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案例·研究

(相关教学设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孩子们在以实践为主的美术学习中,是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造型·表现”能力的,同时也需要激发其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与孩子们一起进入“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时,我喜欢在黑板上“做文章”。这“文章”一来提供造型的“依据”,二来创设表现的空间,更是要做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设计《登山游戏》一课的板书时,我以宏大的山的走势作为板书主体部分,至于山上的景观、设置的登山障碍、创造性的捷径线路都让孩子们在边学习中边探究。这里的表现,并没有用传统的纸面表达方式,而是采用老师与学生同步板书描绘壮丽山川以及登山趣事的方式。而最终确定登山游戏线路,是以图文并茂的创作形式呈现于大块的黑板之上。

纯手绘登山游戏线路图占据了整个教室的黑板,它如果与旅游胜地的游览观光图去PK一下,一定会是我们的手工绘制略胜一筹。因为,孩子们的表现太过精彩!

案例1:《春天的色彩》教学设计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观察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认识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运用对比、统一,线条、色彩等表达主题,以此增进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操作目标:通过探索不同工具表达主题,发展学生大胆利用绘画媒材表现春天。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 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课前准备:

教师:电脑设备、ppt、各种色彩工具、板演材料等。

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激趣:

师:大自然是魔术师,她把夏天变成秋天,把秋天变成冬天,把冬天变成……?

小朋友,大自然这回帮我们变换了怎样一个季节?

生:春天

【板书】:春天

◎揭题新授:

师:春天真美丽(ppt出示),注意观察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它有许多的美丽色彩,谁来说说?

生:红、绿、蓝、黄……

师:我们在笔盒里把这些色彩挑出来吧!

生:学生在笔盒挑出“春天的色彩”……

师:发现这么多的色彩,我们把它留在纸上……

【阶段评价】一年级的孩子,对几种主要的色彩能叫得出它们的名字,对一些不经常接触的颜色,只会用生活中的常用词“呼唤”。借助水笔,找出“春天的色彩”,对于孩子们来说应该是轻而易举的。

◎小练习:(教师边示范学生边练习)

师:跟着老师画几种有趣的线条——“毛毛雨斜线”、“毛球线”……

生:练习

师:再跟着我练习几种树的表达方法——“小圈圈线”、“柳树线”、“红花线”……

师:我们把春天的色彩变成了线条,能不能把美丽的线条再变成一样物体?

生:练习

师:小朋友把线条变成了五颜六色的树及其有创意,我们把自己的小作品与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分组观赏小作品。

【阶段评价】用生活中形象的“毛毛雨斜线”、“毛球线”等,画出不同的线条,表达不同的物体,激发孩子们创作的愿望。

◎添画激趣:

师:春天有五彩的树,也有青青的山脉,黄黄的油菜花,还有穿花衣的小燕子。

春天有许多的景等着我们描绘呢!

(老师同时用贴画的形式,把树、山脉、油菜花、小燕子分别放在黑板的角角落落,让孩子意识到什么是构图?)

师:黑板上的春景是一幅画吗?

生:不是……

师:找个画框帮帮忙!树、山脉、油菜花、小燕子分别放在画框的什么位置好呢?(小朋友说,老师板演)我们的想法真不错。这下,春天的美景都聚集在画框里了!(此画框中的景物,故意不注意色彩)

【阶段评价】春天的景,更应该是一幅美丽的图卷,借助画框及添画,讲讲“构图”、讲讲“美化”,让孩子感知美!

◎欣赏提问:

师:我们要表达好一个主题,小朋友和大师的画会给我们一点启示:

1.画中有什么颜色?画里最大的是什么?小朋友围着大树在唱着春天的歌。

2.画中最多的色彩是桃红色!桃红色把主体围成一圈,居民住宅在此中更宁静、美丽。

3.画中的绿色很多,小朋友能看到画中几种不同的绿?加上褐色的相衬,使绿色更绿。

4.看出这幅画跟前面几幅画的不同了吗?(撕……)

【阶段评价】回到春天的色彩主题,着重色彩欣赏——绿的不同、多种色彩的组合,形成美的春天!

