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词汇语用学与关联理论

对词汇项目的语用因素、语用条件进行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描述是德国洪特堡大学的Blutner教授等学者,他们提出了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的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的个案研究(Blutner 1998a:115-162,1998b:144-170,2002:28-57,2004:488-513;Blutner&Solstad 2001:12-28;Solstad&Blutner 2001)。这些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包括词义的语用收窄和语用放宽等信息的加工。具体而言,在交际过程中,某一词语在特定语境中所传达的信息越是偏离其字面意义,交际双方就越难以形成认知上的相互显映,听话人在处理信息时所付出的努力也随之增多。按照关联理论,认知努力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求关联信息的过程,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词语理解也不例外。下面我们围绕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式来进行讨论,以彰显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

1.5.1 词语意义的非组合性原则(non-compositional)

按照组合性原则,词语的整体意义是由其部分的意义组合而来,是交叉运作的结果。在形容词-名次复合表达式结构中,如brown cow,black horse,说话人要是理解了brow cow和black horse,他也可以理解brown horse和black cow。然而,形容词在复合表达式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一头奶牛要是棕色(brown)的,那么它身体的大部分应该是棕色的,尽管眼睛以及内部器官不一定是棕色的。一本书只要封皮是棕色就算是一本棕色的书,而一份报纸只有每页棕色才算是一份棕色报纸。在Lahav(1989)看来,谓词brown的使用有一个重要因素:它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像brown这样的形容词并没有真正对它所在的组合式表达方式上做出相同的、单一的语义贡献,它违反了组合原则。为了理解诸如brown之类的形容词,我们需要对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语境条件下的语用推理,改变原有的语境假设,利用百科信息去选择“brown”在不同语境中的最佳关联指向。再比如:“ fast”被释义为“happening,moving,or doing something at great speed”(《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2000:607),但是在理解话语时,面对不同的语境条件,听话人对整个话语进行语用努力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就信息充实的引证推理机制而言,信息量、复杂性、概率等概念都是非组合性的,并非与词汇或短语的组成部分一一对应,而信息推理机制也是非组合性的。根据词汇语用学理论,我们不可将一个合成表达分解成一些概念成分,并通过这些成分共同决定整个表达法的解释,即坚持非组合性原则(石晓辉,2010)。例如:

(11)a. a fast car[one that moves quickly]

b. a fast typist[a person that performs the act of typing quickly]

c. a fast book[one that can be read in a short time]

d. a fast driver[one who drives quickly]

(11a)-(11d)中的“fast”传递的信息不同,主要是语境条件不一样,这制约了听话人对其意义的选择与理解。显然,词汇语用学的要义在于将组合语义学(compositional semantics)和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结合起来,后者决定了词汇语用学的非组合特点。这就需要读者或听话人付出更多的语用推理等认知努力。再如:

(12)现在中国股市基本属于老板进去,瘪三出来;人才进去,棺材出来;博士进去,白痴出来;杨百万进去,杨白劳出来;进去的时候想发财,出来的时候想发疯;握着双枪进去,举着双手出来,全部缴枪不杀了;想学巴菲特进去,被扒层皮出来;小康家庭进去,五保特困出来;拍着胸脯进去,抽着耳光出来;男人进去,太监出来;周立波冲进去,周扒皮逃出来;大小非解禁进去,大小便失禁出来。

——选自周立波(《我为财狂脱口秀》)

周立波把中国股市的狼狈局面以及所造成的后果通过对比的方式加以展示:“老板”是有钱之人、“瘪三”是上海话,意思为流氓,地痞,无赖,游手好闲的混混,为贬义词,是一句骂人的话。瘪三者,指的是生存状态很不好的人。这里指的是身无分文的小混混;“人才”、“棺材”二者共谐音,前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后者是映射毫无用处、一无是处之人;“博士”、“白痴”,前者指学历高、学问大的人,后者指弱智,对社会毫无贡献之人;“杨百万”、“杨白劳”,二者都姓杨,但前者指代的是百万富翁,后者原指《白毛女》中的一个贫苦农民,这里映射付出劳动但无回报之人;“发财”、“发疯”,前者是积极向前看致力于财富的积累,后者是指精神失常;“握着双枪”、“举着双手”,前者映射满怀信心,后者是指失败、灰溜溜的状态和境界;“巴菲特”是股神,与“扒层皮”谐音,有讽刺意味和幽默效果并创造友好娱乐氛围;后面的几个比较基本上也是对当今中国股市低迷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我们通过信息推理,结合相关语用机制,发现这样的对比表达形象生动地为一个特定的语用目的,即股市行情让人失望。网络流行词汇往往以新奇来吸引人,下面是人民日报的一则相关报道:

