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知識答問

(一)文字學知識

1.形聲字中聲符和意符的結合形式可分為幾類?

答:大體分以下八類:

(1)左形右聲:江棋詁超訪任飽通握沱除松賜結理媽牲犧

(2)右形左聲:攻期胡邵頂敵雛雕鵝鳩甌救鴻視和蝕剛錦

(3)上形下聲:空箕罟苔房霧簡茅耄簡草宇蘋苦菅箱箋籀

(4)下形上聲:汞基辜照背架翁裳恐姿盒盅盎駕賞贅費貢

(5)内形外聲:辯哀問閩鳳讎贏羸辨聞悶

(6)外形内聲:閣國固裹術匱街衷讎閨裹戚閶閹圈閘囤園

(7)形占一角:勝栽聖荊穀雜賴條修穎務佞疆倏騰滕潁轂

(8)聲占一角:徒寶從寐施徙旌爬

2.何謂省聲字?

答:指有些形聲字為了書寫方便或構形美觀,在造字時將形聲字的聲符省去了一部分:

雷:《說文》:“從雨,田省聲。”

家:《說文》:“居也。從宀,豭省聲。”

恬:《說文》:“安也,從心,甛(甜)省聲。”

疫:《說文》:“民皆疾也,從疒,役省聲。”

珊:《說文》:“珊瑚色,宀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從玉,刪省聲。”

夜:《說文》:“舍也,天下休舍也。從夕,亦省聲。”

紂:《說文》:“馬緧也。從系,肘省聲。”

3.何謂省形字?

答:指形聲字構形時將形符的一部分省去。例如:

釜:《說文》:“從金省,父聲。”

弑:《說文》:“臣弑君也。從殺省,式聲。”

屨:《說文》:“履也。從履省,婁聲。一曰鞮也。”

屐:《說文》:“屩也。從履省,支聲。

4.什麼是亦聲字?

答:亦聲字也叫會意兼形聲字。其特點是:構形的各個部件在意義上有聯繫,是會意字;但由於其中的一個部件同時充當聲符,故又是形聲字。例如:

授:《說文》:“予也。從手,從受,受亦聲。”

娶:《說文》:“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

婚:《說文》:“婦家也。禮,取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

禮:《說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

琀:《說文》:“送死口中玉也,從玉,從含,含亦聲。”

忘:《說文》:“不識也。從心,從亡,亡亦聲。”

5.漢字演變的進程如何?

答:(1)古代文字:商代金文、甲骨文(現在已知的最早成系統的文字)。周金文。戰國西方周秦的“籀文”屬大篆文字。東方六國系統的文字是“古文”。秦小篆、秦隸。(2)今文字:漢隸、章草、行書。魏晉真書(楷書)。

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變化叫隸變,影響深遠。(1)部首形體的變化:如“人”變為“亻”,“心”變為“忄”。(2)簡省或訛變。如“春”,從艸從日,屯聲,(上部訛變)。“更”,從攴丙聲(整體訛變)。(3)混同,是訛變的後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隸變後就混同了。如“服”從舟而不從月,“膾”從肉而不從月。

6.什麼是六書?

答: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理論是漢代班固、鄭眾、許慎等學者分析漢字的結構和漢字的使用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對漢字的形體構造與使用規律所作的理論總結,成為我國古代文字學最重要的一種理論體系。其中許慎對六書的研究最全面最深入,其《說文解字·後敘》根據六書的理論對九千多個篆文進行分析歸類,後人一般採用許慎所列六書的名稱、排列順序和定義,即:(1)象形;(2)指示;(3)會意;(4)形聲;(5)轉注;(6)假借。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造字之法,轉注、假借為用字之法。

7.六書每類主要特點是什麼?

