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引言

在研究日常语言交际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词汇所表达的信息往往不是局限于自身编码的字面意义,很多词汇或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涉及收窄和放宽(如词义的收缩和扩充)、近似、喻化(如明喻、暗喻、借代。夸张等)等用法。在篇章理解中,人们在未能精确理解某一个词语的情况下,却能充分利用语境去推测出该词语在篇章中的语境信息。针对这种现象,词汇学、语义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语言哲学等学科都有不同的解释。比如:Carnap (1947:365-6)和Montague(1974:373-398)提出了模态语义学,试图以语义模块的角度来解释词语意义,但还是局限于对词语的真值作静态观察与描写,无法解决普通语言现象的基本问题。比如:形式手段与自然语言、语义理论和语言现实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Rosch(1973,1978)等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语义原型论(Prototype theory),该理论对分析语义、句法、概念、时态等范畴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语言使用与理解受制于语境因素,我们不能抽象地讨论某一词语的原型特征,尤其是那些具有喻式用法的词语或结构,话语理解时必须参照特定的语境。现代西方语言哲学转向研究的先驱Frege(1960)认为,“一个词只有在特定的句子中才有意义”。这无异于说:对词汇意义的确定,要根据一个词在一个句子中处于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与什么样的指称有关等语境条件来回答。他将语词意义与其赖以出现的句子之中的言内语境本质地联系在了一起,为后来对语境与意义关系的系统研究留下了探索空间。在其他哲学家如摩尔、奥斯汀、维特根斯坦,以及在当代语用分析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格赖斯、塞尔等人看来,理解一个词就是理解它如何能被用在一个句子中。不过,这种语境观没有考虑到人认识世界的实际情况,还是属于一种静态的语境观。还有一些学者支持独立于语境的词汇学习(Summers,1988)。他认为,并非所有的词义都能从语境中理解出来,特别是比较技术化、专业化语篇中的词汇。这似乎表明,语境中的语义联想在词汇学习中并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脱离语境的词汇学习,有时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Shcolfield(1999)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习者实际上手里拿着词典,坐在那里直接从词典中,脱离语境地学习词汇”。Tomaszczyk&Hartmann(1979)的一项调查表明,58%的答卷者声称有浏览词典的习惯。有些学者甚至把词汇学习分割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语境内的词汇学习观和语境外的词汇学习观。

对于语境在词汇学习中起着多大作用一直是外语界的热议话题。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语境”到底是什么。国内外有许多专家研究过语境。Halliday(1977,1978)从功能角度发展了Malinowski1923 年提出,后来又经过Firth详细阐述的语境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将语境从三个特点:域(field)、旨(tenor)、式(mode)进行了抽象定义。Brown和Yule(1983)对物质语境和互文语境进行了区分。胡壮麟(1994)将语境分成三种类型:语言、情景、文化。然而,它们的研究者都似乎缺失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要素—认知。离开了认知就谈不上真正的语境了。换句话说,语境从本质上来说是认知的。 ElkEDO2iC1GpvtleegLiKAY64xHDa4b5JIBG1Rn+v1dD2yghz04jcHFb5PN4fX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