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伯夷叔齐

何高晖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国九世国君子朝的长子和三子。长兄伯夷,名允字公信;三弟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叔齐是二人的谥号。他们以“求仁政和行有道”为人生追求,抱节守志至死不渝,绝食成仁首阳山上。他们以高德成仁被孔子举为圣贤,他们的合传《伯夷列传》在司马迁《史记》中冠列传之首。让我们身处夷齐故里,再次触碰先贤遗志,睹物聆音,追忆先贤德行。

睿智高节的墨胎血脉

4000 多年前,黄河泛滥,水患连连,治水成为部落首领第一要务。舜时期鲧治水失败后,舜命令禹继续治理洪水。时人传说炎帝神农的后裔墨如见多识广,在大禹离家治水之前,女嬉延请墨如老先生教导禹。墨如教禹说:“你当学治国之道,仁是君王之宝,施政当从仁;礼是国之体制,无礼不能从仁;民是国之根本,治国兴邦要合民意。”墨如教禹三年,他的建议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后来拜他为师,因感念墨胎氏,想把帝位让给墨胎氏,墨胎氏坚辞不受。禹的儿子启继位后,派墨胎氏到玄水之滨做了部落首领。在玄水之滨,墨胎氏带领大家扩充疆土,垦荒种田,部落渐渐强大,商时墨胎氏受封为君,建立了孤竹国。墨如、墨胎氏便是伯夷、叔齐二贤的先人。

六音清奇的自然熏陶

孤竹国南有六音山,六音山由城子山、牛耳山和书院山组成。相传,阴雨连绵的季节,在六音山里发出某种声音,能听到六种不同的回音,因曰“六音山”。书院山位于城子山和牛耳山之间,是六音山之主体部分,山势平缓,树木葱茏,花草繁茂,林壑优美。山上祥云缭绕,山泉汩汩,环境清雅。深吸一口山间的清气,饮一口清洌的山泉,令人有种成仙得道的感觉,实为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孤竹国九世君子朝为让孩子们修身养德,便把这里选作了孩子们的读书学习的地方。伯夷、叔齐就是在这里度过了积仁洁行,仁义修身的少年时代。那时候,六音山中二人读书诵词,谈诗论道,漫山回声,德行天地可鉴。学生时代的他们已是远近闻名的美德少年,他们乐善好施,仁义礼让,为众人学习的榜样。知识积累和环境熏陶蕴育了圣贤远见卓识和高洁风骨。

至今登上书院山,半山腰处仍遗留石碾一具,水井一眼,山泉一处。后世称水井为夷齐井,山泉为洗砚池,此处平台为夷齐读书处。乾隆年间立石碑一座,山石之上有“夷齐读书处”五个摩崖石刻大字。读书处四周石壁矗立,风清气爽,泉水清洌甘甜,井中醴泉流动,波纹清晰。岭上松涛阵阵似先人书声琅琅,旷谷余音。

相去让国的盖世气节

伯夷,性情温和敦厚。叔齐,性情聪颖机智。兄弟二人均以贤德闻名于世,受人尊敬。墨胎初看中了叔齐的聪慧,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他的事业。而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孤竹国君死后,清廉自守的伯夷说:“应该尊重父亲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坐。”众人按照墨胎初遗愿又推举叔齐做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叔齐拒绝即位。兄弟二人推让再三,争执不下。为了让对方安心即位,兄弟二人不谋而合地选择让国出走,都逃到孤竹国外过起了流亡的生活。众人拥立的贤主让国而去,人们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放下国君之位的兄弟二人从此流亡四方,居无定所。“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这种常人难能之举着实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堪称佳话。

扣马谏伐的无敌勇气

伯夷、叔齐出走后,在流亡生活中不期而遇。听闻商纣暴戾,昏庸无道,遂隐居渤海之滨。后来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也日渐繁荣,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百姓安居乐业,生活井然有序,发展很迅速。于是他们相约到周国去,兄弟二人历尽千辛万苦,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奔赴周国。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见了周武王伐纣的大军袭来。原来这时周文王已经死去,武王即位,周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高官厚禄。兄弟二人心照不宣: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如今这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取代商纣的残暴统治。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但是周武王大军东行伐纣阵势逼人,见此情景,二人挡在大军阵前,伯夷不顾生死拦住武王的马头犯颜直谏:“你的父亲死了,不好好地让他入土为安,却要兴兵打仗,这能说是孝子的行为吗?另外,你作为臣子,现在要去弑杀天下的共主,这能说是仁者的行为吗?”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非常生气,下令手下人杀掉这两个不速之客。这时,武王身边的统军大臣姜尚急忙劝阻说:“大王息怒,这兄弟二人虽说话不中听,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也是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不要杀害他们,就随他去吧!”于是命人把他俩扶走了。伯夷、叔齐以垂暮之年不远数千里投向西周,目的是为了“求仁政和行有道”,他们望着绝尘而去的武王大军伤心不已,心灰意冷,感叹道:“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于是离开周地,徒步到首阳山上隐居起来。

在自给自足的年代人民最害怕的有两件事。一是天灾,二是人祸(战争)。战争一起,无数家园将遭损毁破坏,无辜人民将要流血送命,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所以,战争一直是贤德之士、仁德之君要竭力避免的。故而,武王伐纣,在时贤伯夷、叔齐的眼中,不是除暴安良义举,实是不仁的暴力革命。为一方百姓二贤人不惜以身犯险阻止暴行,推行仁政,不得不承认当时伯夷、叔齐这一先进的仁政思想是世界非暴力抗争的先驱,他们是最早提出“不能以武力夺取天下神器”的人,闪烁着尊重生命的人性光辉,比当今世界的尊重人权思想早了 3000 年。

耻食周粟的高洁风骨

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血流飘杵,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这时是公元前 1046 年。伯夷、叔齐觉得武王以暴易暴、仁德不足,认为这种做法太可耻了,如果在周的势力下吃周的粮食苟活下去,也是一种耻辱。于是在隐居的首阳山,采薇(一种野生植物)而食,艰难度日。

一日,周武王派人请他们下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不耻武王以暴易暴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不食周朝的米,可是如今天下归周,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想绝食成仁,抱节守志,就连野菜也不吃了。他们仰天长叹,慷慨悲歌:“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双双饿死在首阳山脚下。兄弟二人以死诠释“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的追求,终不辱其身舍生取义。

举世闻名的东方德源

伯夷、叔齐兄弟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是极其可贵的。因此有关伯夷、叔齐的美德,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传颂,对于我国谦恭揖让的民族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在《论语》中曾先后多次赞扬伯夷、叔齐。“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怨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他们的思想行为被孔子崇尚。如果孔子儒家思想是东方世界的道德源泉,那么伯夷、叔齐的思想,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德源。 SEEbjIh9+Gz7yEtD3h+dpF+Lg/BQjaY5VR7FwgBRpRvGSaYRtEK/OpuURSzAy61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