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深圳文化建设现代文化名城阶段

1992年元月,邓小平再次视察深圳并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将建设精神文明和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并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目标。1994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深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重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鼓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这三件事将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到提高整体素质增创新优势的历史新阶段。与此相适应,深圳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也进入了全面提升、增创优势的新阶段。

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在深圳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引起全国和世界高度关注的新形势下,深圳文化建设与发展面临两个突出的任务:一是保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协调发展,不能出现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现象;二是文化建设与发展要同经济建设一样,增创新优势,提升新水平。

1995年4月25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响亮口号,宣布再用15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进行第二次创业,把深圳建设成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限光明前景。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大会提出今后5年要增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优势”等十大优势,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深圳要成为善于吸收人类社会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先进地区。1995年10月4日,中共深圳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遵照其中关于“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的思想,明确提出“要把深圳经济特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示范区”和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城市。

1.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

早在1990年2月22日,深圳市委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广泛深入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深圳”的活动,“努力营造讲文明、讲团结、讲奉献的良好风气,共同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兴旺,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文明之城”。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深圳进一步加大了创建文明城市力度,深入开展文明市民评选活动和文明单位达标评比活动,明确提出建设文明城市是整个90年代深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确定了深圳建设文明城市的总体要求。

1994年3月4日,《深圳商报》和《深圳晚报》同时在一版头条显要位置刊登读者王大可的来信。王大可在信中热情赞扬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和深圳人的良好形象,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在一部分深圳人当中客观存在的道德观念淡漠、创业精神减退、贪图享乐思想抬头等不良现象,建议在报纸上开展“怎样做个深圳人”大讨论,通过讨论激励广大市民发扬深圳精神,再创新的辉煌。两报对这封读者来信非常重视,加了“编者按”,决定接受建议在报纸上开展“怎样做个深圳人”大讨论。讨论引起广大市民的共鸣和积极参与,前后延续达8个月之久。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共青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都发出关于组织开展大讨论的通知。市委领导高度重视,热情支持,使这场大讨论不断引向深入。这场大讨论是发扬人民民主的一种好形式,对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和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很有意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把他们视为深圳精神的突出体现者,有选择地树立先进典型,积极地在全市推广。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先后树立了“共同富裕的南岭村”“爱的熔炉——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精神文明好六连”“沙头角模范中队”“中英街上的活雷锋——陈观玉”等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创造精神与奉献精神。1997年,南岭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典型推向全国后,引起很大反响,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示范点。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都先后到南岭村视察,高度赞扬南岭村共同致富和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精神风貌。

2.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

1994年5月,由市委组织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有关方面专家起草的《深圳市民行为道德规范》,经过一年多的讨论修订,于1995年6月26日正式颁布。“规范”由基本准则、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5个部分组成,共24条1600余字,条目4字一句,易诵好记。“规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吸收了人类进步的文明成果;既符合深圳人的实际,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如“有约守时,无约不访”“不干涉别人隐私”等提法,均体现出全新的思想文化观念。

1996年11月9日召开的市委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制定《规划》既是世纪之交深圳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具体行动。《规划》对深圳16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基本评价,明确了深圳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奋斗目标,提出了深圳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具有鲜明的深圳特色和时代特征,是推进世纪之交深圳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3.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深圳在前10年发展中兴建了八大文化设施,初步打下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口的急剧膨胀,文化基础设施不足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又突显出来。1995年9月15日,市政府发出《印发〈关于加强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的议案办理情况报告〉的通知》,决定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重新修订并严格执行《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拟在“九五”期间乃至下个世纪的前10年,分期兴建一批面向未来具有较高文化科技含量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至1997年底计划新建的文化设施全部进入或立项招标或主体完工或建成竣工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大力推进文化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力度。探索建立文化、广播、新闻、出版等四局合一的大文化管理架构和综台执法机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和“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要求,将文化稽査大队升格为副局级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总队。各区镇也相应成立了大队和分队承担文化执法职能。

4.深圳文化发展规划

1995年3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深圳市文化工作会议”,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建市以来首次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的最高级别的关于文化工作的专题会议,会议总结和回顾了近15年深圳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讨论了《深圳市1995—2010年文化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深圳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围绕建设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的目标,逐步使深圳发展成为我国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文化商品的交易市场,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文化精品和优秀文化荟萃的中心,使之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并充满活力的国际性都市文化。营造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文环境和健康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现代文化名城。

