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戴维·哈维其人其事

一、戴维·哈维生平概述

戴维·哈维( David Harvey ,1935—),或译大卫·哈维 ,是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领军人物,生于英国肯特(Kent)郡的吉林汉姆(Gillingham)。哈氏先后于英国剑桥大学地理系获文学学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并先后执教于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地理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地理系与牛津大学地理系,现为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研究中心人类学和地理学教授。哈氏的学术研究立足于人文地理学,通过空间审视的地理思维,以批判人文社会之弊病。由于在地理学方面成就卓越,哈氏先后获得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颁发的“吉尔纪念奖”(1972)、美国地理学家联合会颁发的荣誉奖(1982)以及瓦特林·路德国际地理学奖(1995)。

哈氏在地理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十分瞩目,其地理学研究成果亦得到了地理学界的好评,也因此奠定了哈氏在地理学界的重要地位。若我们作一番仔细考察,便会发现哈氏的思想理论历经前期的逻辑实证主义与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哈氏最初的学术研究重心是地理学,其代表作是西元1969年出版的专著《地理学中的解释》( Explanation in Geography ),这部地理学著作具有明显实证主义色彩。随后,哈氏便由于亲历不公平、种族主义和剥削等现象开始转向激进地理学。

西元 1973 年,哈氏出版了专著《社会正义与城市》(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这是哈氏的学术思想理论立场发生重要转折的标志。哈氏在该书中提出了地理学不再保持所谓的客观立场,并主张对空间的分析必须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中来考察。此外,哈氏不再满足于“解释世界”的这一目的,更在某种程度上寻求着“改造世界”的任务。由此,哈氏摒弃了采用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价值中立”的立场来研究地理学,转而采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与方法论将地理学研究与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相联,以分析地理学问题。换言之,哈氏在该书中力图建构出将地理学的空间分析研究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分析相结合的理论,也即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来分析并批判当代城市空间,进而揭示当代城市空间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矛盾问题,以期觅得一条取代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理想城市道路。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正义与城市》一书的出版事实上标志着哈氏从前期的逻辑实证主义转向了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哈氏从1973年始至1982年,足足用了近十年时间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于西元1982年出版了专著《资本的界限》( The Limits to Capital )。哈氏在该书中从空间视角重构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详述了资本积累与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

此后,哈氏便在空间研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对当代资本主义各领域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在这期间,哈氏便相继出版了《资本的城市化》( The Urban ization of Capital ,1985)、《意识和城市经验》( 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 ence ,1985)、《后现代的状况》(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1989)。

西元1996年,哈氏出版了专著《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他在该书中确立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辩证法,并对话语的作用、环境的本质、时空构造的基本机制和政治诉求的可能性等一系列社会理论基本问题加以探讨。可以说,该书是哈氏的一部方法论导论,亦标志着以地理学想象为基础的社会理论就此诞生。

西元2000年,哈氏出版了专著《希望的空间》( Space of Hope ),表明资本的全球化的空间扩张和重组导致无产阶级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并要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探寻全球化时代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西元2001年,哈氏出版了专著《资本的空间:批判地理学刍论》(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

西元2003年哈氏出版了《新帝国主义》( The New Imperialism ),此外又在西元2005 年出版了《新自由主义简史》(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他在这两部专著中揭露了当代西方右派所宣扬的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本质,从而揭示了新帝国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无非是资本积累的政治工具而已,它们只能给人类带来剥削、压迫和灾难,只能牺牲多数人的利益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而不能真正实现全球的自由和尊严,因此用新自由主义反对新帝国主义并以此来解决全球矛盾问题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

西元2010年,哈氏还出版了新专著《资本之谜:人人需要知道的资本主义真相》( The Enigma of Capital and the Crises of Capitalism )。

由此可见,哈氏的城市空间思想研究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及其方法来重审并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城市空间。哈氏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深刻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中的诸多矛盾问题,其空间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思路是由地理学出发,演变伸展为社会理论与政治理论,并且其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研究也日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哈氏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批判,不同于其他西方学者的城市研究,这对于今天建设新城市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及启示。

二、国外研究概述

国外学界主要针对哈氏空间批判思想的著作进行了概括性评述,因此国外对哈氏的研究主要以相关著作评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当然,国外学界虽然针对哈氏空间批判思想的相关著作有所阶段性评述,但仍缺乏系统性评述,此外亦缺乏对哈氏空间批判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考察。

例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理查德·莫里尔( Richard L . Morrill )教授在《书评:〈社会正义和城市〉》(Book Review: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Annals of the Associa 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64,No. 3,Sep. ,1974)一文中对哈氏的专著《社会正义和城市》一书做出了评述,他认为哈氏在该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与地租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与城市阶级斗争加以分析,这正是哈氏前期自由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无法完全揭示城市的本质进而导致哈氏转向马克思主义激进视角的体现。英国肯特大学的R.E.帕尔(R.E.Pahl)教授则在《书评:戴维·哈维的〈社会正义和城市〉》( Book Review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 by David Harvey Urban Study ,1974(11))一文中认为哈氏在该书中着重采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重点关注的是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从而有机地将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学相结合,以建立一套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

