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航标

在厦门港至诏安沿海航区,龙海南太武山的延寿塔,九龙江出海口的圭屿塔(又称鸡屿塔)、漳江出海口云霄港的石矾塔、东山港口塔屿(东山屿)的文峰塔、诏安港口玄钟城的湾塔、腊洲北面麒麟山的祥麟塔等 ,都是明代闽南沿海贸易繁盛时期在港口所建的导航标志。

福建较早成为航海标志的塔有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 年)建成的长乐圣寿宝塔(现三峰寺塔)及六胜塔,其后建造的罗星塔、关锁塔、溜石塔、延寿塔、圭屿塔、塔屿塔等,莆田湄洲岛的“妈祖庙”也是古代重要的航行标志

晋江安海镇安平桥头的白塔和桥两侧的五塔、同安西安桥头的婆罗门塔等是为着同样的目的而修建的。这些塔有的塔身也雕刻有佛像,其用意应是借佛祖神灵之威来镇邪煞怪,祛除水患,镇风护塔,客观上起到了美化桥梁、导路导航的作用。含有相同寓意和作用的是在海边建造的一系列镇海塔。泉州三大水口塔溜江塔、石湖塔、宝盖关锁塔,另有泉港的圭峰塔、石狮星塔、晋江的牛尾塔、江上塔、诏安县腊洲塔、同安的东界石塔、厦门凤屿石塔、云霄县的石矾塔、东山塔屿上的文峰塔、龙海市南太武山上的延寿塔等。这些塔除了被人们寓以镇海保民作用之外,更重要的作用当是航标导航。

(一)虎山塔

虎山塔,又称塔仔尖、宝塔尖。虎仔山的最高峰古时建有石塔,万历初建成 。明嘉靖二年(1523 年),店里人林毅峰“募众重建”,嘉靖四年(1525 年)建成。“及二十一年(1542 年),雷灾。至万历间,雷又灾,重修”。嘉靖二十七年(1548 年),虎山石塔再次得以重建,二十一都“文风日盛,历科有征”,但是,“越十余年,轰雷半折”。

虎山也叫旗山,光绪进士叶大年在《题龙湫亭割石》中有诗句称其为旗山:“阚如哮虎名兹山,亦曰旗山辑邑志” 。万历元年(1573年),孙用中举行重建虎山石塔的仪式,写了《柳塘志》中的《重修旗山凌云塔祭文》:“万历元年十二月廿九日辰时,庠生孙用中谨以太牢举行事者,夫人钟山岳而生者,亦唯人补神功之阙粤。自乾坤辟而旗山奠焉,远机关山作通部之巨镇,迩邻泰岳萃万彚之精英,东南挹湖海之精,西北衍平原之势,特其上少峥嵘,故发祥未大。古人建塔其上,盖因神功之辟,而賛之耳,其兴也。吾不知其何始,气坏也。吾不知其何时迩者。嘉靖戊甲重建,文风曰省,历科有征,既而越十余年,轰雷半折,士之试者,竟无成名,岂吾都文运适否。故使斯塔之坏,与今众论朋 ,咸欲仍旧而再鼎之。卜时日,具牲牷,用告于尔神明,伏乞山岳鼎効,灵运神功,以默相使人心响和龃。既镇一方,其神必灵。”塔成之后,其族亲孙时柄亲游石塔,写下《游凌云塔》诗一首:“追欢此日共陶陶,越壑穿岩忍恨劳。饮马眼空三岛上,出头身傍九霄高。千峰踏遍狂偏甚,百盏呼来兴转豪。尽醉莫教尘迹渺,凌云度处一挥毫。”

清朝朱元正的《福建沿海图说(附海岛表)》载:“厦门港礁石极多,均经海关,或植标杆,或建小塔,易于驶避。进港处有礁石,曰内门限、外门限,亦置有浮筒……虎屿在腊屿东北五分里之三,上有石塔。”

清代虎山石塔已经历久无修,至民国时,更是年久失修,至于石塔是在何时最后一次倒塌,已经没有人注意了。曾有地图上标注“虎仔山显著塔高 7 米”,这是关于虎山石塔高度最具体的记载。到了 20 世纪50 年代,石塔的塔基被山上的部队拆作他用。关于石塔的形状,当地老人说,曾见过倒塌后的六角形塔基而已。

1748 年法国巴黎出版的《航海通史》(第 19 集)一书中讲述了1663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和清军联手从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手中夺取厦金两岛的历史。书中收录了由 18 世纪法国制图学家和水文学家雅克·尼古拉斯·贝林绘制的厦门港法文地图,名为《漳州湾及厦门岛、金门岛地图》,图上有虎山塔。