作为我国语言规范的标杆《现代汉语词典》,自 1978 年出版以来,历经改版也吸纳了诸多网络新词。2012 年的第 6 版即收录了“雷人”“宅”“山寨”“草根”“粉丝”“闪婚”等网络热词。同时也拒绝了“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或歧视色彩的词汇。与《现代汉语词典》异曲同工的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收入了“土豪”,却拒绝采用“屌丝”“白富美”和“超女”。从社会的发展角度看,网络流行语是一个阶段内社会多元文化的印证。以社会学、心理学梳理网络流行语分析某一时段的社情民意时,网络流行语就更具有了历史意义。尽管网民使用流行语时并不追溯和解读其源出内涵,只是基于某种语境激发的表达欲望,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比如“有钱就是任性”本是网民对宁波市一位老人遭遇电信诈骗,想要探究骗子能骗多少钱的调侃。然而其具有的娇嗔、自嘲,无疑与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活现状产生共鸣,相比基于互联网炫富而产生的族群分裂和仇富心态,“有钱就是任性”不正是公众个体对现实境遇的一种健康回应吗?

——2015 年 01 月 20 日《人民日报(网络语言规范与文化沉积)》

以上的网络新词都带有非组合性特点,“雷人”与打雷无关,在特定语境下,我们需要对它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语境条件下的语用推理,改变原有的语境假设,利用百科信息去选择在不同语境中的最佳关联。现实生活中,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发展,很生动地反映了网络时代的社会现实,一些词汇经历文化过滤沉淀被舆论和公众普遍接受,网络流行语的诙谐与睿智不断丰富着汉语语言。

1.5.2 词语意义的非表征原则(non-representative)

传统的词语的解释往往采用表征方式,有些学者将原型视为表征的最佳方式。例如“鸟”的原型特征包括有嘴、有羽毛、有翅膀、会飞。我们可以根据类似原型特征去解释“鸟”的意义,并将它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它对分析语义、句法、概念、时态等范畴具有一定的结解释力(冉永平 2005)。而词汇语用学的非表征手段往往需要使用诸如显著性、线索有效性、诊断价值、信息度惊异度、关联性、使用频率等概念来解释话语中的词语意义,对词语或结构的语义信息和其在使用中语境信息之间的信息差进行语用搭桥。例如:

(13)a. As I worked in the garden, a bird perched on my spade.

b. Birds wheeled above the waves.

c. A bird, high in the sky, sang its pure song.

d. At Christmas, the bird was delicious.

因为语境不一样,对bird的理解已经不是原来的表征意义。在(8a)中可能是指小麻雀;(8b)中可能是指海鸥;(8c)中可能是指云雀;(8d)中可能是指圣诞晚宴上吃的火鸡肉。因此,仅用表征意义对bird的解释是有缺陷的,我们无法了解“bird”这个词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用词典义“鸟”来解读上述例子,第二句、第四句听上去很不自然。而词汇语用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因为词汇语用学超越词典原型意义,涵盖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情/语境意义,以消除理解上的鸿沟。

这一特征尤其体现在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性,需要我们在跨文化交际时更加谨慎地查验。跨文化知识的储备对于了解某个特定词汇意义来说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说汉语中的“狗”、“龙”与英语中的“ dog”、“ dragon”就无法对等,汉语中与“狗”相关的大多带有贬义色彩,如“打落水狗”、“狗胆包天”、“狗皮膏药”、“狗头军师”、“狗血喷头”、“丧家之犬”等等,英语中的“dog”完全没有这一层意义或所指;法语中的“pain”与英语的“bread”的含义不是完全一回事。法语中的“pain”是指硬邦邦的长条面包,而美国人往往是指“吐司面包”,是指日常生活中常常食用的方形面包。很多中国人对土司往往有误解,还以为是与“bread”一样的东西,土司实际上来自“toast”的意译词,指烘烤的面包,这个倒是更加类似于“法国面包pain”。非表征性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再看例子:

