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植被恢复和群落稳定性

一、植被恢复的概念

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草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物种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对于稳定性的内涵,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理解。现阶段植被恢复的主要内容:(1)植被退化的生态后果要预计,主要有退化植被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时空结构变化,生物生产力下降,生物间关系的改变。(2)植被恢复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物种组合胁迫、生态适应、种群密度及分布格局、物种的协同进化依赖、生态位恢复、群落演替、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的构建等。(3)干扰对植被的退化或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包括砍伐森林、过度开垦、放牧、破坏自然资源、不合理的种植和养殖,外来物种的侵入及病虫害等。(4)植被恢复途径。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宫胁昭根据植被科学中的演替理论,采用当地乡土树种的种子进行营养育苗,配以适当的土壤改造,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适应于当地气候的物种种群类型。这一方法得到了世界公认,称之为“宫胁法”。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在广东小良、鹤山以及沿海侵蚀地上开展的研究以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江西亚热带红壤丘陵地上进行的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在矿山废弃地及城市垃圾场上都已开展了植被重建的研究。四川省在进行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过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

二、植被恢复的稳定性

早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由植物学家MacArthur和动物学家Elton分别提出了多样性与稳定性理论。MacArthur于1955年在做群落学研究时发现一些群落的物种保持恒定,而在另一些群落中则表现出很大的波动。并把自然群落的稳定性归结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物种的数量,二是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一个物种较少的群落而言,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对该群落的稳定性起到一定的弥补,但这种作用是有限的。Elton于1958年根据对物种入侵的研究,提出了与MacArthur相类似的假说,认为较为简单的植物或群落,容易受种群波动的影响,从而,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能力就较弱。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态学家们一直认为,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营养关系复杂性会增加种群与系统的稳定性。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May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应用多种群作为变量建立微分方程,其方程的解是不稳定的数学模型来研究群落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得出了与多样性-稳定性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即系统复杂性对系统的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但无论May的数学逻辑和理论推导多么严密,他最大的缺陷是过多地依赖于数学方法,他所使用的系统都是与实际相差甚远的人工模拟。所使用的控制论稳定性分析手段和技术有很大的局限性,又没有考虑到真实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对美国明尼苏达州草地植物群落的研究观察证明:物种的多样性越高,群落对干扰(干旱)的抵抗力和干扰后的恢复力越强,反之,若群落失去一个种,就会对群落的抵抗力产生强烈的影响。较高的多样性可以增加植物群落的生产力,生态系统营养的保持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概念出发,指出忽略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生物组织层次可能是造成观点争论的根源之一。他结合对群落和种群层次多样性与稳定性相关机制的初步讨论,认为在特定的前提下,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SXWNZTE+ScrCc8MQpYZlBUoZKKMUSWnJnKICTOgrXim6XJZ1TwAhY6/jVRpoFIb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