1753 年德国人将《航海通史》翻译成了德文,并将厦金海域法文地图翻译成了德文,仍译为《漳州湾及厦门岛、金门岛地图》。在厦门岛上偏北部画了一座位于虎山上的塔,图现藏于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

1810 年绘制的《厦门及邻近地区地图》,包括厦门、金门以及沿海城市泉州的岛屿和居民点,显示了主要的防御工事、定居点、锚地和航道,是 19 世纪早期厦门港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手稿地图。其中绘有虎山塔。

(二)文峰塔

文峰塔,又称文公塔、东屿文峰,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 年) ,重要的作用当是航标导航 。塔为 7 层,高 9.6 丈(32 米),座围 4.2丈(14 米),位于东门屿顶峰,故又称“东屿文峰”,为周围海域的航行标志。郑成功曾在附近海面操练水师,即以此塔导航。明嘉靖五年福建巡海道蔡潮到东山巡视,得知东门屿附近无风也起三尺浪,沉船海难经常发生,遂决定为了往来这一带海域船只的航行安全,在屿修建石塔作航标。清朝朱元正的《福建沿海图说》载:“塔屿,东西并列三峰,西峰最高上有小石塔。”

文峰塔为密檐式实心石塔,呈八角形,形如八卦;从第二层起,八面均有一幅浮雕,其中慈佛端坐。自建塔四百多年来面对凛冽的海风而泰然自若,处激浪烈风之中尚觉镇定。塔顶由两个葫芦状石头叠成。据载:“峰突出如龙头,塔势矗立云表,为海域航行的标志。”

明文三俊《东屿文峰》 诗曰:“突兀危峰耸,浮屠砥海东。草庐徵啸咏,石艇自玲珑。蜃飞百川外,龙腾万壑中。云雷过日夜,不变摩苍穹。”

(三)龙文塔

龙文塔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步文镇鹤鸣山,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建于南面城墙西隅龙文山上,据漳州府县志记载称:明嘉靖乙未年(1535 年)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后又废,清雍正十年(1732 年)重建

龙文塔共有七层,花岗石砌成,塔身呈八角形,每层有檐露出。第一、二层有弧形隧道式石门各二个,第三层以上各层砌实不设门。与八卦楼是漳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建于南面城墙西隅龙文山上,据漳州府县志记载称:明嘉靖乙未年(1535 年)知县刘天授建石塔其上,后又废,清雍正十年(1732 年)重建。塔下有“憩园”,园中遍栽桃树,每逢桃花盛开,姹紫嫣红,吸引许多游人前来游塔观赏。龙文塔几经废立,如今新龙文塔现已迁建于龙文区。近年来,龙文区人民又在龙文塔下,规划建设了以龙文塔为中心的龙文园艺观赏园,观赏园占地面积约 4 万平方米。由两馆一园一水面构成,与附近的闽南第一碑林,福建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云洞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巨型石梁桥江东桥、万松关等名胜,连成了漳州东郊的一处名胜旅游区。

明朝万历版《漳州府志》 地图上,可看到龙文山与虎文山都坐落在漳州府城西南,毗邻龙溪县文庙、县学。高塔耸立之处,便是龙文塔。明朝时期的漳州地图,左下角塔形标志即为龙文塔。

清朝时期的漳州地图,龙文塔仍在西南角。

(四)威镇阁

威镇阁俗称八卦楼、八角楼,坐落在漳州战备大桥桥头左侧。早期建于万历六年(1578 年) ,是把漳州古城城墙东南角楼改建而成的八角形三层木结构楼阁,题名威镇阁。因八面开窗,取象八卦、雄伟壮观,故又名八卦楼。当时楼上有副对联云:“五名山,两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峤;真七儒,三及第,漳州文献甲闽瓯”,是对漳州重建八卦楼,先砌石为基(与城墙齐高),然后在基石上重建八角三层楼阁,高出城墙 6 丈有余(约 20 多米)。威镇阁“遭海氛而阁燬毁”,清乾隆二年(1737 年)漳州知府刘良璧主持重建。乾隆《龙溪县志》卷二十四《艺文》中的《重修丹霞书院及威镇阁碑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知府蒋允焄主持修建威镇阁。乾隆二十二年及二十四年两次雷击,威镇阁有损坏,知府蒋允焄重修。

