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优良传统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度结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2016 年 5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在庆祝建党 95 周年习总书记发表的“七一讲话”中再次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前,思政课教学应坚持“一个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重视利用“两大资源”——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革命传统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以儒家优秀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提炼,进行现代价值转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更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

一、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二者在使命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立德树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思政课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同担负的历史使命。“德者,本也。”德,既是国家之本,也是个人之本。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德,是基础,是方向。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是首要的,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要崇德修身。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的生命的灵魂,是人的整个生命的支撑点,德性、价值观和德育则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内核和源聚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是对现实存在状况的折射和反映,同时又对人的现实存在、现实生活的方式和方向起着反思、反省、纠偏和引导作用。所以,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青年学生人生和生活的“第一粒扣子”。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既需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引领与塑造,也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与涵养,需要社会正能量的引导和熏陶。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就应当注重文化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文化建设中,应首先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应彰显文化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应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和感性解放愈加“无限”的情形之下,人们对深层的、崇高的精神生活的需要、渴望和向往也愈益迫切。当今时代也是一个渴望思想和文化,向往精神和理想的时代。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就在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当代大学生,欲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就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文化资源、精神滋养和思想智慧。思政课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合力助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他们形成向上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他们的道德自觉践行能力。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都需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教育,发挥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性资源作用。总之,立德树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思政课教学,涵养马克思主义教育,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从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二者在功能上具有内在的支撑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火炬,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任何人都要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中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文化教育本身就担负着心性陶冶、情感教化和思想价值引导的功能。依据心性与德性,对人的情感和价值、精神和思想进行陶冶和教化,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共同内容,也是二者属性和功能的突出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者是相互依托、相互滋养的相辅相成、相成相生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一致关系。

文化不是空洞的,文化的实质和核心是价值观。“文”的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说,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化”的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引申义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化”合在一起讲,最早见于《易传》,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简言之,即“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一旦形成,就能发挥“化人”的作用。具体深入地说,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渗透着一个民族绵延不息的血脉、文脉和机理,文化积淀与凝聚着民族国家的精神标识、精神基因和情感纽带;文化中蕴含着一个人的知识信息、理性精神和价值诉求,文化是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复合体,精神文化是文化系统和文化复合体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文化通过纵向影响和横向影响来化人,前者正是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力量。文化承载精神意识,文化化育心性情感,文化孕育思想信仰。人的生命是由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构成的二重性生命。物质生命决定精神生命,精神生命指导引导着物质生命。人的生命又是文化生命,文化生命是社会生命,社会生命是通过文化和精神反思的生命,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反思性的生命。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文化外延不断扩展,文化内涵愈加丰富,文化现象日趋多样,文化功能逐渐深化。可以说,文化在国家历史和世界历史中的比重正在日益加大。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应当领会和把握文化的状况和特点,领会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精髓,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德树人的作用和功能。在物质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我们要更加注重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精神生命,要求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应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历史载体与文化优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一定要建基于自己的优秀文化根基,一定要用中华优秀文化滋养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二者在功能上具有内在的支撑性。

三、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在时代语境上具有紧密的关联性

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多样化,是当前思政课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共同面对的“大环境”和“深语境”。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价值日趋互动激荡的世界;当今时代,是一个文化思潮纷呈的时代。整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状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一是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二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形式、速度和力度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我国文化的发展正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挑战。三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蜂拥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正是在这样的世界环境和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现象、文化问题和文化功能愈发引起各国学者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就我国而言,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思政课教学与儒家优秀文化教育的结合和融通,为环境之所需,应时代之所要。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政课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增强文化软实力,要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等,也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今日中国,正处在变革创新的历史进程和紧要关头,思政课教学担负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双重任务,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应深刻领会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精神资源,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和会通起来。

四、儒家优秀文化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二者在内容上具有深层的相生性

每个国家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文化基因、精神标识、价值情感、观念信仰等人文精神方面,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一脉相传的。中华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转化与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政课教学共同的核心内容,并且二者在深层上具有相互生成、相互滋养的关系。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今时代,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校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道德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精神价值资源。所以,思政课教学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就在于“依道德立志”、“以道德行教”、“立道德治学”的人文教化精神。《学记》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儒家文化富含立志修德、思齐内省、自强不息、学以致用等精神资源。《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的道德修养信念,主张把个体内在的诚意和正心置于个人修养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地位,明确了个人自觉自律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北宋思想家张载力倡,“治学”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故,南宋思想家朱熹明确指出:“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大学章句》)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蕴含着中华民族革新进取的精神品格和人文气质。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民族立世之本,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

大学阶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五、创新和拓展儒家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和路径

古人云:“善用者无弃材。”将儒家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一要站在社会形态更替的高度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得到思想资源、智慧和启发,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又要反对拒斥西方先进文化的保守主义;既要反对“以儒反马”、“以儒化马”、“以儒淡马”,也要反对“以马否儒”、“以马代儒”、“以马反儒”。二要创新模式,改善话语体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独特优势和突出优势。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外化形式,是价值取向的符号化表达。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创新模式,改善话语体系,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感染力,着力推进话语的感性化和生动性,推进话语的亲民化和亲切性,推进话语的生活化和时代性。三要寻找和建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结合汇通的机制和方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与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是相生共生的,这种相生共生既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的需要,又是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需要。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效机制。

总之,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当代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孟子曰:“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2014 年 9 月 24 日,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总书记强调指出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世界,也是今天我们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今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立足于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伟大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和引导,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刻认识并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特文化优势,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基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实继承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不竭的凝聚力、向心力与精神动力。

编者
2016 年 10 月 1 日 hH2s4Zpg+tcY5aW/91NgD2qrm5W4kYQ33lCSzPbZg/8AFFubSZ47o6Z5+Bhz3O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