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作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伟大的 19 世纪法国文坛巨匠,他的作品从 20 世纪初译介到中国以来就一直被中国文学界所关注、被广大中国读者所喜爱。他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被中国翻译界和出版界翻译、重译和再版了近百次;有关他的写作风格的研究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的《小说月报》上,发展于改革开放之初,繁荣于当今社会。福楼拜文学创作的构思手法、写作风格及其独特的文艺美学观不断被中国作家模仿、翻新、发展,应用于中国内部文学创造上,产生不少经典。关于福楼拜本人的生平、他的书信集研究近几年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论文和专著不断涌现,如由埃里克·勒·科尔为(Eric le Calvez)编撰的着重还原福楼拜私人生活的作品纪年传记《福楼拜:书的世界》( Gustave Flaubert un monde de livres );又如布鲁诺和让·杜努诺(Bruneau et Jean A. Ducourneau)用图像资料还原了福楼拜一生所遇;李健吾的《福楼拜评传》从福楼拜所处阶层、生长环境及生活遭遇等方面解读了福楼拜其人及其文;提艾尔·普迪埃(Thierry Poyet)和凡尚·卡夫曼(Vincent Kaufmann)则更多的关注福楼拜的书信集,对其进行主题性解读研究,前者在通信集里诸多悖论中理出隐藏并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后者在自己的书信理论研究中解决了福楼拜通过书信传播自己思想过程中的选择倾向性及对通信人的关系梳理等问题。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几乎都提到了福楼拜的性格和处世态度,但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寥寥无几。纵观国内外评论,对福楼拜哲学思想的界定主要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为主。法国文学评论界大多数评论家认为福楼拜是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有巴克·罗兰(Bargues-Rollins)、伟雍(Wirion)、特卢埃(Troyat)、韦德瑞尔(Wetherill)等;也有个别评论家或传记作家将福楼拜定性为虚无主义者 [1] 。国内关于福楼拜哲学思想的研究则恰恰与法国相反,大多数福楼拜研究者认为福楼拜是位虚无主义作家,他们或从福楼拜的生长环境、或从其文学作品中来剖析福楼拜的死亡意识及其背后深层哲学思想,比较典型的文章有王钦峰的论文《从主题到虚无》、李硕的学位论文《论福楼拜长篇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段建辉的学位论文《论福楼拜小说的死亡意识》等。本书则希望通过对福楼拜代表作《包法利夫人》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命运分析及全书所体现的死亡意识,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以“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重新审视福楼拜的哲学思想发展路线,并结合其“重形式、轻内容”的文艺美学思想,以福楼拜的《通信集》和他的文学作品为基础,从他的生长环境、性格特点、情感经历、社会背景出发,全方位、多角度研究福楼拜的死亡意识及其背后所渗透的虚无主义哲学思想。

何为死亡意识?一般而言,死亡意识就是“关于死亡的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总和,既包括个体关于死亡的感觉、情感、愿望、意志、思想,也包括社会关于死亡的观念、心理及思想体系。” 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关于生存状态的死亡意识,这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死亡的经验,以及摆脱死亡恐惧的意识活动。它的文化功能在于使死亡的确定性被遗忘、遮蔽、推迟或神化。二是关于现象学存在论的死亡意识。按海德格尔原文的观点,日常生活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方式总是掩藏、逃避死亡的事实,这就是不能有本真的生活。三是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意识,此类意识是指人死后灵魂是否还存在的意识,为意识本能的一种追问。人类死亡意识的产生经历了大约三个过程,一是死人与活人有区别,二是我死与他死有区别,三是意识到凡人,包括我自己都必有一死。 死亡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本体在经历了一系列与死亡“亲密接触”之后(自身疾病、亲友逝世、亲历死亡等)逐步产生的思想意识。

