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体系与方法

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导论和虞翻的背景、易学脉络介绍,其主要内容在第一、二章;第二部分阐述虞翻易学的道德形而上学,其主要内容在第三、四章;第三部分论述虞翻易学伦理思想的主要体例及其伦理方法,其主要内容在第五、六章。

开头部分提出虞翻易学的逻辑结构,该结构立体、生动地展现了其丰富的象数易学思想。虞翻易学独创性地解决了一些象辞的矛盾关系,为合适地表达伦理思想创造了条件。虞翻易学的伦理思想是通过对卦爻符号的演绎悟出整个存在的实体特性,并据此理解纷繁的人事活动和道德生活,这种理解方式虽具有浓厚的个体主观色彩,但实际也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客观内容。正是在这种领悟式的基础上,象数派学者构筑出缤纷多彩的象数体系,从主观形式上形成了对伦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史。

主体部分从太极思想开始,太极说是虞氏易学伦理思想的本体支撑,并始终贯穿在他道德本质论、道德主体领悟和修养论以及德性论和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之中。他以先验乾元德性和元气一元立论,元气动则流变大化,其结果是以卦气为基础的卦变所符现的世界之变化,归向于动极而静的“既济”。虞氏易学又以月体纳甲说为根据,其太极律动是由天地日月所象征。通过纳甲一说,虞翻形象地揭橥了太极意义。在此基础上虞翻进而讨论卦变和易象。本书通过分析虞氏学易学对于道德秩序来自自然规律的重要思想,结合虞氏易学对道、德、义、利等重要伦理范畴的表述,说明其道德本质论的实质。卦变的“时”的观念和传统易学言“时”相比,更加强调人伦关系的应时而动,比如“之正”,变不正为正,是为了趋向相对静止的和谐状态,若是要突破整体困境,则可以变正为不正。前者“正”充满道德色彩,后者“不正”是为了凸显运动契机,最终目的还是“成既济定”的人文理想。可见虞氏易学在和同时代易学家的伦理思想比较时,更能表现出一种境遇伦理的色彩,更具辩证法的魅力。卦变内部各爻的运动实则蕴含着人伦关系的“自修补”过程,所谓往来升降,上下流变,体现出来的是既有规范伦理的秩序感,又有心性领悟的灵动。一爻直至一卦的变动,是在合理的“度”中进行,超越这个度,也就不再具有体系的完备,也就是悖天悖人而行,其最终结果终将败亡;在此度之中,一时一事的“不正”往往并不具有恶的评价,其目的善合理涵括了手段的尺度,因此这种行为常常显现“吉”辞。还有一种情况,不顾大局的手段善,一味求正,可能会有“吝”的结果,这表现在一爻求正,会导致体系局部的僵化从而影响整个体系的流变,尽管如此,由于手段善具有自身价值,所以有些卦表明的是“贞正”而“无咎”。六十四卦在卦变体系中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处理并不相同,但最终有一个终极评价法则,即“成既济定”的人文理想。卦爻的变化、人的行为的变化始终要归向这个“同归路”,它是理想中的现实,同时又是现实中的理想。通过对卦变内部结构的分析,揭示旁通、消息、反对以及月体纳甲之间微妙的关系,可以看出虞氏易学重视人的理性的同时也注重人的灵性。旁通对卦变的揭示,体现了月体纳甲、消息、卦变各自独有的意义;这种意义在整体的系统中,又表现出自相结合而产生了新的关系,这种关系就体现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德生活之中。易象在“气—象—理”的思想构成中着重从静态成象符示理的内涵。逸象的衍扩是象数易学发展的必然逻辑。逸象的发展,是以明经言理为目的,同时又是自有体例的扩张和终结。逸象源自《说卦》的传统易象,是自创性观象法则在卦象运用中与事物的对应性联系;这种“象”,既是人们对其生活的自观,也是自鉴,同时也蕴含着对未来事件发生的预见,比如虞氏易学的“半象”,它很灵活,可以变出不同的卦象,如何变,在于人们如何去做。“前既济象”是就卦象在“成既济定”之前的一个对于卦爻的成象的理论概括。它重在各种易例在卦的分析中因方法和手段的不一所呈现的不同卦象。它是在太极分阴分阳而动的基础上,从静态的角度对卦爻进行具体的审视而得来的。“前既济象”的理论终点是“成既济定”。“成既济定”只是一个“迭用柔刚”的终极理想,它指向人文伦理。一方面,“成既济定”是一个理论预设,而且是虞翻整个易学体系的最终结论;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文境遇之中,所以,“成既济定”又不是终极的,毋宁说它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诚如六十四卦以未济卦作结而非既济卦为终,讲的就是这个生生不息、无限变化的道理。在这个意义上,象数易学又和义理易学在伦理意蕴上结合起来。

