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逻辑学的发源和发展

逻辑学所说的推理是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律和规则由“前提”与“结论”构成的,是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是得出结论的“理由”。在日常交际中,把这样的理由讲出来的“结论”就是“论题”,其中的理由就是“论据”,把论据有条理地说出来就构成了“论证”。如果用这样的“论证”去说服人,以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所谓“论辩”。世所公认的逻辑学说有三大源头,即中国先秦名辩学说、古印度正理学说和古希腊逻辑学说,这些论辩学说正是产生现代逻辑学的温床。

中国古代逻辑称为“名辩”之学。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开创、后期墨家完成的墨辩逻辑是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现在墨子后学编著的《墨经》中得到比较系统的阐述。《墨经》科学地概括总结了先秦时期的辩学思想。以荀况为代表的思想家较为全面总结了先秦的正名理论,创立了的正名体系,其成果集中体现在《荀子·正名》中。此外,公孙龙、韩非子等人的著述中也有十分丰富的逻辑思想。

《墨经》提出了“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的重要思想,其中的“名”相当于概念,“辞”相当于判断或命题,“说”相当于推理。它的意思是说,在人们的思维和论证过程中,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的,判断是用来表达思想认识的,推理是用来推知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这是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本质和作用的精辟认识。《墨经》中还论及逻辑规律问题,比如:

例11 .“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

这就是说,“是牛”和“不是牛”这两个论断不能都成立,必有一个不能成立。这里实际上表述了矛盾律的思想。

墨子(约前468—前376),姓墨,名翟,战国初年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图1-1) 墨子

例12.严谨买了一块新手表,他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三分钟,他因此推断:他的手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一项是对严谨推断的正确评价?

A.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是准时的。

B.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

C.他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与标准时比。

D.他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E.他的推断无法断定是正确的,也无法断定是错误的。

显然只有选项D才是正确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这两个“三分钟”不是同一个概念。矛盾律告诉人们,相互矛盾的思想不可能同时成立,其中必然有一个是不成立。但一个思想究竟成立还是不成立,首先要确定下来才能判断。逻辑学所说的“思想要确定”,从概念角度来说,一个概念是什么含义就是什么含义,指哪些对象就指那些对象,不能偷换或混淆,否则就容易出现名不副实的思想混乱。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大变动,造成名实不符甚至相违背的情况。有些“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以至于许多思想家认为,名实不符、名实相悖与社会乱而不治有因果关系,这就引起了很多思想家研究名称与其所指对象的关系,探讨名实相悖的原因,以及名实相符的方法,这形成了很多“正名”或“名正”的思想成果。

纵观中国古代逻辑,并不缺少判断技艺和论证技巧的思想,但更为引人入胜而且富有启迪意义的却是它的对“是”与“非”标准的把握方法,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辨析艺术。

比如,名家创始人邓析是郑国著名的律师和辩论家,他在思考法律条文准确性方面做出了贡献,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些有待细致辨析的逻辑问题。

例13.有一次,郑国有一富户,家里有人淹死了,有人得到了这具尸体。富家人想赎回这具尸体,但得尸者要价太高,富户向邓析求教。邓析对他说:“你放心吧,这个得尸者(除了你),是不会卖给别人的。”得尸者听到后急了,也求教于邓析。邓析又回答说:“你放心吧,那个富户从别处是买不到这具尸体的。”

邓析根据尸体很快会腐烂这一事实,清楚地推知双方一定都因此而很着急,富户急于赎回尸体,否则,尸体就会腐烂;得尸者也急于卖掉这具尸体,否则,尸体就会腐烂而成为麻烦。邓析正是抓住了双方之间和每一方自身所存在的矛盾:一个想以低价赎回,另一个想卖得高价;双方既急于卖掉或买回尸体,又不急于买回或卖掉;每一方都因此而既急又不急。尸体腐烂这一客观事实,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性质(有利与不利),而立场、目的以及利益相反的人会抓住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并且只有把握住上述矛盾,才能得以操“两可之说”,对于富家人和得尸者双方都可以给“安之”答复。《吕览》就曾批评邓析的“两可之说”是一种“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的诡辩。《荀子·非十二子》指责邓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奇辞”,但又承认,“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

