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多元文化孕育城市性格

古吴国赋予无锡悠久绵长的历史,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赋予无锡美丽的山水资源,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这些共同构成了无锡这座江南城市鲜明的吴地文化特点。

多重色彩织就文化底色

【江南春日,鼋头渚樱花烂漫,一片粉色云霞】

无锡文化的第一层底色,由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铺染而成。明媚秀丽的生态文明、包孕吴越的太湖文明,造就了无锡山温水软、灵秀旖旎的城市特征,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使无锡不仅素享“太湖明珠”的美誉,也成为后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森林城市”“宜居城市”等诸多名头的重要基础。

历史的选择和独特的人文背景,为无锡铺染了第二层文化色彩。无锡有着 3200 年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这种背景与传统不仅积淀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来自于近代西方文明的濡染和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这使得政治地位不高的小城,与经济繁荣富裕的名邑、发达的现代工商名城,得以融为一体。

强劲的经济活力,赋予了无锡第三层鲜亮的文化色彩,也赋予这座城市最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发达的经济、繁荣的贸易让小城地位在近代得以迅速提升,且当仁不让地使无锡的文化个性区别于其他江南诸城。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前工业化和准工业化之后,无锡最早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从发达的商贸经济催生出的独特文化样貌,既有成熟发达的工商业文化色彩,又尚存自然经济文化痕迹;既有现代工商文明气息,也有传统工业文明留痕;既有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也有安逸守成的既有观念;既有高瞻远瞩的智慧,也有利益得失的精明运作;既有对传统道德的恪守,也有对开放吸纳的渴望,相辅相成,融汇交织,灵动机智而不乏沉稳,温润祥和而不乏进取,安逸自足而不乏变革追求,这是一种孕育于吴文化的摇篮而又具有现代气质、具有实用性旨归的文化,多重因素奇妙而复杂地纠葛交错,共同造就了无锡鲜活生动的文化景观。

开放而包容,敏察而善纳,是无锡工商文化的鲜明特色,它与吴文化传统一脉相承。远古的勾吴国存世期间,其治国文化就已经呈现出开放性特点,吴国地处边远,人才稀少,历代吴国统治者,不惜引进其他诸侯国人才并赋予重任。历史上对吴国施政产生重要影响的伍子胥、伯嚭、孙武、申巫臣、申狐庸等,都不是吴国本土人,而来自于人才相对较多的齐楚之地。在军事技术上,吴国也善于学习和吸纳,借鉴了齐、晋、楚多国兵学传统、车战技术、水战之道,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身灵活多变的兵法。正因为善学善纳,偏于一隅的吴国,才得以在寿梦时期“始强”,至阖闾时期更是所向披靡,跻身“中原五霸”之列。

越王勾践灭吴后,吴越疆土融为一体,经过大规模战争的整合,吴越文化发生更多互渗,变得水乳交融。吴楚交战以及后来春申君的统治,使得吴文化与荆楚文化有了诸多交流碰撞,吸纳了楚文化绚烂富丽的因子。东吴时期,吴地沿海与海外的交流相当发达,在不同区域间频繁的经济交往中,文化传播也十分活跃。其时,佛教开始传入,南朝时达到全盛,对吴文化影响深远。

随着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次大规模的政治变动和由此产生的人口迁徙,为江南带来了大量人才、资金、文化和技术等资源,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也有力推动了长江下游的发展。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吴地风气由“尚武”“蛮勇”逐渐转向“崇文”“重教”,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贯穿吴地的大运河,在客观上不仅促进了无锡经济贸易的繁荣,也打开了一条吸纳交流的文化通途。唐宋以后对漕运的充分依赖,加速了吴地与中原的互动,推动江南地区逐渐纳入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运河穿城而过,有力促进了无锡经济的活跃,使其逐渐成为著名米市、布码头、丝码头和钱码头。

从地理环境看,无锡处于长江下游,通江近海,信息发达,交往便利,溯长江,可直上荆楚巴蜀;环太湖,可周行浙皖赣;沿运河,可贯通京杭;济沧海,可横跨大洲,开放通达的地理环境无疑深刻影响了吴地,也影响了无锡人的生活和心态。

近代是无锡的新生期,得风气之先,以开放的心态,吸纳西方文化,最早开始对传统进行革新。这种开放创新精神,成为无锡工商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当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接成为时代主流,吴文化内涵和实质都发生了变化,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遂成为吴地文化的一大特色。开放、活跃的文化形态带动了吴地社会由传统“农业经济文化”向“工业经济文化”转型,民族工商业得以迅猛发展。