又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高登·克拉克( Gordon L . Clark )教授在《书评:戴维·哈维的〈资本的界限〉》( Book Reviews the Limits to Capital by David Harvey An 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 .73, No .3, Sep .,1983)一文中对哈氏的专著《资本的界限》一书作出了评述,他认为哈氏在该书中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在内在矛盾及其爆发危机的趋势,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现实,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空间形式与功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伯纳德·马古巴尼( Bernard Magubane )教授则在《戴维·哈维的〈资本的界限〉》( The Limits to Capital by David Harvey 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 .12)一文中认为哈氏在该书中重撰了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并在探讨了《资本论》主要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颇具跨学科学术价值的独创性观点。

再如,英国爱丁堡大学的R.J.莫里斯(R.J.Morris)教授和戴维·麦克隆(David McCrone)教授分别在《书评:〈资本的城市化〉与〈意识和城市经验〉》( Book Reviews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and 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 .60, No .3, Sep .,1988)一文和《书评:〈资本的城市化〉与〈意识和城市经验〉》( Book Reviews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and 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38, No .1, Mar .,1987)中对哈氏的两部专著《资本的城市化》和《意识和城市经验》作出了评述:前者认为哈氏在该书中建基于资本的循环与积累进而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阐释资本主义的城市化,并考察了与空间意识和社会经济关系密切关联的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歌价值,但亦存在过分将城市化进程简单化的缺憾;后者亦认为哈氏在该书中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城市社会,并认为“空间”是哈氏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范畴。英国伦敦大学的约翰·埃利斯(John Eyles)教授则在《书评:〈资本的城市化〉与〈意识和城市经验〉》( Book Reviews The Urbaniza tion of Capital and Consciousness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from British Geographers New Series Vol .12, No .1,1987)一文中认为哈氏在该书中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城市与城市化研究中,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法则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时空动力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翰·沃尔顿(John Walton)教授则在《书评:〈资本的城市化〉》( Book Reviews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 Vol .77, No .1, Mar .,1987)一文中认为哈氏通过立足空间基础改写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地理学视角研究城市、批判传统城市社会学,从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城市化进程加以阐释。

还如,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辛迪·卡茨(Cindi Katz)教授在《政治和智力的激情:戴维·哈维的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之约》(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Passions Engagements with David Harvey s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An 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 Vol .88, No .4, Dec .,1998)一文中对哈氏的专著《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一书作出了评述,他认为哈氏在该书中分析了人与自然、空间生产及蕴含有生产关系、再生产、社会结构力量与日常生活实践在其中的地点,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时间、空间、自然与差异地理生产的关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肯特·马修森(Kent Mathewson)教授则在《书评:戴维·哈维的〈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 Book Reviews David Harvey s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Geographical Review Vol .87, No .4, Oct .,1997)一文中认为哈氏在该书中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系列范畴与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阶级斗争这两者作为认识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方式。

总之,国外研究者在哈氏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方面,强调哈氏是一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们看来,哈氏的马克思主义直接建立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基础之上,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分析维度,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上升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当然他们还发现,哈氏有关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但同时也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他的政治活动理论与思想,以城市和日常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注重社会运动、社会公正与正义及其表达。这些都多多少少继承并发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国外研究者在对哈氏的思想进行研究时,发现空间及其转型问题是始终贯穿于哈氏思想中的一条主线,因此尽管哈氏的思想及理论主题涵盖了地理学、城市学、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等多元论域,但在其思想深处仍具有连贯性与一致性,这就是他始终关注“空间结构与过程之间的联系”。在哈氏的空间问题研究中,他始终认为空间是被社会关系所建构起来的,它与时间的存在也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离不开经验与文化因素。所以,哈氏着重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性,并充分阐述了时空与资本主义发展、地区结构与国家规模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了资本积累具有时空性的结论,并最终创立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三、国内研究概述

首先我们先考察一下目前国内学界对哈氏专著的译介情况。国内最早有关哈氏专著的中译本,要数高泳源、刘立华和蔡运龙翻译的《地理学中的解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胡大平翻译的《希望的空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以及阎嘉翻译的《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之后国内又相继出现了有关哈氏专著的如下中译本:王志弘翻译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迈向不均地理发展理论》(台北:台湾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与《新帝国主义》(台北:台湾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初立忠与沈晓雷翻译的《新帝国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王钦翻译的《新自由主义简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胡大平翻译的《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王志弘与王玥民翻译的《资本的空间:批判的地理学刍论》(台北:台湾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黄煜文翻译的《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陈静翻译的《资本之迷:人人需要知道的资本主义真相》(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叶齐茂与倪晓晖翻译的《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由此可见,国内目前有关哈氏专著的译介,还并未真正完全涉及到哈氏空间批判的核心著作。

