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一年级的水墨画课。
上课了,教师带着几分神秘告诉大家,说是要介绍几位新朋友给学生,原来它们是“笔、墨、纸、砚”。老师让学生看一看墨汁的颜色,闻一闻墨汁的味道。老师也让学生摸一摸宣纸的质地,想一想与平时的纸有何不同?老师又让学生拿起毛笔,蘸上水,轻轻在手上画一画,感受一下与其他笔的不同;轻轻在宣纸上画一画、试一试会出现怎样的效果?……这样,一年级的学生满怀着好奇、兴奋认识了新朋友、新的绘画工具。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毛笔蘸一蘸墨汁,并在宣纸上画点。看谁画的点又多又快?(老师要求笔上的墨汁画到完为止)
生:(在宣纸上尽情地画着点,渐渐地,笔上的墨汁画完了。)
师:刚才在画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小朋友画了很多的点,有的小朋友画的点却很少。
生:我发现我画的点有大有小。
生:我发现一开始画的点深,后来慢慢变淡了。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还发现一个小点里面的颜色也不同。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每个点的形状不同。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点靠在一起就像好朋友一样。
师:那,还发现了什么?
生:还发现了,先前用水画过的地方,画上去的点会化开来。
老师这时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同时,投送了赞许的目光……
师:小朋友们,你们这些发现真了不起!
评 点:
这则案例最让人触动的是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发现。几个连续发问:“还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了墨点在宣纸上出现的多少、大小、深浅、浓淡、形状的不同,如果说这是教师意料中的发现,那点与点的连接像朋友一样则是学生经联想后的发现,这也在“情理”之中,而当另一个学生说“还发现了,先前用水画过的地方,画上去的点会化开来。”这确实出乎了教师的意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学生的许多发现都是大人不经意觉察的事物。一张树叶、一片花瓣、一个不起眼的木片……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是难得的宝贝。因为它们可以做汽车、拼动物甚至变飞鸟。课中教师之所以惊讶于学生的“新发现”,是教师忽略了前面用水代替墨汁这一小环节与现今画点练习的链接。此发现,教师真的由衷赞叹:“小朋友们,你们这些发现真了不起!”
·发现——帮助学生保持记忆
教师的一句“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对中国水墨画的墨色、水分、用笔、用墨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加上配合的小练习,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发现知识、组织知识进而活用知识。通过这一过程形成记忆,会因具有丰富的“再生力”而长期保持下来。一年级的学生对中国水墨画还是初识阶段,教师五个发问,学生七个发现,足够使学者透过五官,在脑中确立构造的思想,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发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学生七个不同的发现说明,通过亲自发现去学习,可以使人按照当前信息更迅速地以问题的方式去获取其他信息。学生虽然是简单的画点,从中却了解了中国水墨画的用笔、用墨的摹写方式。画点的多与少启示学生关注笔肚容水量、用笔及用力不同,点的有大有小启示学生执笔方法及用力的程度;大片的点由深变浅启示学生墨色随水分的多少而变化;单个点的颜色变化启示学生墨和水的各自饱和度;点的形状不同则启示学生中国画的随意性和写意性;靠在一起像朋友一样的点启示着学生,中国画有许多的遐想空间;而有过水会化开的点启示学生,中国画的宣纸有其特殊性。这里学生的发现已不是停留于语言表面的意义,它已使幼小的心灵得以启发:发现问题往更深处的层次思考。
·发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发现与水彩笔、油画棒之外的工具,可加深他们发现的乐趣。教学中,教师不光是让学生用眼睛看,还要碰碰看、摸摸看、闻闻看,设法使学生动用全身各部位去感受发现的乐趣。水在宣纸上作的练习,无疑引发学生更有趣地发现——原来,墨汁遇上浸水的宣纸,墨点会渗化得很大很大。这样的学习发现具有刺激学生“发现的兴奋感”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体味到发现中的乐趣,享受某种愉快的兴奋,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力,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发现——鼓励学生探究问题
第七个的发现,让教师惊讶。这是出乎设计之外的惊讶,同时也是对学生的发现由衷地表示共鸣。教师的这种惊讶、共鸣,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喜悦,也将成为下一个“行动”的能源。发现引发的探究是解决以及将来进行科学探索时所需的动力,学生一经掌握就具有迁移价值。教师的惊讶与赞许,一定会让一年级的学生在今后的中国画学习中发现更多的惊喜与知识,激发更多的探索与研究。
这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鼓励他们去发现、去创新,因为,他们往往所做的一切会让你出乎意料!
学生在“盒子造型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