1997 年 4 月完成建设蓝图,7 月底开工。1998 年元月,漳州威镇阁重建落成,威镇阁楼上设芗城区灯谜艺术馆。楣额“威镇阁”三个字是书法家启功所题,门两侧是一幅木刻楹联“威震重发扬正气,春灯焕彩展文风” ,二楼东边墙上挂着清末民初谜家张起南书写的一对楠木楹联“山作惊涛时杂云起,辉生明月可沁诗心”,馆内收藏有国粹一号端砚。

采人蒋允焄《重修丹霞书院及威镇阁碑记》:“郡东南隅于六子之位为巽,于象为文明,顾其势稍洼。陷阴阳之所蔽配北,不无借于人功之补救矣。万历六年,太守罗公青霄、司马罗公拱辰即城为基,架阁其上,额曰威镇,与西北之威镇亭封峙。遭海棼而阁毁。乾隆二年,太守刘公良璧重建,砌石为址,层累而上,高六文有奇。崇窿嶻嵲,欲接云汉,文明之象,至是而焕然矣。复意文峰既植,必有应象而兴者,乃相阁之旁,地广可数亩,围百十弓为书院,中祀朱子。院面雉堞,附堞建魁星楼,右为牛月楼,后太守金公溶构讲堂书舍观察。张公复扩一区,置楼其上,经营措置,可谓周详。顾地为郡城名区,花晨月夕,选胜者多临眺于此地,既广而道复,四达游踪,杂沓不可遏绝,潜修者病焉。余屡欲限之以垣,而力有所未暇。岁丁丑雷震威镇阁巳。卯复震而阁遂有旁风上雨之虞,余思及时不葺,久且溃而难擎也。爰斥俸鸠金,取旧阁而修之,加以髹彤缋藻复,并及书院,规制之未备者,于讲堂右更建一堂,额曰海滨洙泗,前后增书舍数区,院之前有堂,可数十亩,为筑石岓,以防水之啮蚀而终缭之。以女墙以障内外,董其役者,为主事王君材进士,郑君蒲既竣事,不可以无言乃进,诸生而告之曰郡,自朱子过化以来,名贤硕士,蝉联踵接,其亲受业而得其心传者,莫如此溪,考郡志,比溪上赵寺丞移学书中,有形胜及关鏁风气,龙臂虎背天融地结之说,盖相阴阳,观流泉,古之人已,行之虽大贤大儒不以为诬,然则阁为文明之位,不可以废其说,有合于北溪所云,高明正大之功,非徒形象之趋吉求祥巳也,尔多士生,当先儒诞育之区复值。圣世文教休明之日当必思自奋,为继往开来之彦,则北溪之读书格物,下学上其则不远,可寻绎玩索而得其指归,以期于内圣外王,有体有用之学,固无事余之醇醇矣。”

清朝金溶的《重修八卦楼丹霞书院碑记》记载了:“八卦楼,当城东南,其始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 年)。太守罗公青霄与司马罗公拱宸,以东南巽方洼陷,不可无突起之峰,而巽于卦位,离明所由进也。迨海氛兵火以来,残基遗迹亦塌为平壤矣。乾隆二年(1737 年),嗣守刘公良璧相势度形,与绅士王公材等谋新之。培石而上,基与城齐。三屋八面,漳之胜可周览得也。因其下有深池绵亘,夹以旷地,遂于池之西构书院,中祀朱子,额曰‘丹霞书院’。盖以应文明之兆云。书院隔池遥对为魁楼,由魁楼逦迤而北为半月楼,取月之恒亦渐进而明之义也,与八卦楼参差峙。工成,萃英才于中,延有文行者主师席焉。然而书舍无多,来学者多受业而肄于家。十年夏,余以台臣出守是邦,循行至此,思有以扩之,未暇也。明年秋,乃鸠工取材,于祠之左为讲堂三间,翼以两庑,而玲珑其垣。又左为书舍,相向各四,而旷其庭以增肄业之所。浚池以绕其旁,买地以纡其径,作桥以跨其岸,作小艇以溯流上下。其际堤杨,丛竹嘉植,名花森立。凡三月告成。周而览之曰:苟完矣。然则四时之景不同,晦明风雨之态各别,士之游于斯,憩于斯,诵读于斯,当有以触其道机,而长其文思也乎?抑余更有进焉者。漳自朱子过化以来,文风几甲天下,而理学、经济清介、节义之行,正不乏人,要以自立志树品。始尝阅黄石斋《邺山讲仪》有云:其有不忠不信者,不在此位也;其有入不孝、出不弟,漫游是好者,不在此位也;其有便僻、善柔、骄谄、佚乐、托文章以败善类者,不在此位也;其有放利而行为阳矫以希攀缘者,不在此位也:其有称人之恶以汗为直,居下流而讪上者,不在此位也;其有逾闲越简,不衣冠而遨市井者,不在此位也;其有凌侮鳏寡,取非其有,好兴讼以扞文纲者,不在此位也。旨哉斯言!典型尤在,多士其何以追前哲而挽颓几乎。夫礼贤育才、训方型俗者,长吏之责也。申讲论,严功课,俾有德有造者,师儒之责也。乃若礼让,行自贵民,风式于士,各谕其宗族乡党,俾蒸蒸然群黎遍德者,诸缙绅先生与多士亦与有责焉。兹因绅士之请而书此,还期共勉,以奏文明之治云。统先后言之,其董事经费则王公材,其题捐姓名则另载,其地界所至租税出入,则勒诸碑后。”

