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从“一五”到“十四五”,目标就是“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呈现了内容不断完善、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两个十五年”的历史过程。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擘画,有七个最为重要的历史节点:

(一)20世纪50年代:“四个现代化”

1954 年 9 月 15 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1954 年 9 月 23 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四个现代化”概念,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重要节点。1956 年 9 月 26 日,中共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四个现代化”写进总纲:“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1953 年 1 月 1 日起,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有计划地实施现代化建设。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针是大家已经知道的,这就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关于这一点,1979 年 9 月 29 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谈到:“党的八大正确地肯定我国‘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在中国现代化的思路和指导方针上,以 1956 年 4 月 25 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论十大关系》讲话为标志。1956 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成效的形势下,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转移。1956 年 2 月后,毛泽东用两个多月时间调研,听取了 34 个部委的汇报,形成了对国家建设一些基本问题的认知。

之所以把《论十大关系》视为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和指导方针,是基于:第一,《论十大关系》探讨的“十大关系”,都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核心目标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国家。《论十大关系》通篇强调“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因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论十大关系》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道路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同时强调学习一切好的东西:“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这是一种现代化建设所必须具备的开阔思路。第三,《论十大关系》提出“精简国家机构、减少军政费用的问题” ,反映了国民经济建设的思路。文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军政费用占国家预算全部支出的百分之三十。这个比重太大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 整个讲话反映出的关注点、立足点,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但是这一历史时期仍处于“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境遇中,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四个现代化”没有成为国家建设的主线,受到的干扰极大。

(二)20世纪70年代末:“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重要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基于当时“就整体来说,实行全党工作中心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 的总体分析,果断做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进行新的长征” 的重大决策。这是从近三十年根深蒂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运行模式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型,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热潮。1979 年 3 月 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话对此评价说:

政治和经济形势,使全党有可能把工作着重点从今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邓小平称其为“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1979 年 9 月 29 日,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都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已经决定从今年起把全党全国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

(三)20世纪80年代早期:“翻两番”“两步走”

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提出“翻两番”的奋斗目标,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个重要节点。“翻两番”即从 1981 年到 20 世纪末的 20 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由 1980 年的 7100 亿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28000 亿元左右,这是一种扩大经济总量的“增量”视野。

1982 年 9 月 18 日,邓小平在陪同到访的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去四川访问途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两步走”战略:

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二十年翻两番。二十年是从一九八一年算起,到本世纪末,大体上分两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这个(10 年+10 年)“两步走”,是指 20 世纪内的“两步走”,即 20 世纪内的“两个十年”方案。

两年后 1984 年 10 月 6 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两步走”战略:

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

邓小平此时提出的这个“两步走”,与十二大提出的“两步走”已有不同。第一,在单位时间上,十二大提出的“两步走”是在 20 世纪内,分为两个 10年;第二,在目标内容上,十二大提出的“两步走”是实现“翻两番”,与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两步走”(15 年+10 年)都是 20 世纪内“两步走”。新“两步走”,时间上越出了 20 世纪,规划的视野已延至 21世纪中叶。它把十二大提出的“两步走”共 20 年并为“一步”;另“一步”是再花 30 年至 50 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为起点,到 21 世纪中叶为目标的“两步走”,为后来“三步走”发展战略之先声。

(四)20世纪80年代中期:“三步走”战略

1987 年 10 月,党的十三大系统勾划了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第四个重要节点。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这是把 20 世纪剩下的时间与 21 世纪前半叶统筹起来规划,是第一个到 21 世纪中叶的整体发展规划。

1988 年 6 月 3 日,邓小平在会见“九十年代的中国与世界”国际会议全体人员时,进一步阐发了“三步走”战略:

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二步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还有十二年时间,看来可以实现。第三步是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很不容易的。关键是本世纪内的最后十年,要为下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比较好的条件和环境。

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邓小平提出到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不是一个全面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的概念,并强调“这是很不容易的”,充满“实事求是”的务实理性。二是邓小平强调“关键是本世纪内的最后十年”必须发展好,要为 21 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展示了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健全的过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充分把握了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基础远景目标。这当中,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第一步基础目标,把达到“小康”水平作为第二步发展目标,反映了立足人民生活“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五)20世纪90年代:“跨世纪战略”

1997 年 9 月,党的十五大提出“跨世纪战略”,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五个重要节点。经 20 世纪 80 年代的发展,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的加速发展,到 1995 年我国经济提前实现原定的 2000 年比 1980 年翻两番的目标。在此基础上,1997 年 9 月 12 日至 18 日召开的十五大,提出“跨世纪战略”:

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五大对发展环境的总体判断是:“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继续增长。这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强调要“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十五大的部署是:“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 。由此十五大突出地强调: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跨世纪战略”要求包括产业基础、国民素质、社会体制、领导能力、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诸多社会历史条件。依据世界发展不平衡原理,一个后发国家,只要吸取早发展国家和迟发展国家的经验教训,战略得当,措施得力,就可以成功地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

(六)21世纪初:“翻两番”与“更高水平小康”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鉴于“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进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目标,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第六个重要节点。战略目标包括“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等内容。总的要求,是“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〇一〇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标准: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3000 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标志;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 万元;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8000 元;4)恩格尔系数低于 40%;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达到 50%;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20%;8)大学入学率 20%;9)每千人医生数 2.8 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 95%以上。关于“小康社会”,更早在 1991 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 12 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当时“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 16 个方面的检测内容和临测值, 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目标体系的评估指标。

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强调“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年后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1 年 2 月日本内阁府发布数据,2010 年日本GDP为 54742 亿美元,比中国少 4044 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 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这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进展性标志。

(七)新时代:“两个十五年”战略规划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作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两个十五年”(2021-2035、2036-2050)的战略安排,进而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第七个重要节点。十九大关于“两个十五年”的安排是: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十九大提出的战略规划基础上,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

在改革开放后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基础上,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作出归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发展层级上,党的二十大强调更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并进一步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较于 1988 年邓小平阐述的 21 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代化战略构想,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形成的 21 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无论在规模和质量效益方面,还是在国民收入和综合发展方面,都有了更高层级的提升,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两个十五年”的战略安排,成为现代化新征程的“两步走”,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发展型”现代化图景。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经七个大的节点,到 21 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是个筚路蓝缕、不断完善、不断扬励的过程。 +17XqGlS6Sw/opX5/0LCyD026xMKN86jBgA4q5MGhUMAslaFNIIR9ETYERIBiU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