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概述

(一)

码市镇位于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边陲,湘、粤、桂三省(区)交界之处。东与广东省连州、连南二县(市)接壤,西与大锡、贝江二乡相连,南与广东连山县毗邻,北与蓝山县荆竹乡和大桥乡相接。全镇总面积415平方公里(折合62344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2.78%,耕地面积23417亩,其中水田16702亩,旱土6715亩。辖4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232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组,7784户,其中农业户7037户,总人口30709人,其中男性15548人,女性15161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6894人,非农业人口3815人,少数民族人口21424人。

码市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唐朝时期,汉族祖先始入境内,明朝初期,瑶族祖先陆续进入码市。先辈们在码市这块古老绮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凭着自己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明。

明朝万历年间,码市设锦田所、锦田市。清朝同治九年(1870),境内辖8团59屯。民国三年(1914),设8团1瑶总。民国二十四年(1935),码市置安庆、绥靖二乡。民国三十六年(1947),安庆、绥靖二乡合并后置锦田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行政区划频繁变更,而行政区域仍沿袭至今。

自古以来,码市就是通桂达粤的交通要隘,是历史上江华连接“两广”的重要通道,有江华“南大门”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史·地理志》载“江华有守御锦田千户所”,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又有锦田巡检司。清道光十一年(1831),瑶族领袖赵金龙聚集江华九冲瑶民在锦田长塘起义,攻占境内之所城。清咸丰九年(1859)七月,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石宗国会合何名标、罗亚诲军及天地会朱洪英曾一度攻克所城。清咸丰年间,抗法英雄王德榜曾在家乡办团练,镇守黄竹寨。同年,太平军从广西攻入湖南。败江华知县王淳熙、千总陈品兰于黄石寨。1931年1月,李明瑞、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的红七军曾过境安宁、锦田、竹市等地,留下光辉足迹,谱写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码市属五岭山脉萌渚岭山系,横跨湘、粤两省的大龙山卧于镇境东南。境内重峦叠嶂,群峰逶迤,林海波涌;土地结构大体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总体特点是:群山环抱码市、黄石、安宁三个盆地,并有8条冲和5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大坪源村亚七冲源峰顶海拔1360米,是镇内地面的最高峰,民主村民主口海拔295米,是镇内地面的最低点。全镇地貌类型发育,在板块构造运动、岩浆侵入以及地表流水长期风化剥蚀的作用下,形成以山地为主体,丘、岗、平俱全的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山地面积占全镇总面积的85%,丘岗盆地占13.3%,平原占1.7%。土壤受立体地貌条件制约,呈垂直地带性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土壤质地好,肥力高,土层深厚,矿物养分含量高,涵养水分性能好,适宜林木生长。山地气温低、湿度大、日照短、雨量丰沛、垂直差异大,为用材林、经济林、野生果木药材等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码市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7℃,无霜期长达336天,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乃湘南避暑御寒之圣地,有“天然氧吧”之称。

这里雨水充沛,是永州三大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降雨量1423~1739毫米,37条大小河溪如金梭银带,在千山万壑间萦绕、汇流于码市城区后注入冯河,滔滔北去。

这里由于多种小气候地带的形成,生物种类繁多。在植物界,仅已查明的树种有95科294属658种及亚种。有属于华南亚热带的树种;有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植物区系特点的树种;还有省内和江华所特有的树种,以及2000多种的野生药材。盛产松脂、厘竹、香菇、厚朴、杜仲、油茶、大叶苦茶、蜂蜜等绿色农副产品。码市境内动物繁多,分布较广,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等。共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其中有大鲵、穿山甲、獐、白鹇、眼镜王蛇等20余种珍稀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这里林海茫茫,林产丰茂。境内林地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85%,活立木蓄积量达250万立方米,每年有2万多立方米商品材、1500吨厘竹和厚朴、杜仲等名贵药材及质优肉厚的香菇、木耳,源源不断运出山外,抢占一方市场。饮之令人神清气爽的大叶苦茶,风味独特的瑶家腐乳,满口余香、回味无穷的瑶家腊味、米粉肉、水饺、包虾、卷筒,名闻遐迩,盛誉不竭。传承100多年的“火烧龙狮”、“耍春牛”等民间传统节目深受民众喜爱,备受青睐。码市大地上充满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和谐,展现出一幅“山水生态一体,人文自然相融”的美丽画卷。

境内交通便捷,S326线穿境而过,距江华县城沱江120公里,距广东省连州市61公里,距广州市290公里。

码市自古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清朝时期,瑶民领袖赵金龙率部起义,震撼朝野;民族英雄王德榜英勇抗击法军,受万民敬仰。新民主主义时期,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省港大罢工重要领导人李启汉是码市灵山圣水孕育的一代英杰,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名垂千古,与日月同辉。