民兴银行业务以代收税款、代发军饷为主,兼营存款、放款和汇兑等。并发行面额为l角、2 角、1 元、5 元和 10 元五种纸币。主币 1 元、2 元、5 元为横式,币面图案是漳州名胜威镇阁,即八卦楼。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福建海岸全图》具有丰富的福建海岸军事地理的历史元素,是研究明末清初福建沿海地区的军事防卫及海丝之路的珍贵权威的文献史料,是福建首次发现的清初海防长卷舆图,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图纵 1063 厘米,横 61 厘米,地理范围南起广东潮州,北至浙江平阳县。康熙十九年(1680 年),郑经在撤军台湾前下令将演武亭焚毁,而此图上绘有演武亭,可推测成图时间在 1680 年及以前。《平闽纪》载:“(康熙十八年)据此,为照沿边修筑台寨,以安兵设防,籓篱既固,则堂奥自安也。是厚集兵力,安营护寨,为目今第一要务。查陈埭等汛台寨,业已修筑将竣,计日可以移师。至水头造寨,必须重兵防护,方保万全。昨荷贵部院另拨陈士恺官兵六百名前往防御。惟是浙标官兵,似亦应暂留,共为防护;俟水头寨告竣之日,再调回泉。”此图上有水头寨,可推测成图时间在 1679 年及以后。综合多种史料,推测出此图年代约为 1679 年。

沈奎阁《威镇阁》 诗曰:“岚光帆影映虚涵,天半星辰手可探。观海楼空魁阁圮,独留胜景镇城南。”罗灵智《踏莎行·漳州威镇阁》词曰:“虎震松关,狮威镇阁,龙攀雕柱凝春色。牛图展卷稻粱香,果园十里摇凰蔗。陈政捐骊,朱熹明哲,地灵人杰腰无折。共和镰斧灿新天,史楼再哨传书鸽。”张方义《八声甘州,登重建威镇阁》 词曰:“看巍甍拔起顶南天,华光耀江城。大桥连闽粤,车通商旅,水足农耕。两岸流红溢翠,花果四时馨。仙子凌波出,中外驰名。溯自陈王开府,洎斯楼兴废,多少豪英?叹空怀肝胆,无计济苍生!只如今,山河瑰丽,望九州,高厦竞飞腾。霓虹处,曼歌狂舞,喜酒频擎。”张方义《谒重建威镇阁》 诗曰:“凄鸦残照叫颓梁,旧阁疮痍触目凉。跃上新楼歌盛世,纵观边土赞金汤。城乡焕彩民生裕,港九归宗国势张。喜见葫芦光万丈,威生八卦镇南疆。”

(五)晏海楼

晏海楼,又名八卦楼,是月港古码头旁边的著名航标,位于海澄镇人民路中段东侧,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 年) ,明邑令瞿寅建楼 。瞭望海防及演武操练之用,晏海楼瞭望台与周围九都堡、溪尾铳城、大泥铳城、镇远楼等互为犄角,互相呼应,形成一个较完整的防御系统。明末清初郑成功军队与清军也在海澄进行多年争夺战,故晏海楼只剩下残破的楼基,其原为二层砖木结构,安八大柱,状似八卦,又名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重修,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知县陈世仪重建 。雍正十三年(1735 年)知县严景“从新重建,厚筑基址,累石增高”至四层。乾隆三年(1738 年)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高六丈八尺(22.67 米)。周围二十六丈(86.58 米),上为砖木结构,底层砌石,下筑壕沟可通县署。1921 年改为水泥檐沿,正门嵌“晏海楼”石刻匾额,后门石碑上镌“揽秀毓奇”。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19 年和 1958 年也曾整修过。