【示范】用撕的方法,撕出叶子、远山、花朵等,撕出的形放在之前画框中的树、山脉、油菜花、小燕子等的旁边,构成一幅较完整的画。

◎调整美画

师: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看了书本上的作品,我要再一次来把春天的景色变得美一些。(老师边说边做,调整黑板画框中的景。注重构图、前后、对比、色彩等)

小结:我们用色彩表现了春天的美景,一起来说说春天里的色彩……(红、橙、黄、绿、青、蓝、紫……)

【阶段评价】强调用多种色彩表达春天的万般迷人景色。

【板书】:色彩

师:小朋友也来试一试,把你之前画的春天改得愈加的美好。或者拿出绿、黄纸,重新在纸上把你心中的春天画下来。

◎学生练习,老师巡回指导。(帮助改画的小朋友用“遮挡法”改画春天景色)

◎评价:说说自己画面中最主要的内容、色彩?

同伴说说画面中春天的特征在哪里?

教师综合内容、色彩、春天特征进行评价。

【阶段评价】画面的内容、色彩、春天的特征是关键。

◎结束延伸:

自然界的春天很美,小朋友笔下的春天也很美,我们一起朗诵一下一首与春天有关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教学反思】:

亮点:

1.教学手法多样,每个细节都存有激发学生兴趣的思考。如:在“寻找春天的色彩”环节中,利用孩子的水彩笔找颜色、增记忆、规范对色彩名称的正确表达。

2.练习的层次递进有序,让孩子们逐步产生自信。如:由点、线结合最终变成的树,有各种树拼成春天的色彩……

3.整节课突出“色彩”的认识和应用学习,识别色彩形式多样。如:PPT欣赏图片有图画中的总色调切入,到慢慢展开画面的细节。提问也由色彩切入,收到较好的效果。再如:画中的色彩有哪些颜色组合而成,最主要的颜色是什么?等等……课中非常注意给孩子们营造春天的意境,有美术课的特质!

效果:达到了设计的目的,尚可!

存在问题:只有一半孩子完成作品,可能时间的掌控上还需多加注意。整个的设计流程也有待加强节奏感。孩子用画画、剪剪、贴贴的方式可能给作品的完成时间带来一定阻力,在这点上有所忽略。

案例2:《水墨园林》教学设计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观察、认识园林的构造和特征。运用回忆、录像或游览、参观等手段,增进学生了解大自然,中外古典园林,南方、北方园林,现代园林的美。

操作目标:用水墨画园林,发展学生水墨画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点、线、墨块、色块合理表达水墨园林,让学生敢于创新水墨画的技法,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作画过程中能合理运用点、线、墨块、色块表现园林。

教学难点: 用水墨画表达出园林的诗情画意。

教学准备: 教师:欣赏画片、宣纸、毛笔、墨汁、水、调色盘。

学生:宣纸、垫布、毛笔、墨汁、水、调色盘。

教学过程:

◎导入、新授

师:上节课和大家愉快做了水墨游戏,今天我们将在游戏的基础上探讨“水墨园林”。

【板书】:水墨园林

◎游戏、入题

师:这是我们之前写生、临摹的园林,我们能否把这些写生作品变成水墨画?你们若能闯过我设计的四个关卡,《水墨园林》就会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请听题:

1.水墨画最最离不开的是什么?

2.用水、用墨画一个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假山,用游戏时的某种方法,尝试浓、淡、干、湿不同的表达方法。

3.用水墨游戏时的方法画二棵树,树的长相不能一样!

4.园林中最主要的元素——建筑,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水墨方法表达。

生:第一关最好闯过:水墨画最最离不开的是水和墨。

师:第二关我来帮忙!这儿有两张表现山石的小品(一张偏湿,一张偏干)你们觉得哪张表达比较适合?