(二)

码市是江华瑶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方,瑶族占全县瑶族人口的6%,占全镇总人口的69.8%。境内的瑶族人民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了600多个春秋。600多年以来,他们刀耕火种,开荒造田,挖山造林,为祖国、为社会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然而,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实行反动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瑶族人民在政治上受尽压迫,在经济上受尽剥削,世世代代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悲惨生活。“瑶人穷,一日三餐苦菜公,葛麻藤子当腰带,芭蕉叶子当斗篷”就是旧社会码市瑶族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自明朝以来曾多次举旗起义,奋起反抗,但均遭到朝廷的残酷镇压。清王朝为镇压瑶族人民反抗,将“理瑶同知署”从永州移驻所城,更强化了对码市瑶族人民的反动统治。1949年11月,古老的码市在人民解放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宣布和平解放。25日,人民政府接管这片土地的时候,国民党留下的只是负纤拉犁的庄稼汉,破旧的村庄、薄瘠的土地、坎坷崎岖的山道。在瑶族聚居的山区,更是刀耕火种。此外,就是国民党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大龙山的土匪,他们组织攻打人民政府,企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等等。

面对如此严峻局势,境内中共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乃集中精力,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清匪反霸、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和“三反”、“五反”运动。同时,对旧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造,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赌博、吸毒等一切污泥浊水。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接着又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实行粮食、食油统购统销,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境内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盛世景象。

与此同时,境内党委、政府根据码市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特点,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并通过识别认定民族成份和实行民族自治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境内瑶族人民几代、几十代梦寐以求的理想,再也不是含泪感叹。

1958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指引下,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技术革新,忘我地进行劳动,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主观意见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急于求成,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1958年开展的“反右倾”斗争和其后进行的继续“大跃进”,使“五风”错误延续更长时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地破坏,1959~1961年,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导致生产大滑坡。1961年,工农业总产值倒退到1952年的水平。农村普遍饥荒,人口出现负增长。

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境内党委、政府在1962年扩大中央工作会议前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始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进行纠正。调整公社体制,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解散公共食堂,恢复按劳分配政策;为“反右倾”运动中遭受错误批判的同志进行甄别平反,并给大部分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干部、知识分子摘掉帽子。由于这些经济和政治措施,国民经济得到较为顺利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还在发展,1963~1965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

1966年5月开始,“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殃及码市。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联遍及全镇城乡,红卫兵和造反派组织纷纷成立;“停课闹革命”,党政机关普遍受到冲击,以致瘫痪,绝大多数基层领导干部遭批挨斗;法制遭到践踏,以致在境内22个大队、42个生产队发生历史罕见的非法杀人事件,并发生打击所谓“反革命组织”事件,使一批无辜群众惨遭批斗和坐牢,境内经济曾一度受到严重破坏和干扰。1969年,各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广大群众厌恶“文化大革命”动乱,渴望社会安定,基层干部在各自岗位上以不同形式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着力保持社会稳定,组织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使码市的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的宝贵时机。尽管1974年和1976年发生过“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干扰破坏,但全镇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境内普遍开展揭批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简称“四人帮”)的斗争,结合进行整党整风和整顿区、乡、村各级领导班子,着手发展集体企业,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码市经济一片萧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境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码市凭借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码市这块古老的土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11.42亿元,工业总产值7.52亿元,财政总收入2020万元,经济结构比例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增加值1.78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574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324元,人民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小康社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农村经济 稳步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境内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推行土地流转制度,引导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镇农村从整体上发生深刻变化。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851亩,粮食播种面积30257亩,粮食产量8384吨,其中稻谷播种17146亩,产量6709吨;玉米2587亩,产量799吨;大豆1559亩,产量201吨;红薯1749亩,产量429吨;花生2471亩,产量409吨;油茶籽804亩,产量61吨;西瓜401亩,产量136吨;甘蔗529亩,产量1656吨;水果产量125吨;厘竹年产量2000吨;药材2090亩,产量25.3吨;生猪发展77373头,其中出栏41778头;全年出笼家禽37.72万羽;年末羊存栏5459头;存栏耕牛1752头;养蜂124箱;水产品42吨。全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137万元,林业总产值8051万元,牧业总产值7397万元,渔业总产值231万元,服务业产值794万元。

乡镇企业 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码市镇立足本地的区位和自然优势,以个体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坚持“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多轮驱动、多轨运行”和高起点、高效益发展内外向型企业相结合的方针,发展与提高并重,速度与效益并重,走“个体起步、股份突破、连片发展、规模经营”的路子,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个体企业、股份法人组织在水电行业、林副产品加工行业、竹木深加工行业、金属冶炼等行业投资办厂,通过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全镇企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至2012年,全镇各类企业323个,完成工业总产值7.5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07亿元。