水文化的精彩折射

灵动与机智,是吴地水文化在无锡工商文化中的折射。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说:“水有柔德”,“水利万物而不争”,形象地道出了人与山水的依存关系,也道出了自然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陶冶。无锡山水资源得天独厚,浩浩太湖,滔滔长江,悠悠运河,汩汩山泉,星罗棋布的河网水道,勾画出一幅幅旖旎的山水美景。

多水的环境,使吴地古代就成为造船高地,7000~ 8000 年前,吴人就会制作独木舟。阖闾时期,吴国制造的艅艎大舟长达 40 米,高三层,可载员 600 余人,畅行水路,北威海上。有了水,等于有了路;有了船,等于有了车;有了帆,更是添了动力;吴人因此畅行水上,顺水行船,见风转舵,无所不能。水上的征战、劳作和生活,培养了吴人机智灵活的群体禀赋,无锡人的灵活智慧也得自这一血脉遗传。

生于斯、长于斯的工商实业家,其气质、个性中充满了水的特性,随物赋形,柔韧灵动,通达善变,勇于探索,善于进退,这些构成了其聪慧灵动的性格特征。他们敏于感知时代,善于把握机遇,能够根据市场变动灵活应对,不断开拓延展灵活经营。尤其重视市场信息的搜纳和分析,作出客观判断,争取竞争优势。以荣氏、周氏、唐氏、王氏等为代表的近代实业家,都很注意通过客户、合作伙伴乃至竞争对手,了解供产销行情,分析市场动态,注重发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作用,掌握原料购进、产品发货及库存、资金收付回笼情况,以便及时做出市场反应。此外,他们还通过考察踏勘,有目的地搜集相关信息,无论是日常购销经营,还是投资扩建新厂,都要认真调查走访,联络社会掮客、跑街,搜寻各地报刊、出版物,深入了解和把握市场动向。既精明灵活、又深谋远虑的性格,使他们得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角逐中造形取势,充分掌握市场主动权。在糟糕的社会背景和严峻的市场竞争面前,他们善于见缝插针,夹缝求存,灵活调度,迅速获利,并瞅准时机迅速将利润转化为企业发展和技术更新的资本,实现企业快速扩张。无锡实业家的灵活经营,还体现在企业之间的精诚合作,协作发展。为抵制日货,促进区域纺织业协作,荣氏不惜拿出原料、配件帮助同行,薛氏则积极构筑跨国经营优势,推荐同类产品外销。实业家的互利合作、互为支撑、综合配套的经营模式,超越了日常的“小聪明”,体现出一种超越狭隘的智慧。

吴文化给予吴地人民的最大馈赠,是一种善于判断、充满智慧的创造力。这种灵动机智的创造力千百年来渗透于每寸土地,也流淌在无锡人的血液里,令无锡能够恰到好处利用地利天时,千年来不仅很地维持了温饱,并能日渐走向富裕。无锡是一座富水城市,智慧灵动的文化个性与“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锡依山傍湖、通江近海,渔猎蚕桑,富庶温润,水的特性对无锡人影响至深。水的柔和温润,进退自如,赋予无锡人温和灵活、通达圆润、求变进取,又能掌握分寸,懂得进退的素质。浩浩太湖水润而不媚、蜿蜒的大运河则营造了通达,太湖、运河动静相宜,二水在文化上形成绝佳互补,共同孕育了灵动、包容、通达、务实、敏察而善纳的无锡文化。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无锡诞生了一句颇为浪漫、也颇为柔情的旅游广告语——“无锡充满温情和水”。这句不乏温馨的广告语,无意中真实地道出了无锡文化的鲜明特点。无锡与“水”的关系,还可以扩展到长江与黄河。无锡的水文化,是太湖文化、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结合,既有温润细腻的一面,也有开放宏阔的一面,亦柔亦刚,刚柔相济。水,是无锡人流布于肢体的血脉,也是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反映在性情禀赋上,呈现出如水一般的特征,灵活机敏,善于变化,通达而温润。

“水”是无锡城市的特色,“水”也是无锡人的名片。无锡很早就有“鱼米之乡”之美称,而经济的富裕,土地的肥沃,水产的丰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湖和水资源的富有。近代以来,水运成为运输的主要渠道,借助京杭大运河的通达之利,无锡逐渐成为沟通南北东西的“布码头”和“米市”。

