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选题意义

自人类有文明以来,文明与消费就是结合在一起的,文明形式体现消费方式,消费方式承载着文明形式。人类的经济发展方式变迁与消费方式革命是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中发展演变的,即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决定着消费方式,另一方面消费需求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加上以崇尚超前消费、享乐消费、符号消费为基本特征的消费主义在全球的蔓延,使人类消费欲望的无限性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生物圈的脆弱性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全球性生态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日趋严峻,资源、能源、生态容量瓶颈约束日紧,不断拷问着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高碳消费模式。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一再证明:工业文明所倡导的高碳消费模式是上述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消费问题是问题的核心,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正在产生着对于环境的压力,并威胁着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 ,也就是说削减CO 2 排放量,节能减排不仅需要转变人类经济发展方式,更需要转变消费方式,这就迫使我们对工业文明形态、高碳消费模式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等产生的影响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所幸的是削减CO 2 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前各国的共识。低碳消费对低碳生产具有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低碳生产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是低碳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且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而生态文明的形成必须以低碳消费模式为基础。而当前有关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研究在国内外均处于初探阶段,理论研究远未形成体系,实践模型的构建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本书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对河南省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也有借鉴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助于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碳消费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是有效激发低碳消费需求、促使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能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有助于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低碳消费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河南经济发展方式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

二是有助于推动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河南省人口总量大,资源、能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而当前河南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能源、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发展循环经济是缓和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2009 年 12 月河南省被国家批准为循环经济试点省份,而转变居民消费方式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内在支撑,因此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有助于推动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是有助于改善河南省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当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间的矛盾突出,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低碳转型,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活动的需求同生态环境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南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四是可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提供决策借鉴和参考。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消费模式低碳转型不仅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缓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无限消费需求与环境容量承载力、资源和能源供给有限性间尖锐矛盾的选择,还是河南省顺应全球经济社会低碳化转型的重要选择,同时也是从根本上化解雾霾问题的重要途径。本书还可以为河南省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建设低碳社会提供一定的决策借鉴与参考。

(二)创新之处

该书的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从构建河南省低碳消费模式视角入手,研究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通过构建低碳消费模式,不断扩大河南低碳消费需求,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该著作运用西方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途径获取第一手资料,探究河南省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大学生低碳消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三是研究内容的创新。该著作通过实地调研深度挖掘河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优劣条件,并对 2011 年评选出的十大低碳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对河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还分析了河南省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路径,并针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大学生三大群体分别提出了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具体建议。

四是在低碳消费理论领域获得了一定突破。当前国内对低碳消费的研究还比较零碎、不够系统且偏重于一般政策的宏观分析和定性研究。本成果突破了上述局限,尝试构建出低碳消费理论研究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外与低碳消费相关的研究成果

对于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的研究,国外学者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探讨。西方学者对于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的研究,最初是基于能源保护,应对能源危机,到后来发展到研究全球变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关于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特别是关于低碳消费的研究,开始于 21 世纪初。截至目前,国内外已出现一大批与该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借鉴。现就著者视野所及的与本书相关研究成果做一梳理。有关低碳消费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就研究内容来分,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是对消费方式与资源环境关系进行的研究。居民传统的消费思想和消费行为对自然环境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意识到了该问题,他们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但是他们的思想未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 1972 年英国经济学家Barbara Ward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ene Dubos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提出传统消费方式是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源,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究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981 年美国农业学家莱斯特·R·布郎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提出要通过转变人类的消费方式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消费方式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中,提出人们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要注意环境的保护;2000 年Weber用评估模型探究消费者行为与生活方式对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产生的影响;2002 年Kim对 1985—1995 年韩国居民消费模式变化对CO 2 与SO 2 排放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2007 年Wei and Liu考察了 1999—2002 年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变化对终端能源消费及CO 2 排放产生的影响。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我国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消费方式对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尹世杰教授早期发表的《论生态需要》中,提出倡导生态消费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发展生态消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刘志在《论我国消费模式的生态化选择》中提出“非生态化”消费模式导致全球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秦鹏提出我国环境问题的根源隐藏在人们的消费行为中。