城镇建设 阔步前进 历来,码市城镇布局零散,主街狭窄,巷道曲折、房屋破旧,道路凸凹不平,城镇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从根本上制约全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1986年开始,境内党委、镇人民政府确立“打破常规,快速起步,重点突破,超常发展”的思路,实施“强农、兴电、扩城、活商”的经济发展战略,始终坚持“握紧拳头保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针,一手抓优化环境,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86~2012年,全镇累计投入1.5亿元,新建6条主要街道;硬化街道2.5万平方米;扩建农贸市场4800平方米;修建市镇桥梁两座,建起日产5000吨的自来水厂;开通与全国联网的2000门程控电话及移动电话,以城镇为依托的有线电视覆盖城乡;城镇绿化和环境卫生工作不断推进;城镇功能得到显著增强,形成码市片和咸佳片新老城区构成的城镇团状格局。2012年,城区面积发展到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0002人,人均住宅面积37平方米,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商贸金融 运行平稳 1990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财税、商业、粮食、医院、金融、保险等领域相继改革。1995年,商业所有制结构发生标志性变化,个体私营商业企业从市场的必要补充发展成为主力军,非公有制商业贸易在保障供给、活跃市场、提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至2012年,全镇商业贸易网点从1978年的180个增加到350个,商业贸易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253人增加到2351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1.2亿元增加到3.52亿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3.45亿元,占98%。边境贸易快速发展,本地的木材、竹子、竹木制品、茶叶、香菇、药材、松脂等农林产品源源不断地从码市出发远销“两广”和港、澳、台地区,外地的各类产品也汇集到这里,然后销售到四面八方,外省外县客商纷纷到此经商办企业,每逢圩日,车水马龙,客流量万余人,圩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7亿元,年贸易成交额11.3亿元。2012年,全镇各项存款余额从1990年的2330万元增加到3.22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增加到3820万元。

交通邮电 日新月异 旧中国码市的交通十分落后,境内均是羊肠小道,崎岖蜿蜒,外地客商来码市经商均是靠步行,货物运输全凭水运或肩挑。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由国家投资修建S326线(原1861)省道和架设码市东桥、码市西桥。1975年,码市人民自力更生,投资投劳,建成码市双曲拱大桥(码市一桥)。20世纪70年代,分别建成娘娘庙石拱大桥(码市二桥)和朝阳大桥,并先后修通码黄线(码市至黄石)、黄白线(黄石至白石)、码大线(码市至大锡)、码中线(码市至中河)。至2012年,码市交通运输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实现“村村通”,基本形成省道、乡道、村道、组道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网络,乡道、村道全部硬化,硬化总里程140余公里。码市的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猛,现已形成一个以城镇为中心、贯通全镇、并与全国各地相连接的初具现代化规模的邮电通信网络。2012年,全镇邮电业务总量7800万元,开通与全国联网的2000门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程控电话装机2155部,移动电话22556部。昔日闭塞的码市瑶乡正在大步走向开放、现代化信息时代。

科教文卫 欣欣向荣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码市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亦呈现日益兴盛繁荣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逐步加强,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新中国成立后至2012年,60多年来,全镇初步建立起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多形式、多规格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改变过去那种文盲充斥、人才奇缺的状况,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2012年,全镇共有全日制中学1所,完全制小学5所,教学点17个,全日制中小学在校学生3077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2%,巩固率95.8%。

农业科技工作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红土壤开发取得新突破,建立一批红壤开发利用的农业示范基地,动植物、病虫防治网络基本形成,防治效果显著提高。

码市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码市镇文化事业翻开崭新的一页,今天的码市,文化设施遍布城乡;电影电视,全面普及;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得到传承;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故事”、“耍春牛”、“舞龙”、“火烧龙狮”等民间传统节目异彩纷呈,“火烧龙狮”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码市的卫生防治进步显著。全镇共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2所,初步建立起城乡医疗体系;妇幼保健、卫生防疫、疾病治疗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四)

浩瀚历史,峥嵘岁月。勤劳勇敢的码市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地创造美好,铸造辉煌,启示永恒。码市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村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湖南省安全生产乡镇”等多项殊荣,被誉为“千里瑶乡第一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码市各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不能否认,也无法否认。但这仅仅是自己同自己比,纵比成效卓著,若横比,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比,则差距甚大,需继续努力,奋起直追。码市亦不可置疑地存在着产业调整步伐不大、乡镇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突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没有缓解、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2012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324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面对机遇与挑战,面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势头,码市3万多人民一定会抢抓机遇,迎难而进,发奋图强,竭力把码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谋划好、振兴好、发展好,描绘好码市的宏伟蓝图。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码市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按照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生态立镇、产业强镇、农业稳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围绕“强基础、兴产业、建新城、保稳定、惠民生”的工作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不断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码市,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zDHdaBeW26zmPllRbWQ7ptRSXXmK+cglZ59mgvgaDpjiOok1PhcDm2vqDgxV8Rw/