答:象形的主要特點是字形像它所表達的事物之形,以簡單的線條把事物的輪廓或具有特徵的部分描畫出來。即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如:日、月、止、目、人、車、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舟、鳥、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點是用記號指出事物的特點。許慎的定義是“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認識大體,仔細觀察就發現意義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會意的主要特點是組合兩個以上的形體來表示一個新的意義。許慎:“比類合誼,以見指撝”,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號相互構成一種聯繫來表達某種意義。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從、北、莫、休、明。

形聲的主要特點是由意符(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意符表示意義範疇,聲符表示讀音。意符相同的形聲字意義上大都同意符所標示的事物或行為有關。如貝與財物有關,言與言語有關,心與心理有關。許慎定義為:“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如:楊、柳、吐、忙、胡、破、故。由於它既可以表意又可表音,無論是表示具體實物還是抽象概念,都可用這種造字法去解決其書寫問題,故六書中,形聲字是最能產的造字方式。在漢字發展過程,形聲字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在甲骨文中占 20%左右,在《說文解字》中占 80%以上,在現存漢字中占 90%左右。試舉一些形體或讀音都有變化的形聲字:

題:頭額。從頁,是聲。

叔:拾取。從又,尗聲。

脩:幹肉。從肉,攸聲。

造:前往。從辵,告聲。

所:伐木聲。從斤,户聲。

斯:將木柴析開。從斤,其聲。

勝:勝任。從力,朕聲。

術:邑中道。從行,术聲。

裏:《說文》:“衣内也,從衣,里聲。”

都:《說文》:“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從邑,者聲。周禮距國五百里為都。”

物:雜色牛。《說文》:“萬牛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

關於轉注,學界看法不一。一般認為其主要特點是字形同部,字義同源。許慎曰:“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即兩個字的部首相同、兩個字的意義有引申關係。如:考與老,呻與吟,諷與誦,空與竅,諛與諂,憂與愁等。它不是一種造字方法,而是一種釋義條例。

假借的主要特點是有詞無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許慎曰:“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本無其字”指某一詞本來没有專字記録,“依聲托事”指找一同音字或近音字來代替。即某些詞原先没有為它選過專用字,只是從現成的字中選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許慎的定義是不錯的,但所舉的例字不妥。“令”,本是命令的意思,引申指發命令的長官;“長”,本是短長之長,輾轉引申指長官之長(漢律:縣萬户為令,減萬户為長)。二字均屬詞義引申現象,非假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舉“朋”“來”為假借例字。不給新出現的詞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為新詞的書寫符號,没有造字而解決了詞的書寫問題,這是以不造字為造字的方法,是漢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發展的重要表現。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讀音相同,意義上没有聯繫,例如:

東:像囊橐之形,借為東方之“東”。

易:像有腳之蛇,即蜥蜴,借為難易之“易”。

離:《說文》:“黃倉庚也,鳴則蠶生。”借為分離之“離”。

其:象畚箕之形,即“箕”的古字,借為虚詞或代詞。

何:本義是負荷、擔,借為代詞。

莫:是“暮”的古字,《說文》:“日且冥也。從日在茻中”。後假借為無定代詞。

笑:本義不明,借為嬉笑之笑。

然:本義為燃燒,《說文》:“燒也。從火,肰聲。”借為虚詞。

汝:本義水名,借為人稱代詞。

我:古文字形象兵器,借為人稱代詞。

來:本為麥字的象形字,假借為來去之“來”。

亦:本義是“兩腋”,假借為虚詞。

而:本意為頰毛,借表第二人稱,後假借為連詞。

叔:本意為拾取,假借為叔父之叔。

焉:本意為鳥,假借為疑問代詞。

然:是“燃”的古字,本義是燃燒,後假借為代詞“然”。

新:是“薪”的古字,本義是砍柴,後假借為新舊之“新”。

(二)音韻學知識

1.上古音聲母系統有何特點?

答:上古聲母,指兩漢以前的聲母系統,其代表是《詩經》音。清錢大昕提出“古無輕唇”“古無舌上”,揭開了古聲母研究的序幕,後經章炳麟、黃侃等人繼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為深入研究上古聲母奠定了堅實基礎。特點有二:

(1)上古時期無輕唇音(指兩漢前没有唇擦音):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録·古無舌上音》:“凡輕唇者,古皆讀為重唇。”認為輕唇音非、敷、奉、微,在上古分別讀幫、滂、並、明。“旁”從“方”聲,“匍”從“甫”聲,“枹”又作“桴”,“父”古讀如“爸”,輕唇音是上古重唇在後代分化出來的。如:“匍匐”又可寫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門水”,《論語》“子貢方人”的“方人”即是“謗人”,古書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讀如“配”。上述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讀輕唇,錢氏認為這些字在上古應一律讀作相應的重唇音。