目前国内最早对哈氏思想与理论进行引介与研究的,要数蔡运龙和顾朝林。蔡运龙于《论地理学的历史和现状: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宣言》(载《地理译报》,1990年第3期)和《地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评〈地理学中的解释〉》(载《地理研究》,1990年第3期)这两文中对哈氏专著《地理学中的解释》进行了地理学视角的评介,蔡氏认为该书是哈氏运用逻辑实证主义诠释地理学的著作,是一部使地理学理论建构更加科学化的地理学方法论著作,具有开拓性意义。顾朝林等则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载《地理科学》,1999年第6期)中介绍了哈氏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特点是政治经济学分析与空间理论,并在《哈维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29日)一文中对哈氏专著《社会正义与城市》进行了以地理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视角的评介,他们认为哈氏在该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资本主义的城市问题,这是哈氏由逻辑实证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向的标志。

学者胡大平对哈氏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专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在《从历史唯物主义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哈维对马克思主义的升级及其理论意义》(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哈氏先是在地理学研究中认识到了空间问题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具有重要性,这才积极推动并建构出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以积极消除物化、实现自由;胡氏还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与希望的空间》(载张一兵主编:《社会理论论丛·第三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一文中认为,哈氏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运用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方法,由此构成了哈氏本人的空间路径及其总体性方法;胡氏又在《社会批判理论之空间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哈氏之所以由逻辑实证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并创建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就是因为他发现实证主义地理学严重忽视了社会与历史的存在。

还有一些学者对哈氏的城市空间问题着重进行了研究。如张应祥在《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的一种视角》(载《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哈氏是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界运用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城市空间进行分析的代表人物,亦是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并认为哈氏的城市空间理论批判性吸收了列斐伏尔的思想,同时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理论,从而创建了资本的“三级循环”理论。胡大平在《为什么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来探寻希望?哈维〈希望的空间〉感言》(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哈氏所著《希望的空间》一书聚焦于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斗争,并从空间视角对乌托邦问题加以阐明,胡氏指出,哈氏所谓的资本主义城市空间重组实辄就是物化的乌托邦,因此需要确立辩证的时空乌托邦理想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王金岩与吴殿廷在《城市空间重构:从“乌托邦”到“辩证乌托邦”——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的中国化解读》(载《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第6期)一文中则立足于中国化解读,认为中国的城市空间建构进程应积极吸取哈氏《希望的空间》一书重的辩证乌托邦思想,以规避单一的权力乌托邦和市场乌托邦。孙江在《“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一文中以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视角阐述了哈氏的空间思想,并认为哈氏是马克思之后空间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巨澜在《哈维城市空间理论述评》(载《黑河学刊》,2009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哈氏城市空间问题聚焦于城市化,并深刻揭示了资本在塑造城市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章仁彪与李春敏在《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空间及其生产”是哈氏思想理论的核心问题,可见哈氏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探索的传统,亦将“空间”本身视为积极因素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中。

此外,阎嘉在《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兼评戴维·哈维的后现代理论》(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哈氏坚持以政治经济学为视角对后现代主义加以批判,他把后现代主义视为一种历史状况,这是同一般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区别的。冯雷在《当代空间批判理论的四个主题——对后现代空间论的批判性重构》(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一文中以当代空间批判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哈氏的空间理论及其时空压缩理论。仰海峰在《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与《弹性生产与资本的全球空间规划——从马克思到哈维》(载《江海学刊》,2008年第2期)两篇文章中探讨了哈氏的资本空间规划与资本布展思想,及其弹性生产方式特征与弹性生产和资本全球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

近年来,国内学者还相继出版了对哈氏空间批判思想的专著性研究。如张佳著《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书对哈氏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进行了总体考察与评析,并通过研究哈氏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批判、城市化批判、全球化批判、后现代文化批判和空间政治这五大主题及其内在逻辑,以阐明哈氏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底蕴的空间理论。唐旭昌著《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一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分析视角,考察了哈氏城市空间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基础,并分别从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的视域分析哈氏城市空间思想,进而揭示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中的矛盾与问题,辩证地批判了哈氏的城市空间思想,以反思哈氏城市空间思想对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建设的有益启示与参考价值。

由此可见,国内学界主要针对哈氏空间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础、相关概念与社会经济意义,以及哈氏空间批判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理论背景与视角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哈氏思想理论进行了基础性、前提性、整体性与系统性的研究。当然,国内学界目前普遍没有对哈氏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进行系统研究,也没有足够重视哈氏的过程辩证法思想,而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及其意义还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lc+/oTQBPf0ZmCsx+4HhEcihY8456AGY/P8eavKn3alPpWQLsStDWoI3wv+k6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