大事记略

洪武二十九年(1396) 置锦田守御千户所及巡检司。

洪武三十年(1397) 周姓瑶人从五岒山区进入大龙山。

嘉靖十三年(1534) 锦田李兰父子招上五堡盘、赵、凤(奉)、周、郑、沈、李七姓瑶人到务江、花江、贝江、濠江、水口、麻江、凌江等九冲开垦落业。

穆宗隆庆五年(1571) 瑶族义军首领陈龙洲率众一度攻占锦田。

雍正八年(1730) 永州镇左营从道州移驻沱江,道光十二年(1832)移驻锦田。

理瑶同知署从永州府移驻沱江。嘉庆十九年(1814)移驻涛圩。道光十二年(1832)移驻锦田,更名为江(华)蓝(山)理瑶同知署。

乾隆七年(1742) 建立锦田义学。

乾隆九年(1744) 建立锦田书院。

道光三年(1823) 六、七月疫病流行。

道光十一年(1831)十二月二十九日 赵金龙领导江华瑶民在锦田起义。相邻州县瑶民纷起响应,义军增至万余人,转战湘南各县,重创清军于蓝山池塘圩(祠堂圩),清廷调集桂、黔、湘等省兵力“围剿”。次年四月十四日,赵金龙战死,起义失败。

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 天地会首领朱洪英,胡有禄等率义军攻打江华。咸丰五年(1855)与太平军焦三部会合,攻取江蓝厅。

同治八年(1869) 邑令刘华邦谕绅士舒崇昆、蒋绍宝等于豸山顶建塔。10年未就,光绪四年(1878)王德榜援资建成。

清咸丰九年(1859) 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败江华知县王淳熙、千总陈品兰于黄石寨(今黄石村)。

光绪九年(1883) 湘军将领王德榜奉旨回湘济募湘勇于江华、永州一带募得八营新兵,开赴广西前线抗击法军,取得关前隘等战役重大胜利。

德宗光绪十年(1884) 王德榜与冯子材在广西镇南关大败法军,收复谅山。

宣统二年(1909)3月 码市山洪暴发,河流改道,将码市街上街冲毁半边街道(今留存半边街)。

中华民国

民国四年(1915) 建立锦田国立初等国民学校。

民国十二年(1923) 英国人从沱江到码市传耶稣教。1925年,用1000银圆在咸佳州(咸佳村)建造教堂,名曰“福音堂”。

民国十五年(1926)秋 共产党员李骝与雷猛(非党人士)进入所城活动,成立所城农民协会,斗争矛头直指当地劣绅马仁胜和温炳坤。并帮助邬龙、大柳、水口寨、后塘寨、锦陂等村建立农民协会。

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 红七军从广西桂岒进入境内大锡、安宁、锦田、竹市,过广东连州市等地,后经郴州地区上井冈山。

民国二十二年(1933) 除夕三更,码市中街土地祠发生火灾,烧毁房屋140余栋,损失达40万余元。

民国二十八年(1939)八月 县政府派兵深入大龙山剿匪,击毙匪首莫炳文。

民国二十九年(1940) 成立大龙山屯垦事务所,次年1月7日,成立屯垦处,投资9800元,开垦田土。

民国三十年(1941)五月 泥村河等境内河流同时涨洪水,淹死数十人,农作物损失严重。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实行一乡一所国民中心学校,一保一所国民学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四月 江华、连州、连山、贺县、蓝山五县在码市组织联防办事处,清剿大龙山土匪。

民国三十六年(1947)六月 山洪暴发,东河水涨10余米,码市地区7000余亩田地被大水冲成沙洲,2万株杉木、7.5万千克赋谷被冲走,100多栋房屋被冲毁。

1949年10月 锦田乡之泥村河、高村河(大锡河)、大龙河三水发源处,大雨倾盆,山崩水涌,仅一小时,平地水高2丈余,沿三水流域的房屋、田地多被冲毁,泥村河神寨倒塌房屋28栋,死亡21人。码市赋谷仓淹水5尺,受害总面积210平方公里,受害人口4750人,倒塌房屋84栋,损失田地950亩,杉木4万余株。

1949年10月 码市成立贺连人民解放军,开展革命活动迎接解放。

1949年10月 码市地方武装响应程潜起义令宣布起义,由李美元带领地方武装人员百余人赴道县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整编,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7师,集训数月后,部分战士参加抗美援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1月 码市和平解放,1万多瑶汉人民翻身得解放。

