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现代化进程与政治发展

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过程看,中国现代化进程可以归纳为“四个现代化”—“三大任务”—“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完成“脱贫攻坚”—“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历史行程,显现了 20 世纪中叶到 21 世纪中叶中国政治发展的演进主路。

(一)“四个现代化”阶段

自 1954 年 9 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提“四个现代化”概念后,四个现代化就成为贯穿中国政治发展的一条主线。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后,“振兴中华、实现四化”成为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主旋律,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凝结了全国人民的发展热望。1978 年 11 月 12 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谈到:“四个现代化,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1979 年 12 月 6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对“四个现代化”有一个政治发展视角的阐发:

四个现代化这个目标是毛主席、周总理在世时确定的。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

这里,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含义,“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更是全局性、政治性的。1980 年 1 月 16 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强调,“四个现代化”必须在 20 世纪 80 年代“做出决定性成绩”:

我们要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从今年元旦起,只有二十年,就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如果四个现代化不在八十年代做出决定性的成绩,那它就等于遭到了挫折。所以,对于我们的建设事业说来,八十年代是很重要的,是决定性的。

这个“做出决定性的成绩”,也是站在总的政治高度,来分析“四个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进程的。1979 年 9 月 29 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强调“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最终都取决于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取决于生产的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全国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以至个人,他们工作的评价和应得的荣誉,都要以对现代化建设直接间接所作的贡献如何,作为衡量的标准。

这里提出包括评价标准、贡献、荣誉的评定等一切在内,都要以能否有利于推动“四个现代化”来衡量,因为“四个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决定着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这一历史阶段,已真正形成了以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工作重心的战略大局。

(二)“三大任务”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三大任务”是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的主题词。1980 年 1月 16 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提出:“八十年代要做的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全世界都估计到,八十年代是个危险的年代。反对霸权主义这个任务,每天都摆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

第二件事,是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我们要力争八十年代达到这个目标。

第三件事,要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

邓小平强调:“三件事的核心是现代化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 邓小平之所以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个危险的年代,反对霸权主义这个任务,每天都摆在我们的议事日程上”,是因为此前刚刚结束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 年 2 月 17 日—3 月 16 日,国际社会也称“中越战争”),20 世纪 80 年代两国军事对抗继续,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相继爆发边界冲突,时间持续 10 年,即整个 80年代中越一直处于边界冲突状态。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越关系逐步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而更早在 1969 年 3 月中苏爆发珍宝岛冲突,进入 70 年代后中苏持续处于敌对状态。1982 年 9 月 1 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进一步阐释 80 年代“三大任务”:

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核心是经济建设,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可以看到,这一阶段“四个现代化”概念,已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概念演进。“三大任务”的主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维和视野,已投射到对整个国际环境的考量。

(三)“小康社会”阶段

“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一个覆盖约 20 多年时段的政治发展标签。最早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邓小平在规划中国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后来“小康社会”内涵不断丰富扩展,经历了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三个阶段。

(1)20 世纪 90 年代:“建设小康社会”阶段。1990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18547.9 亿元,提前达到温饱水平。1991 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 12 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 16 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形成了“小康水平”的 16 项标准。 1995 年,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的目标。1997 年,提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的目标。200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800美元,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9404 亿元,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2)21 世纪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0 年 6 月 9 日,江泽民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首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我们要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

其后,2000 年 10 月,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概念:“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党的全会上开始出现。2002 年 1 月 14 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文件起草组会议上指出:“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以阐述,对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较于已经实现的“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为丰富。当初邓小平提出小康的概念,主要是为了纠正过去我们在建设现代化问题上的急于求成的倾向。他所提的“小康”,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社会,但根据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还是从经济方面着手,解决生存温饱问题。邓小平曾把“小康社会”描绘为“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 。这种“小康”是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特征的。

江泽民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其目标不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要求,还包含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等方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状态。

鉴于“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02 年 11 月,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总的要求是“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并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3000 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 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8000 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 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0 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 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20%。八是大学入学率 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 2.8 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 95%以上。

(3)20 世纪 10 年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强调要“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三年后也就是 2010 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如前述,2011 年 2 月 14 日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 年日本名义GDP为 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 4044 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实体,但这只是个“总量概念”,并不反映人均GDP的实际状况。1968 年,日本GDP超过 1000 亿美元,超越西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时日本人均GDP超过1000 美元,人均GDP排在世界第 20 位。2008 年日本人均GDP达 42480 美元。2010 年 8 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人均GDP为 3800美元,在全球排名 105 位。在旧的发展模式下,我们走的基本是工业化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一种拼资源、拼人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不仅透支环境和资源,也透支中国的人力资本和权益资本,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靠科技和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还相当远,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型。正基于此,2015 年 10 月,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阶段

2021 年 7 月 1 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提出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的征程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牢记“九个必须”,是面向 2035“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在 21 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必须遵循的总的原则。以此为标志,中国现代化迈入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的征程。

2022 年 10 月 16 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同时,进一步强调了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Z7Ts94fRtDfowuZkZAHwioj2f41eRq3gmiDeXxZg1OPAKw22yz0j8RFSyb7uYJ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