(2)上古時期無舌上音(兩漢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録·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徹澄娘 8 個聲母,前 4 母稱舌頭音,後 4 母稱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錢氏認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徹澄 3 母,中古讀知徹澄 3 母的字,在上古分別讀作舌頭音端透定 3 母。錢氏同時舉出了大量例證,如:“衝子”猶“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聲相近”,“追琢”即“彫琢”,又寫作“敦琢”,“古讀‘棖’如‘棠’”,“古讀‘池’如‘泥’”,“古讀‘沈’如‘潭’”等等,上述衝、直、追、棖、池、沈等字,在中古讀舌上音,錢氏認為這些字在上古應一律讀作相應的舌頭音。

2.上古音韻部的情況是怎樣的?

答:研究上古韻部的主要材料是上古的韻文,如《詩經》和文字聲符。唐宋以前,人們用當時語音讀《詩經》,遇到押韻不和諧的地方,就臨時改讀成自己認為合適的讀音,當時學者把這種做法稱為“叶音”“叶韻”(“叶”或寫作“協”)。叶音說盛行于宋代,吳棫《毛詩補音》是代表作,已經亡佚,而從朱熹《詩集傳》注音中可看到吳氏叶音的大致情形(或謂朱氏《詩集傳》叶音完全采自吳氏《毛詩補音》)。“叶音說”是錯誤的,掩蓋語音發展的真相,造成漢字讀音的混亂。直到明末陳第才徹底批判叶音說,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古今語音不同說,其《毛詩古音考·序》把他的學說概括為一句話:“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從此古音學研究真正走上正確的道路。但他對古韻的研究只是隨字考據,而没有做古韻分部工作,可謂古音學的開路先鋒,而顧炎武則是古音學的奠基者,分古韻為 10 部,初步確定了古韻分部的規模。

3.何谓古書的假借(古音通假)現象?

答:古代文獻使用漢字時,應該另造新字,或應該使用甲字,卻使用了同音或近音的乙字,這就是假借現象。從語音角度看,即謂古音通假。古書中的假借大致有兩種情況:

(1)一種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即“六書”上造字的“假借”。古書裏的用字,如果它所記録的詞義不是該字的本義或引申義,這個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產生的原因是書寫者只考慮語音因素而不考慮形體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間的通用和假借。這也就是許慎所說的“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即造字的時候,没有為語言中的某個詞專門造一個新的形體來記録它,而是在已經造好的字中,找一個音同或音近的現成漢字來記録。假借字所記録的多是一些意義比較抽象的詞,或是無實在意義的虚詞,因為這些詞不好造字。如“我”字,本是上古使用的一種有齒的武器,而第一人稱代詞不好造字,就没有去再造新字,而是用表示武器的“我”來記録,於是“我”便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2)另一種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即本來有表示某音一的字形,但書寫時由於各種原因寫成了別的同音字,這種情況我們稱為通假字。通假字中本來的漢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漢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間必須是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如: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蚤”借用來表示“早”。

②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歸”借用來表示“饋”。

③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惠”借用來表示“慧”。

又例如:“伸”寫成“信”,“飛”寫成“蜚”,“屎”寫成“矢”,“尿”寫成“溺”,“叛”寫成“畔”,“拒”寫成“距”,“修”寫成“脩”。詳—佯,闕—掘。

4.什麼是破讀?

答:一個詞產生以後,隨著語言的發展,意義或詞性可能發生變化,古漢語中把這種通過改變一個字的讀音來區別詞性或詞義的方法,叫做“破讀”、“讀破”。把一個字原來的讀音叫做“本音”,訓詁上把讀本音用本義的字叫做“如字”,把改變後的讀音叫做“破讀音”。破讀有一個基本規律,都是讀去聲。比如“王”字,它本是名詞,讀“wáng”,所記録的是當君王的人,若要表明當君王的動作,則改變它的讀音,讀“wàng”。再如:

《韩非子·五蠹》:“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乘:破讀音為“shèng”。

《閻典史傳》:“帥劉良佐擁騎至城下。”騎:破讀音為“jì”。

《韩非子·五蠹》:“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衣:破讀音為“yì”。

5.什麼是特讀?