我来示范一张你们觉得适用的小品。

【阶段目标】会用水和墨,初用不同笔触试画山石。

【示范】特殊方法画假山。

生:练习山石小品。

师:你们尝试着把树的写生稿转换成水墨效果,能用不同的水墨画法画两棵树吗?

生:练习树的小品。

◎尝试、入景

分析学生画树小品:两幅浓、淡对比较为强烈的作品。

师:你的水墨树木与写生树木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适当提供专业词汇:简单、概括、提炼……)

【阶段目标】能用笔墨表达不同的树。

◎欣赏、示范作品

师:有个山水画家的画告诉我们,写生园林和通过思考后表达的水墨园林是不一样的。看《谐趣图》,知道作者是谁吗?两件作品中哪幅画是写生?哪幅画是重新思考创作的水墨画?找一找重新画《谐趣图》的高明之处。请用老师提供的词汇表达!

(适当提供专业词汇,也可自己总结,哪些更贴切?)

提供词汇:加工 提炼 概括 简单 变化 改造 意境

生:《谐趣图》作者:李可染。他的水墨画用概括、意境……来表现。

师:通过闯关,我们的脚步离水墨园林越来越近了。那么,水墨园林的特点是什么?

仔细看画,重新改动的《谐趣图》哪里加工、改造、变化了?

生:……

师:最后,闯过园林中最主要的元素——建筑。

【阶段目标】欣赏的同时,学会用专业术语表达自我的感受。

【示范】打线(底幅)→线单薄、淡墨渲染→物象空缺、添加——有疏密之分→添加,使园林景物半虚半实、美丽而幽深……

生:……

师:四关闯过,我们之前单独画了园林中的三大要素。你们可以尝试把三大要素组合后成“水墨园林”,看看组合后的作品是否具备以上这些特点?

【阶段目标】尝试园林建筑的表达,学会综合表达园林小景。

◎练习、感受

作品建议:①利用园林写生、临摹改画成水墨园林。

②用水墨的浓、淡、干、湿,点线、皱擦等用笔,画出园林丰富和美丽的景物。学生作品贴墙上,便于作品分享及评价。

◎评价、延伸

评价:用“加工、变化、意境(丰富和美丽)”等专业词汇评价作品。

园林很美,同学们用水墨努力表达着园林之美,可能有同学在这节课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没关系,我们期待下节课的精彩。

(PPT园林美景与水墨园林图片)我们的画中别有洞天,粉墙隔开了街市的杂喧,亭台楼阁、游廊画轩、花木繁茂、池鱼欢莲、叠石成山、气象万千,一幅幅水墨园林展开了迷人的画卷。今天我们通过写生、临摹、展现水墨园林,下节课还要深入探讨——中国的、西方的美丽园林,感受人工、自然合而为一的园林意趣。

【阶段目标】评价目标与学习目标一致,学会用术语评价作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此水墨画的教学内容,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后一个有关水墨的教学内容。水墨画创作是“水墨游戏”的应用,它与前几册的水墨画教学单元不同,更注重水墨的表现方法在作品中灵活运用。儿童对于水墨表现有着自己的感受、理解和表现方式,不一定非要合乎我们理论上的要求,这既是儿童画的特点,也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其实儿童运用笔墨和色彩时的大胆想象及创造意识正与水墨画意象表现的本意相契合,对靠天赋超常能力表现的儿童来说,水墨的趣味性能让他们体会到造型活动的乐趣。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在熟悉笔墨纸等工具的性能及掌握初步的水墨表现技法后,要使他们由随意写主观的印象——识记写视觉的形象——尝试以形神的写意表现,一步步走向成熟。

本课能根据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紧扣“情感”,突出生活性、表现性、应用性,适当理解水墨画“借物寄情”的内涵,激发学生创作学习的兴趣,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创造与创新的热情。为了使学生理解生活与创作间、积极传承与创造文化的关系,教学中选择了不同表现形式的水墨画作品,使学生对水墨画的多元化表现风格有所了解:即对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观察、分析与讨论,理解利用水墨工具表现的多种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及运用水墨来反映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

