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乾坤易门

“乾坤”是易道的门户,“乾”有实而无形,“坤”有质而成物。两者各有其作用而又以乾为无极而太极的灵机一动,即为宇宙创化的动力因。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其为“乾元”,“元”就是始基。“圣人之扶乾,而改造坤质以顺承乾,其德盛矣乎!” 虞翻注《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说:“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这是较为简单的宇宙生成论,太极也就是天地。《系辞·下》说:“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虞翻注曰:“一谓乾元。万物之动,各资天一阳气以生,故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从字面上看,“天一阳气”是一种宇宙生成论,是物质性的再生过程,并且乾元主阳,是一个动态的情状,但是乾元之动的原因是“一”,万物运动是根据“天一阳气”而“生”,亦可以理解为“乾元”,也就是“天一阳气”具有了所赖以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于是天下的运动都“贞”夫这个“一”者了。“贞”在《周易》中的经常性解释即是“正”,天下的运动有一个标准,不是随意乱动,而是被“一”所“正”。

理解这一点十分关键。虞翻对于世界本体的视域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作为本体的“一”可以是运动生成,也可以当作根据来理解,而不同的语境采用了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在某种意义上,“一”“乾元”“天一阳气”“贞夫一者”都是指太极。如虞翻注解乾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时说:“谓阳息至三,二变成离。离为日,坤为夕。”乾阳息长到三位,从爻性来看,是阳爻代表的阳气无疑,但是阳爻能息长,是以坤的阴爻和阴位为背景的,乾阳运动的“实”和作为背景的坤之“虚”共同构成了太极,这就是“乾元”的意义。“乾”是作为阳爻和阳气而言,此“乾”的“元”因背景而具有结构,这种虚实相生、有无相倚、动静相宜的统一性,即“原始性”和“源始性”,就是“元”。前者强调依据,后者强调变化,而运动本身和依据什么运动的结合便是太极。虞翻在《乾·文言》篇中几处注解亦强调了这层意思,例如注“则各从其类也”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触类而长,故各从其类”。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万物各有变化发展的规律;二是此规律是由“道”或者“乾道”所“正”,因而才有万物的不同属性(性)和运动轨迹(命);三是万物相互影响,其现实生成运动又诠显了道的存在。“触”其类而“长”,如果涉及意识的相互影响,“类”的不同而相反相从,则会隐含价值意识和道德意识,这一点后文有述。因而作为内在的“原始性”和“源始性”相互开放、相互统一的太极或者说太极之道便具备了先验道德的特征。

而李道平所疏“天一即大乙”,引《乾凿度》郑玄注太一为北辰,是把太一或太极看作是物质性的存在,像北极星一样,“以其居中不动,故云正也”,这是用北极星的位置和状态解释“正”;又说“坤元即乾元,故万物皆资天一阳气以生也。三百八十四爻,皆以乾元消息” ,这里虽然提到乾元,但是对于太极结构的乾坤二元归并为乾元一体流动的动态来看,太极对于运动的根据性有待进一步发掘。总而言之,太极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气或者是气的运动,抑或运动彰显本体之说。

在《周易集解》虞翻注解的 1347 节文字条目中,有大量表达太极的思想,其阴阳刚柔、动静趋时、中正感应的内容通过自己继承和发明的易例(即易学方法和体例)适当地展现出来。有不少易例对于理解虞氏易太极观很有帮助,这些易例散见于各个章节中,需要对它们作出爬梳和整理,要言不出对于乾坤二卦的注释。例如,虞翻注《乾·文言》“乾元者,始而亨者也”说:“乾始开通,以阳通阴,故始通。”又注“与鬼神合其吉凶”时说:“谓乾神合吉,坤鬼合凶,以乾之坤,故与鬼神合其吉凶。”又注“子曰君子进德修业”说:“乾为德,坤为业,以乾通坤,谓为进德修业。”以上注《乾·文言》的有关条目,说明虞翻在表达太极思想时有如下特点:其一,太极结构是阴阳乾坤,乾坤作为易的门户,是相互开放和统一的。其二,太极可以看作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运动过程,其先发性的主导力量是乾元或者说是天一阳气,“阳通阴”“乾之坤”“乾通坤”都在表达这个意思。其三,乾元的内在统一性是万物变化的根据。乾元作为根据义和乾元作为变化义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这一点,在后文对“几”“时”“神”等道德意识的诠释中将会作出进一步揭示。

