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物质观的历史演化

我们所处的无限多样的现实世界,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和统一的基础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作了科学回答,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统一基础。哲学上,物质观对应的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都试图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它的本原,它在同唯心主义斗争中不断发展,且不断突破时代的自身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限制,经历了由片面到全面、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发展阶段。物质观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古代朴素物质观

中国的元气说和西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观点。元气说认为一切有形的物体都是客观的元气生成的,而元气则是构成世界的本体;原子论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颗粒(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在当时只是一种没有实证科学根据的猜测。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世界的物质本质问题,他们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去寻找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比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行)构成;古希腊和古印度也有类似的思想,他们把地、水、火、风等看成世界的本原。总的来说,古代的朴素物质观,首先提出了世界的物质本质问题及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反映了人类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

二、近代机械物质观

近代自然科学揭明:自然界各种物质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化合物的基本单位;各种元素的分子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原子。当时的科学认为原子是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于是,出现了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即认为原子及其属性都是不可变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自然科学物质结构论在哲学上形成反映。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相比,其以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材料作为根据,把原子的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等看作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的属性,克服了自发的、猜测的性质。但由于缺乏辩证思想而存在不足:第一,它把物质世界归结为某种特殊的简单的物质粒子,没有看到原子这种物质层次和本身状态的可变化,是片面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第二、它没有对人的认识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做出哲学认识的正确概括,没有看到认识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第三、它没有理解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的统一,即不具有成熟的辩证思想;第四、它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物质观

到了马克思时代,物质观的发展与辩证法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哲学”的科学物质观形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针对机械论的物质观,对什么是物质做出了科学的唯物辩证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为了捍卫唯物辩证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后指出:“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本原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哲学唯物主义是同承认这个特性分不开的。”列宁科学的规定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以来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主要是由列宁发展并科学规范的,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的内容: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的,从人类认识和实践所遇到的世界上最广泛、最普遍、最基本的矛盾——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来把握,指出了物质的独立性、根源性,即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从密切联系中区别开来);“客观实在”作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并不意味着物质世界本身在没有别的普遍特性、为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它指出了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指出了意识的依赖性和派生性,人们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

“物质”这个名词无非是简称,是概括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形态的事物的共同的根本属性的简称。它同精神相比,它只能有一个“特性”,即可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既是高度抽象又是无限丰富和具体的,不仅在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指出了“客观实在”的唯一特性,而且包括一些为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特性。例如,运动、时间和空间、矛盾、质和量、连续和中断……它们都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特性。现代科学对物质及其特性的研究,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列宁的时代,现代科学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物质实体、物质形态,而且发现了更多物质结构、层次及其特性。现代自然科学对物质客体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宇观世界的种种巨大的天体和深入到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发现了种种以往所不知道的物质结构和物质特性,发现了有静止质量的实物粒子和没有静止质量的场量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正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承认自然界存在于人的意识和关键之外这一点,才把辩证唯物主义同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区别开来。” 列宁的论断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得到证实。第一,现代科学进一步证实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形态的可变性和物质不可穷尽性的原理。列宁指出:“原子的可破坏性和不可穷尽性、物质及其运动的一切形式的可变性,一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支柱。” 现代自然科学早已证明。第二,新发现的物质客体及其复杂结构和特性,并没有改变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确凿事实,而是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科学论断。比如反物质的发现,表明物理学中的“反物质”和“物质”只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状态;有人以光子没有静止质量而否认其物质性,但物质的质量特性的表现是多样的、可变的,光子有运动质量——光压现象就是有力证明,甚至质量守恒定律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可变的,静止质量可不守恒,但静止质量和运动质量的总和是守恒的……这些都证明了列宁对那些把质量(静止质量)、惯性看做物质的不变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批判是正确的。

列宁在分析和批判“物质消失说”时指出:当时一些自然科学家所说的“电子代替了物质”、“物质消失了”等等,无非表明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从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辩证唯物主义坚决认为,日益发展的人类科学在认识自然界上的这一切里程碑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 当德国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认为,能是世界上真正的实体,一切外界现象都可以说是能量之间的过程,提出了唯能论。列宁在分析时指出,这里的问题在于:能量是不是物质的运动?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科学中的能量转化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人类经验的客观过程,能量和客观的物质是分不开的,因此,能量是物质的运动。“至于物质,它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就当前现代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水平来看,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是实物和场。所谓实物,是指具有有限静止质量的物质形态,如电子、中子、质子以及它们组成的原子等等;所谓场,是指不具有静止质量,而只具有以其量子能量为转移的运动质量的物质形态,如光子。例如,爱因斯坦认为电磁场也是一种物理实在,与任何普通实物是一种物理实在一样,场与事物一样,都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经典物质观,以“客观实在”为唯一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同一切唯心主义开展斗争。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发展,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断用科学的新事实、新结论来丰富和充实自身的内容;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本身又是对物质世界客观实在性的新的证实。

四、机能系统的物质观

20世纪系统科学的创建,将物质的研究带入新的境界。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之一,这是对唯物论的重大发展。传统科学对一般物质观的深化,主要表现为,不断用科学的新事实、新结论来丰富和充实物质观的内容,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事物)的新发展或发现,即是对物质世界客观实在性的新的证实。而,系统科学对物质观的研究,主要是指将具体物质事物抽象为一般普遍的“系统”,使辩证唯物主义的“任何”具体的物质都具有统一的形式——宇宙在不同的阶段、不同层次演化出不同类型的系统,世界以各种形态的系统展现:从组成看,可区分场系统、粒子系统、原子系统和事物系统等;从涌现机能看,可区分无机系统、有机系统、生物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等;从复杂程度看,可区分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等。

沈骊天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科学解读》 一文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继承的关系时,建议将19世纪所奠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马克思主义经典哲学(可简称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新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该建议,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继承方面,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不同层次的研究提供平台。物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向马克思主义系统哲学发展,必然包含着“传统物质观”向“系统物质观”发展的内容。

系统的物质观认为,除了分子、原子、反物质、光子和场等各种客观实在外,还有其关系——组成系统的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即物质范畴在传统物质观的基础上,扩展为实体和关系,客观实在包括实体存在和关系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不是独立于物质的存在,它是特殊物质人脑对其余部分物质的反映。意识作为物质的附属物,反过来由对所反映的物质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系统的物质观点,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开创为“物质、能力、与信息”的研究: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哲学物质),其包括物质材料(自然科学的物质)、能量、信息三大基本成分,其中“能量”表示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量,“信息”表示物质结构、物质运动的秩序或物质运动的状态模式;能量、信息并不是物质材料的属性,而是独立于所谓“物质材料”的物质要素,信息必须凭借物质材料、能量为载体存在;但信息又是物质结构、物质运动的组织力量之一。意识是具有特殊结构信息的人脑,接受并重新组织客观世界信息所得到的信息(意识信息),其能动性,正是意识信息对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组织作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其实就是客观世界与人脑意识信息的关系。 5THpT31mId1zkrLTuo3HQ4dx1h8B0VrWRtd1G6ekYIr0WBLYdmwFgZfPYs3L5m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