【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上理解了水墨画“借物寄情”的内涵,掌握了基本的创作表现方法。大量的大师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同龄人的作品激发了学生创作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发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意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意,遵循以鼓励为主的原则。另外,教学中的评价是以学生欣赏学习后,心中对作品有了评价标准后自主商定的“准则”,比较符合现代儿童民主的心理特点。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与评价的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观与价值观。

案例3:《学学构图》教学设计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观察、分析、欣赏各种图片,运用对称、均衡、节奏、变化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初步了解构图知识。

操作目标:通过“构图模仿秀”的练习,发展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以此进一步理解构图。

情感目标:欣赏、体验中外儿童插图或经典构图作品,能独立分析、理解构图,对美术作品产生一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欣赏各种图片,理解构图。

教学难点: 能独立分析、理解构图。

课前准备: PPT、图片资料、相关构图知识网站、HB绘图铅笔、铅画纸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揭题、引导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朋友——小气球。它将和我们共同走进构图世界,一起来学学构图。那么,什么是构图?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和小气球一同找寻答案吧!

小气球带我们先来看艾瑞·卡尔的作品。这么多的动物,主角是谁?是蛇和小老鼠?还是狼和鹰?是这些凶猛的动物?他们的眼睛都在看着一个主角,是鳄鱼。在艾瑞·卡尔的作品中,动物们的大小、朝向和姿态相映成趣。画面黑、白、灰的分布,以及留空都很巧妙,作品完整而富于变化。

你能对此画再分析一下吗?有不同意见,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练习、表达……

【阶段目标】故事中展开构图学习,学会观察画面和归类画面信息。

◎分析、小练习

师:不知不觉,小气球把我们带到第二幅画前。

面对这画,你想说些什么?同学们,你们先来说。

生:(叙述画面中的故事。感觉热闹,人多……)

师:再请大家看看老师做的动画,想一想,去掉画面中的一些人,会影响画面的效果吗?给大家的感觉是否还是跟原作一样?说说为什么?

生:仔细看(PPT),左下角的变化;右边少了什么;上面有变化了;右边和下部又有变化;再看,小动物和人一下子又少了些,呀,连树木都没影了……

师:对比着几张动画,我们能感到原作上的画面人物、动物围成一圈,很显热闹,如果像老师的动画那样,画面未免太清静了,跟文学作品中的叙述不一致了。大家看,画面中人物的姿态在统一中有变化,缺一不可,整个画面构图丰满。左上角有意留出了空隙,给人透气的感觉。

师:小气球带我们看的这幅画跟上两张画有明显的不同,你看出来了吗?我们让画面中的人物玩个“跷跷板”游戏,仔细想,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

请看(PPT)……

阿拉伯长老和飞毯太重了,与他讲话的人被翘到了上端,赶紧找个人来帮忙!不够,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把两个小朋友和大树都加上去。这下爽了,长老被翘到上端,怎么办?画面视觉失去平衡。来看画家很巧妙的处理方法:一只猫,长老伸出的长手臂,画面的平衡感找回来了!

【阶段目标】了解几种构图及问题解决的方法。

◎示范、引领

师:三幅画看后,一起做个小练习吧!老师的做法是:仿照三幅画中的一幅,把我们的朋友——小气球和它的兄弟姐妹请进自己的画面,来做个构图练习。看出老师的意思了吗?你们也学学、试试!

◎对比、理解

师:做了小练习,什么是构图?要思考起来了,自己有什么想法先记下来吧!

