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在那美丽的地方
作者:张展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9-01
ISBN:9787519418892
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认识张展老师,很多年了。她属于人们印象中最标准的那种优秀老师,课上得好,所以学生都喜爱她;又从不推辞各方求助的美术杂差,所以同事们也认可她;一切工作都能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所以领导也觉得省心满意。这样的好老师,走到哪儿都会深受欢迎。
在江苏版小学美术教材编写过程中,有好几节课的拍摄就在张老师的课上进行,每一次都是有声有色地圆满完成。张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但她并不是那种风风火火强势外显的类型,而是内含执着与柔韧。她说话语调平和,层次清晰;待人诚恳,不懂敷衍。有一次为一个教学上的术语,我们与人在探讨中存在不同意见,张老师本来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却比我们更投入地去寻找准确的答案,终于解开了谜底,让我们这些本无意深究的人,感谢并且惭愧。
三十多年来,张老师上了无数的课,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对艺术教育有着深入的感受与思考。这样的老师,当然应该把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贡献出来,与同行们分享。今天,十余万字的书稿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以课程标准的分类内容分成四章,加之第五章“美的课堂”,每章又各设“生活·趣事”“发现·创造”“案例·研究”“理论·实践”“经验·感悟”等五节,可谓丰富多彩,趣味盎然。
以在课堂里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老师,避免理论空谈,大概是明智的选择。老师的优势是多实践经验,所以,像张老师这样的课余随笔性质的文字,带着感性的真切,透着现场的气息,其中有自己,有孩子,有交流,有故事,有新奇的发现,有谨慎的审视,零散虽如百衲衣,精神却一以贯之。对于同行们,这也许是怡情启智的馈赠,是继续探讨的文本;对于理论家们,这也许是一些材料的补充,一些资源的扩展,一些思考的纠正;对于制定政策的人们,这也可能是一种必要的了解,必要的参考,必要的实证。
但愿张老师继续她的感受和思考,愿更多的优秀老师来做这项有意义的工作。
徐淳 薛金炜
2016年5月1日
我是个不善笔耕之人,更是个不善总结之人。三十多年“战斗”在美术教育教学岗位上,除了认真做好每件事,绝没想过要把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整理成文,更没想过要写成十几万文字的“书”。
促成这十几万书稿完成的,当谢我工作的学校,我的同事、朋友及同学对我的“刺激”:三十一年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十一年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三十一年没有留下自己对美术教育的“一往情深”或“一纸告白”,为此,我似乎也不能原谅我自己。
作为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师,漫长的教学生涯留给自己最多的是一个个有趣、难忘的与孩子们“共舞”的“教”与“学”的故事,是一段段对教材深入专研和思考所形成的教学设计,以及影响我一生“为我所用”的教育教学理论等。我的书基本就按故事、案例与理论的交合架构而成。
书的“主轴线”——“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篇,是按《美术课程标准》的四大学习领域设置而成。在此基础上,横向展开“教师的教学故事”“学生的学习故事”“相关教学设计”“相关理论提示”和“实践总结”五个节点的撰写。其中对课标的四大学习领域相关理论提示,是我研读《美术课程标准》并借“他山之石”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有感而发,可能有些“一家之言”,敬请大家阅读时谅解并提出批评与指正。而在每个小节最后放的一篇论文或案例评析,是我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写出来的,算是我对我的课堂、我的孩子、我的经验、我的感悟的一次深入剖析吧。一些观点、立场纯属个人意见,不妥之处也请大家提出宝贵建议。
在第五篇章里,我阐述了自己近期来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思考——打造“美的课堂”,是对前四大篇章的一个呼应。在我“美的课堂”里,孩子们不仅可以收获美术的专业知识、技能技法,同时可以关注到自身的品行、修养是否能与美“对称”。因为,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品行的美才能完整构成一个人的真正美感人生。“美的课堂”篇的遗憾是没有“相关理论提示”,虽然之前肤浅地阅读过《蔡元培美育论集》、《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研究》及朱光潜的《谈美》等论著,但因自己才疏学浅,终不能把这些美学理论化作自己学识的一部分,或提炼成为自己教育教学所用的美学理论。
此书是我在“心动”之下而有的“行动”,且作为对自己三十一年教学生涯的一次回望,亦可算是自己曾经的“作为”留存于书面的一种印记!有“完美情结”的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活、活动的周边,都离不开一个“美”字,《在那美丽的地方》即是我从潜在到现实探索美的实现过程的一次努力吧!
张 展
2015年8月6日写于常州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