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江南的这片土地,发生过多次的统治政权的变换,从吴到越,从越到楚,再秦汉而唐宋以下历朝。但是,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核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内生活力,且表现出巨大的包容性,发展性,成为一种具有强大魅力的文化而为历代继承和发展。
对于无锡而言,因为它能够凭借自身的灵动机智、开放包容的内生动力,不断吸纳时代的鲜活元素,不断积聚自身能量,在嬗变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所以能在近现代有效地实现飞跃和突破,以一个具体而典型的存在,使自己独特鲜明的工商文化在国家的改革大计和民族的历史行程中镌刻下深深的印记。
灿烂多彩的吴地文化
氤氲烟雨,莲叶田田,青梅煮酒,人景壶天。浩淼的太湖滋养了吴地的美丽、富庶,也孕育了厚重而绚烂多彩的吴文化。狭义的“吴文化”,是指从商末(公元前 11 世纪初)泰伯创立勾吴古国到公元前 473年夫差败于勾践亡国这一时期的文化,历时将近 700 年。广义的“吴文化”,则是指吴地人民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涵盖了吴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的财富。无论从狭义、还是从广义的吴文化出发,无锡都当仁不让处在吴文化的核心区域。
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表明,在泰伯奔吴之前,吴地先民们虽然已有稻米种植,但仍主要以猎渔为生,这是由濒江、环湖、近海,河道纵横的地理环境特点所决定的。作为稻作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劳动生产中吴地先民不断改进种植技术和生产工具,有效提高着劳动生产力。渔猎和稻作技术的发展,开启了吴地先民的主要生产方式,并传承至今,使江南大地成名扬中外的鱼米之乡,也养成了吴地人民精耕细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品格。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更彰显了吴地先民们卓越的智慧,华丽的外形,精致的雕刻,反映了社会阶级的分化,文明时代的推进。总体说,先吴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对华夏文明的繁衍壮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为后来的古吴国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与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著名地理历史学家、教育家张其昀先生在其《无锡人文》一文中曾说:“长江下游太湖一带,为中国近代精华荟萃之区,财赋人文,甲于全国。若考其文化发祥地,则不在苏杭,不在京镇,而在无锡之梅里。”3200 年前泰伯、仲雍兄弟的到来,让中原文化和江南土著文化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历史性的融合,为当时相对荒蛮落后的江南地区注入了全新的文化活力。虽然,早在史前时期,大禹就开始了从山西到浙江横跨长江南北的治理,江南地区在良渚文化时期也已经有了稻作文化,但泰伯兄弟的到来仍对吴地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泰伯奔吴,是催生勾吴古国建立的最直接的原因,对吴文化的形成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来自中原的周文化和江南本土的古越文化由于泰伯、仲雍兄弟的到来而发生了交融,造就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划时代的互动,促使太湖地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一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果,不仅催生了一个新的部落 ,也创造出了一种极具活力和后发力量的新的文化形态——吴文化。在漫长而滞缓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文化不断丰富完善,有力地推动着吴地这艘巨轮走出了令人惊羡的千年航程。
在勾吴古国存世的不到 700 年的时间里,上演了泰伯奔吴、周章封国、寿梦北上、季札出使、子胥孙武助吴、阖闾图强、夫差争霸等一系列史诗大戏,留下可圈可点的恢宏历史篇章。伴随着吴地冶铸业、农业、畜牧业、渔业的不断发展,吴文化日趋成熟,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句吴古国活跃于历史舞台,在漫漫长河中也许只是短暂一瞬。然而,吴国虽从国家版图消失了,作为文化形态的“吴”却没有消亡,不仅绵延至今,而且在吴地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尽管这片土地后来又接受了越统楚治,终至纳入中华大一统帝国,但“吴”的概念却从未因为政治的动乱、国家的重组而消亡。
对无锡来说,吴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并逐步融入后来成为主流的工商文化之中,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质素。凭借自身的智慧灵动、开放包容的内生动力,吴文化不断吸纳着时代的鲜活元素,不断拓展着传播半径,不断积聚自身能量,在嬗变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从而得以在近现代有效地实现了飞跃和突破,以一个具体典型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改革大计和一个民族前进的历史行程。