据《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载:“十年,知县瞿寅改南曰万峰雄峙,北曰大海朝宗。于东北筑晏海楼,以障海口东北之虚。乙未,知县毛鸣凤议再拓,不果,乃仍旧增高三尺(1 米),改大东门为小门新亭,小东门为大门,题曰迎阳,往来便之……四十一年,知县陈世仪以晏海楼久坏,复重建之……晏海楼一名八卦楼,在城上东北隅。明邑令瞿寅建,凡二层,安八大柱,各长六丈四尺(21.33 米),以象八卦,吞吐洪涛,襟带岚麓。金比部弦所谓潮生极浦千帆出,山绕晴轩八面来者也。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知县陈世仪重建。按此楼之建,为障西北之虚。今误筑狭小,仅障县治,而学宫依然受病,宜依古制。”

清朝詹明章着有《晏海楼赋并序》:“晏海楼赋并序,布衣詹明章邑人。晏海楼者,澄邑侯海宁陈公所重建也。楼在县治东北隅,创始于万历初年,屡经寇乱焚毁,仅存故址。侯莅澄十有三载,人和政治无利不兴,无废不举,邑之士民咸谓巽维文昌之地。比年科目稀简职,此之由今际升平,当聿兴焉。侯乃怃然曰是吾责也,遂因基兆而捐俸营建焉。岁己丑之夏,章归展先庐脩谒于侯。侯与之宴既,又命其幕客陈少厓邀登斯楼,肆厥大观越。五月二日为侯岳诞良辰,因为是赋,而兼致视焉。环临漳而为邑,维澄最近海东。有大壑号曰沧瀛。纳百谷以称王,通十洲而濯灵。爰建岩邑在水之涘,擅天堑之险,廓长城之势,斥卤多而沃腴少,居民因以海为田,取给予鱼虾蚌蛤而为利,商贾多逐末以谋生,舟车辐辏而奔驶。昔年海氛播荡,鲸鲵吹腥,蛟鳄鼓,浪惊涛撼山,骇波漂磉,里社邱墟,哀鸿咽吭,不有扶衰救敝之君子,孰起疮痍于既往,天佑斯民,锡以仁侯海宁陈公,殚厥噢咻,念兴贤之未盛,无以媲美乎千秋,分廉俸之余涧,重建晏海之高楼,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极人事之绸缪。以为不壮不丽不足以重瞻仰而壮新猷,不饰不美不足以兴士志而励勤修,而又不特此也。侯清静无为,政多暇晷,天朗气清,携客而登斯楼,凭栏四眺,清风在襟,水镜空明,堤柳密阴。望绿浅深而知春事浅深,望黄浅深而知秋事浅深。考时义务,率民耕纴,盖侯慈祥恺悌,而无时无事不以民心为己心者也。明章受廛有日,飘梗无时,薄游旋里,适扶杖以观化,抠侍崇阶蒙榻而邑。乃同胜友登阁,探奇三光,既清四际,披离席帽,石雄峙于南,陲吾养槐浦自东,而逶迤龙头虎甲风云而西,披紫泥乌屿长横亘乎北。抵若乃太武圭屿。大鳌龟漈鸿江龙潭青礁白礁,莫不周遭,环匝远近,参差端拱,而连毗大地。浮出高天,下垂或闪或烁,电腾云汉之墟,或错或落,斗转明河之涯。冯夷邅回天吴戢翥,合混沌,并元气,吞四裔,莽养浩渺超忽,而不知其所际。斯皆我侯,岁时与民同乐之情极其欢?嘉洽而顺时,营建固不容自已者也,尔乃连冈崇?屹峙凌云,嶒巍焕夭乔黝纠岪勃缤纷飞,梁梯挟浮,柱陛分层,栌曲枅叠起,如纹枝掌杖枒结搆纷?太极中悬,则河图而画卦维八列,窗肆启蔚云霞而直阊?皓壁月停丹楹电匝,朱鸟舒翼,腾蛇飘飒,藻绘丹青,灵怪杂,沓随物象,形景连势合远,而望之若摛朱霞而盛光华,近而察之,则拥崇峦而垂垛堞,既极一时之壮观?伟百禩之大业在昔,齐云落星,来青迎翠,美则及之,高亦曷贵,无非藏歌舞,宴骚客,侈佚游之华靡,而何关政教之大致?岂若我侯,恢渊源之至,泽沛巨海之波澜,化及昆虫,恩被黎残,百灵栖息,万怪屏讙,员峤奉规尾闾循,漫舳舻相属朝宗,深覃沿流溯洄,往来奠安普圣泽于不已。耽化日之余欢,是则我侯之有造于下邑,而得此乐土以盘桓也。维时仲夏,祝融司令律中蕤宾日躔东井景风时来,解愠日永。值侯岳诞之良辰庶民邱戴无已,咸颂福祉之荐臻爰赋晏海以窃附跻堂之后尘,昔子美之赋雄楚,仲宣之赋当阳,李白之歌鹳雀,东坡之题白鹊,皆未足以仿佛斯楼之万一,惟王禹偁之记竹楼,远吞山光,平挹江濑,范仲淹之记岳阳,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庶几与侯之文雅照耀流风,余韵同千秋而耿光者也。遂为歌曰:结坤之络,振干之枢,倔屼云起,嵚崟星娄,俯仰顾盼,翔步天衢,葱翠紫蔚,翕习丕渝,峦骧峰涌,若拱若扶,演漾洄洑,莫不委轮化乐国之长日,开棫朴之远图,人文蒸蔚,草木涵濡,五风十雨,屡丰降祥,民安物阜,乐只无疆,寰海澄清,献寿觞愿君侯兮长乐康。”