再如,名家的代表人物公孙龙等人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总是结合社会政治伦理问题来讨论名辩理论的倾向,把名辩研究引向了比较纯粹的名辩理论之路。

例14.为了证明“白马非马”的论题,公孙龙(前325—前250)提出很多理由。如求“马”,给你“黄马”、“黑马”都可以满足你的要求;求“白马”,给“黄马”、“黑马”就不合要求。“马”讲的是动物形体;“白马”讲的是“马的颜色”。讲颜色不同于讲形体,所以“白马非马”。

“白马”的内涵多于“马”的内涵,因为“白马”既要具有“马”的一切属性,还要另外具有“白”颜色这个属性。但是,“白马”的外延小于“马”的外延。“马”的外延可以涵盖“黄马”、“黑马”、“白马”等所有马,而“白马”仅反映白色的马。显然,如果把“白马非马”解说为“白马不等于马”,则公孙龙的论证是正确的,但如果解说为“白马不是马”,则属于错误的论证。

可惜,中国先秦丰富的名辩学说,因为各种各样的历史原因造成了“中绝”,没有在后世得到应有的发扬光大。

印度古代的逻辑叫因明。“因”是指推理论证的根据。“明”即学说,“因明”就是关于推理论证的学说。古代印度宗教派别林立。公元前4世纪之后,尤以数论派、瑜伽派、声论派、胜论派、吠檀多派和正理派等影响为最。各教派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宣传自己的教义,以便影响当权者乃至社会而展开了频繁的论辩。由于这种论辩关乎着辩论者的荣辱甚至生死,辩者便竞相研究论辩的原则和技巧。印度逻辑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对印度古代逻辑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正理派。正理派梵文写作Nyãyã,音译为尼也耶派。“尼也耶”的梵文本义是“引导”。凡引导一论题和一结论为一理论者就称为“尼也耶”。一个理论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尼也耶通常指正确的理论,故汉译其为正理。该派的主要经典是《正理经》,又称《尼也耶经》。其作者相传是乔达摩(约50—150年),在我国所译的佛经中称之为足目。但从内容上看,《正理经》并非一人一时所作。

古印度有五明,即内明、声明、医药明、工巧明和因明。作为推理学说的“因明”只是五明之中的一“明”。“因明”原先将推理的结构分为宗、因、喻、合、结的“五支论式”,后来被改革为宗、因、喻的“三支论式”。这里的“宗”相当于三段论的结论,“因”相当于三段论的小前提,“喻”相当于三段论的大前提。比如:

例15.宗:此山有火

因:以有烟故

喻:凡有烟的地方都有火

例如,厨房

可见,“三支论式”虽然与三段论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在推理形式上是基本一致的。

陈那(约440—约520),梵名Dignāga,意译域龙、童授等。古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因明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佛教新因明的逻辑体系,后人称他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印度佛教逻辑史上将陈那以前的印度逻辑学说称为古因明,而将陈那之后的逻辑学说称为新因明。

(图片1-2) 陈那

“辩经”源于西藏赤松德赞时期(742—797)大乘和尚和噶玛拉锡拉的公开辩论,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藏语称辩经为“村尼作巴”,意为“法相”,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必经方式。多在寺院内空旷之地、树荫之下进行。辩经者由较优秀的僧人担任,辩经方式主要有对辩和立宗辩两种形式。“对辩”藏语称“作朗”,由两个辩者,其中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但不许反问。告一段落后再反过来,直至一人无法问出;“立宗辩”藏语称“当贾狭”,没有参与人数的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说,待人辩驳,多坐于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问;问难者称达赛当堪,即“试问真意者”,不断提出问题,有时一人提问,有时数人提问,被提问者无反问机会。立宗辩过程中问难者可高声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动念珠、拉袍撩衣、来回踱步,也可用手抚拍对方身体等,做出各种奚落对方的动作。

