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理论·实践

(相关理论提示)

小学美术课本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较为庞大,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尝试运用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这种乐趣怎样保持并持续着能走更远?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且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体验各种造型方法是关键!有时,我们可“大胆”放弃教材,做一些“另类”的尝试:A4纸折叠,让学生在纸的一端画上小人,边角翻卷过来画上一条大鱼,让他们去连接两者间的“通道”……让学生找出学习用的量角器、铅笔、尺子,对它们由一物象联想到另一物象——给小老鼠造型,让它扛着尺子“造房子”;让量角器“蜕变”成可爱的小刺猬;让猫头鹰站在铅笔上放哨、站岗……这样的“迁想妙得”让孩子们把禽兽、草木、山川、自然现象变得与人一般皆有情感,皆有动态与生命,岂不是乐事?

一、正确理解“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了“造型·表现”学习目标: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和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应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学生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与工具,寻求主题表现的多种方式、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表达所呈现的成果,同时也要提升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审美与欣赏,在重视其美术学习的结果之时,还要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构思与创作的过程、学习与提升的过程。

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板块示意图

“造型·变现”学习领域板块图说明:此学习领域划分的四个板块,即“素材收集,主题解读”、“归纳提升,探究理解”、“美的联想,变化表现”、“欣赏跟进,反思成就”,它们之间没有先后之分,没有轻重之分。四大板块既独立又较之融合,最外层是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中间层是教师提供的相关辅助活动,里外两层活动相辅相成,回旋渗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手法去创造美好的形体,使他们的创作能够表现新的生活内容,感受创造表现的乐趣。

三、“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板块简析

1.素材收集 主题解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素材的美术活动会使学生思维陷于空洞,使创作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而丰富的美术素材,能在美术学习和创作中有效打开学生的思维,引起思想的共鸣,为创作带来勃勃生机。素材收集与否,关乎美术创作的表达与灵动。

学生审美创造的提高需要学生平时关注素材、收集与解读、需要他们有追求美的动机。当众多素材收集一起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取舍、补充和调整,建立相关主题的资料库,并对与主题相关的素材进行合理优化,增强素材收集的目的性与实效性。在此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观察、体验、研究。如提供激发学生的视、听、触、嗅等感官,并提供与主题相关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的各种媒材作为课堂情景素材。只有有效对主题进行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素材进行处理、提炼而得出“结晶”,才能引发下个环节的更多联想,而获得更多的审美感觉与经验。

当前,在美术素材收集中,主要有数字化保存与实物收集两种方式。网络资源提供的便捷而丰富的图片、声像资料,是美术学习重要的“资料库”。而实物型的美术素材以真实的视觉、触觉感受,朴素、直白的方式呈现,是美术课不可或缺“原生态”素材。美术课做好素材收集和主题解读,能切实提高美术教学效率,使美术课堂呈现出特有的魅力与光彩。

2.归纳提升 探究理解

有归纳才会有提升。在“造型”之初要从独特的角度给“型”定位。在以往学习和素材的积累中,让学生学会素材的组织和加工,在实施时才能了然于胸。归纳时如能做到要素清楚、顺序合理、主旨突出,学习的程度、水平、质量等方面都会比原来提高。

在素材收集的调动下,学生可集中注意力感受审美对象美的因素。如果教师帮助深入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话,有助于学生对主体造型的深入研究,并发现、总结、解决创造表现中的实际问题。

3.美的联想 变化表现

大千世界各式各样的美彼此联系,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各种美的内在联系?教师需要有效启发学生对美的联想,并培养其较高的观察力、审美鉴赏力。因此,教师可通过体验美、感受美、理解美,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自觉进入美的联想,即把自己根据对美感形式、造型元素的把握转变为有内容、有形式的艺术创作。教师在其间鼓励求异、创新,提倡用不同媒材表现主题及有新意的作品,使艺术创作更具魅力。

4.欣赏跟进 反思成就

要有较好的“型”,只有开阔眼界,博览名作、名品,才能使学生从汲取中更好表达。期间,学生要以审美、创造个性的评价标准进行审美创作的反思。教师要以灵动、跟进的评价方法和规范的审美创造评价标准给予审美过程、结果之判断。

四、开展“造型·表现”学习的几点建议:

1.引导学生较好把握主题创作的艺术思路。让学生感受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创作活动的思路。期间,教师可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素材。师生根据要求和主题需要收集各类素材时,要注重素材中的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因素,要考虑素材与学习主题的有机结合,以多元、优质、美观、经典的素材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上此类课,教师要站到美术文化理解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上开展学习活动,时刻把人文的主线贯彻于教学活动中。

3.我们要强调学生美术造型与表现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他们从原态性美术造型到审美性美术造型的过渡。做到改变单一,感受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亲近经典,从优秀艺术与艺术家的个性风格中汲取与借鉴“养料”;适时引导,使原态性造型趋向提炼与完善;寄寓情感,吻合表现思想的主题意念;自由灵动,抒写心中感受与创造的意象。

4.注重学生非写实性意向造型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直觉感受中获得艺术的联想与感悟,在情境式的形象感悟中去想象造型的生动与美感。教学活动中,临摹、改编可作为创作的前提、基础,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创新,创造与众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做、多激发、多创造才能有助于表现的通畅。

5.教学中,要尝试各种造型与表现工具类画种的活动,要在材料与手段的运用中丰富学生视觉的美感与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大胆运用材料和工具于“造型·表现”学习的同时,要尊重差异,设计问题、练习等要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学习方法,使之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6.通过正确评价,促进学生造型与表现能力的发展和完善。教学中,要给予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空间。以此拓展他们美术造型与表现的思路和艺术理念,从而深化他们的艺术体验。 mJ1bODpWO1vg/YxxZDtlLKjx2tNIVRMhl1V/nbWwZTJiFMOVCL20zu6ZtVAuqC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