1950年

2月 境内各乡成立农民协会,行使基层政权职能。

3月 境内贯彻上级指示,开始实行“减租减息”,开展“反霸”和镇压反革命运动。

3月 境内贯彻县委第一次扩大干部会议,部署肃清反革命武装,削减封建势力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开展增产节约、救济、备荒等三大中心任务。

5月 贯彻实施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

6月21日 境内各乡开始进行土改。1952年11月25日至1953年2月5日,进行土改复查。

8月 贯彻县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发动群众发展林业生产。

11月 境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12月 废除保甲制,改设村、组,建立基层人民政权,随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领导班子。

Δ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境内各族人民积极捐款支前,参军参战。

1951年

2月 贯彻执行县人民政府发布的禁烟公告,境内禁止种植、吸食、运售鸦片烟。登记烟民,限期戒除,烟毒从此禁绝。

同年 境内普种牛痘,预防天花。

1952年

2月 境内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7月 境内贯彻县委扩干会议精神,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整风运动。

8月 开展查田定产工作。

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定》,境内农村普遍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3年

春 码市工商业者联合会成立。

7月1日 境内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

11月 开始实行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统购统销)。

1954年

7月 境内进行森林处理,将部分山林划为国有林。

8月15日 开始棉布、食油统购统销。

10月 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境内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Δ境内基本消灭天花病。

Δ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3月底,全面完成私改工作。

1955年

10月 开展粮食定产、定购、定销(“三定”)工作。

同年 境内系统治疗疟疾病,对100多名疟疾患者实行免费治疗。

Δ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境内初级农业社发展到5个,入社农户225户。

1956年

4月 境内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小商小贩组成合作商店、合作小组。

6月 撤区并乡,乡政府改称为乡人民委员会。

12月 境内基本实现农业高级合作化。

1957年

8~10月,建立中共乡级基层委员会。

9月 开展反右斗争。1959年开始为部分右派分子摘帽。1984年10月对错划右派全部改正。

1958年

4月 撤销乡总支,建立乡党委。

5月 贯彻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各行各业全面“大跃进”。

9月 开始大炼钢铁。

10月 实现人民公社化,码市成立上游人民公社。

Δ境内实现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同时撤销乡级行政机构。

Δ境内各生产队相继办起“公共食堂”。

1959年

3月 开始清理“共产风”,实行以大队为基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核算的管理体制。1962年,改为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三级核算管理体制。

9月 开展“反右倾”活动,次年4月结束,一些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错误提过意见的干部受到批判斗争。

1960年

元月~9月 全镇死亡638人,其中水肿死亡334人,干瘦死亡304人。

夏 境内发现水肿病,县抽调医务人员来境内进行防治。

Δ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

1961年

1月 开始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停办公共食堂。

春 开展以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为内容的农村整风整社运动,11月底结束。

1962年

12月 开展山林、土地、房屋、耕牛、农具等定权发证和“四固定”(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工作。

Δ基本消灭疟疾病。

1963年

7月 以“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开展。

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6837部队援建水(口)码(市)公路,1965年5月完工。

1964年

7月1日 开始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

8月底 境内抽调一批干部赴宁远县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活动。

Δ境内推广薄膜育秧。

1965年

4月 建立贫农、下中农协会。

Δ 开始推广南特号,珍珠早等矮秆良种。

1966年

春 推广高温破胸、适温、催芽、恒温保芽的水稻浸种催芽技术。

5月 境内开展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

6月 境内“文化大革命”开始。9月,“文化大革命十六条”公布后,境内出现大字报。

1967年

2月 受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造反派开始夺权,区、社党委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9月18日~10月3日 境内发生非法杀人事件,共杀人71人。

1968年

3月 区成立革命领导小组,各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

11月 境内1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积极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到农村插户劳动锻炼。

冬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生产队管理。

1969年

4月 码市区成立党的核心小组。

Δ省花鼓剧院、京剧团的部分演员分别下放到所城、水口寨劳动锻炼。原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没有航标的河流》《挑担茶油上北京》作者叶蔚林下放大柳村体验生活。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下放水口寨村。

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林区也提出“不吃亏心粮”的口号,导致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Δ境内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改为四年制(高初中各二年),1983年11月恢复小学6年四二分段,中学6年三三分段的学制。

1970年

2月 境内机关企业开始进行“三清三反”(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反贪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运动。

9月 恢复区、社党委会。

10月 境内组织民工参加枝(城)柳(州)铁路大会战。

12月 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现行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次年12月结束,一些干部群众挨批挨斗,造成一批冤假错案。