坤卦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周易集解》干宝注曰:“阴气之始,妇德之常,故称元。与乾合德,故称亨。” 干宝用起源和开始解释“元”,同时又说坤阴与乾德相配才能亨通,说明了乾元并不是独立起作用。虞翻说:“谓阴极阳生,乾流坤形,坤含光大,凝乾之元,终于坤亥,出乾初子,品物咸亨,故元亨也。”这一节文字不仅说明了乾坤阴阳之间的关系,而且把干支、八卦、五行整合起来,诠释了坤卦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彰显了如前述乾元的独特性。可以说在这一条注释上,对于乾坤涵摄太极本体而言,虞翻要优于干宝。

坤卦《彖传》“东北丧朋,乃终有庆”,虞翻注曰:“阳丧灭坤,坤终复生,谓月三日震象出庚,故乃终有庆。此指说易道阴阳消息之大要也。谓阳月三日,变而成震,出庚。至月八日成兑,见丁。庚西丁南,故西南得朋。谓二阳为朋,故兑君子以朋友讲习。《文言》曰:敬义立而德不孤。《彖》曰:乃与类行。二十九日,消乙入坤,灭藏于癸,乙东癸北,故东北丧朋。谓之以坤灭乾,坤为丧故也。”这一节文字历来被看作虞氏易学月体纳甲理论的重要论述,实则是虞翻对差不多同时期的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月体纳甲学说的继承。虞翻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指出阴阳乾坤的关系,运用月亮在一月之间成相的变化,配以八卦干支来说明乾坤运动,继而进一步诠显太极的结构和意义。太极结构在乾坤运动上得以形象化地确立,时空消隐在月相变化的运动中,给人以领悟的契机。大致说来,在月体纳甲的框架中,乾坤运动呈现两点特征:第一,乾坤相倚而生,乾阳是在坤体中生灭的,坤阴到了极致则必有一阳复生,这就是“阳丧灭坤,坤终复生”,至于“三日震象出庚”是指每月初三新月形象同于震卦,“出庚”则是震卦配纳庚金。纳甲应该有较长的历史,但成系统的见于西汉京房易学,特别是他的“八宫卦”体系和后人据京房易发展的“纳甲筮法”,“京氏纳甲、纳支、五行、爻辰、八卦六位等说一目了然,考其源头,皆出于八宫卦……后来形成的火珠林及纳甲筮法,则是从京房诸说中演变出来的。” 虞翻对京房有所取用,在这里“乃终有庆”是指乾阳复生,虞翻是站在阳的立场上来看阴阳相生的。第二,乾坤相推而动,“得朋”“失朋”之说,是指月相渐满的过程,通过纳甲卦爻符显出来,八卦由震而兑,纳甲由庚而丁。兑卦已经有了两个阳爻,相比于震卦的一爻复始,多出一“朋”。《文言》和《彖》的意思也是如此,只不过用了一些德性化的词语。“以坤灭乾”接续“阳丧灭坤”,显示了阴阳相推运动的过程,而世界人生的要旨大义,均在由乾坤涵摄的太极运动之中,这便是虞翻所谓“易道阴阳消息之大要”。

据此,虞翻批评了前辈学者马融和荀爽:“马君云:孟秋之月,阴气始著,而坤之位,同类相得,故西南得朋。孟春之月,阳气始著,阴始从阳,失其党类,故东北丧朋。失之甚矣。而荀君以为阴起于午,至申三阴,得坤一体,故曰西南得朋。阳起于子,至寅三阳,丧坤一体,故曰东北丧朋。就如荀说,从午至申,得坤一体,故曰西南得朋。阳起于子,至寅三阳,丧坤一体,故曰东北丧朋,就如荀说,从午至申,经当言南西得朋;子至寅,当言北东丧朋。以乾变坤,而言丧朋,经以乾卦为丧耶?此何异于马也。”马融依据方位来谈时间,荀爽则依据地支五行来解释,二人都依后天八卦这个基础展开论说,尽管有理论的差别,但是马、荀二人实在也没有脱离乾坤关系和运动,只不过月体纳甲更能凸显太极结构,也更能形象地展示天地大道。