生:(学做笔记)

师:我们跟着小气球在两幅画前驻足,请认真读书本插图旁边的两段话,你的理解是怎样的?和大家说一说。

生:(小组相互讨论:主体占据画中位置多和主体在画面中显得小,这些区别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师:如果两幅画的主体与背景相互变换一下,有不同的感受吗?把不同的感受说给同学听听。

生:(小组相互讨论……)

师:(看书)借用书本上的一段话及老师提供的图片,可以帮助大家对构图作进一步的理解:为了表现卖火柴小女孩的可怜,可把她画得很小很小缩在一边;有时为了强烈地突出主体,又可特写式地冲破画面……

艺术规律不是教条,它随着实践而不断被发现。为了充分表现你作画的意图,可以灵活运用,变化万千。

【阶段目标】通过对比、小习作,感知构图的灵活性。

◎练习、提高

师:这张以正面人像为主体的构图,人物占据画面的大部分位置。你能结合书本插图边上的文字和今天所学的部分知识,把小气球再次请进你的画面,做一个“构图模仿秀”吗?

◎学生练习,教师在此期间巡回指导……

【阶段目标】提升对构图的理解能力。

◎理解、构图

师:小气球把我们带到亚斯伯尔的插图前,你会把这个画面中的人物放什么位置?如何使这个人物做到大小适中?请思考。

生:人物画大,就显得灌木丛小了,人物画小,灌木丛就大了。

师:亚斯伯尔的画面告诉我们:斜线构图的画面要有主次、疏密的变化,主体物间要相互呼应,才能显得生动有趣。同学们考虑到这些了吗?

◎欣赏、评析

师:小气球带我们来到最后一站。这些有趣的画面,是台湾小朋友创作的,你能根据画面边上的标识和简短文字的提示,向大家进行构图分析吗?请尝试做吧!

生:我们看到“T”形构图了;看到“V”构图了;看到倒“ T”形构图了;看到“平行线”构图了;看到“三角形”构图了;看到“垂直线”构图了;看到“倒三角形”构图了……

师:三角形构图稳定,井字形构图严谨,S形构图回旋流动,满构图显得热闹丰盛……人们总结前人的经验,归纳出这些构图类型,是为了将画面纷繁的局部,组成统一、完整的作品。

同学们,什么是构图?跟着小气球找寻到答案了吗?如果,你的答案还有待充实的话,就在自己收集的资料或其他相应的资料中继续找寻吧!千万记得,把你对构图的理解写成自己的话交给老师哦!

【阶段目标】学生作品PK大师作品,从更宽泛的层面理解构图。

生:在笔记本上写下构图学习感言……

【教学反思】

构图: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懂得其中的“奥妙”,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纯粹讲构图未免太空洞。

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教学设计与教材分析相结合,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只有教师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教学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是本课学习所必要的。首先要反复观察欣赏书中图片,把自己对教材中美术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以表现美术作品的基点上进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课所涉及到的美术要素分析透彻。一旦把教材内容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地水到渠成了。有了欣赏图片具体分析细致这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的准确也很重要。在美术课中,教学目标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要让学生的思维创作和实践体验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因此我在每个欣赏、观察的目标调试中加入一些新要求,加强学生对构图知识的掌握。如在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画中,我在教学目标调试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掌握画面的构图效果”这一点。不以高低、左右、前后等方式来表述画面的布局情况,而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构图”,“什么样的构图可以获得最佳的画面效果”。通过欣赏、分析、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构图法”“T字形构图法”等,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明确构图的多种方法,并引导学生能在作品中尝试使用这些方法表现画面,一节课下来,教师不需要讲什么是构图,学生通过练习自然也会明白构图的概念及其方法。

案例4:《近大远小》教学设计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回忆和现场观察“近大远小”现象,知道“近大远小”是人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视觉现象。运用对比等原理进行透视造型活动,增进学生空间想象及空间表达能力的形成。

操作目标:通过图片欣赏及取景框、辅助线等形式的体验表现“近大远小”,发展学生对纵深感的感知力和对透视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体验“近大远小”的奥秘,敢于探索“近大远小”的表达方式,以此使学生产生在平面的纸上表达立体效果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有明显的“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画面。

教学难点: “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画面中对垂立物体的认识及其表现。

教学准备:

教师:“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和PPT,如街道、铁路、建筑、树木等,制作“近大远小”教具所用厚卡纸、“取景框”,部分设计好的学生作业纸。

学生:尺、剪刀、绘画工具等。

课前微视频: 《画向远方的画》绘本介绍。

教学过程:

◎画家引领我们开阔视野:

师:绘本《画向远方的画》里的大师是怎样把景色画远的?你们说我用简单的线条画下来!