清末邱炜萱有五律《晏海楼题壁》诗曰:“百战河山地,巍然见此楼。限回胡马足,望极海门秋。日月依双岛,金汤重下游。平时烽火寂,倚槛看潮流。”清代邑人钱时洙有七律《晏海楼》诗曰:“百雉都城控水滨,危楼四望净无尘。海门平峙分东堑,天柱高擎拱北辰。人业耕渔成乐土,士从弦诵服先民。幸逢清晏承流泽,驯稚恬童藉吏循。”清朝邑令宁州人陈锳有七律《初秋晏海楼晚眺》诗曰:“雨后新凉夕照收,公余吟眺倚高楼。飘零黄叶千村暮。浩渺沧江一碧秋。帆远直从飞雁落,亭危欲逐断云浮。地临绝海皆平世,何处风烟可系愁。”明邑令桂平人龙国禄有七绝《晏海楼秋思》诗曰:“丹枫暮雨急江头,珍重弓鞋上小楼。缥缈仙人吹玉笛,潇湘渔艇度清秋。”明刑部主事金铉郡人有七律《周明府招登晏海楼》诗曰:“百尺危楼绮席开,振衣日日此迟回。潮生极浦千帆出,山绕晴轩八面来。海上雄谈风满座,城头丽景月当杯。恩膏转觉兹楼并,纪腾犹惭作赋才。”张燮七律《登晏海楼》 诗曰:“飞盖移樽逐胜游,凉生衣带已深秋。月明倒映江如月,楼尽遥连蜃作楼。埤堄风前横短笛,烟波天外有归舟。凭栏转觉机心息,安稳平沙卧白鸥。”天后宫进香楼门有楹联 :“壶华献秀清风岭,湄港联泽晏海楼。”清朝林楚题晏海楼石额及门联石刻 :“浯江活水来潮,壮千年宝界;海云名山作主,保万代安居。”叶尚苏《宴海楼大将军歌》 诗曰:“将军之身卧荆杞,将军之名播朝市。春日秋朝络绎人,妇孺不绝香抚楮。曾传圣朝十三年,耿逆师临十万千。台防失措苦无策,忙把将军加城角。城角一声霹雳轰,万道霞光摇山岳。鲸鲸远窜狼烟清,从此将军更得名。得名已久荒城古,匿迹蒿莱不出征。风侵日炙三百载,铁花时起颜色熏。国家无事洗兵甲,将军自分甘藏拙。连岁日人恣猖狂,残杀民命食民血。将军将军岂不知,一发千钧怎久持。我愿将军急重起,向东奋击倭奴死。中原欢畅庆升平,海不扬波春昼暖。传至千秋万世后,永与南北共长存。”清朝李震相《观眉翁东海碑》诗曰 :“涟翁大笔压波头,砥柱神功冰世留。磨崖犍阁休相比,石画光腾晏海楼。”清朝沈錥《晏海楼》 诗曰:“坐对重溟水,排空常白波。鲸鱼争泼泼,海若贞多多。不减尾闾泄,难容舟楫过。渔人轻一死,唐突扣舷歌。”清朝吴瑗《晏海楼》 诗曰:“古岛风烟集,辕门节制明。潮声殷鼓角,海气接关城。舟楫高秋兴,壶樽落日情。危楼时纵目,积水与云平。”