Δ境内开展农村“斗、批、改”运动。

1971年

4月 境内各公社成立8.75毫米电影队。

10月 开展声讨林彪反革命集团罪行活动。

Δ码市发生稻瘟病,危害早稻10700亩,占早稻面积的71.3%,损失稻谷100万公斤。

1972年

春 倒春寒烂种谷5万多公斤。

4月18日 境内发生强台风冰雹灾害,5个大队秧苗被打坏。

1973年

6月26~28日 境内山洪暴发,码市街遭遇水灾。

7月 开始修建码(市)—大(锡)、码(市)—黄(石)、码(市)—中(河)公路。合计51.1公里,并于1977年竣工通车。

1974年

春 境内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7月 境内普降大雨,山洪暴发,44个大队全部受灾。

1975年

春 码市区委召开“农业学大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Δ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唯生产力论”。

Δ码市双曲拱大桥建成。

Δ境内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Δ境内3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集体下放农村劳动锻炼。

1976年

9月9日 毛泽东主席逝世,各公社分别举行隆重追悼大会。

10月6日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8日,境内各族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庆祝。

冬 境内各公社组织劳力参加修建开源冲水库。

Δ境内组织10多人到海南制种(南繁)。

1977年

同年 境内广泛开展揭批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四人帮”的斗争。

11月 境内的大龙、芙蓉、麻石、安马、田蹬等5个大队和饭滩大队的小边河及大塘大队的牛皮湾等两个自然村划归江华林业采育场管理。

1978年

9月 境内全面平反冤假错案。

冬 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1979年

1月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1月 区革命领导小组和公社革命委员会先后撤销,恢复区公所和公社管理委员会。

3月 传达贯彻中共中央1月28日作出的《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主富农子女成份问题的决定》,为改造好的地主富农分子摘帽。

1980年

1月 区革命领导小组和公社革命委员会先后撤销,恢复区公所和公社管理委员会。

3月 境内开展地名普查工作。

1981年

2月13~20日 区、社干部参加县扩干会,进一步统一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月 开展“五讲四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环境美)“文明礼貌月”活动。

7月 县定权发证办公室在码市、新铺两个公社进行定山权林权属、定自留山、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的“三定”发证试点工作。11月在境内全面铺开。

8月17日~9月13日 县委组织县、区(镇)社三级党员领导干部分两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年

4月中旬 全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财经纪律大检查、大清理,打击经济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

7月1日 开展第三次人口普查。

秋、冬 县、区、社组成计划生育突击工作队,在境内广泛开展以结扎为主的计划生育突击活动。

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境内全面推行。

1983年

1月 落实县人民政府决定,边远山区小学公办教师每月向上浮一级工资(定点工资)。

4月 码市供销社开展清股、分红、增股、扩股和民主选举等工作。

8月 开始从重从快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

9月 境内开始进行农业区划调查,至1985年3月结束。

冬 全面开展林区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工作。

1984年

5月 为在“文革”中受迫害的中共江华地下党员及受株连者平反。

Δ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成立乡人民政府。

1985年

2月 码市乡改为建制镇(乡级镇)。

2~7月 区、乡开展整党。

8~12月,开展村级整党。

12月7日下午5时35分 码市下街因一居民偷电引起大火灾,烧毁房屋121栋13865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82.41万元。

1986年

1月 境内50多名区、社领导和学校负责人参加全县教育工作会议。

Δ开始建设码市重点农贸市场。1989年农贸市场建成,集市从咸佳迁入新农贸市场。

1987年

6月 开始进行职称评定工作,对专业技术人员采取聘任制。

8月 境内抽调15名干部参加贝江乡进行农业个人和集体双层经营试点工作。

10~12月 境内全面进行农业个人和集体双层经营工作。

1988年

5月 境内进行开发性农业工作。

Δ全区全面开展开发性农业工作。

Δ境内动员干部职工募捐支援洞庭湖灾区。

1989年

春夏之交 北京发生动乱,境内区、社干部深入到各大队、生产队向群众宣传动乱的事实真相,把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共中央精神上来。

6~12月 严重干旱,半年总雨量不及常年1个月的正常雨量。

Δ境内开展廉政建设,反贪污受贿,对国家干部私人建房进行清理。

Δ邬陂村被中共湖南省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1990年

7月1日 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

8月 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杨正午视察码市,并题词“发展边界贸易,繁荣民族经济”。

Δ从1990年开始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1992年底结束。

1991年

2月 实行行政村党支书、村主任、秘书工资报酬制,对行政村的村干部试行人身财产保险。

7月 开展团结纪律教育活动,整个活动10月底结束。

11月 省体改委批准码市区设立边境贸易试验区。

1992年

1月1日 区、乡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定额上交、比例递增、超收全留、短收自负、节余留用的财政体制。

