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深圳观念及创新精神

1.深圳十大观念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活动中,有几百万人参与的“深圳十大观念”的评选活动,评选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来了,就是深圳人”等十大观念。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20周年之际,这些观念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所谓“深圳观念”,是以“标语口号”的形式高度凝练并广为传扬的“深圳价值”。《人民日报》在发布评选结果时,曾以“编后语”的方式称其为“时代精神的高度浓缩”和“改革历程的生动注脚”。

和许多城市高度抽象的“城市精神”不同,“深圳十大观念”的每一条都维系着一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并且都是在深圳“经济特区”30多年发展中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故事。透过这些“深圳故事”,可以看到“敢为天下先”的特质中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猛与悲壮。

“深圳十大观念”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集中反映了深圳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是对深圳的观念变革历程和改革发展道路的审视和梳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圳实践。

“观念”一词最早源于希腊的“观看”和“理解”,在西方15世纪就用该词表达事物和价值的理想类型,也指人对事物形态外现的认识。简单说来,观念是指人用某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所表达的思想。细一点说,观念可以用关键词或含关键词的句子来表达。人们通过它们来表达某种意义,进行思考,并与他人沟通社会化,形成公认的普遍意义,建立复杂的言说和思想体系。一旦观念实现社会化,就可以和社会行动联系起来。我们知道,任何社会行动都需要众人进行价值和手段的沟通。没有普遍观念,由个人的行动组织成社会行动是不可思议的。弗耶利(Fouille)曾这样描述观念与社会行动的关系,他说:观念是“我们的感觉和冲动所呈现出的知觉形式,毎个观念不仅涵盖一种智力行为,而且涵盖知觉和意志的某种特定的方向。对于社会亦是如于个体一样,每个观念均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愈加趋向于实理其自身的目的”。

我们还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进一步明确“观念”的定义。第―,因为观念是用固定的关键词表达的思想,它比思想更确定,可以具有更明确的价值方向。与观念相比,思想显得较为抽象、含混,它可以是纯粹思想者的体验和沉思默想;观念则必须是可以用相应关键词或含该词的句子来表达。因此,任何观念的起源、社会化和演化,也就是表达该观念的相应关键词的起源、传播和意义变化。当然,思想亦离不开语言,但它和语言(特别是关键词)的关系远不如观念明确简单。以往思想史研究主要是以某一人物、某一著作或某一流派的分析为基础;而且,因思想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不那么明确,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文本的分析,往往会得出相差很大的结论。观念则不同,它在社会化后具有普遍意义的确定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凭借若干观念建立社会化的意识形态。第二,因观念比思想具有更明确的价值(行动)方向,它和社会行动的关系往往比思想更直接。很多社会行动如革命、改良、立宪、启蒙,可以视为在某一个或几个观念指导下产生的。或者说,在社会行动中,观念是可以事先被行动者想象(在心里预演或计划)或事后被理解的,因此,有不少观念可以视为社会行动的组成部分。一旦搞清“观念”的定义,我们就可以讨论它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了。在政治思想研究中,通常把社会制度正当性的根据和指导社会行动的思想体系称为“意识形态”。人类生活中的社会行动十分庞杂,而要将各种社会行动互相协调,组织成整体的改造社会的行动,其前提是需要把各种不同的社会行动的观念整合起来,互相协调,形成某种具有整体结构的观念系统。这种观念系统,就是意识形态。具有整体结构的意识形态,可以指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转化为大规模改造社会的行动。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巨大的思想观念。在被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无论是东方古中国的“百家争鸣”,还是古希腊、罗马的“公民广场”,都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也是观念迭出、思想解放的文明繁盛时期。在轴心时代里,东西方的先哲们——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的释迦牟尼,中国的老子、孔子——提出的许多思想原则和观念意识,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逐步走出了不同文明的发展道路。

新观念是社会变革的号角。新观念所引起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在当时社会思想体系的核心部位和深层部位发动的根本变革。在西方,以人文主义新观念为引领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早期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开辟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正是由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先驱孕育出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思想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即将到来的先导,开启了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在中国,先秦的“百家争鸣”推动了新思想、新观念的繁荣,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学术文化基础,其所推动形成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儒家正统思想,引领着强大统一的中华帝国的崛起;而新文化运动的发动重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解放,五四运动的爆发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打破传统僵化封建的儒家文化束缚,唤起了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觉醒,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延安整风、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等,都推动着我们党成功跨越了历史关口,走上了历史发展的新道路。

新观念对发展和巩固社会变革成果、完善社会组织形态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例如,深圳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主要是针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重视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应运而生的。它的振聋发聩的意义并没有在这个口号提出时显现,而是由于深圳的践行引发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进而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过程中,这个观念对社会变革所发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完善功能,也逐步显现出来。