二是有关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相关研究。国外相关成果主要包括低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两方面。有关低碳消费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Gert(2000)提出在生产和消费的生态现代化中,要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消费导向型结构;Carmen(2003)提出过度消费是工业化国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低碳消费方式方面的主要成果有:Geller(2002)提出低碳消费方式构建包括循环利用、购买高能效电器、废弃物处理和绿色交通运输方式等。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潘安敏等提出低碳消费形成的关键是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并初步构建了城市低碳消费模式的框架;刘敏(2009)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消费生活方式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消费结构低碳化、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共生型的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于小强(2010)在分析低碳消费方式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方式的现状提出了实现低碳消费方式的具体路径;孙雅文(2011)研究了低碳消费模式实现中的政府行为;郭喜艳(2014)分析了低碳消费模式的内涵与特征,研究我国低碳消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三是对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有:Stern(2000)提出个人价值观、生态世界观,对价值对象的负面后果、对减少威胁感知能力和亲近环境的个人规范等五种因素决定人们的环境行为;Per Gyberg认为居民低碳化的能源消费行为与社会低碳公共知识的教育、宣传等存在明显的相关性;Steg则认为居民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生活方式;Herendeen R等提出居民对能源的需求与使用行为受其家庭收入状况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都加入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研究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有:朱臻等在《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及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杭州地区的调查》一文中提出了引导居民转变传统消费模式,提升低碳消费意识等建议;余艳等(2010)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行为的因素;王淑新等(2010)提出能源制度及消费政策、消费风俗习惯、家庭收入、个人消费偏好、家庭规模都会影响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贺爱忠等(2011)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提出城市居民的低碳态度及低碳消费受其对低碳利益关注度和低碳责任意识的显著影响,而居民的人口统计变量和区域变量对不同假设路径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朱杏珍(2013)认为人文环境以独特的方式作用于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包括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消费者的低碳行为。刘楠楠(2013)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低碳消费知识、低碳责任意识、从众心理三个个体特征因素对低碳消费意愿的正向影响等。

四是对低碳消费文化构建的研究。国外研究成果主要有:Hensen和Schrader(1997)、Heiskanen和Pantzer(1997)、Burgess(2003)从消费伦理、进化论以及社会结构等角度定性分析传统消费模式低碳转型的主要障碍。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有:本书主要作者郭立珍(2011)在《我国低碳消费文化建设路径探析》一文中,尝试构建了低碳消费文化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并对低碳消费文化建设的路径进行了探索;华红琴(2010)在所著的《低碳城市 从理念到行动》一书中提出了当前我国低碳化转型的文化观念制约,如消费方式的社会性、公民绿色责任意识以及精神的形成等困难,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王博(2010)在《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的文化应对》一文中,提出低碳经济不仅需要人类生活实现新的经济模式转型,也要求建构新的消费文化模式;谢昉(2011)在《低碳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基石;薛桂波(2011)在《低碳社会的文化动力》一文中,提出为促进低碳发展应重视文化领域的变革,通过强化低碳文化理念的社会认同、深化低碳文化理念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等途径,实现由“消费主义”向低碳节俭理念转型;封泉明(2010)在《关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文化思考》一文中,提出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谈新敏(2011)在《低碳文化及其在低碳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一文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低碳社会更需要低碳社会文化的培育;余晓钟、侯春华(2013)从政府的视角论述了低碳文化的培育和建设过程。

五是对低碳消费与低碳经济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消费模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近年来亦有一批学者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的有:夏堑堡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提出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低碳生产,二是低碳消费;2008 年 11 月 5 日,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号召大家“换一种活法”,提倡低碳社会消费模式等。

总的来说,当前与低碳消费相关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集中在低碳消费内涵的界定;二是集中在低碳消费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重要意义等方面;三是已开始了低碳消费实现机制构建的初步探索;四是集中在一般政策的宏观分析和定性研究上,虽微观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成果已出现,但数量较少;五是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远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更缺乏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因此在当前各国均努力向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迈进的时代,深入研究低碳消费相关理论,为推动河南省低碳消费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二)河南低碳消费和低碳经济相关研究

