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由英文“stress”一词翻译而来,译成中文有应激、心理压力、心理紧张等不同的翻译。现代应激概念源于 1925 年哈佛著名生理学家Cannon的一系列关于痛苦、饥饿和情绪变化的研究。他将机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称作“内平衡”或“内稳态”。他认为,大脑能觉察到身体内部状态的不适当的变化,并且能通过种种机制来正确地加以补偿,例如面对偏离正常状态的变化,我们能够通过适当的行为来改变环境,或者通过使用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机制来改变代谢和其他身体过程,以便重新达到最佳的内部状态。如果个体不能通过有效的应对外界刺激使自身恢复到正常的内部状态,会造成组织损伤,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随后,众多研究者对应激问题展开了研究。回顾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各种应激研究,总的来说,有关应激的概念主要有三类:一是造成生理、心理功能紊乱的紧张性刺激物。这种类型的研究将应激作为自变量,关注的是各种有害性刺激物的性质和特征,一般用“应激源”来表示;二是刺激物导致的不良表现,这类研究主要将应激作为因变量或是反应变量,常用“应激反应”表示;三是着重探讨介于应激源和应激反应之间的中间(介)变量,例如许多研究者认为应激源并不是应激反应发生的决定因素,认知因素才是其决定因素,因为只有个体觉察或者认为存在威胁时才会发生应激。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个体人的格特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许多因素对应激反应都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现代应激理论一般认为,应激是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个体应对能力不足时所引发的身心紧张状态,是对应激源应答反应的综合表现。现代应激理论研究的先驱Selye认为,可以将应激划分为良性应激和不良应激两种类型:
良性应激是对个体有益的、符合个体期望、积极的应激。良性应激对于个体成长和发展具有正性的促进作用,能够唤醒有机体动用各种资源来应对身体内外环境中的挑战,例如有的人在考场、赛场上超常发挥,消防官兵在危机时刻灵机应对、成功处置灾难事故都属于良性应激。
不良应激,是有破坏性的、个体力图避免的负性应激。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加以说明,学者们所讨论的应激主要是指不良应激。不良应激会使人认知功能受限、情绪反应异常、行动动作紊乱,例如在面临紧张局面时,有的人会思维混乱、情绪失控、身体僵硬,动作失调等,都属于不良应激反应的表现,还有由于工作负荷过大导致的身心疲惫也属于这种情况。
多年来,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应激进行了研究,涉及人类学、生物学、医学、文化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不同模型的侧重点和理论观点有所不同,虽说可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但不同学说可以起到理论互补的作用,可从多个角度加深人们对应激反应机制的理解。下面,我们对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进行简要介绍。
(一)应激的反应理论模型
Selye是应激的反应理论模型的代表人物,该理论模型源于生理学和医学, Selye把应激看作是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对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反应。 Selye通过让实验动物接受各种应激源刺激——例如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 X射线、注射胰岛素以及超长时间的训练,此外他还观察了那些经历了疾病应激的人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他发现当应激反应持续时间较长时,机体会做出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这一系列的生理反应称作一般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简称GAS)。GAS由 3 个阶段组成。
第一,警戒期。 GAS的初期对应激源的反应是动员机体的资源。有机体在受到应激源的刺激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会做出一系列反应,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活动水平,促进有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也就是战斗状态。通过该阶段,机体被充分动员以对抗强烈的应激源。这种状态是积极的,但是如果长期如此,机体就会处于难以承受的状态,也就是说机体无法维持很长时间的这种强烈唤醒水平。一些个体在经历了极度强烈的应激源持续而不能缓解的作用后,甚至会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
第二,对抗期(抵抗期)。在这一阶段,机体努力地去抵抗应激源对其产生的影响。机体会动用各种手段努力使机体适应环境、恢复平衡状态、避免受到损害。在该阶段,生理唤醒水平会有些下降,但仍处于比正常要高的水平,而且机体会通过肾上腺补充释放激素。但是,尽管继续保持生理唤醒,机体仍然会表现出一些心理应激的外部特征,而且抵抗新应激源的能力可能会因为较长时间的应激反应而受到影响。 Selye称这种持续的应激反应对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为适应性疾病,如溃疡、高血压、哮喘以及免疫系统受损。
第三,衰竭期。连续高强度的应激反应造成的长期生理唤醒会给机体带来很大的损害,它会削弱免疫系统并消耗机体的能量储备,直到抵抗非常有限,这时候衰竭期就开始了。在应激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过长的情况下,机体能源耗竭,防御手段无法发挥作用,这时候机体就进入了衰竭期,这种情况下如果应激继续持续,疾病及对内部器官组织的损害就会发生,甚至导致死亡。
Selye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生理反应上,他认为引起应激的原因可以是不同的,而并非是特异性的,如生理上的出血或者是单纯的心理性因素如丧偶都有可能成为应激产生的原因。但是无论引起应激的原因是什么样的,机体的生物学反应却是固定不变的,他认为“下丘脑一脑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这一生理学控制系统在GAS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模型探讨了应激反应中生理系统的变化,将生理变量作为应激反应的客观指标,揭示了应激与免疫系统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但是该模型忽视了社会和心理在应激反应中的调节作用,个体在整个过程中仅是被动反应状态。
(二)应激的CPT理论模型
应激的CPT理论模型,又称“认知-现象学-相互作用”理论模型,英文名称为“ Cognitive-Phenomenological -Transactional”,简称CPT,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Lazarus等人提出的。应激的CPT模型是一种心理学模型,该模型强调个体的认知评价在应激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为个体对应激源的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中介变量和直接决定因素。也就是说,个体对自身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评价决定了是否会有应激发生、应激以什么形式发生、应激发生的后果。评价包括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针对应激源的评价,针对应激源的评价主要是对应激源是否对自身造成挑战、威胁和伤害进行评价;次级评价是对自身能否应对应激源进行的评价,如果通过评价个体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应对应激源、解决困境,那么就不会出现应激反应或者应激反应的强度会很低。反之,个体体验到的应激强度就会很大。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应激反应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人和环境的互相作用,而且强调了信息反馈和行为调整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总的来说,应激的CPT理论模型克服了应激的反应理论模型把个体看做完全被动反应的不足,但本理论也存在一定不足,如虽然强调了信息加工系统,但是没有涉及相关的生理指标和参数。
(三)应激的系统理论模型
随着应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许多研究者认识到应激不是简单的线性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复杂的多因素交互作用反应,由此导致了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应激的系统理论模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去分析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从而试图实现对机体内部平衡状态的控制。该理论把外部应激源看作信息输入系统的障碍,以应激为参照,当这种障碍与参照系(理想状态或适度紧张)产生矛盾(极度紧张)时,系统就会采取各种消除或减少压力源的自我调节行为来恢复机体的理想状态,这些自我调节行为称作个体的应对方式。有诸多研究者对应激的系统模型进行了研究和应用,例如Carver和Scheier将应激系统模型应用到了健康心理学之中;在医学行为科学领域, Schwartz和Seeman根据系统理论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国内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姜乾金,他提出了应激多因素作用系统的观点,将应激看作是由应激源、应激反应和其他要素所构成的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反馈调节、控制的系统。应激的系统理论模型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将生物心理社会反应模式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理心理社会一体化的系统概念,是一种多因素效应模型。系统理论模型涉及影响应激反应的各种不同系统,对应激与健康、疾病的关系都进行了探讨,对于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不足之处是在研究过程中具体的操作和验证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