深圳是解放思想的产儿,又是思想解放的闯将。四十年来,深圳正是以大无畏的气概,想常人所不敢想,行常人所未敢行,“闯”入一个个传统观念的禁区雷区,孕育并产生了一系列新观念,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深圳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开发创业,开辟了特区改革发展的新路径,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推动了深圳经济的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正是观念引领的历史跨越。

2.深圳的创新精神

“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是对深圳精神的最初理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深圳敢为天下先,敢想敢为,敢于探索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深圳精神的时代内容,应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特区创新意识相融合,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赋予深圳精神新的时代内容。

开拓创新是深圳精神的首要涵义,敢为人先则意味着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1)敢闯的创新精神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具有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移民文化,形成了深圳最突出的特点——“敢闯”的特区创新精神。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创业创新理念。蛇口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在深圳经济特区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蛇口工业区和招商局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改革开放、体制创新、城市建设等方面都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经过30年的发展,蛇口已从昔日偏僻荒芜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就业人口约25万,年生产总值约500亿元的国际化滨海城区。

20世纪80年代,从深圳发端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等理念激荡全国,成为时代强音。1990年以后,深圳又提炼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成为影响深圳的主导价值。2006年,深圳梳理自身发展脉络,提出全面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将人文素质的提髙作为城市高端化的突破口,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经济特区的创新意识、市场观念、国际视野、移民品格等融合提炼,作为新的城市人文精神,赋予“深圳精神”新的时代内容。

(2)“敢”字当头推进各项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深圳敢为天下先,敢想敢干,敢于探索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在深圳特区创办和建设过程中,改革就是突破,就是解放生产力,革除所有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条条、旧框框、旧体制。

①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

1987年12月1日,深圳首次举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权拍卖会。这块编号H409-4的地块紧靠风景秀丽的深圳水库,面积8588平方米,规划为住宅用地,使用年限50年。深圳市政府事先在报纸上刊登了《土地竞投公告》。拍卖前3天,已有44家企业领取了正式编号参加竞投,其中外资企业9家。

这次拍卖引起如此巨大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在主席台就座,全国17个城市的市长、28位香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来到了会场。中外十几家新闻单位的60多名记者也紧张地准备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

下午4点,主持人首先介绍了拍卖地的有关情况,限定开口底价为200万,每口价5万。“拍卖开始!”主持人话音刚落,各竞投企业的法人代表争相举牌高叫价:“400万元”……经过17分钟的轮番叫价,报价已升到520万元。此时全场鸦雀无声,眼看规定的时间就要到了,会场中突然爆出一声:“525万元!”全场稍骚动后,又回复了平静。主持人一槌敲下,拍卖成交。这一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足足等待了38年。

深圳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的最高价获得该土地的使用权,不到一年时间盖起的东晓花园154套住宅,以每平方米1200元出售,不到一小时内,就被业主排队购空。

继深圳土地有偿使用改革尝试之后,全国许多城市也纷纷以协议、招标、拍卖等方式推出了土地招商。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将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删去。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2007年3月16日颁布的《物权法》则明确规定:“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釆取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的方式出让。”

从1987年开始,特区坚持对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到1988年底,两年时间内,釆用协商议价、公开招标和公开拍卖等方式,共出让土地517.5万平方米,地价收入人民币3721万元,美元1288万元。市政府用这笔钱设立土地开发基金,将土地有偿所得用于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使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后来,这项改革,逐步在全省和全国一些城市推广。

深圳作为土地使用权制度、住房制度等一系列地产制度改革的策源地,造就并见证了中海、万科、招商、金地、华侨城等著名的地产品牌的起飞。1988年11月18日深圳市第二次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上,当时在业界尚默默无闻的万科以2000万的天价成为该次拍卖的最大赢家,不仅一夜成名,还奠定了万科走市场化房地产开发之路的基础。除了万科,还有在深圳精耕细作20多年的招商地产,以及华侨城集团等自深圳起步,并成为飞向全国的地产集团。

②首先冲破商业领域中计划经济的限制

在深圳特区初创的那个岁月,国内无数人带着梦想前赴后继地来到这片南方边陲的土地。深圳的人口从原来的小小宝安县城4万一下激增了数倍。1982年7月19日,全国公布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有9.5亿人申报,深圳有34万多人登记。”事实上,当年深圳人口远远不止34万。在深圳市区,即原宝安县政府所在地深圳镇这个地方,只有三四万人口。随着大量的建筑工人、打工者、求职者涌入深圳,单在1982年的时候,就有56万人在深圳市生活,而且每日每时都在增长。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分配基本上按照常住人口数量、消费水平等进行分配,深圳人口增长,商品更加短缺。

