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寺,在北新桥。建于元代,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严安礼碑》。
该寺建制与其他寺庙无异,但在这里发生过危素投井尽忠之事,后人遂有“泥多莫食报恩井”的感慨,引人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臣子忠良品德的思考。南朝宋中书舍人、诗人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诗,道出了旧时臣子为臣之道: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史载,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大军定燕都,元翰林学士危素,跑到报恩寺,俯身入井。寺僧大梓将其挽出,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之史也。”危素闻之,决定不死。危素曾在元至正初(约1341年),参与修宋、辽、金三史。由于他认真考证后妃逸事无据,成全三书,官至参知政事。明初,谪居和州(今安徽和县),令守元臣余阙庙,未几病死。
就在危素投井同时,元代翰林待制黄殷士,叫喊着投入居贤坊井中,仆人张午将其拉出曰:“君小臣而死社稷耶?”黄曰:“齐太史兄弟皆死小官,彼何人哉!”张午让众仆人守住黄,自己去想办法。未几明将徐达下令,不杀前朝官吏,等张午急忙跑回之后,黄殷士已投井而死。张午买棺以殓,大办葬礼。
清查慎行《杂咏》诗,对危、黄二人之所为进行了评价:
国史存亡赖老成,
小臣只合死忠贞。
泥多莫食报恩井,
不及居贤井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