(六)凤山石塔

凤山石塔又名文笔塔、魁星塔、岭头崎塔,在同安城东九跃山顶峰,塔下还有曲池、拱桥,为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同安县令洪世俊倡建 。现海滨原址尚留有塔基。塔拥有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不仅有振兴文气的原宗旨,还有一项超越原设计的功能——航标功能。由于塔位于凤山之巅,非常醒目,海上归来的船只习惯性地将其视为入港的航标。

石塔石构实心,六角五级,通高 14.25 米,每层出拱挑檐,侧面券龛中置一镂空魁星石像,券柱镌楷书联:“斗气护金轮,频见五云捧日;文峰参碧水,永为一柱擎天”;第三层西侧面镌“山斗具瞻”四字;第四层东侧面券龛置如来佛坐像一尊;葫芦形刹顶高 3 米。石塔立于同安东溪之畔,旭日东升,塔影映于溪中水面,故东溪塔影为同安轮山八景之一。九跃山因“自卧龙山行而西,九顿九伏如龙之跃”而名;又另名凤山,为“县之左臂”。

据晋江黄凤翔的《凤山石塔记》载:“凤山石塔为广宫建也。泉山川磅礴,人文俊发。自郡治而外,则首同安,其广宫居邑治东北隅,而东南凤山拱焉。邑侯徽歙洪公鸣琴,多暇雅意,做人每躬,莅明伦堂为诸生讲德校艺。徘徊容舆,向凤山凝睇,顾谓诸生曰:兹宝山也。于方直巽且离,方连缀焉,巽舆离皆文明地,而突兀之观,未称也顷者。邑人文方隆隆起,顾自苏丞相后,大魁鼎辅,尚尔寥寥,盍营笔锋而耸之庶,以助风气斡昌运,遂度基建塔捐俸,为邑人倡邑缙绅衿庶,素感公德又谓是举也,为德于誉髦甚盛,相率效力斥财,鸠工伐石自附于子来之谊。费不烦公帑,役不扰闾阎。经始于万历庚子二月,即以来是年八月告竣。公忻然莅止进诸生语之曰壮观备矣,诸生亦观象得心乎,夫其悬绳累址因卑就高九仞罔亏循级非躐也,可以喻学。其擘顽植朴砥砺磨礲方,弗露稜圆,弗可转也,可以喻德。其 崒嵂摩空凌汉卓立屹峙震撼弥坚也,可以喻节。惟德与节,匪学弗成,此羽簇隳括之譬良有以也。尔多士其厚勗之诸生则私相语公温文和粹其德尊方洁靡滓其节宪,殆以身范士哉。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匪第一塔之为重轻也。吾侪其永永佩服以无负陶成致敬学愽士姚君李君,率诸生请纪于黄生,而邑人大参林公实行公德意倡其邑士民者,亦贻书为之介绍黄生夙钦令公又沭河润之泽最渥也,何敢以不文辞。盖史册所载良吏,如辰阳长宋均蒲亭长仇香,皆以兴起黉校,垂为佳绩,则未有敦切恳至如公者也。紫阳朱子尝怪令于兹邑建尊经阁建教思堂其遗风迄今在公载扬乡人也。绍前哲振来学异日者,贤豪辈出,追苏丞相纵不啻焉,比之为德与山川齐永矣。公居官廉平悬鱼驯雉倬有古循良风。邑人所绝而咏者,未能殚述,第以兹塔为甘棠云耳。余既掇公正救之大者,编次为纪,复念赵郡石桥江州湖隄,有其作之咸勒铭颂,以志不朽。因系之词,曰地苞灵秀,乃辟黉宇 燝层峦震离夹辅。鉴彼巍标,矗为天柱,云根嶻嶫,霞 吞吐,泮水凝晖。群峰若俯,仰之弥高,观者如堵檠架重霄崔嵬,千古谁其贻之,曰贤令公单父宓子,中牟鲁恭莺凤呈祥菁莪向风爰协人力,以补天工石不烦鞭神若输墉峥嵘,玉立灏气,冲融山斗,在望百世,巃嵸银同名邑多贤,自昔陶铸方新光华骂奕复借崇观,以寄永泽冈镇巨鳌星联,崟璧英杰,朋奋风教非逖承流系思勒词纪绩陵谷,可移令名无斁。”

