皇家重佛教,道教渐衰落。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不断发生变化。到清晚期,北京人对佛、道的区别渐渐模糊,往往神、佛不分,有神必尊,有佛就拜,满足某种个人的心理需求,使其在心理上得到调适,这是宗教的社会功能。另外,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个文明的民族。

旧时,人们打量世界和生命本身,却不识其庐山真面,宗教经典为人们说出天上人间的秘密,承诺要带领人们度尽一切苦厄,到彼岸的极乐世界去。于是多少年来,“春鸟声声佛,莲花朵朵开”,香火缭绕,祷声一片动燕京。据统计,北京之寺、庵、观、宫、祠、庙最多时达一千六百多座。

从存在的角度,从物质的意义上认识宗教现象,芸芸众生拜神悟禅,其正信更多的是求取心灵的宁静、安定。人们相信宗教能帮自己求取的正是一颗涅槃的妙心,一颗宁静、圆满自在的心。

世界是客体,人自己是主体。人们既生活在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里。世界的真相,命运的沉浮,人生的意义,不仅留在世界那儿,也留在人们的心灵里。

为解开心灵的秘密,人类耗去了几千年而未发现造化的全部秘密。佛道也困惑,但他们如果不是自己去做,只是沉溺在教里,便难免是魔的。其实人的命运,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由于历史动荡、战乱兵燹、外族入侵,北京的很多寺庙遭到破坏,有的化为瓦砾,仅存几百座。一九四九年,共和国初创,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不少寺庙被拆除,如大佛寺、隆福寺等改作工厂、学校、政府办公场所。后“文革”破“四旧”狂飚席卷全国,北京和全国的寺庙又多被重创。所幸粉碎“四人帮”之后,改革开放,春风劲吹,经济腾飞,社会安定和谐,文化,宗教事业得到重视和发展,幸存的寺庙得以保护、修葺、甚或重建。作为中华民族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寺庙宗教文化重放光华。

本书力求穿越数百年历史风云,惊鸿一瞥,扼要呈现九十一座燕京古城诸寺庙的前世今生。所有资料或经亲临现场考察所获,或查阅浩繁卷帙所得,或从古代名人诗词中打捞。然后经一番提要钩玄,去伪存真,爬梳整理成书。才疏学浅,遗漏、谬误之处,读者谅之。

特别要提及的是,非常荣幸地请到著名画家郑瑞勇(斋号神弛轩)先生,为本书作素描插图。其挥洒自如的廖廖几笔,便呈现玄虚、空灵、清寂,“穿阶有鸟迹、禅宝无人开”的梵刹古庙,且把神、人、刹三者的和谐关系更艺术地表现出来,将观者的精神引入诗一般的禅境,目受美灼,心得善缘。正所谓“由来笔墨宜高简,百顷风潭月一轮”。在此,要向瑞勇老弟及帮助收集资料的胡萍等好友致敬。因有了这精妙插图才使本书具有了独特的美学品格。

是为序。

写于乙末年仲春改于丙申秋北京抱独斋 lwc4uIt+3+krTaRd+IUyaiTrabcVLs/Fk7CDS4ZpbsysvKxfEJzF9pLzk9m+Wb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