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权理论是一整套以“财权”为核心的财务理论体系,财务的基本理论应该是价值与权力完美结合的产物。财务研究的逻辑起点是财权,即财力+(相应)权力;财权流是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财务主体应该具有经济性(价值性)和财权独立性等两大基本标准;企业价值最大化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两大财务目标是从价值与权力两个不同侧面对财务目标的准确表述;资源配置与财权配置是现代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
研究财务治理,有必要先理清企业治理与财务治理、企业治理与企业管理、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以及财务治理与财务治理结构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财务治理”内涵的认识,可以在“企业治理”框架下进行,财务治理是企业治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治理结构又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和表现方式,也就是说,财务治理是通过财务治理结构的方式来履行和实施的。企业财务治理问题的解决能促进企业治理问题的解决,企业财务治理为企业治理的完善提供基础。企业治理和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两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治理则是企业治理的核心,因此研究解决好财务管理与财务治理问题将成为企业治理与企业管理好坏的关键。财务治理主要处理“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处理也就是对财权流(权力)的配置;财务管理主要处理“财务活动”,财务活动也就是对本金运动(价值)的处理。如下图所示:
图3.1 财务治理相关概念图
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是内含于企业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关于企业财权配置的制度安排,财务治理结构是企业治理结构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将财务治理结构纳入到企业治理结构框架之中。财务治理结构是以财权为基本纽带,以资本结构为基础,在股东为中心的共同治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决策科学化的一套制度安排。同时,财务治理结构作为财务治理的实现方式,它又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具体包括:治理主体理论、治理客体理论、治理中心论、治理模式论、治理目标论等内容。
在财务治理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经济性),而且这种经济关系都是通过契约纽带连接起来的(契约性),要使契约有效,当出现财务契约预期的情况时要明确谁有决策权,这就是财务治理对权力(剩余控制权)配置所要解决的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所有权同财务治理的权力配置。财务治理是在既定所有权前提下安排的,所有权形式不同,财务治理中的权力配置也不相同。如在股权集中情况下,财务治理中的所有权决定控制权或者说所有权同控制权结合较紧,而在股权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所有权同控制权相分离。
二是企业内部剩余控制权的配置。财务治理对股东、经营者之间配置剩余控制权,股东拥有最终控制权,经营者分享剩余控制权。这两个方面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问题,财务治理的核心就是明确划分所有者、经营者各自的权责利界区,形成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确保财务制度的有效运行。企业财务治理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权、责、利。在这三个要素中,财权的配置是前提,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建立的基础是财权的配置。在企业的权力结构中,财权是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权力,因为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最终都会通过资金和资产的相互交换或转变加以完成并在财权上有所体现。因此,以财权配置为核心建立财务治理,可以说是抓住了企业财务治理中的“纲”。这种治理思想有如下优点:
第一,可以加强控制的广泛性和渗透性。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财权的涉及面最为广泛,大到重要投资、小到日常收支都受其影响。因此,以财权配置为中心构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治理中的控制力和控制范围,减少失控区域。
第二,可以有效地防止代理人的败德行为的发生。代理人败德行为的主要目的是谋取私人利益,这种利益集中体现在财务利益上。而以财权配置为中心建立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可以通过财权的恰当配置和约束机制的设立,堵塞资金漏洞,防止利益流失,从而有效抑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李连华,2002)。
第三,反映了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本质。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实质是有关公司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这种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是公司财务绩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从总体上看,企业财务治理是一个有关财权的合约安排。
企业财务治理的财权安排最终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治理,其一是形成特定的资本结构,其二是形成一种激励与监督机制。其中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而激励与监督机制是财务治理的制度保证。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资本结构是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基础和依据,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是资本结构的体现和反映;资本结构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财务治理效率的高低。股东和债权人如何在企业治理中发挥作用,是研究资本结构在企业财务治理中作用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结构对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财务治理的范围及效率。
资本结构揭示了企业的资金来源,同时揭示了企业的产权关系。由于财权对于产权的依赖,因此,产权制度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权的配置。最初的业主制企业是由企业主独资并亲自经营企业,体现的是财务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产权,相应地也拥有绝对的财权,形成“一元主体治理结构”。现代企业制度的出现使原始产权与法人产权分离,相应地,财权也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共同分享,形成“二元主体共同治理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产权关系开始呈现复杂化,相应地也就认为职工、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也应该分享企业财权,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财务治理要以资本结构为基础是因为资本结构所反映的产权关系决定了企业的财权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的财务治理。也就是说,资本结构选择决定企业财务治理效率是通过产权起作用的。例如,我国的国有企业因原始产权主体虚位而使法人产权的权利超过应有的限度,而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导致经营者将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部分财务监督权集于一身,致使企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就属于产权关系模糊导致的财务治理问题。其对策便是减持国有股,使资本结构多元化,也就是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明晰企业的产权关系,从而解决财务治理问题。
另外,财务治理中财权的配置并不是消极地受产权的影响,反过来它又会影响企业的筹资决策,从而影响产权的变动。也就是说,不同的财务治理模式会形成相应的筹资策略和资本结构。例如,在美英治理模式下的企业往往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德日治理模式下的企业趋向于选择负债筹资。在我国,内部人控制条件下,由于股权融资不会对经营者的控制权形成较大威胁,从而不会影响经营者的收益,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一般会选择股权融资。而在所有者控制的企业,股东为了避免控制权被稀释,并加大对经营者的压力,往往以负债代替股权筹资。从上可知,资本结构和财务治理之间体现了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当然,资本结构对财务治理的作用是这种关系中的核心。
依前所述,影响企业治理的财权安排的制度层面,便是形成一种激励与监督相融的财务治理机制。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财权配置,而财权配置的更核心问题便是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相融的财务制度或者财务机制,其中激励对经营者的行为起到发动机作用,是一种动力机制,并且直接对企业的财务决策权产生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权;约束则起到方向调节和刹车作用,是一种制衡机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营者的财务决策权。激励和监督机制两者缺一不可,通过两大机制的建立,财权配置才会得到制度保障,并使财权配置落到实处,最终使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得以建立和完善。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形成了多环节、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不一致、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委托人必须以权力与利益来激发代理人的积极性,用责任来约束代理人的行为,而代理人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应该享有相应权力与利益。建立这种权、责、利相协调的激励约束机制,便是财务治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要想达到这种权、责、利之间的内在统一,其基础是必须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合理配置财权。因此,财权配置的核心问题便是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相融的财务制度或者财务机制,同时,只有通过激励和监督机制的建设,财权配置才会得到制度保障,并使财权配置落到实处,最终使企业财务治理结构得以建立和完善。
综上所述,财务治理体系的核心是财权配置,财权配置是一个动态过程,实质上是解决财权如何在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优化配置以提高企业治理效率和效果的问题。财权配置的基础是企业资本结构治理效应的发挥,不同的资本结构具有不同的财务治理效应。在财权配置的运行过程中,必须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以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一点对国有企业尤其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信息在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不对称的,必须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治理减少信息不对称,以提高财权配置的效率和效果。
图3.2 财务治理体系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