1982年上半年,国务院特区办公室转来一个信息,说四川省的商业部门投诉深圳市的商业部门去四川收购干辣椒,影响了四川的辣椒收购计划和供应计划。没多久,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又转来一个信息,山东省的商业部门投诉深圳的商业部门到山东收购花生,影响了他们的收购计划和出口计划。

广东省商业厅在新会县召开全省商业局长会议。当时的深圳已经进行了机构的改革。深圳商业体制改革是撤销商业局改为商业总公司,同时撤销供销社,使直属商业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存在。商业总公司接受市政府财贸办公室领导,涉及进出口业务与其他单位一样到有关部门办理批文手续。深圳的外贸局也改为对外贸易总公司,粮食局改为粮食公司,物资局改为物资总公司。实行改革的目的是改变这些原有局级单位的政府职能,取消它们对计划经济的依赖,放它们到市场环境中自求生存。但召开商业局长会议的通知不知往哪里送,深圳没人参加商业局长会议,失去了在会上争取多分配商品的机会。

为解决物资短缺,采取下列几条措施:

①到广交会采购出口商品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又称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春季,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自2007年4月第101届起,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

深圳特区初期,当时国家给深圳的特殊政策有一条外汇收入全部留用,国家不分成。市政府想用外汇来购买中国出口商品。于是1982年下半年,深圳组团去广州参加“广交会”。到广州后,找到外贸部进出口处副处长曹蕴章,说明来意后,他说:“各省代表团都是来销售出口商品的,你们深圳代表团却来采购商品,我们还没有处理过,要研究研究,你们先回深圳等。”后来,通过各方沟通及各方支持,1982年的秋交会,到1983年的春交会前,深圳采购了一亿元人民币的商品;春交会上又采购了一亿元的商品,春交会结束后又采购了一亿元商品。

②加强和内地商业部门的经济联系

深圳特区创建初期,深圳市就提出了实行外引(对外引进外资)内联(对内地实行经济联系)的政策。要解决商品短缺就必须和全国各地的商业单位联合,让它们到这里来开店,把它们的商品带来。例如,商业部和深圳的友谊公司成立了一家合作公司,把商业部能够调拨的商品调到深圳来。纺织工业部成立华联公司,各省的纺织工业部门都到这里来进行经济联合。轻工部在这里办了兴华公司、振华公司。各省在深圳兴办的公司大多是外贸部门或省直接管的商业部门来办的,后来有些省在这基础上成立了驻深圳办事处,而且建立了窗口企业,利用深圳开展进出口业务。

③利用深圳合资企业,在特区内销售产品

按当时特殊的政策,深圳市政府有权批准合资企业的一部分产品在深圳特区内销售。例如百事可乐饮料厂,投产后有20%的产品在特区内销售,用人民币结算。而这些合资企业收取的一部分人民币以支付工人工资、水电费等。

④利用国际市场,从国外购进商品

主要是利用香港市场采购物资。例如,砂糖,国际市场有些年份畅销,价格比较高;有些年份滞销,价格比较低。深圳在价格低时,购进来,且不限量出售。

⑤运用市场机制调节

主要是实行物价基本放开的做法,即采用三个阶段逐步过渡,取消市财政对经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部门的补贴,充分运用价值规律调节供求。从取消居民生活用品粮、油、菜、肉等食品的政策性补贴,到生产资料价格直接过渡到单轨制,这个过程比内地大大缩短。深圳的价格改革采取逐步减少国家指令性计划和扩大企业定价权与商品经营范围之后,市场繁荣、供销两旺。由此带来的特区商品价格上涨,是由它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具体因素所决定的。如果物价与内地拉平,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特区商品相对于香港物美价廉,香港购买力渗透到特区会把市场商品购空;二是由于在特区难于卖到高于成本的价格,内地商品不向特区运送。而采用票证的办法限额供应又与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投资环境相矛盾。因此,特区的市场物价不得不由市场供求调节,保持在高于内地、低于香港的幅度,随着内地与香港的供求与价格波动。

深圳人利用中央给予特区的特殊政策,使特区商业贸易活动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模式中流通领域条块分割、三级批发的呆板格局,开创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并行的少环节、开放式新局面。深圳人通过实际行动,率先打破了几十年的三级采购、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

(3)建立外汇调剂中心

深圳市面上港币实际上能自由流通,催生了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深圳是一个外商云集的地区,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外汇来源渠道较多。为了加速外汇的周转和流通,建立灵活的资金融通关系,深圳在1985年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开拓外汇调剂市场,以合法的手段调剂外汇资金,沟通人民币资金和外汇资金的联系。调剂中心开办之初,在客户资格、调剂价格和交易方式上都有所限制,外汇调剂只限于在特区的国有和集体企业事业单位之间进行,调剂货币只限于美元。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从1986年4月开始,外汇调剂中心在业务上进一步放开,调剂对象扩大到外商投资企业,价格也适当放开,买卖双方可直接见面成交。至年底,又进一步放宽政策,调剂中心只管外汇的来源和用途,价格完全放开,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议价,调剂对象扩大到所有企事业单位,交易的货币由单一的美元转为多种外币,包括日元、马克、法郎、英镑、港币等,交易方式更为灵活。从1985年至1996年,由外汇调剂中心调剂的外汇累计达100多亿美元。