吴文化是一个深厚而繁复的文化系统,蕴藉深厚,内涵丰富。吴文化是重视道德取向的文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直是吴文化道德高张的旗帜,谦让和谐是吴文化低调内敛的温婉旋律。吴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兼收并蓄,在开放中不断吸纳,在吸纳中扬弃发展,因而能够后来居上并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吴文化是务实进取、注重实效的文化,勤劳勇敢的吴地人民,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发展实业,重视工商,使经世致用的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最大的张扬。
吴文化是一种善于审时度势、敏于把握机遇,适时顺便的文化,优势突出。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吴人总能首先发现机会,敏锐地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机智转型,从而把握发展先机,在时代潮流中得以立于不败之地。吴文化是精致优雅、从容不迫、进退自如的文化,从远古的尚武到后世的崇文重教,吴人的追求不断高雅化、精致化,市民的世俗精神和文人的诗化追求,奇妙而完美地交织融合,共同造就了江南美好而诗意的现世生活。吴文化是多元共生共荣的和谐文化,从苏南到浙北的城市群,因地缘关系都受到吴文化的滋养,各自不同的历史境遇又赋予这些吴地城市以鲜明的城市品格与文化个性。吴文化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发展路径和取向,既是多元文化的折射,也使其在古雅与素朴、婉约与直白、崇文与尚武、功利与淡泊的交融之中获得了和谐之美。
吴文化的演进,经历了漫长的积淀和扬弃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而达至。在它所经历的每个历史阶段,都表现出顺应时代潮流的特征。句吴古国虽然消亡了,但吴文化的精神却日渐深入人心,成为支撑和推动吴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根因。
近代以来,在中国坚韧地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源远流长的吴地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黄河文明、中原文化的诸多传统,成为中华文化大系统中重要的互补元素和事实上的引领元素,影响、渗透、滋润着东南沿海的富饶土地,并向更广阔的半径扩展和延伸。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正是吴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佐证。今天,将吴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图谱的坐标系中,重新审视其内涵,会发现吴文化尚德务实、灵动智慧、开放包容、义利兼顾、适时顺便、刚柔相济等因素,不仅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必将在世界大文化格局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独特价值。
一个地区得以持续繁荣发展,背后一定有赖于文化的巨大支撑。吴地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能够最先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理念,能够成为科技人才高地和外向型经济的集聚区,这一切都有吴文化刚柔相济、开放包容的特质有极大地关系。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兼具王者大气与包容创新的吴文化,正成为江南地区支撑新一轮经济体崛起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次历史性文化整合
自春秋诸侯争霸开始,吴文化进入了整合期,无锡也由此发生了历史上的第一轮文化的大融合。吴楚两国的交战促进了两地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战争让吴国学会主动纳善和取长补短。越灭吴后,吴越消弭边界,同气共俗,文化发生深度交融。战国时期,吴文化又与荆楚文化等交流碰撞,不仅强化了自身兼容并蓄的特性,又多了几分包孕吴越的开阔。随着“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三次重大政治变动和大规模的世族南迁,为江南带来了人才、资金、文化和技术,政治中心也不断南移,有力推进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发展。在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之间,吴文化的清健秀逸中,不仅融入了楚文化的浪漫瑰丽,也汇聚了越文化的坚韧刚毅,三地文化彼此咬合,形成了无锡特有的人文精神。产自吴地的精美绝伦的丝绸与锋利而精美的青铜剑,恰似吴地亦柔亦刚、刚柔相济的文化标志物。多种文化形态的聚合,既养育了无锡人心灵手巧、外秀内慧的一面,又启示着无锡人文心侠胆、清健刚毅的一面。西汉时期无锡县的建立,可视为从吴文化而来的无锡文化的形成、暨第一个历史性文化整合阶段的结束。