“动车时代”、“动姐”、“推背”、“头晕”……2015 年1 月8 日,内蒙古首列动车开通当日,这些词汇瞬间成为“网络热词”。1 月 8 日早晨 6 时 20 分,天刚放亮,尽管当地气温仍然“维持”在零度以下的严寒中,但随着D6751 次列车缓缓驶出内蒙古呼和浩特东站开往包头站时,内蒙古宣告结束没有动车的时代。而这也标志着,中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正式迈入“动车”时代。

当日乘坐该列动车的乘客大约有 200 余名,这些乘客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几乎从凌晨 5 点就起床赶往车站。在站台、车厢、座位上乘客们好奇地进行拍照留念。随同内蒙古首列动车一同“亮相”的还有网络上之前热炒的“动姐”们(网络新词,即动车列车员),这些身高 1.62 米以上的“动姐”,形象端庄、谈吐大方、服务得体,瞬间引发了乘客们的瞩目,有乘客还主动与该列动车上亮相的 4 名“动姐”合影。

——2015 年 1 月 8 日《人民日报(内蒙古自治区开启“动车”时代)》

动车时代是不是以“动车”作为时代的标杆?这里的动车时代只是表明一个从无到有的新事物,喻指“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动姐”有动的任何特征吗?显然不是这样的理解,这也是一个网络新词,即动车列车员,这些身高 1.60 米以上的,形象端庄、谈吐大方、服务得体的“动姐们”,专门在动车上服务的列车员。随着运行速度地不断提升,不少乘客表示有“推背”的感觉,这个“推背”不是中医学上的“推背”。一些乘客由于不太适应时速 202km / h的节奏,在列车运行中甚至出现了“头晕”现象,使用较为夸张的手段形容车速之快。非表征原则可以解读许多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

1.5.3 词语意义的经济原则(economy)

所谓经济原则指的是交际双方总是希望用最小的认知努力对话语的显性意义进行语用加工(包括语用收窄和语用放大),以获得所期待的关联性结果。经济原则的关键作用在于决定非表征性参数如何控制表征性因素的选择和抑制。按照Zipf(1949)的观点,言语交际中有两种对立的力量:一种是合一的力量(Strength of unification),或称为说话人经济原则(Speaker’s economy);另一种是分化的力量(Strength of diversification),或称为听者经济原则(Auditor’s economy)。两种对立力量的节约追求在特定场合下可以对特定词语做出更为合理的解释。例如:

(14) a. curious-curiosity

tenacious-tenacity

b. furious - * furiosity-fury

fallacious - * fallacity-fallacy

我们可以从(8a)中的curious,tenacious派生出curiosity,tenacity,但是,(8b)中的furiosity,fallacity却受到限制,因为有更为简单化的词语fury,fallacy存在。出于省力的需要,furiosity,fallacity被fury,fallacy阻遏(blocking)了。阻遏现象不完全限于派生词汇,也发生在曲折词汇身上,比如feet的存在阻遏了foots,oxen的存在阻遏了oxes。再如,pale可以和许多颜色形容词构成组合结构:pale green(淡绿),pale blue(淡红),pale yellow(淡黄),但是,pale red的结构却受到限制,因为有一个更为词汇化的现存词语pink存在。这说明pale red被已经存在的pink阻遏了。McCauley(1978)利用会话含义理论指出,阻遏发生乃是出于经济原则的需要。例如,相对于pale red来说,使用pink更省力、更经济。上面的网络新词也都是在词汇的原有意义上进行新的延伸,无不体现词汇使用的经济现象。再如:

(15)话音犹在耳边,苏荣、徐才厚两位副国级领导先后落马。7 月 29 日,“你懂的”答案正式揭晓。中共中央正式对外发布: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伴随这一消息,周永康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首位被立案审查的政治局常委。铁腕反腐彻底破除了所谓“刑不上常委”的传言。其落马向海内外再次昭示:任何人不论权力大小、职务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