这个中心的设计,属于特区金融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改革,益处不少。经过多年的运作,对调剂外币余缺,搞活外汇资金,鼓励企业创汇,以及抑制外币黑市买卖,起到了积极作用,许多企业通过外汇买卖,避免了汇率损失。但是,这项敢为天下先的改革举措,在当时也引起了国内的震动,被人说成是“违反了国家的外汇管理规定”,是“不正当的越轨行为”,是“借开放进行投机”。为什么有人会这样看呢?很显然,社会上还有一些人头脑里条条框框观念不少,不是“敢”字当头,而是“怕”字当先,或者说,还不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手段。在改革大潮面前,他们只会抓住改革中的某些不足发议论,而不能跟上时代当好改革的促进派。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各项改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碰到阻力,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排除各种阻力和干扰,才能使改革获得成功。

(4)率先建立全国首例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

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1月31日在《关于制定〈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意见》中提出的,这是继《深圳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之后,深圳在探索科学、和谐、效益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创造性的全面衡量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评价体系,为考察各级领导班子的工作业绩提供了客观的指标尺度,也为检验是否为民办实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其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背景,立足深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民生净福利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基础,以政府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作为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条件,内容涵盖市民的生活安全、教育质量、健康水平、舒适程度以及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该项创举获得2007年“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

①指标体系

《深圳市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共有21项统计指标,力求从收入分配、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多环节反映深圳市民的生存、生活和福利状况,从国民收入三次分配、群众能分享到的直接福利和间接福利等多角度反映深圳市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水平。

②指标特点

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有以下4个方面:

一是综合广义,从民生净福利的基本内涵出发,并对民生净福利在经济学上做广义的理解,根据现实需要进行科学设计;

二是客观实在,选取最能反映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状况的指标,特别选取让老百姓直接感受实惠的指标,力求具体直接、真实可信;

三是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内的各项指标,便于现有统计报表制度搜集,特别是能分区核算,或能通过一定的统计设计、统计调査方式获得数据,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客观实际;

四是深圳特色,指标体系既反映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性,也反映深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口构成的特殊性以及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状况。

③指标落实

民生净福利指标成为政府重要决策依据和投资重点,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实施伊始,深圳市政府年度投资就开始按照指标体系的分类标准,在项目选择、投资规模以及建设进度等方面向改善国计民生项目、提高市民福利项目、解决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项目倾斜,向学校、医院、食品安全、精神文明建设、同富裕工程等项目倾斜。在2007年重大项目安排上,加快推进环保生态、高等教育、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设施建设,共安排重大项目26项,投资25亿元。医疗卫生安排支出8.2亿元,比上年度增长32.2%。

2007年1月初,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就净福利6项指标率先出台了6项措施,其中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灭零率100%、户籍员工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95%,劳务工参加医疗保险突破400万人等,其他各级各部门也按照这一指标体系,陆续出台各种措施,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就医、上学、住房、就业等热点问题。

(5)首先打破“铁饭碗”

深圳竹园宾馆位于翠竹公园南门,邻近繁华的东门商业闹市区,距火车站、罗湖海关仅十分钟车程,交通极为便利。

深圳竹园宾馆是深圳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是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是国家旅游局审批的第一批三星级酒店。

1981年的时候,竹园宾馆是深圳最早的中外合资经营宾馆,也是唯一一间设备较好的宾馆。开业不久生意很好,许多外商来深圳都指定要住竹园宾馆。但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旅客越来越少,有的外商在深圳宁愿住条件差的旅馆也不住竹园宾馆。合资经营的外商刘先生为此失去信心,要求终止合同。

市领导决定派“工作组”去调査处理。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员工服务态度不好,服务水平不高。其实合资外商刘先生对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准要求是相当高的,还聘请了香港管理酒店很有经验的陈怡芳先生负责管理,且对员工进行了培训。当时要求的服务水准,现在看来只是非常一般甚至是起码的要求,如洗手间保洁要做到无臭味,要喷香水;不论旅客是否退房,每天都要换床单枕套;服务员要笑脸相迎等。但有人却提出这是外商资本家对员工的苛刻要求。现在看来是非常可笑,而在当时却能“上纲上线”到“政治”问题。当时的酒店服务员称“同志”。“同志们”反映:刘先生这个资本家太恶毒,他要求同志们每天都要把房间的床上用品换洗一次,厕所不但要没有臭味,还要洒香水,更恶毒的是要求“女同志”擦口红,还要站在门口面带微笑迎接那些资本家。我们“革命同志”怎么能干这样的事?有的“同志”被“资本家”批评了几句,就不来上班了。不来上班不要紧,工资要照发,一分不能少。因为这里是社会主义社会。

