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民生问题的情势分析

“民生问题的情势分析”,旨在通过对“世情—国情—党情”等现实背景的考察,凸显民生问题是一个受到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时代课题,更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民生问题事关人心向背和政权的巩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更是维护和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不竭源泉。

一、世情分析:事关人心向背和政权的巩固

“民生问题无国界”,民生是当代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改善人类的生存状态,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是当前全球化时代各国政府或政党普遍面临的一个价值追求和发展定位。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学者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就通过对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进行了实证调查,得出的结论是:21 世纪人类的生存战略是“最大限度地保证生存和幸福” 。新世纪伊始,一个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主组成的“经济表现与社会进步衡量委员会”专家组,共同完成了一份题为《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的研究报告,其中郑重指出,“太多的时候,我们混淆了目的和手段”,“为追求GDP增长,我们可能最终造成一个国民生活状况更糟的社会” ,今天的发展必须改造这种状况,我们的经济和政治目标应是“让我们更幸福”。可以说,提升人的生存状态,让人们生活更幸福,已是 21 世纪人类共同的追求和文明共识。

纵观几个世纪以来的世界政党史,可以发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各国执政党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依据,世界各国的民生矛盾演绎着世界执政党的兴亡更替。民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世界各国人民都在致力于发展和改善本民族、本国度的民生问题。虽然解决民生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的一种公共服务、基本职责乃至施政的最高原则,但由于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民族传统文化等各不相同,民生问题呈现多种样态和情势,其解决办法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各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民生问题的诉求则集中表现为生活物质资料的发展丰富、利益的分配、社会秩序的维护、人民权利的捍卫上。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社会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国家凭借其工业化的经济优势,纷纷采取发展社会福利的办法,使尽可能多的人有最低生活保障,免受生活困顿、穷苦潦倒的困境,从而大大缓和了阶级对立和冲突,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维持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比如北欧、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重视民生保障与持续不断地改善民生,缓和了社会矛盾,奠定了长久的繁荣与和谐。新加坡、韩国等在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将关注重点放在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上,同样走上了文明与和谐发展之路。同样,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历 20 世纪中后期的经济发展黄金时期后,因未能很好地关注民生问题的发展变化,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局动荡不安,结果丧失了持续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民生问题不仅是民众个人及家庭的生计、生活问题,而且已成为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问题。

虽然发达国家提升民众福利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改善了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境况,但它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解决一切问题的良方。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一基本矛盾没有消除,真正的民生目标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落实。其中“单向度”的物质追求、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民生的两大难题。

现代社会是由资本为其奠定世俗基础并指定努力方向的。在资本逻辑的指引下,不断满足物质需求成了个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追求,而几乎无暇顾及文化、精神需求,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整个社会缺乏关爱和信任。在这个物欲无限膨胀的时代里,人们只知道不断追求物质享受,对物质的欲望已经变成一个无底洞,统摄了人的所有一切想法和行动。人们不再关心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再关心除自身经济利益之外的东西。人一方面失去了作为完整的人的生活本性,另一方面人逐渐丧失了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不再关心自身以外的世界。而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的丧失给国家公共权力向社会公共领域扩张提供了机会,而这又会进一步了削弱个体的人格尊严、自由、平等等权利。

不仅如此,在资本逻辑即利润最大化逻辑(自然资本化、环境资源商品化)的指引下,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不惜牺牲生存的第一环境,造成公共生态环境的危机。生态环境危机往往通过以下三重矛盾表现出来:资本无限扩张本性与自然资源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资本运行节奏和周期与自然界运行节奏和周期之间的矛盾;资本全球扩张与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收益内在化、成本外在化)之间的矛盾。人类不仅大量消耗了能源,还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目前,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世界性水源危机、森林惨遭毁灭、臭氧层变薄、物种相继减少等等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和生活。

我们再来看看发展中国家的民生状况。在发展中国家,民生问题的诉求集中表现为生活物质资料的发展丰富、利益的分配、社会秩序的维护、民主权利的捍卫上。比如非洲,自二战结束至今,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生活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是非洲地区的贫困人口所占比例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在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所有非洲国家的平均收入都出现了下滑。据统计,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10%,但非洲经济仅占世界经济的 2%左右。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写的年度“人类发展指数”中,多数非洲国家的排名都比较靠后。除了贫困,困扰非洲大陆的还有政治制度脆弱、治理不善、腐败、暴力、贫富分化严重等问题,这些因素综合导致了非洲很多地区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再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他们工业化起步都较早,但是截至目前,整个工业化水平还很低,没有大规模的现代化工厂,依然是以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出口为主,仅有的主要的工业部门还被外国资本或者外国移民掌控着。而且拉丁美洲是世界上收入分配不均最严重的地区,富有的 1%的人口占有总收入的 40%—47%,而最贫穷的20%人口仅拥有 1%—2%的财富。20%左右的人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他们长期失业或者只能在报酬极低、劳动条件很差的非正规部门谋生,生活水平非常窘迫。在政治上,拉丁美洲主要国家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民主转型,自由和人权逐渐得到尊重,但是目前他们的民主转型进程还不够稳定,国家充斥着大量政治暴力、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经成为拉美国家的重要关注点。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并落到实处的政权,方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其政权才得以巩固。