4月 为期8个月的干部队伍“反腐保廉、勤政为民”教育活动启动。

6月2~3日 县边贸区新闻发布会在码市召开,会上宣布县人民政府《关于码市试验区放开经营,搞活贸易的若干规定》《关于外地客商来码市边贸区投资、合作发展经济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码市边贸区鼓励发展个体经济的若干规定》,并现场洽谈项目,签订意向合同资金总额400多万元。

9月 中共零陵地委书记秦光荣视察码市,并题词“千里瑶乡第一镇”。

Δ码市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三省边界经济开发区”。

1993年

5月 境内大范围突降暴雨,局部地区遭冰雹袭击,并暴发山洪,冲毁河坝,公路桥梁等。

5~11月 在干部队伍中进一步开展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1994年

1月1日 县乡实行分税制,将财政收入划为县级收入、乡级收入、共享收入。

6月12~17日 以码市为中心的涔天河上游1800平方公里降水量576.3毫米,致使码市街遭受水灾。

7月22日20时至23日13时 境内普降暴雨,山洪暴发,损失较重。

10月 以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推开。

11月 开始对农村党支部进行一轮全面建设和整顿。

1995年

5月 撤区并乡,撤销中共码市区委和码市区公所,将黄石、竹市、中河、新铺并入码市镇,大锡乡设独立乡。

9月 召开码市镇第七次党代会。

秋 码咸(码市至咸佳)街水泥硬化。

10月 召开码市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1996年

5月初 码市镇被列为“湖南省31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11月7日 香南村个体司机冯某驾驶一辆载着30多名乘客的小四轮,在船渡新田底坠入30多米深的悬崖中,当场死亡3人,重伤7人。

1997年

4月14日 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在码市镇挂牌。省体改委、省建委、省委农村部等领导参加挂牌仪式。

6月 开始推行国家公务员制。

7月3日 大锡、码市等一带日降雨量110毫米,7月8日上午8时到晚上20时,雨量达100毫米,形成洪灾。

10月 码市“普九教育”经上级验收实现“两基达标”。

1998年

3月28日 举办李启汉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码市中心完小更名为“启汉小学”。

4月 成立码市工商联合分会。联合分会由1名会长、2名副会长、1名秘书和7名委员组成。

7月 镇内开展妇女防癌保险工作,全镇共有202人参保,交纳保费5050元。

10月 召开码市镇第八次党代会。

11月 召开码市镇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1999年

7月 境内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精神,全面清理解决“法轮功”的问题。

9月2日 在乡镇干部中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的“增强组织观念,群众观念,政策法制观念,勤政廉政观念”教育活动。

11月7日 开展农村为期2个月的政策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Δ建起码市程控大楼和2个70米的电信塔。

2000年

2月21日 继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考察团考察广东连山、乳源、阳山小水电开发后,镇内掀起小水电开发热潮。

4月 镇内开展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6月 开展创建好班子、好队伍、好路子、好制度、好作风、好的工作格局的“六好镇党委”活动。

6月 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活动。

9月1日 码市镇被列为“全省50个重点小城镇之一”,由省民委对口联系支持。

9月 开展建整扶贫工作。

11月1日 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

12月下旬 境内改革农村供电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两改一同价”的农网改造全面启动。

2001年

5月 全镇农村“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下同)学习教育活动拉开帷幕,第二批机关学教活动于5月15日开始,至7月底结束。第三批(村级)学教活动从11月开始,于2002年3月底结束。

11月 召开码市镇第九次党代会。

12月 全镇退耕还林工作启动。

12月 召开码市镇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Δ投资600万元,建立朝阳110千伏变电站。

2002年

6月16~18日 镇内三次连降暴雨,降雨量322.3毫米,32个村,146个村民组受灾,受灾人口22300人,乡村道路6条受损,52公里乡村道路中断,房屋受损38间,淹没水田和农作物6737亩,破坏水利设施46处,冲毁桥梁18座,损失树木1065株,冲走杉、松商品材430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431.6万元。

8月7日晚11时至8月8日凌晨8时 中河、后河、竹市三条河流域连降暴雨,8日上午8时码市街面进水,淹没水田3200亩,冲毁水田18亩,淹没旱土1230亩,淹没房屋12间,其中损坏6间,损失18万元。

2003年

4月 县人民政府公布李启汉故居、所城古井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6月 全镇严密防控非典型性肺炎传入,取得零病例的胜利。

5月15日 境内降雨量98.4毫米,16日又降雨量57毫米,因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码市集镇6条街全部被水浸淹,集镇附近5个村庄也被淹没,受灾21000人,成灾人口18000人,无家可归27人,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

7月 连续20多天的高温少雨,竹市、邬陂、后塘、所城4个村5口山塘干涸,部分小溪断流,受旱中稻7650亩,占中稻面积的51%,其中脱水4440亩,开黑坼1980亩,开白坼860亩,3000多亩农作物受旱枯萎。