生:1.把人画大:人的鼻孔跟远方的船一样大;(弗朗西斯卡的方法)

2.近处的树大、高,远处的树小、矮……最后消失成一点(霍贝玛的方法)

3.近处的东西大而清晰(实)。远处的东西小而模糊(虚);近处的颜色艳,远处的颜色淡;近处的物体疏松,远处的物体紧密……(吴冠中的方法)

4.不仅画出了近处的人物,背后高高的山坡以及远景的房子画得深远……(怀斯的方法)

【阶段目标】了解画远的几种方法。

◎你我初试“画远”,体验透视

师:光顾着自己画了,来我们一起拿出纸,玩玩画距离的游戏。选择一个练习空白格,画两个一模一样的物体,把他们之间的距离拉得越远越好。这是我们的参考形象,当然,你也可以不用提供的形象自己画!(PPT提供图样)

生:(学生进行小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用了什么方法拉开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

生:把近处的物体画的大大的,远处的物体画得小小的;近处的物体画得很清晰,远处的物体画得模糊,几乎看不清……

师:我也画了远近的两棵树(在一条透视线上),我们继续玩画距离的游戏,在两个物体之间再挤进两个同样的物体。让物体与物体之间看起来有离我们最近的,有在中间的,还有在最远处的。试试看,谁率先成功!

生:(学生在小草图上二次练习……)

师:(范画中直接在远近树之间画两棵等距离的树,再画四棵倒下的树)巡视,发现学生透视中的问题……

师: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小作品……(QQ上传部分学生作品)某某同学近、中、远拉开距离了;某某同学拉开距离还要加油;某某同学把前面的物体画得大,把远处的物体画得很小……某某同学中间的物体看上去别扭了!

师:我的小作品还没分享给大家,看!我画了两张。评论一下呢!

生:(各种的议论……)

师:给同学们一说,我也觉得画得别扭,但是我也不知道要改哪里?不过听说有个宝贝很神奇,请它来帮我们!

【阶段目标】通过绘画小作,能把同样的物体之间距离拉开,体验“近大远小”。

◎取景框帮忙及联想:

师:哦?有个开口!还可以打开!上面还有线条!这些都派什么用场?打开书,看看书本上有没有教我们?

书上是黑色的框,竖着打开,我们比书本上的多了线条。我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们看到了吗?它有点像我画的路。

你觉得它还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生:斑马线、桥上的石阶、地毯、马路、巷子、麦田、铁轨……

师:我收集了一些图片,有跟你们想到一块的吗?一起看看!( PPT)图片中的红线是不是跟框里的线条相似?有点神奇。再来看:……这些五颜六色的线有什么作用?(向最远的点靠拢、相当于框中倒下的那方纸的两条边……)

师:我们都是爱生活爱观察的人。这个框除了竖着打开还可以横过来,打开,像门!这扇“小门”开着和关着有什么变化?仔细看哪些线条又有什么变化?

生:关着的“小门”左右两边的线条一样长,开着的“小门”近处的线条长,远处的线条短。近处线与线之间的距离宽,越往远处线与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窄。

师:是的,讲得不错。生活中如( PPT)火车车厢、栏杆、高楼、电线杆、树……(就像打开的“门和窗”)

如果我们用一些线条把它们分开来,它还真与打开的这张纸上的线条一样呢?这个框如此的神奇,要用它来验证一下我画的树?(建议两同学合作观察)

师:我要修改我的画,(一幅树与树之间的空隙等距离,一幅所画的树没垂直,都倒下了)你的画有要修改吗?可借助这神奇的框,它横着看竖着看都可以告诉我们许多的奥秘。(示范垂直的线、渐变的线……)

师:不要跟我犯一样的错,一起在有辅助线的小方格里,练练画垂直的线。我们一直在探讨距离的问题,能用简单的用词概括一下吗?纸片上写有“近”“远”,每组商量后用油画棒做个填空,贴黑板!