后来宾馆曾组织部分员工到香港酒店参观学习,增长见识,回来后对宾馆进行整顿。但有少数员工不愿这样做,教育不听,批评不改,不来上班,工资照领。这样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些想干好的员工也坚持不了,迟到早退,很难管理,服务态度和水准依然上不来。

“工作组”调查研究后,决定任命温富(当时饮服公司负责人)为宾馆总经理,着手进行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首先,把工资、奖金与职务和工作好坏挂钩,不论新老职工都根据工作能力和表现重新任职,签订任职合同,从总经理到普通工人,定出12个薪级,按级发工资,按表现发奖金。同时对各岗位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工序,制定奖金扣分制度,被扣100分者即扣除一部分奖金。还制订出员工违纪处罚规定,有警告、严重警告直至解雇等5种处罚。

进行上述改革后,绝大多数员工积极拥护,但仍有十多名员工,照样旷工、违纪。若按规定处理阻力很大,若不按规定处理,用工和工资制度改革便无法继续进行下去。

开会研究时,宾馆领导提出要解雇12名表现不好的员工,遭到强烈反对。持反对意见者说,你们一次解雇十多人,10次就要解雇100多人,如果10个单位这样做,就要解雇一千多人,有这么多人失业,经济特区还算不算社会主义特区?而支持改革的人则认为,如果真的敢解雇,违纪的人肯定会减少,而不会越来越多,宾馆的管理水平肯定会提高。最后决定,对十多名违纪员工分两批解雇,第一批解雇6人,坚决执行。

解雇名单公布后,影响很大,一时间被炒者大吵大闹,有的电话指责,有的上访告状,说这是搞资本主义的一套,是开创社会主义大批失业的先例,要立即停止执行。当时压力很大。如果撤销解雇决定,改革便将废除,宾馆继续亏本,外商将会终止合同,并将影响到特区引进外资的工作,那是绝对不行的。宾馆领导最后研究决定,坚持解雇已公布的6名违纪员工。

几个月后,员工看到违纪的真的被解雇,表现不好的改正了,不遵守制度的变成遵守制度了。原准备第二批解雇的6人,因改正较好,决定不再解雇。宾馆上下齐心,面貌一新,服务水准提高很大,合作双方都很高兴。

3.形成独特的创新基础

(1)深圳金融业的创新与发展

不断创新同样也是深圳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融资中心的建立、外汇调剂市场的开设、离岸金融市场的试点、证券市场的开办等,为深圳积聚了大量的资金。从微观层面看,金融创新极大地提升了深圳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招商银行的“一卡通”除了为招行带来可观收益外,还极大提升了招商银行的形象。深圳金融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深圳金融发展史又是一部恢弘的金融创新史。

《深圳特区报》就深圳金融业30年发展历程进行了特别报导。深圳金融30年来的发展史,是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是金融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是深圳经济发展的有力见证。30年里,深圳金融发扬敢闯敢试的创业精神、先行先试的创新精神,担当了全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角色,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1979年3月,由原宝安县改制而来的深圳市仅有7个银行网点、117家农村信用社、1亿多元的存款。从这样薄弱的金融基础起步,到1984年底,全市金融网点共有240多个,存款总量达到43亿元。198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正式成立,该行肩负着推动辖区内金融业发展、促进深圳经济建设的重任,深圳金融开启了一个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十几年里,深圳金融借改革开放东风,开疆拓土,创造了上百个全国第一,形成了深圳金融独特的创新史,被誉为“金色的辉煌”。1997年是深圳金融发展的分水岭和重要转折点。经过近5年的积极转型和深刻调整,深圳金融更加注重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更加讲究规模与结构的统一,更加突出稳健发展与风险防范的统一。2003年至今,深圳金融步入了科学的、稳健的、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立足深圳,联通港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改革创新再次提速。目前,深圳已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业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30年里,深圳金融强有力地支持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基本建设提供了70%的资金,为企业生产提供了80%的流动资金,为居民大宗消费提供了60%的资金,为本地企业在资本市场筹集了2640亿元资金,为深圳经济建设提供了60万亿元的保险保障。同时,作为深圳经济的支柱产业,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也越来越大,2007年深圳金融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市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3%,仅次于上海,在全国排名第二。30年时间里,深圳金融完成了从启动到助跑,再到腾飞的巨大转变。回顾这段历史,在保持飞速发展的同时,深圳金融从来就没有忽视效益和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圳金融不仅经历了稳健的发展历程,更经历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发展理念的升华。

