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引言

如今,语用学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有关语言使用和理解的笼统学科,它的视线从哲学视角转移到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Sperber&Wilson,1986 /1995)、心理语用学(psychopragmatics)(Dascal,1983)、法律语用学(Forensic pragmatics)(Sinclair 1985)、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Thomas,1995)、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Leech,1983)、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Blutner,1998)、政治语用学(political pragmatics)(Wilson,1990)等。可以看出,语用学已经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研究维度、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以研究传统理论为中心,把语言视作抽象符号,如句法学、语义学等,开始转向面对实际的语用学,关注语言在实际情境的运用,表现在语用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界面研究(Langacker,2009)。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语用学研究逐渐开始关注日常交际中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微观现象,如语用标记语(pragmatic marker)、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特定语境中词汇语用对话语理解的制约作用等等。类似研究引起了人们对词汇的认知语用研究的重视,呈现出词汇研究的多视角和多学科参与,推进了词汇语用研究的热潮(Blutner,1998,Wilson,2004a, b, c)。下图反映的就是词汇研究的传统旧视角与现代新认知视角的对比情况:

图 1 词汇理解的传统方法和认知语用方法各具有的特点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1976)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学习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言中的词汇部分一直是语言哲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关注的焦点,词汇的重要性也一直是外语界的共识。20 世纪后期,尤其是 21 世纪以来,词汇及其组合所涉及的语用信息,或因语境制约产生的非语义信息受到重视,词汇使用的交际属性、语用特征、认知能力在词典中的词汇释义和举例中得到一定体现(Hatim&Mason,2000;Baker,1992;Blakemore,1995,2001,2002),逐渐重视词汇使用的语境因素,呈现语用信息(Gutt,2004;Nida,2001;Norgarrd,2004;Blutner,2002)。近年来,研究重点从词汇广度发展到认知层面的词汇深度及词汇综合能力,呈现出多层面、多学科交叉的特点,逐渐突破了以模拟语义学和原型理论为代表的静态语境观,尝试从语用视角对词汇理解进行阐释,揭示词汇意义与认知语境的密切联系。 +aw0KBsw5pZZofPdTPnw/Cc3QgHDX1o9+L2AElY7/Fhnp0g5FwO3fV5JRwMzGu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