虞翻注坤卦《彖传》“安贞之吉”说:“坤道至静,故安;复初得正,故贞吉。”又注“应地无疆”时说:“震为应。阳正于初,以承坤阴;地道应,故应地无疆。”又注坤卦《象传》“君子以厚德载物”说:“势,力也。君子谓乾阳,为德动。在坤下,君子之德车。故厚德载物。老子曰:胜人者有力也。”这几节文字主要表述坤道的特征和乾坤关系,虞翻在注乾坤时,把二者看为太极结构的一体,同时又能注意二者的分殊,把乾阳的复初运动置于坤体之中,静安之坤体又与乾阳运动相应,这里特别是对于《象传》的解释直接赋予了乾阳运动道德德性,既是虞翻崇阳态度的展现,又是对于乾阳运动道德化的重要表述。

坤卦注解中,把乾阳运动赋予德性解释的还有《文言》诸条目。“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虞翻曰:“谓初。乾为积善,以坤牝。阳灭出复,震为余庆,谓东北丧朋,乃终有庆也。”乾为积善,是在坤体中强调一阳复初,震出而有余庆。这是在乾性基础上对于善的先验化和形式化。也是善之本和善之体的高度形式统一,善本体落实在百姓日用上,也就形成了道德生活的知、用、行三个方面。注解“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虞翻曰:“坤积不善,以臣弑君,以乾通坤,极姤生巽,为余殃也。”坤积不善是相对于乾阳的德性化诠解而言,是一种崇阳的表现。乾通坤,在卦爻形式上有两种理解,一是以坤为体,为背景,乾阳通于坤阴,则多为善辞;一是以乾为本,坤阴乘之,则阴胜为灾。所谓极姤生巽,为余殃,是指乾阳发展到极致则为阴,必然会有灾殃。这是一种自古有之的物极必反的思想,同时也有阴阳互相变化、互相倚靠、互相推动的阴阳运动观。只不过,虞翻给予乾阳以积极的道德善的评价。李鼎祚说:“圣人设教,理贵随宜,故夫子先论人事,则不语怪力乱神,绝四毋必。今于易象,阐扬天道,故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者:以明阳生阴杀,天道必然。理国修身,积善为本。故于坤爻初六,阴始生时,著此微言,永为深诫。欲使防萌杜渐,灾害不生,开国承家,君臣同德者也。故《系辞》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是其义也。” 李氏的解说固然不会脱离儒家基本道德价值观,但也能根据卦爻象数,对于天道必然的善性进行阐发,比较二者,虞注更为简切。清代学者张惠言在此处注云:“谓乾息坤至夬没尽,阴生于巽,成姤十五日,月盈甲,是为乾象。十六日生魄,以平旦没于辛,是巽象也,魄生于下故象巽之一阴。” 整节文字不著善与不善一字,纯是以月体纳甲为其说。其大意是,乾卦是由震卦一阳复初,渐渐息长而为兑卦,为乾卦。所谓夬卦,是用六十四卦之夬卦比拟快要息长到乾卦的样态,然后一阴生,成姤卦。阴历十五日是乾甲盈满之象,同时也是姤卦开始之时,姤卦是对巽卦的比拟,说明乾甲极胜便是月相下面生魄(月光有损)之时,庚辛甲乙只是月相变化所配天干。同时也指示方位,“十六日生魄,以平旦没于辛,是巽象也”,就是说阴历十六日,圆月开始从月相下面亏损,在黎明的时候可以看到西边的这个月相,用卦模拟就是巽卦。张惠言是虞翻易学的研究大家,张氏的这一节注文不仅仅涵盖了虞翻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他抓住了虞翻易学象数的根本,运用月体纳甲的理论可以让我们联系到先验道德(一阳复初),在灵性把握和领悟方法上进行了突破。