第二个历史性的文化整合阶段,始于汉而收束于清。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中,无锡的身份一直是一个县,受到政治地位的制约,无锡处在缓慢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聚着自身的能量。通过经济的发展、贸易的交往和文化的吸纳交流,无锡不断汲取着华夏各地的优秀文化,并在扬弃中不断优化自身文化,一方面随着吴地文化融入中华主流文化,在许多文化领域显示出开天下风气之先的魅力,也在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实现着自己新的升华。
在文化的整合中,京杭大运河之于无锡的意义十分重大,如果说太湖是无锡的母亲湖,大运河就是古代无锡的血脉经络。自隋唐大运河开通以来,以及宋代以降对运河漕运的充分依赖,更加速了无锡文化与中原文明的融合,使无锡不断开放、吸收、整合、嬗变、提升,使“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般的经济及文化活力更加有力地显现出来,造就了元明清三代无锡经济文化的兴盛。虽然,这一时期无锡的政治地位依旧,却已然成为一座江南名县。随着江南逐渐成为文化、经济的中心,无锡也完成了其第二次历史性文化整合,以自己的富裕自足、灵活机智继续积累着潜在的经济的、文化的能量。
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激烈撞击中,在农民起义、列强侵入、口岸开放、经济形态更新的历史进程中,无锡开始了其全方位的第三次文化整合。此时,中国正带着“天朝大国”的屈辱和困惑,开始着它最为惊心动魄、充满苦难与血污、梦想与光荣的漫漫历程。这是一次非同寻常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也是一次充满血与火的洗礼,抗拒与接纳相交织的文化整合过程,既有科学民主与封建专制的对峙,又有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对活,更有野蛮与文明、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这是一次艰难而壮观的整合过程。在与整个国家一起经历这次艰难而壮观的洗礼的历史过程中,小小无锡表现得尤为出色,在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开始了崭新的历史航程。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新的文化形态——现代工商业文化,在古老而富庶的土地上开始迅速生长,并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创造。
继承吸纳成就文化性格
定都于南京的太平天国,在经受着内外交困的煎熬而失败之前,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的军队都曾骚扰过无锡地区。李秀成的精锐部队与清军在无锡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这是无锡历史上所经历的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令小城无锡备受重创。当清朝皇帝为终于胜利的清军在无锡竖立起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之时,封建王朝也终于快走到它的尽头了。西风穿越了血与火的屏障,从东南的海上吹来,现代工商业的萌芽在耕种了千百年的江南乡土上顽强而快速地破土而出,位于通江达海处的无锡和嗅觉敏锐的无锡人,很快感受到了带着海洋味道的时代气息,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民营经济就在那一时刻潇潇洒洒地起步了。
从 1895 年到 1912 年,在短短十多年中,无锡的面粉加工、纺织、缫丝三大基础产业已经形成,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更是步入了中国工商业强市之列,成为上海、广州、武汉、天津、青岛等第工商业强市第一方阵中的一员,在历史上写下了近代最辉煌的一页。由此,小城无锡终于成为了中国民族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江南名城。对于历史,对于中国,对于无锡自身,这是一次比当年泰伯建城勾吴还要伟大的崛起。泰伯奔吴,对吴地的推动更多得力于外来文化的力量,表现为对优秀异质文化的欣然接纳。而这一次民族工商业的勃然崛起,则表现为无锡内部多年积淀的能量与外部时代影响的积极呼应,从而迸发出自身无限的活力,无疑也是无锡内在文化精神的一次生动张扬。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成为时代发展趋势,吴文化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兼收并蓄成为无锡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对吴地既有传统的继承发扬中,不断吸纳时代新的观念与信息,贯通中西,与时俱进,在融汇、创新和升华中,呈现出一种开放、活跃的文化形态,并逐步完成了由传统的“农业经济文化”向“工业经济文化”的社会转型,经济民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世家大族高举“师夷长技以制夷”大旗,本着救亡图强目的,积极兴办民族工商业,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一阶段的吴文化又平添了几分求利顾义、义利兼顾的价值取向,重商重文的人生追求和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创业精神。