10月29日 镇人民政府综合办公大楼奠基,县领导黎世民、邓沛合、张其荣、黄志坚、张新民等县领导出席奠基仪式。新区总面积30亩。一期工程,综合办公楼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总投资200万元,二期工程为宿舍,食堂等配套设施,总投资100万元。2005年5月17日,码市镇人民政府由码市街(原区公所)迁入锦陂村境内的十三道。

Δ码市镇工业园建立,园区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园区内的冶金企业5家。

2004年

4月 国家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全镇种粮农民享受种植中稻每亩补贴11元,早稻每亩补贴10元。

7月 码市镇荣获“湖南省基层党组织‘五好’(好班子、好队伍、好制度、好作风、好路子)乡镇”。

2005年

1月 在镇内党员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Δ开始建立农村房屋保险制度。

2006年

1月1日 镇内取消农业税。

3月 召开码市镇第十次党代会。

5月 后塘村被列为全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7月 在镇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

8月 全镇开展林权换证工作。

11月 境内农业普查工作全面启动。

Δ镇老年科技协会成立。

Δ镇内开始建立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镇内居民按政府规定交足医保费即可享受医疗保险。

2007年

1月 码市镇创建“省级文明村镇”申办成功。

5月 境内工伤、医疗、生育、养老、就业“五大保险”全面启动。

6月 《码市工业园用地规划》启动。

9月1日 镇内农村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期内开始免学杂费。

10月 召开码市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2008年

春 境内遭受百年未遇的冰冻灾害,全镇人民奋起救灾。

5月 镇内集中整治农村非法占用耕地建房,对锦陂、朝阳、所城、瓦城、小江、安宁、大塘洞、瓦窑、白石等9个村进行重点整治。

6月 全镇开展第七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6月12日凌晨至13日17时 境内持续暴雨,降雨量250毫米,农作物受灾面积960亩,其中绝收面积355亩,毁坏耕地451亩,损坏房屋164间,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

7月 围绕奥运会的召开,境内全力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7~8月 镇内开展制止耕地抛荒督促检查。

9月 在全镇开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富民强镇”大讨论。

10~11月 开展农村违法用地整治工作。

11月 境内全面开展缉枪治爆工作。

Δ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2009年

8月19日 时任永州市委书记黄天锡深入码市镇现场办公,并视察码市镇交通建设工作。

9月 镇内全面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10月 境内农村开展禽流感的防控工作。

11月 实施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工作。

12月18日 码市客运站路网建设开工。

2010年

10月 在全镇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10月 全镇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此次林改涉及44个村,228个村民组,面积达52.03万亩,进一步明确了集体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Δ开始实施对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对农村分散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废人家庭和因灾倒房户等困难人员家庭危房改造。

2011年

2月17日 举办“火烧龙狮闹元宵暨码市首届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活动。

3月 召开码市镇第十一次党代会。

3月 贯彻落实县委“两千干部下基层、服务发展促和谐”会议精神,镇内抽调130名干部职工(含镇直单位)分别深入农村、企业察民情、体民意、服务发展促和谐。

5~6月 全镇开展第八次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

6月 境内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活动。

7月 实行村财镇代管。

7月1日 进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1月 开展“深入基层听取民意,解决问题”活动。

11月 全面启动“码市对接珠三角开放开发试验区”工作。

12月 开展“收缴管制刀具,严打黑恶势力,推进村民自治”活动。

Δ开始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12年

2月6日 举办“火烧龙狮闹元宵暨码市第二届民间文化旅游节”活动。

3月 镇内开展深入群众、体察民情;深入村(社)、增进感情;深入项目、优化服务;深入企业、促发展,机关与村(社)企业结对;机关干部与贫困户、困难职工结对,群众测评机关工作实绩的“四深入两结对一测评”活动。

4月8日 举行李启汉故居挂牌仪式,省、市、县有关领导和学生代表及朝阳村党员、群众代表200多人参加挂牌仪式。

5月9日 全镇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移民安置点和移民安置工作动员会召开。从此,全镇移民安置工作拉开帷幕。

9月 召开码市镇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9月5日 启汉小学发生食源性腹泻疫情,80多名学生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事发后县镇有关部门抽调有关人员进行救治,疫情被控制,无一死亡。

10月 湖南栋梁木业有限公司成立。

12月 镇内开展系统学习中共“十八大”精神活动。

12月 辇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竣工。

12月 码市金龙商业城第一期建成。 hLQjNqPUPZPc9dSpuAOqe+/ux2y9kPqF29lhjQkoxEj/tUmCpOeT4jCK97ei6HzD



第一篇
自然地理

hLQjNqPUPZPc9dSpuAOqe+/ux2y9kPqF29lhjQkoxEj/tUmCpOeT4jCK97ei6Hz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