虞翻注“天地闭,贤人隐”曰:“谓四。泰反成否,乾称贤人。隐藏坤中,以俭德避难,不荣以禄,故贤人隐矣。”这里是《文言》对于坤卦的大写意的描写,虞翻认为是四爻以上为伏卦乾卦,是泰卦的综卦否卦,阴阳相离,了无生气。否卦的上卦可以看作是隐藏的乾卦,在坤体之中,唯有进德修业,以俭德持守远离灾祸,不以富贵为荣,这便是贤人的象征。这里乾卦直接用到代表道德德性的贤人来形容,已经不再拘于简单地用乾坤运动来解释太极的先验德性。比较上一节张惠言的注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张没有讲善恶,也没有直接用卦爻模拟太极运动,而是采用更为直观更有灵悟性的月体纳甲来符示太极,可谓一言胜万言。而虞翻在这里的注解把《文言》的道德生活和人生理想中的标杆“贤人”放置在一个卦变和飞伏的卦爻体系中,使得贤人在乾卦的象数运动中获得了体系上的话语依据,这也是一个较有说服力的易例。又注“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曰:“谓五。坤息体观,地色黄,坤为理。以乾通坤,故称通理。五正阳位,故曰正位。艮为居,体谓四支也。艮为两肱,巽为两股。故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黄中通理”是据五爻而言,君子守持中正,正是五爻的特点,坤卦消息而至五位成观卦,乾阳据五位而正,以阳承阴,乾坤相通,坤为理,故正位居体,艮巽为观卦互体。这里除了前述阴阳关系,提到了阴阳相承的问题,亦即虞翻的重要体例“爻变之正说”,“应当说,从已成象意义上论及爻之当位的传统当位说,主要表现为一种静态,而虞氏从未成象意义上论及爻之当位,则主要表现为一种动态” 。刘玉建看到了“之正”的动态过程,比较虞翻以前当位说,之正说显现了太极阴阳变化的过程,通过卦爻变化即虞翻创立的卦变说,很好地将符号和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当位说比较静态化地阐发了阴阳当位的思想,即阳爻居奇数爻位而阴爻居偶数爻位,但虞翻所立之正说则是结合了静态和动态,以动态为主,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当位说。一般来讲,当位说只是简单地赋予爻性和爻位相符合的德性标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由于爻性需要符合爻位,从爻的变化运动上可以得出“中正”的伦理诉求来。一爻当位,只是注重该爻的性质,是细节性的,爻和卦的关系并无全然的揭示;六爻当位,也就是虞翻所谓“成既济定”,但是传统当位说也没有关于成既济的一整套理论表述,因此在卦爻变化涵摄的伦理意蕴上颇有缺失。虞翻的“之正”和“成既济”的论说恰好弥补了过去当位说的某些不足,很好地体现了《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乐天知命故不忧”的哲理。又注“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虞翻曰:“阳称美,在五中四支。谓股肱。”李道平疏解:“乾美利,故阳称美。观五九居阳位,故曰美在其中。四支谓股肱,释已见上。畅于四支,即居体是也。” 虞氏一贯地将乾阳做美德化诠释,五爻乾阳占据而有功誉,因而有美利之说,这实际上还是之正说,即五爻乾阳变居坤阴,五位由阴转阳,当然美在其中。所谓四支股肱之说,是说五爻不仅居于正位,还占据四爻以上的坤阴上体之中,起到了精神引领的作用。这就是居体畅四支,说到底还是阴阳相通,阳主导阴而形成了美好有利的局面。

作为《易》之门户的乾坤二卦,凝聚着太极运动的微妙契机,乾坤的德性化解释便是太极的德性化发展,正如牟宗三指出:“《易经》不是朝自然目的论的方面发展,是朝道德目的论方面发展。理学家讲《易经》是往上提,往高层次上讲,不是落在造化之妙的气化的层次上讲。” 牟先生所谓“往上提”“往高层次上讲”,不停留在物质性的气化的层次,可以理解为站在先验道德的立场上看待《易经》。而对于乾坤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对于易学本体即太极的领悟,这种“超越的真理”需要启蒙式的领会,也需要用到诸如逻辑界定、下定义等形式逻辑的方法。诸方法的一以贯之其目的在于某种哲学范畴的构建,又由于概念在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创造和使用基础概念、借用西方逻辑学创造性地转换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西方的终极关怀在《易经》中变成诸如对于具有神秘意义的概念或者范畴的领悟,比如“几”“神”“时”等等。

这些关键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先验道德意识,或者说是一种人与宇宙相联系的“通道”。这个通道用乾坤话语来说即成为两个太极运动的原则:“乾健”代表的是创生原则,“坤顺”代表的是终成原则。“乾者健也。健是德,不是气,这个健是精神的,不是健康的健。乾代表健德,坤也是一德,坤者顺也。乾坤以德言,这表示乾坤代表一个原则。原则是理,只有德才可以转进至原则。” 可以说,牟先生很好地继承了虞翻对于乾、坤二卦的精义。为了更好地表述乾坤意义,牟先生引用《诗经》和《中庸》的“于穆不已”和“纯亦不已”来加深对于乾坤的理解,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揭示了道德精神和道德修养,同时为丰富的中国“性命”学说提示了重要线索。 dpDCtjc747asIAaSzg/MGRGSkoLKj1GgsYg3ysd3OowojylDCBMaRkzhvrKZGtK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