从分散经营到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深圳金融条块分割,金融各行业在各自的“一亩三分地”里劳作。进入新世纪,深圳金融提出“金融是一家,稳定是大局,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在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下,深圳加大了金融监管的协调合作力度,建立起了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反洗钱协调机制等,实现了定期沟通、信息共享、政策协调,形成了“大金融”“大市场”“大监测”的金融管理和发展格局,开辟了金融各行业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的道路。

从追求速度到崇尚效益。从1979至2007年,深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速分别达46%和47%,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50%;从1987年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在深圳开业开始,深圳证券公司的资产规模年均增长54.9%。近30年时间里深圳金融业的增速超过了同期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奇迹。但在深圳金融规模快速增长的前期,深圳金融效益并没有显著提髙,1979至2000年,深圳金融资产收益率平均仅为1%左右。进入新世纪,深圳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2003年以来深圳金融业实现利润连续攀升,2007年深圳金融业实现税前利润达到759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金融资产收益率达到3%,金融效益得到大幅提髙。

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改革开放30年里,深圳金融总量不断扩大,2007年存款总量是1979年的1.26万倍,贷款总额是1979年的1.35万倍,保费收入是改革开放之初的6万多倍。更重要的是,深圳金融通过宏观调控、金融监管、自我约束、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多种手段,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圳金融安全网。到2007年底,深圳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已降到3.87%,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保险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金融机构合法合规经营蔚然成风。

从外引内联到对外辐射。在机构方面,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160多家,营业网点1900多个。目前总部设在深圳的国内金融机构包括4家银行、16家证券公司、16家基金公司、11家保险公司,总部不在深圳的国内金融机构也基本都在深圳设立了分支机构。自深圳1981年引进第一家外资金融机构起,目前在深圳的外资金融机构共有28家,其中地区总部4家,分支机构24家。同时,截至2007年底深圳金融机构在全国40多个大中城市分设了780个营业网点;以招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为标志,深圳金融机构目前已在美国以及香港地区等设立了3家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在资金方面,目前深圳银行贷款总额中20%投向珠三角地区以及内地城市,货币市场上,深圳金融机构已经成为资金的净拆出方,资本市场上,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在深圳筹集资金。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一是机构种类多样化。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的金融机构仅有办理简单业务的银行和信用社网点。现在,深圳的金融组织体系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租赁、信托、财务以及金融配套服务机构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二是股权结构多样化。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的金融机构基本都是国有或集体所有,产权结构单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圳金融机构的所有制结构逐步走向多元化,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了涵盖国有、股份制、外资参股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门类齐全的市场组织体系。三是业务品种多样化。过去深圳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以贷款业务为主,贷款占资产运用的比例往往达到70%,而负债业务也几乎全是存款。现在,深圳银行的资产运用不断多样化,贷款在资产运用中比例不断降低,2007年为40%。证券业务从最早品种单一、不成体系起步,现在已经发展到包含了股票、债券、基金、期货、衍生金融工具等多个品种在内的比较完整的业务架构。保险业务从过去单一的财险到现在财险、寿险同步;保险资金运用管道也从过去以银行存款为主,到可以投资股票、债券等。

从手工操作到电子化、信息化。早期的深圳金融电子化几乎是一片空白,银行柜台业务、同城票据清分与结算,大多是手工进行。进入新世纪,深圳金融业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支付手段创新,加快了电子化、信息化的步伐。目前,金融电子化水平已达到80%,不仅柜台业务已基本实现了电子化,还出现了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证券、集中交易、电子理赔等一系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手段。先进的金融技术推动了深圳支付结算体系的发展。目前,深圳已经建成以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以商业银行行内汇兑系统为基础,同城支付结算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外币实时支付系统、证券交易和清算体系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多层次、多币种支付清算网络体系。此外,深圳银行卡产业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支付结算手段。截至2007年底,全市17家发卡银行发行银行卡总量超过7500万张,直联POS终端39722台,入网ATM机7049台。2007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金额1200多亿元,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

从根本上说,深圳金融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得益于深圳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得益于全社会对金融工作的理解、重视和支持。特别是近年来,深圳金融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积极探索,大胆试验,以改革创新、深港合作、金融生态为着力点,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改革创新是持久动力。以深圳金融业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基础,按常规发展,在短短30年内不可能形成现在的局面。是改革创新的力量,对金融业内部进行创造性的变革,重新组合金融要素,形成新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技术、金融组织形式和金融管理办法,推动深圳金融创造了金色辉煌。如果说最初深圳金融的改革创新是政策扶持、环境所迫,那么在经过长期持续的改革创新之后,改革创新已成为深圳金融发展的灵魂。现在,深圳金融已经形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于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在深圳金融改革创新过程中,市场竞争、行政激励、行业协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30年深圳金融发展的一条最鲜明的主线就是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深圳金融业的灵魂,是深圳金融业稳健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深圳金融业持续增长的不竭源泉。