二、国情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题中之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民生大于天”。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国家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这里的“社会职能”无疑包括政府的民生建设与民生改善职能。“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执行社会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民生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性的范畴,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其关注程度和解决方式也有所不同。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人民群众头上压着三座大山,那时社会最大的民生建设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拯救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多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从根本上铲除了滋生贫困的旧社会制度,极大地解放了民生。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物质还相对短缺,国家财政极其困乏,那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壮大经济规模,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综合性经济指标不断攀升,GDP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外汇储量世界第一,国家积累了大量财政收入,经济实力大增。我国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时期,只有通过发展民生才能解决“矛盾”。“矛盾”的凸显有其主客观原因。

首先,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民生诉求不均衡。民生连着民利,改善民生的核心就是民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组织结构和阶层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变动,并呈现出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异质化的新趋势。虽然党和政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民生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资源、利益的不合理分配,社会差距日益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失业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上,“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五个与民利直接关联的问题,以期解决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民生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发展水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我国高速增长的经济,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和内需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明显滞后。消费和内需的不足已经明显制约我国经济继续平稳健康运行和发展。如果经济发展不能让民众得到实际利益,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这样的经济发展就会失去意义,也难以持续。实际上,民生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能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内生动力。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两者良性循环。

为了促使经济继续健康平稳运行,发展民生、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了。

再次,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对民生的需求,生存型民生需求日趋弱化,发展型民生诉求日渐凸显。“从人的存在性质来讲,人具有生存和发展两种基本需求,相应的,民生也包括满足生存需求的民生和满足发展性需求的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观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日益升级,从原来的追求温饱到实现小康生活,从原先满足于手表、自行车到追求电脑、私家车,从满足于基本生活物资到追求发展型、享受型的生活资料。“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可见,人们不仅需要生活得更好,还需要发展得更好,民生诉求趋向多元化的发展。但我国现有体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分配方式还无法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生发展型和多元化需求。

总之,在这“矛盾”凸显时期,党和国家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发展,适时调整方针政策,加大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髙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三、党情分析:执政合法性基础的不竭源泉

民生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执政党执政的社会根基。任何一个执政党要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执政地位,都必须将民生问题的解决置于重要和突出的位置。

首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马克思坚决摒弃英雄史观,主张“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 。“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因此,一切发展要依靠人民群众,一切发展成果也应由人民群众共享,作为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理应将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共同利益作为自己的服务宗旨和基本职责。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动价值维度的核心思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果说政治就是众人之事,那么民生问题就成了最大的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始终是党的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方向。可以说,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其次,改善民生是奉行党的执政理念、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一个执政党的执政基础的实质是依靠谁、依靠什么执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基础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现阶段,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贫富差距、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奉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切实表现。是否时时刻刻关注民生、千方百计保障民生、竭尽全力改善民生,成为检验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执政理念端正与否的试金石。

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从来都是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第一位的目标,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毛泽东早在 1934 年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当作“最大的政治”,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作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江泽民从党的建设的高度表达其民生思想,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搞社会主义,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贫穷,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胡锦涛把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确立了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认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他要求全党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核心目标,认为只有“正确处理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才能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实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

历史经验都反复证明一个执政党的“历史铁律”——人心向背是决定政党兴亡的根本性因素,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任何执政党的根基都在于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就必须致力于关注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生。事实证明,我们党从成立到现在,之所以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给人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切切实实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反观一些失败的政党,比如连续执政近 80 年的前苏联共产党,几乎在一夜之间政权解体、分崩离析;拥有“万年执政党”之称的日本自民党在大选中惨遭失败。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解决得不好,因而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凡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党,执政地位就会巩固、长久;凡是脱离民众、不改善民生的执政党,执政地位就会逐渐丧失,乃至亡党亡国。

再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不竭源泉。“人类特定政治生活安排需要某种合法性的支持和证明,这几乎是所有社会的一个通则。” 执政合法性问题是特定历史阶段执政主体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执政基础性课题,它是一个不断变迁的历史范畴。在哈贝马斯看来,“合法性意味着,对于某种要求作为正确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认可的政治秩序来说,存在着一些好的依据,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 就是说,一个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关键取决于执政的合法性,即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可程度。一旦执政合法性得到确证,获得民众对政治体制和政治系统的赞同与忠诚,就可以使执政主体获得稳定的执政根基。虽然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本身就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它同样面临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问题。苏东剧变的深刻根源就在于执政的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丧失了继续执政的基础甚至存在的合法性。

从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看,影响执政党合法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或施政理念是否正确因而能否获得民众认同;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公正合理因而能否获得民众的支持;执政党和政府的执行力是否到位因而能否得到了民众的肯定;执政党与政府公共形象是否具有德望因而能否得到民众的信任等等。不仅如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基础、来源和获得方式,是不断变动和转换的,执政主体只有适时汲取新的合法性资源,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才有可能防范合法性危机,维护和巩固执政地位。因此,“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但无论影响执政党合法性因素有多少,也不管执政合法性基础和获得方式如何发生变动和转换,最核心和始终不变的一条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革命胜利,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并能长期执政的一条重要经验,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不断获取合法性资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当前,民生问题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表达,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直接的利益,又关系到人民群众长远的、整体的利益。从表面上看,衣食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都是个人小事,但从深层次上看,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又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标志,它关系到民心向背、人心所向乃至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以获得人民支持,是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不竭源泉。 SwYcUugFs7eryLigddo465Yixk1l9JCMGKNhdA97SDwcPKbRHOqnvTLqrgbzpq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