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国现代化的起程

(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中国现代化标志性的历史起点,以 19 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发生的带有现代化趋动性质的晚清三场革新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立宪运动”为标志。三场革新运动经历半个世纪,均以失败告终,但起到了现代化启蒙作用,都对推动中国近现代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洋务运动(1861—1895 年)是 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晚清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军事装备、机器生产的现代化运动。1861 年 1 月 11 日爱新觉罗·奕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开始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革新实务,大规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894 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作为洋务运动突出成果之一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历时 30 多年的洋务运动失败。

维新运动(1898 年 6 月 11 日—9 月 21 日)又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是一场晚清政治革新运动。1933 年,胡适曾指出:“三十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 维新运动倡导学习西方现代化、学习科学文化,革新政治、教育制度,开放言路、指陈利弊,精减机构、裁撤冗官、任用新人,发展农工商业等。这场运动虽起落短暂,但它客观上成为影响巨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使民主和现代化理念得到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立宪运动(1905—1911 年)是晚清又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向“宪制”的一次和平过渡。所谓“宪制”,有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宪制两种。“宪制”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制约皇帝的权力。没有宪制,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1908 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1910 年,资政院开院;1911 年,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和诸大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现代化取向的民主制度和体制改革,目的是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立宪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大大推动了思想解放和对于近代化道路的探索。

清朝从 1644 年到 1911 年共延续了 268 年。1662 年到 1795 年,史称“康乾盛世”。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但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却看不到这个世界的大变化,夜郎自大,闭关自守,拒绝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后,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就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晚清积弊已深的颓势,是与一百年时间里西方勃兴的现代化形成的“比较劣势”。晚清三大革新运动算得上是一种洞察、反思和救济,但在积弊极深的旧体制下已回天乏力。三大革新运动虽失败了,但引入了现代化视野和坐标,是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历史起点。

(二)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在中国现代化的“自觉意识”和整体战略规划上,应以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1917—1920 年)为标志。《建国方略》完整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理想和实施方案,按照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思想层面到经济层面,再到政治层面,对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全面、系统、结构性的政治设计,涉及现代化最为核心的经济、制度、人的现代化层面。所谓现代化,“即是现代性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的扩展” ,孙中山先生对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三个层面都有整体的规划设计。

《建国方略》由《民权初步》(1917 年)、《孙文学说》(1918 年)、《实业计划》(1919 年)构成。《民权初步》是《建国方略》的“社会建设”方案,是推行民主政治建设的计划。阐述了政府组织、运作原理和大众要掌握的民主原则、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孙中山的现代化民主政治思想。《孙文学说》是《建国方略》的“心理建设”方案,阐述“知易行难”理念,是现代化建设的观念革新。《实业计划》是《建国方略》的“经济建设”方案,是全面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宏伟纲领,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包括建设铁路十多万公里,建设华北、华中、华南三大世界级港口等项目。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第一次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思想。

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是 20 世纪上半叶出现的最系统、最完整、最杰出的现代化构想和建设蓝图,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完整的思想、规划、战略的起点,具有不朽的启迪和实际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纲领。在中国近现代政治家中,孙中山先生是第一个不仅具有现代化的全局观念,而且身体力行进行具体擘画,在深入考察研究基础上做出切实的战略规划的第一人,为中国现代化呕心沥血,功莫大焉。

(三)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起点

在中国现代化的实际启动和推行上,以 1954 年 9 月周恩来首提“四个现代化”概念为标志,这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起点。

1954 年 9 月 23 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其时“四个现代化”,指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后对“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做出调整,放入“科学技术现代化”取代“交通运输现代化”。1963 年 1 月 29 日,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作《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讲话,第一次提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4 年 12 月 21 日,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沿用“四个现代化”概念:

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这一目标,周恩来在报告中提出“两步走”战略:“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以“一五”为发端的以现代化为取向的经济建设,经“二五”的基础进一步积累,从“三五”开始正式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迈进。

1975 年 1 月 13 日,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安排:

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根据这一安排,第一步用 15 年,形成基础性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用 10 年,到 2000 年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至此“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和实施步骤确立。

“四个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提出,超越了一般以经济建设为主体的国家建设概念,成为包含民族振兴丰富含义的政治发展概念,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于改变落后面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强烈愿望,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有着巨大的凝聚力。 lBsdBFF3R+nqOOCHxp31VOAEeq/quXVGTj92uzcucm048b9Wkz9czojsj+BgiP5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