本书基于象数易学伦理思想在两汉三国的发展,揭示出象数易学的一个本质特征:从形而上学上看,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都在构筑或者试图构筑一个宇宙图式,都在用各自的方式阐明儒家道统。义理易学抛开象数直指人心,象数易学寓德性于世界图式,两者学理思路不一而实质相同。虞翻易学使《周易》象辞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这有利于指导人伦生活;道德理性在一系列独创易例的演变上变得更加鲜活,从荀爽到虞翻,便是遵循了这一学理路径的方向。但凡事有两面,正如未济卦对于生生不息的矛盾规律的揭示,虞翻的创造也孕育了象数烦琐极致化的到来,于是王弼扫象的另一个学术运动圆圈开始了。虞翻易学的创造给象数易学伦理方法带来了影响,在与孟喜、京房、《易纬》、荀爽的比较中,虞氏易学展现出两汉象数易学伦理方法的共同特征和相异之处。同时,虞氏易学过于依赖“以象释辞”的方法,这个方法在体系内呈现出一定的内在矛盾,该矛盾对于当代虞氏易学及其伦理思想和方法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的思路即在分析易学史料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相关学科理论,以虞翻易学伦理思想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易学解释学的传统方法,探讨虞翻的象数易学的传统、研究方法、伦理意蕴和虞氏易学研究新的动态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易学思维所带来的伦理实践模式。具体来说,其重点是形而上学方面,即提炼虞翻的太极思想,同时结合西方哲学理论阐释太极运动及其符现形式。另外,在伦理方法与象数手段的处理方面,重点挖掘虞氏易学本有的象数伦理方法,注意到象数手段往往大于伦理方法,如果不立足于虞氏易注,可能导致作者以己意加于古人。在卦变、旁通、易象的伦理意蕴部分,宜立足于虞氏易学的全局构思,对任何一个易例的阐述都有大局观念,同时要深入到卦变、旁通、易象之间的逻辑联系、卦变的自身法则和卦变释辞的关系之中,将虞氏易注文辞与符号演变结合起来阐述其伦理思想和表达方式。

基于此,本书应该有历史比较的视角,比如就爻位卦变来说,可以将虞翻和《易传》爻变、京房爻变以及与虞翻同时代的荀爽“乾坤上下升降”说做出比较,其中重点应落实在与荀爽的比较上,以期求得爻位卦变的历史规律和认识特征。在此基础上,相互比较该易例所能够带给易学家阐述易学思想以及其伦理思想的功能和意义。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尽管历史是自然发生发展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在本质上是有逻辑规律的。本文将从历史文本的角度对具体细节作出某些穷尽性分析,找出这些线性序列上的逻辑秩序,比如分析传统易例和文辞紧密结合而达成其伦理论述的目的,并对其作出总体性的系统的把握。运用归纳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归纳和分析两者是相互倚立,相得益彰的。比如就象数手段内部结构的纳甲而言,必须对魏伯阳的月体说作出精要归纳,对虞翻的继承和再创造易例作出分析,两相结合得出结论;再如虞翻对某些卦的注解中运用到纳甲,在文辞的分析中先要对纳甲作出整体性的说明。这是分析中有归纳。然而归纳中又有分析,比如对月体说方位和先天八卦方位的不同须作出比较分析,基于此分析才能归纳判断诸如“时”“位”以及其他易例的整体风貌和基本特征。

本书还应该坚持训诂语言学和象数、义理学分析并重的方法:卦辞和卦画是有某种联系的。义从辞上求,然而有很多时候“义”必须抛开“辞”或者通过“辞”的隐含、卦爻的运动来得到揭示。这不仅要从义理易学获取方法,还应从其他象数易学家汲取经验。同时,可以借用某些西方哲学思想如卡希尔符号学、海德格尔哲学、解释学等理论充实对于象辞、符号和思想、符号和意识之间关系的理论构架。

本书的虞翻易注均来自清人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除行文需分辨处,后文不特别注明。 MMm8euFe6DOKhuE/kL13ubQm+BqzAEl3ApwfGonqxmnR507Z6lziwkYSwCZ+g1d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