——2014 年 12 月 29 日《人民日报(习近平治国理政智慧:率真亲民·铁腕治党治军)》

“你懂的”所传递的内容很多,这个词表面温文,内涵猛烈,冰山之下有湍流。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三字,跟 2008 年“艳照门”事件密切相关——当时,艳照事发,网络沸腾,各种需求剧增。“天涯”和“猫扑”两个论坛上很多“楼主”发帖,一通议论之后,附上一个链接和一句话:“你懂的。”当时最没心没肺的一句话是“跪求照片”,沉着的有心人则只发一个邮箱,附上一句,“你懂的”,连“跪求照片”都省了。在那种语境下不必说出来,论坛里泡的人们都知道什么意思。说“你懂的”,与道德禁忌和网络管制有关。道德上有意隐晦之外,为了避开网络关键词搜索上的过滤,网民们发明了各种替代词,用以规避各种明的暗的禁制。信息发出者尽可能“简练地”传递信息,因此也就出现了语意不够清晰的情况;同样,信息接受者也往往会“精简地”解读信息,这两者形成了两股对立力量。不过,假如是在同一文化语境下,经济现象往往可以得到接受、理解和认可;而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自然语言的经济现象往往会给学习者增加困难。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16)活泼外向的 16 岁日本交换生服部刚丈,到美国两个月后的一个傍晚,身着晚礼服与美国接待家庭的兄弟韦博一起出去,参加一个专门为日本交换生举行的万圣节派对。他们来到一个安静的社区,找到了一座房子,门前有万圣节的装饰,地址和他们手里拿的地址相似。显然,到地方了,他们这么想着下了车,朝这座房子的大门走去。哪知,一场悲剧就此开始了。他们按响了门铃,里面没有反应,正准备走回汽车离去时,车库大门打开,房主举起上了膛的 44 手枪对准服部,大喊一声“Freeze”(站住)!这本来就该是一个疯狂的派对,在这个疯狂的节日里,人们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吓唬别人,以达到“吓走魂灵”的目的。可怜的服部也许以为房主对他说的是“please”(请进),以为房主把枪指着他只是今晚好玩又吓人的派对的开始,他高喊着“We’ re here for the party”(我们来参加派对啦),同时大步迈向房主。韦博哥哥看到枪,对着服部大喊,可惜晚了,房主对准服部的胸部扣动了扳机。由于房主认为这位日本少年“非法侵入他人土地(private land)”,造成了 20 年前这个震惊世界的悲剧。让很多人惊讶的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刑事法庭上,陪审团裁定开枪射杀无辜日本少年的房主无罪。

这个例子所体现的经济原则,往往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带来困难和困惑。更加确切滴说,在沟通的过程中,消息中语境意义离字面意义越远,听话者所投入的认知努力也就越大,越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达到共同认知。

上述的三个方面的原则表明:交际中某一词语的意义实际上就是语境意义,所表现的语境意义就是语境信息,是其原型意义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弱化或延伸与扩充。原型意义是信息理解的一种参考,在特定语境因素的制约下,听话人往往需要对特定词语的关联性进行选择,在认知上需要付出一定的推理认知努力。

1.5.4 词汇语用学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处理生词的办法往往要么是通过查阅词典以及相关教科书,要么是跳过、忽略,要么是通过猜测词义来处理。但是词汇意义却来自于社会文化语境中词汇与功能的交互作用产生的,明显不受教科书或词典解释的限定。如果外语教师意识到自然语言的词汇意义灵活性,就必须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总的一个原则是放弃单个词汇的教学,放弃词汇背诵,放弃简单的句型结构联系,把重点放在词汇应用,真正地把目标语放到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来加以教学。正确认识语境、词汇语用学与交际的关系,为词语教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解释工具。

许多中国学生经常抱怨自己的词汇量小,词汇拼写经常犯错误,能否解释成中国学生对英语词汇特点以及拼写形式和规律背后的深层认知环境没有充分认识有关呢(刘绍忠,1997)?学生阅读有困难,往往是由阅读材料中的生词、词语背后的文化知识、文化风格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最大的词汇理解问题实际上来自英语词汇用法与意义的常规和创新。换言之,词汇与意义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真实语言中词汇的意义往往都有模糊性,一个单词常常有多个意义。Horn曾经举过一个语言意义模糊性的例子:“she is not happ she is sad .”;“She is not happshe is ecstatic .”在这个句子中,“not”的意义和功能不能与“不”画等号。第二个句子中的正确理解应该是:“她何止是快乐,她简直是欣喜若狂”。自然语言鲜活,动感。学生在词语理解上有困难,往往是因为从自身语言和文化习惯来认识和表达思想,很少考虑跨文化差异,也很少考虑语用差异。英语中有个短语“at the end of the day”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理解成“一天的终点”,而实际意义却是“归根到底,究竟,毕竟”。总而言之,词语的理解与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么与认知语境有关,要么与相互显映尤其是社会文化要素有关。没有真实的语言环境,就很难像本族语者那样去认知词汇,语言也就变成了一堆散沙。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和词汇语用学理论的阐述为我们从认知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理据,词语理解和使用都是动态过程,都需要学习者积极思考。这就要求学习者敏锐地捕捉相关要素,有效地调动知识,创造关联性语境,达到准确的理解。