(图1-3)西藏色拉寺辩经现场

在历史的传承中,印度的因明学说也是命运多舛,发展情况不如人意,

现代逻辑学的主要诞生地在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中的奴隶主阶级内部有了一些民主的气息,为了更好地通过论辩使自己的政见被采纳,奴隶主阶级内部的许多开明之士逐渐探究演说辞令和论辩技巧,从而形成了一个论辩之风盛行的氛围。在这种雄辩之风中,有人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怪论。比如:

例16.秃头者。掉多少头发才算秃头?掉一根,算不算?不算!再掉一根,算不算,也不算!再掉一根……直到掉了最后一根,也不算秃头。

例17.你有角。你拥有你没有丢掉的东西,你没有丢掉角,所以,你有角。

例18.谷堆。一粒谷能否成为一堆?不能。加一粒,也不能。再加一粒……最后加的一粒就成了一堆。

例19.隐藏者。你认识藏起来的那个人?不认识。而他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不认识你的父亲。

例20.狗父。这是一条狗,它是一个父亲,而它是你的,所以,它是你的父亲。你打它,就是在打你的父亲。

随着论辩之风盛行,一个专以教授论辩术的学派——智者派应运而生。他们既注重探究归谬法等逻辑技巧,注重思想之间的必然联系,探究逻辑规律和规则,使得逻辑推理理论的诞生成为可能,但其末流堕落成为诡辩派,也给人们的思想认识造成了很多混乱。

集古希腊论辩术之大成的是亚里士多德,他的逻辑代表作是《工具论》。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人们不是不知道自己“会推理”,而是没有对区分正确推理和谬误性推理的“推理理论”展开系统研究。亚里士多德发现,一个推理的前提能否合理地“推出”结论,实际上并不取决于前提和结论的思想内容,而是取决于它的思想形式。由此,他迈出了逻辑学发展的关键一步——将推理中的“思想形式”因素与“思想内容”因素明确区分开来,创立了以推理形式的普遍有效性为对象的严整的逻辑系统,成为人们公认的“演绎逻辑之父”。当然,说亚里士多德是演绎逻辑之父,并不表明亚里士多德没有其他方面的逻辑思想,比如,关于“直觉归纳法”与“简单枚举归纳法”的归纳逻辑思想,关于矛盾律和排中律的逻辑规律思想等,而是说他在这个方面的贡献尤其居功至伟。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世人尊称他是演绎逻辑之父。

(图片1-4) 亚里士多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人们公认亚里士多德是“演绎逻辑之父”,但“逻辑”一词作为学科术语却是后世命名,并不是亚氏本人所使用的,亚氏把他从论辩术中抽离出来的“推理理论”命名为“分析学”。

亚里士多德创建的逻辑学在“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时代有较大的发展,在中世纪也遭遇了长达八百年余年的“中绝”,直到中世纪后期,随着亚里士多德著作从阿拉伯世界“传回”欧洲,以三段论为核心的演绎逻辑才再次得到复兴。与此同时,经院逻辑学者又重新发现了当时已失传的命题逻辑理论,并做了拓广研究。更为重要的是,自近代大学创办之初,逻辑学就被列为所有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发展演绎逻辑的同时,经院逻辑学者也在亚里士多德逻辑思想的基础上推进了归纳逻辑研究。其杰出的代表是13世纪的罗伯特·格洛赛特和他的学生罗吉尔·培根。他们将亚里士多德限于观察的归纳推理研究,转变为实验方法中的归纳推理探索,提出了契合法、差异法的思想雏形。

当然,人们公认的“归纳逻辑之父”是17世纪文艺复兴后期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他提出了系统的“排除归纳法”。1662年,法国出版了由亚诺德和尼柯尔合著的《逻辑学或思维术》,逻辑史上称为波尔·罗雅尔逻辑,它将演绎、归纳和逻辑方法融为一体。这本书的发行量很多,对逻辑学知识的普及有重大贡献。19世纪密尔发展并完善了培根“排除归纳法”体系,构成了现在逻辑教学中经常讲授的“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

例21.调查表明,最近几年,成年人中患肺结核的病例逐年减少。但是,以此还不能得出肺结核发病率逐年下降的结论。

如果以下哪种情况为真,则最能加强上述推论?

