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国内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体质健康研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研究的目的和看问题的角度各有千秋,本文在这里主要从体育界关于体质健康研究的现状进行剖析。

前人对体质方面的研究已较全面,其中对测试数据的比较分析以及影响因素、对策的研究较多,而对学生体质状况地域分布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体现在身体形态上,最多采用的也是平面地图的描述,对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的地域分布特征研究较少,对学生体质地理空间分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及研究的精华,从宏观的角度结合体质人类学、地理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体质的区域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体质及影响体质差异因素的研究探索新路子,提供新方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主要从体质的区域研究方面进行综述。

唐锡麟等人在 1985 年对中国 28 个省区乡村汉族青年身高平均值位次的排列表明,身高的综合位次,排列在前 7 位的都是北方省区,依序是新疆、辽宁、天津、吉林、江苏、黑龙江、北京。排列在后 8 位的有江西、湖南、云南、广东、湖北、贵州、广西、四川,集中在西南和中南一带。说明了中国人的身高,北方较高,南方较矮 [14]

林碗生等通过对城市男女青年的分析,认为地球纬度、日照、气温、气温年均气差、年降水量等自然环境因素对发育水平有明显影响 [15]

季成叶在中国高身材青少年的地域分布特点一文中,利用 1995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分析中国高身材青少年的地域分布特点,对象 249 492 人,年龄 7 ~ 22 岁。分析证实影响中国高身材青少年分布的 3 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城乡差异:与 1985 年相比,城市青少年身高水平明显超过乡村同龄者状况依然存在,无明显变化、同地区内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人群间差异:经济环境对青少年身高的影响,表现为“良好”片>“中等”片>“较差”片,说明良好生活环境对身高发育的促进作用和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影响我国高身材青少年分布的最大因素是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即:生活在高纬度、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裕地区者身高水平高,而生活在温暖湿润、昼夜温差小,降水量多的地区者身高水平相对低。认为其中影响效应最大的是存在于不同地区间的由世代遗传与地理气候条件决定的因素 [16]

季成叶对农村青年学生生长发育的环境差异的相关分析表明,无论是地理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经济状况均对我国农村青年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但两者影响方式不同。各种地理、自然因素主要影响男女身高、体重和男孩胸围,其与身高、体重的相关程度大致相同;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影响男女身高、相对身高指数和男孩的体重。相反,女孩体重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很低,而女孩的胸围及胸围指数则和地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均无显著相关。其原因主要恐与女孩群体内、群体间的体重、胸围变异程度较大有关,然而不同地区女孩群体在膳食结构、营养观念、锻炼水平和体力劳动强弱等方面的差异亦不能完全排除 [17]

胡佩瑾、季成叶利用 2000 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对黎族和农村汉族 7 ~ 18 岁学生的形态、机能以及耐力、爆发力、肌力和柔韧性等素质指标均值进行比较,并作统计检验。结果黎族与海南农村汉族学生体格发育水平相近,与全国农村汉族学生相比体型瘦弱,肺功能发育显著低于全国水平;与海南农村汉族学生相比,素质发育各具优势和特点。黎族男生斜身引体及女生仰卧起坐显著好于海南农村汉族学生,较高年龄组柔韧性也有显著优势;海南农村汉族学生在耐力素质上表现突出。文中提出应根据黎族与农村汉族学生各自的体质发育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营养、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干预,以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 [18]

季成叶、叶恭绍利用最大距离相似法,对来自全国 29 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的 7 ~ 18 岁汉族城乡男女青少年共}(?)16 个样本进行Q聚类分析,并以分类形式表现各地青少年在形态生长、青春发育和体型特点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作者对这些特点和差异的形成原因作了分析,并从提高人口素质的角度对缩小这些差异的干预措施提出自己的建议 [19]

宋逸、季成叶等为了解我国 15 个省区汉族学生形态发育的现状,以 2004 年学生体质监测 7 ~ 18 岁汉族学生共 161 477 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城市、乡村以及不同地区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进行比较。结果 7~ 18 岁城市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优于乡村学生,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 3 项指标的均值变化均为城市大于乡村,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东部沿海地区 7 ~ 14 岁组男女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大于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南地区各年龄组学生身高、体重的平均值均为全国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出应进一步重视西部以及农村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加强学生营养和体质改善工作,提高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 [20]

季成叶为分析 1991 ~ 2000 年期间中国省会市学生的营养状况分布,利用 1985 年制定的身高标准体重,分别从 1991 年和 2000 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 7 ~ 22 岁学生中筛查中重度营养不良、轻度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等 6 种营养状态,对其检出率进行比较。发现近 9 年来我国省会城市学生营养状况显著改善,改善幅度为城区大于乡村,男生大于女生。城乡男女肥胖和超重检出率均成倍上升;城区小学和初中学生的肥胖率分别达到(男)13%和(女)8%。同时,仍有相当部分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者存在。中国省会城市学生的营养状况,正在出现两极分化趋势。指出今后的学生营养工作,应防治营养不良和肥胖并举,全面推行以学校为中心的全民营养教育 [21]

赵德才、季成叶为了解我国 15 个省区汉族学生运动素质的发育状况。以 2004 年学生体质监测 7 ~ 18 岁汉族学生共 161 804 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握力、50 米跑、立定跳远、1 分钟仰卧起坐等 4 项运动指标,通过一般性统计描述、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反映学生运动素质的发育现况。结果表明学生运动素质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差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加,且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别,男生优于女生,城市优于乡村 [22]

季成叶、马军在《台阶指数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台阶指数均值和群体的体格发育水平呈相反趋势,乡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南方学生略高于北方学生;中下经济水平的乡村学生群体水平最高,而省会城市学生的群体水平最低,原因主要为高经济水平群体的生活方式改变,缺乏锻炼,身体负重量大等因素有关。不同营养状况群体的台阶指数呈肥胖者<超重者<正常体重者,依次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肥胖和超重对心血管功能的有害影响 [23]

张勇、王丽对安徽省 19 ~ 22 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研究表明:1985 ~ 2000 年 15 年间,安徽省 19 ~ 22 岁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趋于完善,体重增高,营养过剩,肥胖者增多,胸围出现负增长,身体发育匀称度无显著性变化;反映生理机能发育水平的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这两项指标平均增长值均呈现出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乡村男、女学生肺活量平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城市男、女学生肺活量;身体素质总体发展水平为下降趋势,其中柔韧性、耐力下降幅度最大,仅下肢爆发力为正增长 [24]

自 2002 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印发、推广后,体质研究成为科研界的热点,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体质方面的文章有上万篇。从时间上看,2002 年起相关文献逐年增多;从作者身份上看,大多是专家学者、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很少;从文章内容上看,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有对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反应现存体质问题的研究,有对测试过程中发现测试问题的经验研究,有对测试的指标体系、评价体系优缺点的研究,有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课程的关系的研究,有对测试仪器、软件开发应用的研究,有对体质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等等。其中对测试数据的比较分析以及影响因素、对策的研究较多,但是研究大多是就一些数据进行表面分析,很少从宏观角度、多学科交叉的角度、从群体生存的大空间出发去分析影响体质的深层次的原因,采用的方法均为传统的统计方法,调研结果的表达和统计分析方法均未充分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空间信息,而对学生体质状况地域分布特征的研究主要体现身体形态上,最多采用的也是平面地图的描述,对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的地域分布特征研究较少,对学生体质地理空间分布的研究尚未发现。 FU4JwalgiTfRH2diHs0xa1H3jsJbeh4BIGCxR79Cww3yPsYILF8dwYjxX6AZQ8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