历史上的无锡,本是一座以水为脉、以河为街的水城,除了古运河、梁溪河、梅梁河以外,在城市的改造和扩建中,许多河塘小桥已不见了踪影,但许多街道地名仍然保持着当年的名称,成为当年城市水网的佐证。从前西溪、后西溪、东河头、西河头,到东映山河,西映山河,从大河上、小河上,新开河、大河池,到荷花荡、白水荡、鸭子滩,从南上塘、水沟头、浅水湾、水车湾,到田基浜、置煤浜、南河浜、老鸦浜、周山浜、骂蠡港,从三凤桥、茅竹桥、迎溪桥、三茅桥、三里桥、鸭城桥、中市桥、南市桥,到虹桥下、岸桥弄……,无数地名引你去想象旧时锡城绿水萦绕,舟樯往来的水城情景。

无锡不仅地面水多,而且气候湿润,降水也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雷电伴劲风来去定无踪的朗朗夏雨,“潇潇复潇潇,连夜到天明”的沥沥秋雨,不仅成为江河湖泊的源源活水,而且让“画船听雨眠,夜雨读闲书”、“观雨听松古亭外”成了诱人遐想、诗情画意的江南好风景。也令无锡人的日子变得滋润饱满,温柔多情,多彩多姿,无锡人的性格也因为吸收了这种气质而变得温和、湿润、通达、圆润、得体。

就文化品格气质而言,“水”和“山”是截然不同的,山地文化仁厚,水文化灵动。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的就是这种区别,简单的话语中可谓道破了环境对于人的深刻影响和人的性格与山水的关系。得“山”之精华而生成的文化品格以仁厚质朴稳实凝重为主体,因水之精神而生成的文化品格则以灵动智能通达善变为主体。

【充满诗情画意的蠡湖黄昏,“水”气十足】

务实进取成就两次经济飞跃

机敏聪慧而又务实进取的文化性格,成为无锡人求生存、谋发展,求实效的强劲动力,为无锡带来了许多的实际利益。

古代无锡农业文明发达,但地少人多,为了解决生存和致富两大问题,人们很早就会利用天时地利探索多种经营,不仅将普通的粮食耕种出了全国最高产的水平,还广泛利用河塘养鱼,洼地种植水生作物,栽桑养蚕,养畜育肥,据当时记载,多种经营的农户比单纯种粮农户年收入约高出三倍以上。

明代以来,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地区,苏州、松江、常州三府所辖各县都成了当时著名的产棉区,却唯独无锡一县不种棉花。并非无锡人不懂得种棉比种粮收益更大,而是精明地看到了更大的利益所在——棉花加工和棉产品的买卖。无锡人办起了许多棉纺织手工业,很快便获益丰厚。棉花的深加工及其贸易,带来了人流、物流、财流,推动无锡向“布码头”市场迅速发展。这种在单纯种粮和多种经营之间的选择,在农业和手工业及贸易之间的选择,充分显示出无锡人的务实与精明。这中善于把握机会的务实与精明一直影响到近代以后无锡经济的崛起,以及后来形成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城市经济格局,对区域社会形态、经济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无锡人的精明务实,造就了近代以来最激动人心的两次经济飞跃:一次是在 20 世纪初叶,另一次是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一次飞跃是建立在商业大流通和由此而来的思想及眼界的大开放基础之上的民族工业开始崛起,它使无锡在经济重量上大大超越了人口和地域都大许多的东南重镇苏州,经济实力跃升至全国工业城市第五位。第二次飞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无锡乡镇企业如流星般速度的异军突起,这使无锡一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一个耀眼的亮点,城市经济总量再次跻身全国前五位,并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这两次经济的飞跃,完全可以视为无锡文化性格在现代社会的最生动的演绎,也充分奠定了无锡在全国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文化造就了无锡悠久绵长的历史,由明媚秀丽的生态文明、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和包孕吴越的太湖文化三者结合孕育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吴地特点。但因为无锡工商实业崛起最早,发展最快,对城市影响最大,所以最能赋予无锡文化个性与特色的,则是近代城市经济飞跃带来的工商文化特色。 zqG0gfrVQ2eQLRRe6Ph1X60u7bjQ/3db1gegTUznQ87EhY6tz6ionRJMzxyR31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