A.上述调查的重点是在城市,农村中肺结核的发病情况缺乏准确的统计。

B.肺结核早就不是不治之症。

C.和心血管病、肿瘤等比较,近年来对肺结核的防治缺乏足够的重视。

D.防治肺结核的医疗条件近年来有较大的改善。

E.近年来未成年人的肺结核病例明显地增多。

从“成年人中患肺结核的病例逐年减少”的现象中,之所以“还不能得出肺结核发病率逐年下降的结论”,是因为“成年人”只是“人群”中的一部分人,另外一部分人是“未成年人”。如果未成年人中患肺结核的病例也在逐年减少,我们就可以得出肺结核发病率逐年下降的结论了,但选项E给出的情况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的肺结核病例明显地增多”,这是进一步表明了“还不能得出肺结核发病率逐年下降的结论”是正确的。这就是在寻求不同现象之间因果联系。

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把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统称为“形式逻辑”。康德发现,思想的经验内容是可以通过观察与实验方法把握的,但制约这种把握的不仅有演绎与归纳的“形式”,还有一种既不是思想的“形式”也不是思想的“经验内容”的东西,比如“实体”、“性质”、“关系”等范畴及其相互作用的内容,它们既不属于形式逻辑的“形式”,但是也不属于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的“经验内容”,可称它们为“纯内容”。这种“纯内容”表现在思维中就是作为“纯概念”的逻辑范畴。它们是“先验逻辑”的研究对象。黑格尔对康德“先验逻辑”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但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研究尚停留在“消极理性”的阶段,尚未真正把握到思辨的“积极理性”。黑格尔经常把他的“思辨逻辑”称为“逻辑学”,他所建立的“有—无—变”等概念演化的理论,为辩证逻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现代演绎逻辑的创生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孕育与发展过程。其源头可追溯到17世纪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构想。莱布尼茨坚决反对归纳主义者贬低传统演绎逻辑的作用,同时,致力于克服传统逻辑的缺陷,试图以“通用语言”加“推理演算”的方式重新构建逻辑,体现了现代演绎逻辑的主要研究方法——形式系统方法的基本精神。但莱布尼茨的成果并没有发表,没能及时发挥应有的作用。其间又有19世纪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提出的“逻辑代数”构想,与布尔同时代的英国数学家德·摩根试图运用代数手段研究关系的逻辑性质,直到1879年,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弗雷格出版《表意符号》,又译为《概念文字》一书,现代演绎逻辑才真正宣告诞生。

弗雷格的成功,缘于他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发现:一是命题函数的发现,二是真正的逻辑量词的发现。我们可通过下面的例子来理解弗雷格的这两个发现。

如果一个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那么就不害怕批评,

张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张三不害怕批评。

毫无疑问,这个推理是正确有效的。但是,在思维上怎么说清楚它是正确有效性呢?按照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传统逻辑,这个推理形式可以写成:

如果p,那么q,

P

____________________

q

如果用这个形式说明,两个前提中的p必须是同一个命题,情况却并非如此。传统逻辑学家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将第一个前提转化成如下表达式:

所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都是不害怕批评的。

这样再把第二个前提和结论做适当调整,就是一个有效的直言三段论了。但是弗雷格发现,我们根本无须这样把一个假言命题调整成一个直言命题,而可以直接对其做如下表达:

对于所有个体x来说,如果x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那么x是不害怕批评的。

这显然就是原来的假言前提所表达的意思,因为这里的个体变元x可以代入任何个体的名称,当然也可以代入“张三”,故可得:

如果张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那么张三是不害怕批评的。

由这个前提加上另一前提,仍可使用上列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说明原推理的保真性。

经过改造的假言前提的前件“x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和后件“x是不害怕批评的”,实际上都不是有真假的命题,而是一种带个体变元的“个体—真值”函数:一旦个体变元的值被确定,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其真值“随之而唯一地确定”的命题。弗雷格指出,按照这样的分析,原来的亚里士多德逻辑中的直言命题的主谓项都可转化为这种函数表达式。比如,“有些人是不害怕批评的”,可以表示为:

