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中国,21 世纪 10 年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创业、创造、创意、创优……,创字当头,创风浩荡。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然而当人们提到创新的时候,普遍重视的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科技创新,而很少提及技能创新人才的技能创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是与技能创新人才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数量较多,科技创新成果容易显现;二是不仅我国的技能创新人才数量很少,而且创新意识不强,技能创新从总体上还多少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大批量地培养技能创新人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技能创新畸形短腿、少数高级技能人才或“技能大师”自生自灭的现状,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亟待研究解决的大课题。

就在这个时候,葛莹玉、张新岭和李春平三位年轻学者的力著《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建构:基于人力资本形成与开发的耦合研究》(以下简称《职业能力建构》)书稿摆在了我的案头,不由得使我眼前一亮:基于人力资本形成与开发的耦合,确是开启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建构研究的崭新路径,同时也从强化技能创新的角度上将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虽然说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建构不是全方位的完全重叠,但二者之间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代中国产业技能工人的中坚主体就是新生代的农民工。

2005 年,我带领的研究团队曾重点研究过农民工进城对就业影响的课题,这一课题获批了当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出版了《城乡和谐就业理论——农民工进城对就业影响研究》的专著。我认为,农民工进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必然现象,它的发生过程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阶段。也就是说,我国在从传统自然经济的乡村一元结构到现代市场经济的城市一元结构的演化过程中,伴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必定会出现一个农民市民化的发展变迁。然而,老一代农民工即使进了城(不用说相当大的一部分最后还是要回到农村)也不能说就实现了市民化,因为虽然他们已经进了城,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还是一个农民。但现在不一样了,阅读了《职业能力建构》书稿就会明白,新生代农民工从根本上有别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的户籍虽然是农民,但他们“文化程度较高,从学校直接进入城市,无务农经验”,进入城市是“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从本质上来讲,新生代农民工从来就不是农民,当然开始也不是市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一个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农村青年人口市民化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农民市民化的发展变迁只有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上才有可能实现。然而,这个“实现”要有一个前提,即新生代农民工需要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亦即他们需要拥有产业技能工人必须具备的人力资本。否则他们就进不了城,即使进了城也无法在城里工作和生活下去。我想,说到这里,《职业能力建构》这本专著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了吧。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就业和创业问题、市民化问题、城市融合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涉及到同一个关键要素,那就是他们必须拥有人力资本和职业能力。只有当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我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时,上述问题才有可能得以破解。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的瓶颈首先就在于他们自身缺乏就业创业的必要条件,在“众创”和“互联网+”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与同龄大学生相比,由于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接受创业培训而处于劣势。而一旦新生代农民工也具备了相应的创新发展所需的态度、动机、知识和技能,他们就可以改变在职场和商场上的劣势状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迫切地期待这一代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只要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而不是增加负担,那所谓“市民化成本”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当这个市民化进程最主要的障碍克服之后,城市面临的将不再是如何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设限的问题,而是如何吸引新生代农民工人才留在城市的问题。

翻阅《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建构》书稿,全书 20 多万字,分为理论篇、实证篇和对策 3 篇 11 章。阅后深感该著有四点特色。

首先,该书体系完整。在对相关理论的系统梳理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采取结构方程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从教育培训、人力资源市场、保障措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政策分析。

其次,该书在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和测度方法上的研究有所创新。该书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特征和构成维度,重点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资本、经验资本和健康资本的形成机理,基于科学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和原则,设计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第三,该书实证研究规范。该书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形成的概念模型,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将“新生代农民工学习”作为中介变量,将“学校教育”和“社会保障”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对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检验,实证检验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形成机理。应用潜变量模型构建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测度模型,并运用偏最小二乘算法测度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水平状况,进一步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最后,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系统剖析,从工作搜寻、保留工资、就业岗位获得、就业质量等几方面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其职业能力的影响。这些研究都很有价值,为有关学者、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相关研究和制定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最后,该书的对策研究丰满。该书从我国经济转型、新型城镇化发展、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职业培训升级、创新创业需求等实际国情出发,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和职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建议。这些策略建议思路清晰、逻辑合理、论证有力,可以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

该书的作者是三位年轻的学者,他们对农民工和人力资本问题怀有热忱,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承担过两项国家级课题,在CSSCI期刊上发表过十数篇研究论文,又都是各自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骨干。尽管他们的研究是阶段性的,在一些大家的眼里可能还有些青涩,有些问题还值得讨论和进一步深化,但是作为一个时期科研的汇总,方向正确,方法科学,成果丰盈,阅之让人欣喜。欣喜之余,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我国农民工的研究和人力资本的研究做出更多贡献。

当葛莹玉、张新岭和李春平三位年轻学者把即将出版的著作书稿寄给我,让我给他们的著作写个序的时候,我欣然应允。虽说是个序,其实只是阅后的感想。权充为序。

赵永乐
2015年12月1日晨于南京扬子江畔

赵永乐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水利部人力资源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南京)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特聘专家

国家人社部CETTIC面试考官认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

河海大学文天人力资源研究院院长 XVDCaQ7qu0JMSpb+9Bz61V4uugpe31SvtCmx1sQDLPBnLz3vwWRtD1ZchB2EIK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