金融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9年深圳资本市场为本地企业提供直接融资336.36亿元,比上年增长37.02%,保险市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71.59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1.96倍;全年累计提供各类风险保障12万亿元,支付赔款和给付80.4亿元,同比增长18.4%。目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已经形成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深圳金融行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坚持改革引领和创新驱动的导向,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实现降费、提质、增效,为实体经济和群众提供更低成本更便捷的服务共享金融成果,促进传统金融、新兴金融的互补互促。在2014年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之初,深圳便在国内率先出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划建设了福田、罗湖、南山三个互联网金融产业园,成立了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努力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因此,截至2015年底,深圳市注册登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有2300家,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理财等业务全国领先。深圳成为全国互联网金融最发达、最活跃的城市之一。2015年,深圳全市金融业的总资产达到9.19万亿元,全年实现增加值2548.2亿元,占同期地方GDP的4.5%,总资产居全国第三位,实现税收占全市总税收的三分之一,总体规模稳步提升。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2014),全球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国际金融中心依次排列,深圳排第十五名。

(2)奠定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增长方式实现了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升级,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作为世界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髙速增长,全市髙新技术产品产值继2006年跨越6000亿大关后,2007年一举跨越7000亿大关,达到7598.76亿元,产业规模近年来连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通讯终端由深圳生产制造,深圳的镍镉、镍氢、锂离子电池在世界充电电池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深圳市科技信息局2009年6月发布的《2008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2008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8714.26亿元(现价,下同),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9%,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8509.01亿元,产销率达到97.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79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44.2%;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526.18亿元,占全市本地生产总值的32.4%。高新技术产品净利润479. 75亿元,缴税总额301. 22亿元。

高新技术研发投入平稳增长。全市从事研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3548家,共研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8053种。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260.39亿元,占全市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为3.3%。高新技术产业由引进技术加工制造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5148.17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9.1%。

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发展稳定。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7839.1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为90.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9.4%。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420.4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8%。生物医药业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66.1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0.8%。光机电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346.2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4.0%。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增加。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08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95家。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生产高新技术产品8032种,实现产品产值8333.64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95.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过亿元的企业620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84家,超20亿元的有48家,超50亿元的有20家,超100亿元的有8家,超200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300亿元的有4家,超1000亿元的有2家。

2008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指出:深圳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已具备良好的建设基础。主要表现在:

战略地位。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窗口”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8.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2.5%,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拥有深圳证券交易所,集聚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一批创新型金融龙头企业,基金总规模和创投总资本分别约占全国的36%和40%,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经济实力。1980—2007年来深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9%。2007年,经济总量达到6765.4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三大产业结构为0.1.50.9.49.0,呈现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60%,四大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到3.5亿元,人均GDP达到10628美元,率先突破1万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1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

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迅速崛起。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相继落户深圳。200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发明专利和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9198件和2170件,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创新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浓厚,全社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潜力得到激发和挖掘。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战略有效实施,创新要素市场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深发[2006]1号)等重要法规和文件,在产业引导、资金扶持、短板弥补等领域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力度,创新政策环境日益完善。

区位优势。毗邻香港是深圳创新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连接香港的全国最大陆路口岸和便捷的通关为深圳参与国际分工、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国际化产业基地创造了有利条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深圳区域金融中心相互呼应,集聚了国内外金融资源,构建了特有的深港创新金融服务体系。香港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汇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与深圳科研教育机构和创新型产业互利合作、互动发展,促使深圳成为全国创新条件优、创新能力强的重要区域。

(3)高科技企业实力不断増强

根据相关媒体报导,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一路高歌猛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2004年的3266. 52亿元飙升至2009年的8507. 81亿元,5年间增长了1. 6倍。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是有一大批行业巨头。全球通信设备巨头发布2009年业绩报告,华为以1491亿元的销售收入跃居全球第二,华为仅用20年时间就超越了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等国际老牌巨头,创造了令业界刮目的奇迹。在深圳,像华为这样靠创新而赢得市场的企业不在少数,中兴、腾讯、迈瑞、创维等行业领头羊鱼贯而出。

表1 2004-200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部分指标

资料来源:杨柳纯:《深圳高新产业5年增1. 6倍》《深圳特区报》2010年4月15日。

深圳高科技企业创新集聚效应日趋突出。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深圳通过前瞻规划、集聚发展、产业引导、政策扶持等路径,已建立起多个国家或区域级的产业化集聚基地,如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虚拟大学园、大学城、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生物工程产业化基地、深港产学研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等,成为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成果高度密集的区域,知识集聚效应突出。上述基地吸引了包括IBM、朗讯、日立、飞利浦、杜邦、惠普、爱普生等跨国科技巨头在内的技术产业化项目入驻;深圳虚拟大学园汇集了国内近40所科技实力排名前列的名校,各大学已在深圳创办企业100多家,完成成果产业化项目100多个。2008年,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213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为24.5%。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一直瞄准国际最高端,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作为创新能力重要指标的专利,2004年深圳专利申请量不到1.5万件,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仅331件,2009年则分别突破4万件和3800件。全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总量的47.5%,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更令人自豪的是,深圳本土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39.3%。