生:总结出“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鲜艳远灰暗”……

【阶段目标】借助“取景框”,理解、总结所认识的透视现象。

【板书】: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实远虚……

师: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实远虚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你在我们教室发现了吗?

说说看!

地砖——梁——窗——窗帘——水池——同学及听课的人……

师:教室的地砖、梁、窗、窗帘、水池……每件物品都一样的大小,为什么前后会发生变化?我对“近大远小”理解还不透彻。我们借助橡皮(免子、房子橡皮等)来还原生活现场,研究一下!(把同一种类型的橡皮模型按等距离排好!和“取景框”一起组合。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

生:角度的问题、错觉!(书本上有段话:物体透过人的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得到的只是错觉,却能“真实”地去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师:我明白了:物象距离越近,在我们视网膜上成像越大。物象距离越远,在我们视网膜上成像越小。物体通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得到的只是错觉。这种错觉转画到纸面上就成空间感十足的画。

师: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在一张平面的纸上表现纵深的空间感要轻松一些了,况且,我们有“神器”。

【阶段目标】借助“取景框”,理解透视概念中“角度”、“错觉”两个关键词。

◎练就孩子爱观察的眼睛:

师:继续表现空间感!为大家提供了几种研试的方案,请选择!

1.临摹:照着书本或图片上某个自己喜欢的构图来临摹。

2.在图纸上或自己先前的画纸上添画或借助画好一半的名画去完善它。

3.利用“神奇的框”或辅助线画出近大远小的空间感。

4.创作:挑战自己!借助“神奇的框”画画我们的教室、画画我们的听课老师。或者把自己当作大巨人俯瞰地面,或把自己当作小人国的孩子,仰视高楼大厦及比自己高的小草、动物……

5.橡皮摆的阵势也不错,选个角度画画他们!

师:我的画和小朋友的画放黑板上,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阶段目标】用透视,表达“近大远小”的画面。

◎学生练习时老师巡回指导:线条汇集远去的点、垂直线、间距线(延伸远近)的掌控。

◎分享自己的表达成果:(告诉你们,今天来听课的人当中,有许多美术老师,你们的画,可以拿去听听他们的意见!)

告诉大家你的画作:有“近大远小”吗?画中纵深的空间感表达你用了什么好方法?听取意见后要怎样的改动?

延伸1:神奇框的另一种用法——取景框。梵蒂冈大教堂的旋转楼梯,怎样表达课后思考。

延伸2:“近大远小”来自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其实它反过来还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你们看出什么了?(商场“近大远小”现象的运用)

【阶段目标】感受到“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设计、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课中运用“神奇的框”解决了“近大远小”表达的细节问题。如近处的线长,远处的线短,近处的线与线间距宽,远处线与线间距窄。

2.书本上难以理解的“物象距离越近,在我们视网膜上成像越大。物象距离越远,在我们视网膜上成像越小。物体通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得到的只是错觉,却能‘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用“神奇的框”搭成斑马线状,并把橡皮有规则摆放,还生活现场亲身经历体验“近大远小”,着实解决“角度”、“错觉”这两个书中的关键词。

3.所讲透视现象,解决了垂直的线条和间隔的线条的把握度,但没有强调那几根伸向远方线条汇聚一点的倾斜度。

4.因没有讲述视平线的概念,学生表达“消失点”与视平线的关系有落差,他们把“消失点”画得或高于视平线,或低于视平线。

5.时间把握不是太科学,每个过程显得有些匆忙。 uwTQU/tWhli1cKO9XjdcDiI5fHJRsDsoo9hvc9c/0gALwBfB/LBDuET0oJ4Ye30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