存在个体x,x是人,并且x是不害怕批评的。

这样,就把原来直言命题中居于主项位置的普遍词项,都转化成了个体词。如果用“∀x”表示全称量词,用“∃x”表示存在量词为,用“→”表示假言联结词“如果……那么……”,用“∧”表示联结词“并且”,再用“ Hx”表示“x是人”……上述全称命题和存在命题可分别表述为:

∀x(Hx→Mx)

∃x(Hx∧Nx)

在“命题函数”和“逻辑量词”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表示关系推理的逻辑形式。比如,“有的选民拥护所有候选人,所以,所有候选人都有选民拥护”如果我们用“Rxy”表示“ x拥护y”,“Xx”表示“ x是选民”,“Zx”表示“ x是候选人”),“├”表示推导关系,这个关系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可以表示为:

∃x(Xx∧∀y(Zy→Rxy))

├∀x(Zx→∃y(Xy∧Ryx))

这样的表达方式,为建立“通用符号”加“推理演算”的完整的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系统奠定了基础,初步实现了逻辑学家两千多年来追求的统一把握性质逻辑与关系逻辑的理想。

(图片1-5) 金岳霖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浙江诸暨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

把西方现代逻辑引入我国并使之与中国哲学研究相结合的第一人是金岳霖先生。我们知道,许多人是不自觉地用逻辑,金先生却是自觉讲逻辑、用逻辑。他少年时听到“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马上就感到有逻辑问题,因为它们可推导出“朋友如粪土”的结论。逻辑学家金先生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与哲学家艾思奇思想交锋的故事。大约是20世纪50年代,艾思奇有一次到北京大学演讲批判形式逻辑,说那是伪科学,讲完之后金先生带头鼓掌。当时艾思奇正想用逻辑分析金先生的举动,没想到金先生接着说:“艾先生讲得好,因为他的话句句都符合形式逻辑。”可见,在金先生那里,逻辑已成为他学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现代演绎逻辑另一个方面的巨大发展是“哲理逻辑”学科群的兴起。现代逻辑的创生是在一批数学家的手中完成的,但这些数学家都具有强烈的哲学关怀,许多人本身就是出色的哲学家。就演绎逻辑刻画人类思维演绎推理的有效性机理的要求来说,它仍是不够用的,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加以扩张。于是,人们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引入“必然”、“可能”等模态算子和关于它们的公理与规则,建构了各种模态逻辑形式系统,后来又创建了“可能世界语义学”,使现代模态逻辑得以确立。在经典逻辑基础上,通过引进“过去”、“现在”、“将来”等时态算子,建立了“时态逻辑”;引进“知道”、“相信”等认识论算子,建立了“认识论逻辑”;引进“应当”、“允许”等道义算子,建立了“道义逻辑”,如此等等。由于这些新算子都来自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范畴,所以被广泛地称为“哲理逻辑”或“哲学逻辑”。

有一些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指出,逻辑研究应当逐步逼近人的实际思维,沿此思路产生了“多值逻辑”、“模糊逻辑”、“相干逻辑”、“自由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和“亚相容逻辑”等“异常逻辑”。

在与演绎逻辑互动中,归纳逻辑也在发展。在体现培根归纳逻辑思想的《新工具》出版约40年之后,法国数学家帕斯卡等人通过赌博中的“可能性”的量化研究,制订了概率演算的基本原则,此后莱布尼茨等人对此也做了理论与应用研究,包括在法庭证明与决策中的应用等,布尔则试图把他的逻辑代数做概率解释。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和哲学家约翰·凯恩斯对概率概念做了“逻辑解释”,并将之系统地引入归纳逻辑研究。此后,逻辑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纳普等人运用现代演绎逻辑的形式系统方法建构了概率归纳演算的形式系统,以应用于科学验证,即证据对假说的归纳支持——“确认度”的量化研究。20世纪后半期迄今,“发现的逻辑”研究在新的基础上得到恢复与发展,特别体现在运用现代哲理逻辑的成果提出探求因果联系的新理论,而概率归纳逻辑研究出现了所谓“非帕斯卡方向”的“新培根主义”理论。