无锡的文化,与“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无锡是一座富水的城市,汇集了江、河、湖、荡、塘、渎、氿、溪等各种水体,在这里最多见的就是水。滚滚东流的长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碧波万顷的浩瀚太湖,以及随处可见的各种池塘、小河、沟渠,形成了密布的水网,构成了鲜明的江南城市风貌。水润生命,滋养万物,水可以说就是无锡人的血脉和生命。古往今来,水与这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相依相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性与无锡的民性息息相通。水的柔和温润、随物赋形、善于变化、外柔内强,养育了无锡人的群体秉性,机智灵活,敏于感知,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也善于应对变数进退自如。水最柔软,也最强悍,柔时温软无比,强时可穿石淹城,一如吴人的性格的柔中带刚。水也给了无锡人充分的智慧,从吴地先民传承而来的造舟弄帆,打鱼行船,也磨炼了当地人“见风使舵” 的灵活与机敏,赋予人们敏于感知、善于判断的禀赋与智慧。
在无锡人眼里,水也是取之不尽的财富。水岸两侧是交通最便利、也是商贸最繁华之地,行舟楫、兴经济、亨邑运、通八方,人们聚集在水岸边生活生产、进行商贸交易,枕河而居的百姓尽享安逸,依水而建的小城也因此而繁荣。吴地的水不仅给了生活在水乡泽国的人们圆润通达的智慧,还有开放进取的性格和锐意创新的作风。水是吴文化中最温柔灵动的部分,对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水也是养育无锡工商文化的重要因素,开放包容、敢于探索、机智灵活、长袖善舞,许多工商文化的特质正来自于无处不在的水。
尚德重教是吴文化的重要理念。古来吴地重教育多才子,优越的地理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繁荣昌明的经济文化,为世家繁育、人才成长提供了优越条件。自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到清末废除科考制度,小小无锡出了 5 名状元、3 名榜眼、6 名探花,3 名传胪,540 名进士,1200 多位举人,可谓人文荟萃。“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一直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佳话。及至近现代科技时代,无锡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是中国外出留学比例最高的县,因此新中国建立之后走出的两院院士多达八九十人,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无锡原本也和江南其他地区一样,有着“耕读传家”“诗礼传家”的传统,但是在新时代到来之时,却能最早大胆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快速发展工商实业,在江南诸地最早完成了近代化的华丽转身。
即便是发财致富、甚至富可敌国之后,无锡的许多优秀实业家也少了一些铜臭,而多了几分儒雅,被后世尊为儒商。无锡荣氏、杨氏、周氏、唐氏等工商巨贾,重利也重义,他们在完成财富积累之后均在社会公益事业上投入了大量心血和财力。修路建桥,兴办学堂,支持公益。史学大师钱穆曾这样描述那时的工商巨子们:“凡属无锡人,在上海设厂,经营获利,必在本乡设立一私立学校,以助地方教育之发展。” 吴文化中尚文重教的传统,在民族工商实业家的回报社会中得到了切实的传承与弘扬。
务实功利、注重效益是吴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也是无锡工商文化的重要内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地商贸活动已出现萌芽。唐宋时,无锡已是南北货运集散地,经济发展已居全国前列。“靖康之乱”导致晋室南渡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仅无锡一城,人口就从十万增至十三万之多,土地再次被深度开发,以土地单位面积产的粮食产量一度位居全国首位。至明代中叶,吴地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影响,资本主义开始萌芽。19 世纪中期,无锡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也是扬名大江南北的“丝市”和“布码头”,并孕育了国内最早的近代工商实业,这不仅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更得益于义利兼顾、兼收并蓄的文化品格。从经济发展获得实利使无锡人更懂得经济的价值,做实业,讲实用,重实效,务实而功利,经世致用的文化遂成为城市鲜明的文化取向。在这一文化导向下,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无锡涌现出以荣德生、荣宗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工商实业家,他们勤勉务实,实业救国,引进西方先进设备与技术,鼎力打造民族工业,极大地推动了无锡的近代化进程,对整个国家的民族工商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属性。可以说,吴文化是江南文明的源头,也是无锡城市文化厚重而坚实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小城无锡因为近代工商实业的发展繁荣而迅速崛起,成为国内著名的工商强市,而工商文化也逐渐成为城市鲜明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