当前就河南省低碳消费进行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林风霞的《低碳经济理念下河南省消费方式转型的障碍与突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 年第 4 期)等。此外,学者们在对河南省低碳经济的研究中涉及有低碳消费方面的内容。如张琦生的《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河南省为例》(《生产力研究》2010 年第 10 期)、张子方的《河南成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试验区的可行性研究》(《河南科技》2010 年 9 月上)等。与河南省低碳经济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河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一批学者开始关注河南低碳经济的建设,并出了一些成果,主要有:高颖飞(2011)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安红霞(2011)以河南省为例,考察了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建设路径。白妹伟(2013)在《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一文中,探究了河南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并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徐景霞(2014)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河南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是关于河南省产业低碳化的研究。产业结构是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有学者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低碳化转型进行了考察,主要成果有:范况生等分析了低碳经济下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及产业机构调整的战略。李炎丽(2012)在《河南省发展低碳农业的路径实现研究》一文中,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影响河南省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的作用机制并量化了贡献率;孙红霞(2012)在《河南发展低碳交通的路径与对策》一文中,分析了河南发展低碳交通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朱贤俊(2013)对郑州市城市低碳交通建设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三是关于河南省低碳城市的构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张吉献、于正松 提出了河南基于低碳经济实现区域城镇化的途径。云剑 (2014)从法律规则建设方面,强调法制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孙红霞 (2011)、陈建国 (2012)阐述了低碳建筑在低碳城市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王亚光在《河南省洛阳市低碳城市建设评价及路径分析》一文中选取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低碳城市发展指标和社会低碳发展指标作为准则层,以洛阳市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尝试构建了洛阳市低碳城市综合评价体系模型并结合洛阳市的实际情况,对洛阳市的低碳城市建设路径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总之,当前以河南省低碳消费模式构建、低碳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稀少且碎片化,不管是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践模型的构建均处于探索阶段,这与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低碳转型的紧迫形势不相适应,河南省迫切需要一批立足本省优势的低碳理论研究成果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消费相关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1.消费的含义及分类

消费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及重要内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消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生产消费,即通过消耗生产资料(包括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而生产出新产品的过程,它是直接与生产合二为一的;二是生活消费,也即马克思所说的“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是人们每天消费已生产出的消费资料(包括服务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消费行为,它直接与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

2.消费需求

消费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既要有消费能力,又要有消费欲望,二者缺一不可,其本质是有支付能力。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消费表现为最终消费,是指当期为满足居民个人生活需要和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所使用的货币和服务价值,表现为最终消费支出。 最终消费由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两部分组成,其中居民个人消费又分为城镇居民个人消费和农村居民个人消费。

消费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消费对象有货币支付能力的现实需求之间的比例。消费需求是在货币形式上表现出的一种消费能力,是一种潜在的消费需要。

3.消费结构及分类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消费结构的实物表现形式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使用价值的种类及数量,价值形式则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的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比例。以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消费结构的构成有多种分类。

从满足人们不同层次需要的效用角度来分类,马克思将人们生活的消费资料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消费资料和劳务;马斯洛将进入人们生活的消费资料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消费资料和劳务需要。这种消费结构划分法的优势是便于反映和比较消费水平。

从消费资料(劳务)的使用价值角度来分类,可把消费资料按其具体实物形式划分为吃、穿、用、住、行等消费资料。这种划分法便于进行各个时期、各个地区和国家间的比较。

从消费资料(劳务)存在形式的角度来分类,可以将消费资料划分为物质性消费资料和劳务消费。

从消费者所选择的消费方式的角度来分类,还可以将人们的消费过程区分为对消费资料(劳务)的消费和对时间(闲暇)的消费。

4.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关系

消费结构通常反映一定时期内个人和社会所拥有的,已经进入实际消费过程的消费品和劳务的数量及比率,指需求结构中已实现的部分,是消费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消费水平提高的具体形式就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消费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关系在消费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体现出来。一是本期的消费结构反映上期的消费需求结构。在一定收入水平基础上形成的消费需求总量,其内部结构保持一种比例,即消费需求的结构,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在不同的情况下,各种因素的作用程度有很大差别。因此,消费需求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在不同时间差异很大。消费需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由消费结构在不同期间的变化体现出来。

