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学典籍述疏

概述

現今所謂國學中的“小學”,即指研習古代語言文字之學問。“小學”之名,起於漢代。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正月:農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太學,學五經,不見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可知本指古代貴族子弟初級學校。《大戴禮記·保傅篇》載太子少年“古者年八歲而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則入于小學,小學者所學之宫也。”主要學習内容即為語言文字,即教授所謂“六書”。許慎《說文解字·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段玉裁注云:“六書者,文字聲音義理之總匯也。”《漢書·藝文志》:“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後來有關文字訓詁音韻方面的學問因之稱為“小學”。

宋代王應麟《玉海》卷 45 說:“文字之學凡有三,其一體制,謂點畫有衡縱曲直之殊(《說文》之類);其二訓詁,謂稱謂有古今雅俗之異(《爾雅》、《方言》之類);其三音韻,謂呼吸有清濁高下之不同(沈約《四聲譜》及西域反切之學)。”即根據漢字三項要素:字形、字音、字義,將“小學”之學問分為三種:體制、訓詁和音韻。《四庫提要》把“小學”典籍分為訓詁、字書、韻書三類,即對應所謂“小學”三門: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又稱“乾嘉以後,人人知習小學,識字勝於明人。”

“小學”是通向國學經典的路徑,是打開中國傳統文化之門的管鑰。《三字經》谓:“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可知“小學”為讀書之始。章太炎先生當年講國學,最重視“小學”,明確講道:“僕國學以《說文》、《爾雅》為根基。”而自劉歆《七略》、班固《藝文志》直至《四庫全書總目》,皆將“小學”一類列入“六經”之附録附庸,唯孫星衍《祠堂書目》將“小學”類從經部獨立分出。章太炎將“小學”從四庫經部中析出,獨立為國學五部分之一、之首,可謂觀念先進。學者朱季海曾概括乾嘉、章(太炎)黃(侃)的學術理念為:經、史、子互通,以“小學”通經,而不事空談,學風務實,文風簡約。並說:“千萬不要聽那些認為章、黃是‘復古’的讕言。太炎怎麼會復古?他處處立足當代。”“現代是真的,歷史也應當是真的,‘還原’不過是求真,懂得‘小學’才能求真!這就是‘樸學’。”(見王寧《準確理解朱季海先生的為人與為學》)

本書據章太炎氏之國學理念,於文字學録許慎《說文解字敘》及章氏《國學概論》和《國學講演録》中有關文字學的論述。音韻學知識為當今一般讀者知識建構中之闕如,理應重視,以掌握研究國學之基本學問,故録陸法言《切韻序》以及明清音韻學家陳第、顧炎武和錢大昕之學術文章。訓詁學方面,則録清代樸學大家俞樾和于鬯之考辨文章,以彰顯訓詁學之基本方法以及於國學研習中之意義。 qxI/dWuNcLCangr22hYpikCJEtHGkR+/JtKBW+MEarBB439movNZ3/4aCNdAIW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