答:古代漢語中一些特殊的用字場合,一些字並不讀它的現代標準音,而是要讀它的特殊讀音,大多是该字的古音或是接近古音的音。這種讀特殊讀音即所謂“特讀”。古書中需要特讀的字,主要是一些專有名詞,如姓氏、古代的人名、國名、部族名、地名、器物名等,其特讀音被繼承到現代漢語中,因此我們讀古文時要特讀。例(僅為每詞的最後一字或兩字注音):

(三)訓詁學知識

1.什麼是訓詁學?

答:訓詁意謂解釋古書中的詞句意義。訓詁學就是以古代書面語言的訓詁為研究對象、以詞義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門語言科學。

形訓:是用分析文字的形體的方法來解釋字義。

聲訓:又稱音訓,即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字義。劉熙《釋名》是聲訓的專著。包括:(1)同字相訓:即用相同的字來訓釋字義。(2)同聲相訓:即用同音的字來訓釋字義。(3)音近相訓:用雙聲迭韻的字來訓釋字義。

義訓:即直陳詞義,不借助於字的讀音和形體,而是利用語言環境據文證義,用一個詞或者一串詞來直接說明某詞的含義。(1)直訓:即同義相訓,簡稱“同訓”,即用一個詞去解釋另一個詞,是“義訓”中常見方式。如《說文·一部》:“元,始也。”利用詞的同義關係來訓釋詞義。(2)反義相訓:簡稱“反訓”,即用某詞的反義詞來解釋該詞的意義。

2. 《康熙字典》的編制有何特點?

答:張玉書、陳廷敬等編,在明代梅膺祚《字彙》和張自烈《正字通》基礎上編成,是我國第一部以“字典”來命名的工具書。始編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收單字共收字 49030 個。使用部首檢字法,分 214 部,再按十二地支命名分 12 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釋字體例先音後義,每義引古書為證。其注音方式: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貧,音頻”。(2)反切:用兩個漢字拼注一個漢字讀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與被切字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韻母、聲調相同。如“號,呼報反”,即用“呼”的聲母h和“報”的韻母ao及聲調去聲相拼。“許”字用“喜語切”來注音。“喜”的聲母是x,“語”的韻母是ü,聲調是上聲,合成就是xǔ。由於古今語音系統並不完全相同,故有的反切能切出現代的讀音,有些字則切不出現代的讀音,比如“貧,符巾切”,就切不出“貧”的現代讀音。(3)叶( xié)音法:用“叶”某音的方式來注音,比如“貧,叶頻眠切,音駢”。由於對古代語音缺乏認識,叶音法用改變字的讀音來遷就押韻,并不科學,故為明代陳第、清代顧炎武所批判。

3. 《經傳釋詞》有何特點?

答:《經傳釋詞》作者為清代乾嘉學派著名學者王引之(1766 ~ 1834),完成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共 10 卷,解釋古漢語虚詞,收虚詞 160 字,依唐守溫三十六字母而排序,從先秦、西漢的《論語》《周易》《左傳》《史記》等經傳古籍中選取例證,說明虚詞的意義或用法,徵引材料翔實豐富,每條解釋博引例證,推源溯本,富於創見,是研究和學習古漢語虚詞的重要著述,世人評價很高。

4.古今詞義的異同有哪些情況?

答:有三種情況:

(1)古今意義基本未變:馬、牛、羊、山、水。

(2)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綢”古代意義是“纏繞”,現代意義是“絲綢”;“該”古義是“完備”,現在是“應當”。

(3)古今詞義同中有異:勸、路、池、瓦。

5.從詞義範圍看,古今詞義的不同有哪些類型?