具体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我们认为有两点不容忽视:一是要提倡对外语的语言知识项目特别是其背后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要让我们的师生知道,语言习得必须结合相应的语言环境;要努力研究如何在非母语环境下建设语言环境,努力把校园、教室等学校场所建设成为有利于外语学习的大环境。二是在具体的语言应用实践中,提倡语言教学设身处地,使表达的语言内容与语境相结合。

1.5.5 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举隅

操本族语的人在交际过程中,会自然、习惯地考虑到语境中的语用信息,并且不断调整交际信息,推敲语义。二语学习者在这个环节往往缺乏敏感性。除此之外,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对词汇意义的加工建立在词汇语义原型的理解基础上,正如Lasersohn(1999)指出,词汇偏离原型意义之后的意义确定不仅仅依靠语境来决定,其中词汇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词汇的语用意义不仅仅经过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往返推敲,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之间变化多端。如果学习者仅凭词典意义确定词汇意义,再加上母语干扰,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完全曲解词汇意义。例如:“to shine a light on”,很多人会误以为“照亮”,实际意义是“使……变得更清楚”。学习者并没有进行特定语境下的语用充实:或扩充,或收窄,获取接近于原型的交际信息,或者是偏离该原型的所指信息。以下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加以说明依据词典所造成的误解,目的是促使学习者培养自己的跨语言和跨文化语用敏感度,学会从多个语义项目中选择一个与语境具有最佳关联的意义选项。

(12)a. After many years of hard work, she won laurels for her first novel.

b. With so many new good actors around, the older ones are having to look to their laurels .

c. The liberals sat on their laurels after their victory.

(12)a、b、c中的“laurels”已经不是原型“月桂树”的意义,这完全可以说明日常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语言信息松散,背离原型,因为这几个例子与“月桂树”无法进行原型匹配,这也就意味着听话者必须进行以语境为基础的最佳关联选择。比如,a句中的“ laurels”,在理解过程中,对“ laurels”的理解会有多种可能性,比如:“赞美”“奖励”“支持”等。与“ hard work”“win”“ first novel”之间通过最佳关联,听话人不得不进行以语境为基础的最佳关联选择,“辛苦工作”,“赢得”,“第一本小说”所提供的语境条件可以帮助听话者缩小范围,实现松散信息的语用充实。最后可以确定;“laurels”在这里的词汇意义最接近“荣誉、赞誉、荣耀,等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她因第一部小说的(问世)而赢得荣誉”。交际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话语提供者在话语表达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留下一定的信息空缺,从而给话语理解带来不确定性,导致信息理解结果的多种可能性,这也是引起话语信息语用含糊的重要原因(冉永平,2005)。在对类似空缺信息进行语用充实时,需要听话者对不确定的信息和不足的信息量进行搜索和弥补,确定相关选项,将或此或彼的松散信息缩小到具有可能性的程度,也就是找到最佳的语境选项,这是认知语用学的解释。 b句中的“laurels”也不时原型意义,这里的信息有“新好演员”,“老演员”,“出现了如此多的新的优秀演员,老演员不得不……”等等。这里的“laurels”也是很难确定其意义,这是因为有多种词义的可能性。这同样要求听话人对类似可能性选项进行依赖背景知识,百科知识,认知能力的语用推理,将种种可能性缩小到最小范围。比如,新的优秀演员不断涌现对那些老演员构成一定的挑战和压力,老演员不得不……,这个省略号后面的理解应该可以:“提高自己的演技”、“保住自己的名声”、“努力保持自己的桂冠”。“桂冠”与“月桂树”有一定的近似,通过语用充实,排除前面的两种可能性,最后把这个句子理解为“由于新的优秀演员的不断涌现,老演员不得不时时努力保持自己的桂冠”,但是理解起来,这个句子似乎还是比较别扭,依赖自己的背景知识(演艺圈的激烈竞争),这个句子可以改为“由于新的优秀演员的不断涌现,老演员不得不时时努力保持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口碑”。这里的“laurels”被理解为“良好的口碑”显得比较贴切。这个理解过程也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语用收缩以及对相关语境,背景知识的依赖过程,再加上听话者的认知努力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往往伴随在我们的外语教学始终,学习者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学到新的知识。 c句中的“ laurels”伴随着“自由党人”,“获胜”,“坐”等语境信息,“laurels”的原义“月桂树”在这里几乎找不到任何影子。这就要求理解者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无论如何,“ laurels”应该是个褒义词,“是个好东西”,“值得拥有的东西”,“值得追求”等等松散信息出现,通过语用充实,信息被收窄,这个句义大致的轮廓就勾勒出来了,意思大致为“自由党人获得(大选)胜利之后,考试坐享其成,满足于现状”。看得出来,这个理解过程是一个听话者在语用充实过程中不断进行语境化的动态加工过程。