1998年3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8—2000)三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这也是建市20年正式出台的第一个全面发展文化的规划。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深圳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要求相适应,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名城。”规划还提出了实施目标的战略步骤,1998到2000年为3年打基础阶段,2001到2010年十年上水平阶段,规划明确了建设现代名城的内涵,即“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现代城市文化”。为深圳文艺事业发展确立了较高的发展目标。进入21世纪后,深圳文艺队伍不断壮大,文艺精品生产形势喜人,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物博物事业超常规发展,以深圳图书馆(新馆)为代表的新的文化设施成为深圳的标志性建筑。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建设了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文化基础设施。深圳现有已建成或在建的市级各类主要文化设施24个,总占地面积约40.9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0.12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7. 95亿元。

1993年12月,由文化部和深圳市文化局联合创办的深圳市特区文化硏究中心正式成立。硏究中心业务上接受文化部、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其主要职能是:“承担文化部门委托的项目;开展特区文化的应用硏究和对策硏究;开发文化信息资源,促进国内外文化交流。”特区文化硏究中心成立以后,成为深圳文化硏究的重要阵地,在组织文化硏究队伍,推进文化理论硏究,开展文化现状调硏,协助市委市政府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由广东省文化厅与深圳市文化局联合创办的“广东省邓小平文艺理论研究基地”在深圳成立,“基地”办公室设在研究中心。2005年,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国家文化部对外贸易文化研究基地”。

5.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深圳高度重视文艺精品创作,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繁荣文艺创作的精品工程。此后,文艺精品不断涌现。在影视艺术方面,重点推出了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主旋律作品,一批优秀影视作品相继在国际获奖。1990年由市委宣传部主持摄制的电视政论片《世纪行——四项基本原则纵横谈》更是轰动全国,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中央领导人为该片题词,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颂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明证”,李鹏总理的题词是“光辉的历程,时代的强音”,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发文件,把《世纪行》列为全党全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此外,在文学、戏剧方面,创作了多部反映深圳改革开放题材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及戏剧作品。

6.深圳促进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1995年11月16日,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来自全市各社科团体的代表及社科界的专家学者和市五套班子领导出席会议。这次会议宣告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正式成立。1997年11月13日,深圳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更名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并举行了揭牌仪式。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深圳市社科理论研究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对于促进深圳学术文化建设,提升深圳文化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响亮口号,先后制定了《深圳精神文明建设“八五”规划》《深圳精神文明建设“九五”规划》《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8——2000)三年规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这些战略部署和具体规划,集中体现了深圳在增创优势新阶段的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基本理念:(1)进一步明确深圳经济特区不仅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济特区,而且是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性经济特区,其发展目标是建设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贡献;(2)进一步发扬邓小平肯定的“敢闯”精神,遵照江泽民关于“增创精神文明,建设新优势”的指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努力把深圳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3)增创文化优势,创造有深圳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文化建设工程,计划并开始增建“新八大”“新六大”等文化设施,努力把深圳建成“现代文化名城”。

文化发展理念和战略思路进行的更新和调整,对深圳的整体发展和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明确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目标是多功能、现化国际性城市,从单一的经济发展思维中跳了出来,把深圳由一个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特区,提升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功能、国际性城市的高度,加深了对深圳经济特区的功能、地位的认识,赋予了特区的多功能和综合性特征,这是战略思路和发展理念的一个大跨越;不仅有利于海内外人士重新认识深圳经济特区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前景,而且有利于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高度,强化特区城市的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建设,塑造文化形象。⑵提出“增创深圳文化优势,建设现代文化名城”的战略思路,已在思维习惯上把文化建设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单列出来,致力于创建有深圳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把塑造深圳文化形象的新理念展现在世人面前,使深圳人开始自觉地增强文化创新意识和文化发展意识,激发文化想象力,构思深圳的“文化地图”,逐步形成关注、参与和促进深圳文化建设的“文化情怀”,为深圳文化的加速发展奠定了社会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决定增建新文化设施,构建现代城市文化景观,为化解全市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与深圳文化设施仍显不足的矛盾,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提升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地位。 wWZCK92evMQcQxmYV3Qk9r6nS4fFUG5SrDykHJ6CnYhNGsnWLAQrwTsZ4N3Vn3z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