例22.甲、乙、丙三人站在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三个端点持枪决斗。三人都知道各自的命中率,依次为100%、80%和50%。每人每次向选定目标开一枪。开枪的次序由抓阄决定。命中就死亡,决斗至只有一个人存活时结束。

如果以上条件都是成立的,请问:

A.如果第一个是丙开枪,他有两个选择,或者向甲开枪,或者向空处开枪,哪一种选择最好?

B.甲乙丙三人存活率,谁最高,谁最低?

很多读者可能认为丙应该向甲开枪,因为题干要求“每人每次向选定目标开一枪”,这个我们由“主观以为”而附加的条件可能害了丙。因为,如果丙真的向甲开枪,命中的可能性是50%。如果没有命中,等同于向空处开枪;如果命中,就轮到乙向丙开枪,丙有80%被命中的可能。反之,如果丙不向甲开枪而是向空处开枪,下一个开枪的不论是甲还是乙,都不会向丙开枪,直到两个人中有一个被另一个命中,这是又轮到丙开枪了。相对于向甲开枪而言,这一方案提高了丙的存活率。

通过概率计算,人们发现,甲乙丙三人的存活率分别是甲:27/90,乙:16/90,丙:47/90。射击准确率最低的丙,在决斗中竟然有最高的存活率!如果从经验方面去理解,这个结论可能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20世纪,逻辑应用研究空前广泛的展开。现代逻辑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哲学研究的面貌,导致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论转向”,也改变了许多学科乃至现代科学技术整体发展的风貌。20世纪前半期语言学中乔姆斯基生成转换语法,心理学中皮亚杰的认识发生学,乃至导致当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冯·诺意曼型计算机的诞生等,都是直接运用现代逻辑最新成果的产物。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先导的当代系统科学的出现,也与现代逻辑发展中提供的新工具密切相关。20世纪后期以来,现代逻辑应用更是形成了遍地开花的局面,其理论与方法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几乎所有学科领域之中,同时,这种应用也为逻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亟待探索的新问题和新视域。

现在,我们通过实例来讨论逻辑应用的问题。

例23.有人认为,网婚是一种存在即合理的娱乐。它就像一所婚恋学校,在这个模拟现实社会的虚拟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实习、体验婚姻生活,有滋有味地居家过日子,甚至生儿育女;或者光明正大地放纵自我,宣泄对偶像崇拜的感情。

这段议论所隐含的前提是:(1)“现实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按照这种理解,贪污现象是现实存在的,贪污也就是合理;(2)感情是可以娱乐(游戏)的。常言道,你要是“游戏”人生,人生也将“游戏”你。(3)网婚就像学校。学校是传授知识,教人求真、向善、臻美的现实场所,是承担着社会教育和未来发展责任的机构,不是“网婚”想象的虚拟世界。显然,这些隐含前提都是难以成立的。逻辑就像一只锋利的武器,可以帮助我们充分揭露日常生活中类似言论的错误。

近年来,关于当代逻辑科学研究重心转移的讨论在我国学界展开,人们先后提出了“认知转向”、“非形式转向”等主张。倡导“非形式转向”的学者,把逻辑转向的目标定位于“有效地发挥逻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侧重于研究如何提高社会成员“评价日常推理和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其研究重心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机制的把握,二是非形式论证的建构与评估,统称“非形式逻辑”研究。倡导“认知转向”的学者,则把逻辑转向的目标定位于“给出知识获取、知识表达以及知识的扩展与修正的认知模型与方法”,主要目的在于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服务。

历经两千多年尤其是近百年来的锤炼,逻辑学由一门古老的工具学科发展成为非常丰富的现代学科群,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大概已不再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通观这整个领域的每一个细节了。 mVCVd4fdc8aU84l3JNTegVdYOle1TSuHsjSci5p0cMmZtOKTMyxiiUpkwZuaKT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