实际上,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这样的困难常常遇到,一不小心,我们会曲解,甚至完全误解语意。

部分曲解

You owe it to yourself to be the best you can be.

不做到最好就是对不起你自己。【正确理解:尽力而为是做人的本分。】

Nobody but a dog would evict his own mother.

除了狗,没有人会把自己的母亲赶出门外。【正确理解:只有禽兽一般的人才会把亲生母亲逐出家门】。

Last year the company made a healthy profit of over five million pounds.

去年该公司实现了 500 玩英镑的健康利润。【正确理解:去年该公司实现了500 万英镑的可观利润。】

I could not stand it when I had to blame it on others.

我无法忍受把责任归咎于别人身上。【正确理解:我的个性是不喜欢怪别人的。】

He had a nose for a good news story.

他找到了一些好的新闻素材。【正确理解:他善于发现好的新闻素材。】

汉语中的“心”对应于英语中的“heart”,但是在实际表达中,却有时候见不到任何关于“heart”的表达,见下表。

续表

简单地把“心”与“heart”划等号经常会牛头不对马嘴,换句话说,一个社会中的地道或者是创意的表达,往往会在另一个社会称为笑话和败笔。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某个学习者的语法很好,单词记得也多,就代表语文水平高吗,但是语言能力强并不一定代表语用能力也强,这两者之间无法画上等号—即便学习者对语法规则很在行,但是缺乏好的语用能力,仍然很容易理解错误。相反,如果学习者大量接触真实世界的外语运用机会,也就能内化外语沟通能力,也才会造就更加轻松而有效的双语能力。

完全曲解

After his divorce,he let himself go to seed .

离婚之后,他自己寻找根源。【正确理解:离婚后,她自暴自弃。】

They were dealing drugs right under the noses of the police.

他们就在警察的鼻子底下交易毒品。【正确理解:他们就在警察的眼皮底下交易毒品。】

You need to have a strong stomach to be an ambulance driver.

当救护车司机一定需要很好的胃口。【正确理解:当救护车司机一定要有很强的承受能力。】

Three-quarters of a bottle of wine had loosened her tongue .

喝了大半瓶酒之后她的舌头都变硬了。【正确理解:喝了大半瓶酒后,她打开了话匣子。】

The new regulations give the planning committees more teeth .

新规定赋予了计划委员会更大的人员。【正确表达:新规定赋予了计划委员会更大的权力。】

上述例子的下划线词汇,大家并不陌生。但是在特定的语境里,由于受到多种情/语境因素的交织的影响而超出词典定义时,信息接受者必须运用情/语境认知处理能力来做出语用推理。毕竟自然语言并不像电脑程序语言那样通过指令编写完全按照程序加以处理。人在这个环节需要思考、推理、判断等综合性认知能力,才能真正理解词汇意义。人们在互动中接触新情/语境中的新用法,在大脑里面形成新的沟通模式,不断修改原有错误认知,重新认知,不断刷新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同时也不断提高思辨能力,达到一种相对成熟的语用认知成熟度。这是在与外语的社会和世界不断互动发展而来。上述的例子都需要学习者在认知上煞费苦心,都需要外语的成熟的认知成熟度。 tPM542/9KEAsVgId8y2a74gFjt7fEbKgfO2SC9reyTBOrU94fsu2lah7c0qFZi0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