鹫峰寺,在内城西鹫峰寺街。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建,时称淤泥寺。以卧佛得名,亦名卧佛寺,与香山十方普觉寺同名。
唐人石刻《心经》云,鹫峰者,唐代西天取经之名僧唐僧之号。寺有栴檀释迦接引刻像。“其足立处几于交趾,不作八字,衣纹都作直褶,如出水衣附着股臂间。而目向上,绝不似满月相也。”(《宸垣识略》)高五尺许,色近碧玉,明万历间,慈圣太后命在佛体上饰以金。衣纹,踽踽欲飘,极为生动,非后人所能为。康熙四年(1665年)奉敕将瑞相移弘仁寺,有别于铜制如来佛像。后又还鹫峰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鹫峰寺。
据佛书说,佛在天“为母说法时,优填王思佛请目犍连神通摄匠人,俾雕佛。匠六,雕得三十二相,惟释摩梵音像雕不得”。不知何故,鹫峰寺却有栴檀释迦接引雕像。
又据严我斯《栴檀佛论略》,“康熙中,王国弼与弟国臣得栴檀香高数尺,宝而藏之。江南刘拱北,良工也,为刻佛像,三年始竣,以辛酉冬迎入广济寺供养。圣祖临幸,解白帨悬像,有赞焉。”不知此佛与鹫峰寺栴檀佛是否同一佛?
又据考,北京有唐人所书《心经》三件:一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刻石,藏于淤泥禅寺;一为赵偃笔书,广德二年(764年)刻石;一为唐武则天大足年(701年)僧人有晦刻石。三石刻《心经》早已有考。《心经》,佛教经名。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历代汉文翻译有七种,通行唐玄奘译本。此经说明以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事万物自性本空的道理,而证悟无所得的境界。这一思想是全部般若所说的核心,故称《心经》,仅二百六十字。
金刘迎《栴檀像》诗:
我昔游京师,稽首礼瑞像。
堂堂紫金身,示现大法藏。
庄严七宝几,重叠九霞帐。
光如百千日,晃耀不容望。
想初法王子,运力摄诸匠。
瑰材发神秘,妙斫(zhuó砍削)出智创。
风流蜀居士,翰墨老弥壮。
雷霆大地底,音乐诸天上。
犹疑三十二,不具梵音像。
不知一点真,正胜千语浪。
呜呼五因缘,语绮反成谤。
我今独何幸,相见问无恙。
文殊本无二,何处觅真妄?
广修香火供,获脱烦恼障。
天龙想惊喜,诃卫日归向。
己觉海潮音,人天会方丈。
刘迎,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年)进士,除幽州王府(有作幽王府)记室,后改太子司经。有机会游览幽州风物。刘迎善以诗反映现实,如《淮安行》写淮安兵变,《河防行》反映黄河水灾。而《栴檀像》则表现对佛的虔诚和游览的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