二是消费需求的实现程度决定消费结构的演进路径。消费结构的演进依赖于消费需求在市场上的实现,如果消费需求的实现受到阻碍,消费结构的演进就不能顺利实现。

(二)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即经济产量的增加。比较经典的定义,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指为居民提供经济产品能力的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的制度和思想意识调整基础之上的。

影响经济增长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生产力因素(供给因素);二是社会总需求。经济增长的供给条件是生产能力的增长。一定时期的生产能力决定着该时期经济活动水平的最高界限(即潜在GDP),经济增长要突破这一界限,就得有生产能力的增长。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就是生产能力的增长,即资本存量、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增长以及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提高生产能力就须具备一定的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而资本积累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影响到资本积累,进而影响生产能力的增长;但是要使增长了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生产出的产品和劳务就要有足够的需求。所以生产能力提高了,需求也要增长;需求要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相适应。这样生产能力的提高才会转变为现实的经济增长。因此,消费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需求保证。但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向的,消费需求作为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三)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的含义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全球气候变暖压力增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但关于低碳经济的含义迄今尚未达成共识。“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政府在 2003 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白皮书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被广泛引用的低碳经济概念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他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发展方向转型。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认为低碳经济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为中心,关键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目标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是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主要界定有: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夏堃堡提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潘家华提出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经济形态,即碳生产率(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社会人文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较高;金乐琴等人提出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是指在利用各种手段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减缓气候变暖目的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2.低碳消费及特征

低碳消费是指在生产、工作或生活过程中,在选择生产资料或物质产品消费时,自觉选择那些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生产或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是一种消费结构低碳化的生活方式。低碳消费品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低碳消费品数量与低碳消费品质量结构合理。微观层面上的消费结构低碳化指的是消费者衣、食、住、用、行、娱等各种消费中低碳消费品数量不断增加,低碳消费效益明显提高。宏观层次上的消费结构低碳化,是通过消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新型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的具体内容。

第二,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适度消费理念,不浪费有限的自然资源,要从每一个消费者的日常行为低碳化转型做起。

第三,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的可持续性消费生活方式。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实质上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可持续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

第四,是一种文明、科学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生活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但有限的资源、日益恶化的环境,要求我们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的社会责任,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也因此说,低碳消费模式是一种持续优化生活环境科学的、文明的消费方式。

四、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一)研究方法

1.资料获取

为了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河南低碳消费发展现状,较为客观、全面地揭示出当前影响河南省低碳消费需求扩大的主要因素以及能提出扩大居民低碳消费需求、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针对性建议,著者经过反复论证制订了较为详尽的调研方案。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调查问卷;其次制定了比较周密的调研提纲,科学确定调研地点,全面、深入地对河南城镇居民低碳消费、农村居民低碳消费、大学生低碳消费进行了调研。在调研中,课题组以抽样调查为主,还通过咨询访谈、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河南居民低碳消费现状进行了调研。

2.论证分析

首先,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评价当前河南低碳消费的现状;其次,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影响河南低碳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再次,采用系统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探究构建河南低碳消费模式的基本原则和路径;最后,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实现河南省低碳消费模式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二)研究的逻辑结构

本篇以低碳经济与低碳消费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为主线,除绪论外分七章进行研究。

第一章 低碳消费对低碳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首先,分析消费需求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其次,分析消费需求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最后,分析低碳消费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机制。

第二章 河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必要性分析。本章主要从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的需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碳排放高、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较低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河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必要性。

第三章 河南省居民低碳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首先对河南省农村居民低碳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然后对河南省城镇居民低碳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最后对河南省大学生低碳消费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第四章 河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优势分析。主要从全国、河南省两个方面分析河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有利条件。

第五章 十大低碳城市建设现状及给河南省的启示。首先分析了低碳城市的含义与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了中国十大低碳城市建设现状;最后分析十大低碳城市建设给河南省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启示。

第六章 河南省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和路径。在借鉴国内外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河南省资源、能源、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等对河南省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基本路径进行探讨。

第七章 河南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建议。首先,提出河南省农村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建议;其次,提出河南省城镇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建议;最后,提出河南省大学生低碳消费模式构建的建议。 DFjba1xoSAnAY12uBy6H77WHNKeF7m1tMTXAUAd+s64p6ieXgehvPJA4/QJapBb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