对福楼拜的人生观的研究要紧紧围绕着他的死亡意识进行,而他的死亡意识也是他的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终其一生,福楼拜对死亡的看法和认识都无法摆脱幼年时在鲁昂市立医院里终日与死亡和尸解为伴所留下的阴影。死亡与他而言是一种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情感:年幼时,他害怕死亡且又对死亡充满好奇,作品中诠释了各种各样的死亡情节;青年时代,他逐渐熟悉了死亡,并且能够平静对待;从中年时代直至老年,随着虚无主义思想日益加深,他开始嘲笑死亡的同时也开始嘲笑“苟活”的世人,他对于死亡的认识更加深入:除了肉体的死亡,不再拥有精神寄托的人(理想、信仰、情感的破灭)也与死去毫无差异,死亡有了另一种存在的形式——精神死亡。无论是死亡还是活着都毫无意义,这种对死亡的抗争和妥协几乎是共存的。对于死亡的认识和理解使福楼拜可以自如地利用作品中的天气、颜色、生活器具、服饰、家畜等多种元素对死亡做出不同的隐喻和暗喻。包括了死亡的主题、死亡的结局、死亡的表现手法在内的福楼拜死亡意识贯穿了他所有的创作,我们可以引用赫·欧·贝茨的评述来总结福楼拜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其实只有一个主题——死亡。福楼拜所有的作品或是以主人公的死亡而告终,或是以主人公的精神灭亡而告终,死亡成了他的各类文学创作的必然结局。而死亡意识与虚无的关系就此变得十分明了:死亡意识在福楼拜的小说中体现出的就是生命的无价值,也就是虚无。

本书以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为例,以女主人爱玛·包法利的死亡原因为线索,先从故事情节发展、女主人公性格特征等外围层面入手分析其死亡原因;再站在作者的高度上,从作者的政治诉求、文学选择等方面出发理清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而得出作者如此设计女主人公命运结局的原因;然后,上升到哲学高度,根据作者的性格特征、生长环境、情感历程等特殊经历来研究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用福楼拜的文学作品和通信集来印证其虚无主义思想及由此产生的死亡意识;最后,再回到《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进一步分析作者的虚无主义思想是如何通过其死亡意识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福楼拜的生平及其主要著作,引出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及对文学界的影响,重点分析女主人公个性特点、查找其死亡原因;第二部分则跳出小说故事情节,站在创作者的立场上审视包法利夫人的命运结局,资产阶级当权的法国社会对文人的压迫、浪漫主义文学向现实主义文学的过渡,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变迁对福楼拜产生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包法利夫人》的结局上,死亡的气息阴郁而浓重;第三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从福楼拜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来了解其精神世界,分析他作为悲观主义者的成因,又是出于何种原因最终转变成虚无主义者。在虚无思想的指引下,进而分析福楼拜对待死亡的观点和看法,即福楼拜的死亡意识。最后,作者的哲学思想必将回归于作者的文学创作:除了包法利夫人死亡的最终结局,其实小说从开篇就一直笼罩在死亡的气息下,福楼拜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包括人、事、物等素材,将死亡的讯号传递给读者,昭告着女主人公的命运必定是“走向死亡”。作者福楼拜就是这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将他的虚无主义思想通过“被死神诅咒了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

[1] 此类文章中较为典型的有:
BOURGET Paul. Essais de psychologie contemporaine [M]. Paris. Plon-Nourrit,1924.
POYET Thierry. Le Nihilisme de Flaubert l éducation sentimentale comme champ d applica tion M ]. Paris:éditeur KIMé,2001.
GUYAUX André. Bourget et le 《nihilisme》 de Flaubert[A]. Flaubert et la théorie littéraire M ]. Textes réunis par LOGE Tanguy et RENARD Marie-France. Bruxelles:Facultés universitaires Saint-Louis,2005. gCTSFqYb/5JYJWjClWlpSBZLDJRWzxOyMSaeKGHdgn33l0XHiCH6ikRx2tY8rIy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