答:詞義的變化分為詞義的縮小、詞義的擴大、詞義的轉移三類:

(1)詞義的縮小:其特點是古義的範圍大於今義,今義一般包括在古義之中。如:親戚、禽、丈夫、金。

“臭”,古義是氣味,今義是難聞的氣味。

“瓦”,古義比今義廣,古代指陶製品,現在指房屋上的建築材料。

(2)詞義的擴大:古義範圍小於今義。如:裁、皮、醒、涉。

“菜”,古代專指植物類蔬菜,現在包括肉、蛋之類;

“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現在指一般的睡覺。

(3)詞義的轉移: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詞義中心轉移,而甲乙事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繫。如:走、腳、獄、誅、貨、涕、去。

“封”,古義指積土成堆,今義指封閉。

“暫”,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襲擊,今義指時間短暫。

“湯”,本義指熱水,現在指菜湯、米湯之類。

6.舉例說明何謂詞義範圍的縮小?

答:其特點是詞的古義的範圍大於今義,今義一般包括在古義之中。例如:

“宫”,古代是房屋的統稱。如《戰國策·蘇秦連橫約從》:“父母聞之,清宫除道。”“清宫”即打掃房屋。後來“宫”專指宫殿,詞義範圍縮小了。

“丈人”,古代是對老者的尊稱。《論語·子路從而後》:“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現代“丈人”專指妻子的父親,即岳父。詞義範圍縮小了。

“墳”,古義是用土堆積而成的高地,今義是埋屍體的土堆。

7.舉例說明何謂詞義範圍的擴大?

答:其特點是古義的範圍小於今義,此現象在漢語詞義的發展變化中十分普遍,許多詞的意義在發展中由特指變為泛指,由專名變為通名。例如:

“焚”,《說文》:“焚,燒田也。”本義是放火燒山林進行圍獵(“田”意謂田獵,後來寫作“畋”)。《左傳·子產說范宣子輕幣》:“象有齒以焚其身。”意謂大象因為有價值昂貴的象牙,因而導致自身遭受圍獵。又如《孟子·許行》:“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後來“焚”的意義範圍擴大,泛指一切焚燒。

“響”,古代本意為回聲,後來泛指一切聲音。

“色”,臉色,後來指顏色、色彩。

“江”,長江的專名,後來泛指江河。

“河”,黃河的專名,後來泛指江河。

8.舉例說明詞義範圍的轉移。

答:詞義由指甲事物變為指乙事物,詞義中心轉移,而甲乙事物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繫。如:腳、誅、貨。

“兵”,本來指兵器,《鄭伯克段于鄢》:“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後來指拿兵器的人,即士兵,再由士兵的意義引申為軍隊、戰争,詞義發生轉換。又如:

“走”,本指跑,如《山海經》“夸父與日逐走。”後指步行、行走。

“獄”,本指案件,如《曹劌論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後指監獄。

“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

“坐”,古指兩膝著席或床榻,臀部壓在腳後跟上;今指臀著席位上。

9.舉例說明古今詞義的輕重不同。

答:(1)古義輕,今義重:

“恨”,古代意谓遺憾、不滿。如:司馬遷《報任安書》:“而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遺憾。《漢書·蘇武傳》:“子為父死亡所恨。”“亡所恨”即没有遺憾。現代“恨”意謂仇恨、忿恨,詞義比古代重。

“誅”,最初只有“責備”之義,後來是“誅殺”的意思。

(2)古義重,今義輕:

“怨”,古義為怨恨、痛恨。如:《史記·秦本紀》:“繆公之怨此二人入於骨髓。”用“入骨髓”來形容“怨”的程度。《漢書·蘇武傳》:“聞漢天子甚怨衛律。”用副詞“甚”來修飾“怨”,可見怨恨程度之深。今義輕,谓埋怨和不滿。

“餓”,古代意谓嚴重的餓,指長時間未進食,受到死亡的威脅。現在意謂一般的餓,只是想吃些食物。

“感激”,古義為“憤激”義,現在一般是“感謝”義。

10.詞義感情色彩的差異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義,現在是貶義:如“復辟”,古代是“恢復君位”,現在是說“開歷史倒車”;“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義,現在是“走狗”,可謂古褒今貶。又如“吹噓”,古代指替人宣揚、稱揚,現在指說大話,並且含貶義。

(2)古代是貶義,現在是褒義:如“鍛煉”,古代是玩弄法律誣陷別人的意思,現在指“練習、磨煉”,是褒義。

(3)有的中性詞,後來有了褒貶色彩:如《搜神記》:“長安中謠言曰:‘見乞兒,與美酒,以免破屋之咎。’”“謠言”指民間的歌謠諺語,感情色彩為中性,而現在指流傳的没有事實根據的消息,且有貶義。又如《報任安書》:“下流多謗議。”“謗”指“議論”,中性,現在指“誹謗”,貶義。又如《報孫會宗書》:“下流之人,眾毀所歸。”“下流”古代指地位或處境低下,今天則指品德惡劣,且有明顯貶義。

11.何謂句讀?