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的进程中,一些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2009年,深圳市软件业务收入1190.6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占全省比重达到68.8%,同比增长25.2%。其中,出口95亿美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占全省比重91.1%。同时,生物技术及医药、环保等行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0. 05亿元和56. 87亿元,同比增长35. 18%和42. 45%,远高于全市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速。

民营科技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激发深圳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行业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广大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2007年8月,深圳市政府决定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为“深圳市民营领军标杆企业”,认定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6家企业为“深圳市民营领军骨干企业”。

2004年,深圳市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了“深圳市市长质量奖”。6年来,市长质量奖坚持以政府制度创新带动企业自主创新、以世界级标准缔造国际化企业、用现代管理文明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有效发挥了对全市管理创新的“导航仪”作用,已成为深圳自主创新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和企业管理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为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年来先后有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招商银行、圣廷苑酒店、康佳集团、创维电子、天虹商场、深圳航空、金蝶软件、信义玻璃、深圳高速、南海油脂等12家企业荣获市长质量奖,树立起12座质量管理“标杆”。“市长质量奖”催生了2个“世界名牌产品”和7个“中国名牌产品”,成为“深圳质量”的代表,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广泛声誉。作为一个群体,获奖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转型、管理集成、技术创新、人才战略等多方面持续突进,经营管理达到国际水平,各项绩效指标显示出卓越的成长性,充分体现了“卓越企业”的内涵,其经验对广大企业产生了强烈的辐射引领作用。2009年获奖的两家企业中,深圳高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绩效体系,目前公司所辖公路资产规模增长速度居行业第一;南海油脂“金龙鱼”品牌连续10年保持市场占有率第一,2008年产值首破100亿元,成为国内油脂行业中最具规模和产品多元化优势的企业。可以说,“市长质量奖”的推行,有效拓展了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管理思维,使深圳继技术创新之后,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增强了企业在深圳创业发展的能力。

(4)深圳建成创新型城市

深圳自主创新经历了两个重要“拐点”。第一个出现在特区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3年,深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依靠贸易和材料加工这种模式难以承接产业转移和升级,提出抓住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199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市”,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使深圳成为“孔雀东南飞”现象的主要受益者。第二个“拐点”出现在引进外资面临困境的21世纪初。2001年,深圳做出《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把政策资源向自主创新活动倾斜,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一步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进入深圳。200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首次系统提出了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布局,先后规划建设了11.5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50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带,240多家创新企业孵化器,解决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空间问题,创建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虚拟大学园、大学城等一批大学科研创新系统,成功举办了多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交会以及首届科博会,弥补了基础研究缺乏、技术源不足的“短板”。如今,通过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深圳逐步构建起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绿洲,成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的三大转变:一是工业发展从依靠“三来一补”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转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依赖外资向自主创新为主导的转变,从此有了发展的主动权;三是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消耗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为了突破土地、资源、环境、人口“四个难以为继”的硬约束,深圳认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转变发展模式的唯一选择,于2006年初发布了《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选择自主创新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塑造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深圳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经验,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和肯定。2005年9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经济特区工作座谈会上,对深圳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提出“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城市”。2006年,中央各大媒体3次集中报导深圳自主创新做法及经验,将深圳称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一面旗帜”。在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深圳市做了《把自主创新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的发言,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充分肯定。深圳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工作,也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

深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主要任务必须着眼未来,扬长补短,通过增强创新源,完善创新链,优化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创新激情,实现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从引进技术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从以优惠政策为主向以营造全社会创新的体制环境和创新文化为主转变,努力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打造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

2011至2015年,深圳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三次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榜首。4G技术、基因测序、超材料、3D显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深圳五年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6项,获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130项,PCT国际专利申请超5万件,建设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1283家。中科院先进院、光启等45家新型研发机构异军突起。深圳与芬兰等9个国家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与硅谷、以色列等搭建8条“创新创业直通车”,境外投资1000万元以上研发企业新增255家。微软、项尔、三星等58个世界500强项目落户深圳。深圳制定出台创新驱动发展“1+ 10”文件等系列政策,建立云计算等45个产学研资联盟和10个专利联盟(2016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 HZ6plhBASXK3YsQMwyKUqsQ4smWAJCHz0G7W0HvCgnQwvSSu1gGBA4R8BMKNFhe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