答:古代稱給文章斷句為“句讀”。古人研讀經書要自己斷句,一句話讀完,常在字旁邊加圓圈或打勾,叫做“句”;一句話没完,但需要停頓一下,就在字下加以頓點兒,這種地方叫做“讀”。宋代開始刻書附有句讀。古代人很早就重視斷句訓練,認為正確斷句是讀書的基本要求。《禮記·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鄭玄注:“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趨向也。”唐孔引達疏曰:“離經,謂離析經理,使章句斷絕也。”韓愈《師說》也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即謂訓練學生正確斷句,是老師傳授知識的一項基本内容。標點古書的一般原則:(1)詞彙方面;(2)語法方面;(3)音韻方面;(4)古代文化常識方面。

12.何謂衍文和脫文?

答:校勘學術語,簡稱“衍”,也叫“衍字”。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如“‘漢水以為池’,‘水’字衍”。脫文簡稱“脫”,也叫“脫字”,用來指明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如“‘孔世家云:頎然而長’。‘孔’下脫‘子’字”。

二、參考文獻

(一)國學總論部分

范希曾:《書目答問補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章太炎:《國學概論》,巴蜀書社 1987 年版。

章太炎:《國學講演録》,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5 年版。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章太炎:《國故論衡》,商務印書館 2010 年版。

李 時:《國學問題五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劉毓慶:《國學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曹勝高:《國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年版。

龔鵬程:《國學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王 傑:《領導幹部國學大講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1 年版。

謝 謙:《國學詞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年版。

(二)文字學部分

許 慎:《說文解字》,陳昌治刻本,同治十二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

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王念孫:《廣雅疏證》,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出版社 1981 年版。

唐 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 1999 年版。

洪 誠:《中國歷代語言文字學文選》,江蘇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

胡朴安:《中國文字學史》,中國書店 1983 年版。

施蟄存:《金石叢話》,中華書局 1991 年版。

李學勤:《古文字初階》,中華書局 1985 年版。

劉守清:《古文字選輯》,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 2005 年版。

王 輝:《商周金文》,文物出版社 2006 年版。

(三)音韻學部分

陸德明:《經典釋文》,中華書局 1983 年版。

周德清:《中原音韻》,中華書局 1978 年版。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中華書局 1956 年版。

王 力:《漢語音韻學》,中華書局 1987 年版。

王 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 1980 年版。

王 力:《漢語音韻》,中華書局 1980 年版。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年版。

郭錫良:《漢語古音手冊》,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 年版。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耿振生:《音韻通講》,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簡啟賢:《音韻學教程》,巴蜀書社 2005 年版。

周祖庠:《新著漢語語音學》,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6 年版。

(四)訓詁學部分

顧炎武:《日知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録》,上海書店 1983 年版。

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俞 樾:《群經平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俞 樾:《諸子平議》,商務印書館 1937 年版。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中華書局 1984 年版。

郭在貽:《訓詁學》,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

孫德謙:《古書讀法略例》,商務印書館 1936 年版。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年版。

汪壽明:《歷代漢語音韻學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陸宗達:《訓詁簡論》,北京出版社 1980 年版。

洪 誠:《訓詁學》,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4 年版。

倪其心:《校勘學大綱》,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 年版。

王 寧:《訓詁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程千帆:《校讎廣義·版本編》,齊魯書社 1991 年版。

程千帆:《校讎廣義·目録編》,齊魯書社 1991 年版。

余嘉錫:《目録學發微》,巴蜀書社 1991 年版。

蔣伯潛:《校雠目録學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 年版。

來新夏:《古典目録學》,中華書局 1991 年版。 YVA8yxmSeFncfvKz1tPlmT0iwOMspO80h0f0T9oKdFUc+TPjv0Wu9Rb9S6S5Qi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