明代黄凤翔《新建石塔记》作赋颂塔 :“竖彼巍标,矗为天柱。云根岌橐,霞彩吞吐。泮水凝辉,群峰若俯。仰之弥高,观者如堵。擎架云霄,崔巍千古。”林石梧《捧日擎天翰墨铭——同安凤山石塔》 诗曰:“浮屠倡建自朱明,矗立山峰万象横。县令真心兴教化,取名文笔励精英。”清康熙年间徐辉将明代凤山石塔倒映在东溪水面的“东溪塔影”列入“轮山八景”,并附诗云:“尖抽凌汉塔,溪影倒文峰。波上双桥锁,东皋起卧龙。” 林石梧《凤山石塔》 诗曰:“石塔五层六角形,葫芦刹顶内魁星。通高十七有余米,捧日擎天翰墨铭。”林石梧《东溪塔影》 诗曰“大轮八景一溪东,石塔清流倒影中。昔日扬帆观标志,水天一色卧飞虹。”

(七)东界石塔

东界石塔始建明万历四十年(1612 年) ,1921 年重修,重要的作用是航标导航 。塔坐西朝东,平面呈六边形,共五层,实心石构,通高 8.56 米,条石塔基,基高 1.65 米,每边长 3.85 米。塔身由下至上逐层收分,顶层每边长约 0.4 米,塔刹做葫芦状。塔身除顶层外各个立面分别镌“大明万历壬子年建”和“拱星”“宝镇”等楷书字或浮雕菩萨、魁星形象外,其余各层均为素面。东界石塔是同安文物保护单位。

东界石塔位于翔安区新店镇东界村西北一千米处。东界石塔坐落于浔江港口东面的海滨,靠近刘五店码头,对进出浔江港的船舶有导航的作用 。石塔西望浔江港,靠近刘五店码头,塔西海域有刘五店航道,是厦门东水道,海湾深阔,水深 6—7 米,5 米以上的水域宽度达 450米,高潮时 8000 吨级船舶可以靠泊刘五店码头。刘五店码头是来往金门、厦门、同安的古渡头,也是古时泉州通往厦门的要隘,因而石塔成为航运停泊的地物标志,也是明代福建东南沿海海运贸易繁荣的实物佐证。

(八)圭屿塔

圭屿塔又称鸡屿塔,在福建九龙江出海口,是圭屿的标志性建筑,被航行海上的船舶作为航标塔。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御史周起元主倡议建塔 。圭屿塔为七级八角形砖塔。该塔在后世历经“万历大地震”“红毛夷侵扰”“郑成功与清军海战”等事件影响仍屹立不倒,但近代不知何因轰然倒塌,仅剩残垣断壁淹没在草木之中。周起元与好友张燮在圭屿还筹建了天妃宫、文昌祠、大士阁等

1832 年《厦门志》载:“上有塔。今塔重修。”清朝朱元正的《福建沿海图说(附海岛表)》载:“鸡屿,在漳州港内,上有残塔。西偏南,十一里半(5.75 千米),长二里(1 千米),阔一里又七分里之一。”据《诰授朝议大夫华亭许君墓志铭》载:“浚府治沟港,建太武、圭屿二塔,脩丹霞书院。十年,回厦门任。值巡道倪公卒,代行道事。经理其丧。军船未竣工者,竣之。未三月,复署漳州府事。获巨盗王七娘、徐保,正法。盗贼敛迹。明年,脩城垣。其二塔、书院皆落成。”由此可知许知府重修该塔历经三年,始修于道光九年(1829 年),建成于道光十一年(1831 年)。据明朝张燮《东西洋考》载:“圭屿屹立海中,为漳之镇。邑人御史周起元力请当道建塔其上,并构天妃宫、文昌祠、大士阁。监司、郡县悉捐俸、佐工,诸商亦共襄盛举。涛门澎湃,顿尔改观,近又以海宼微警,筑复旧城,并设逰兵,以固吾圉,商船甫出水,便过此中。近议饷大夫,就此盘验,半潮至中左所。”

据《侍御棉贞周公颂德碑记》载:“屡请于受事南服者,捐资鸠工营塔其上,塔旁建大士阁及文昌祠、天妃宫,断烟孤屿变作辉煌之观。”张燮也曾在塔成之后,与海澄陶知县等若干好友相约游塔吟诗,如郑爵魁作有《题圭屿塔呈陶令君》 ,张燮本人也将这些诗编列成集,自作序为《陶明府建塔圭峰诗序》

周起元着有《圭屿建塔募缘疏》:“原夫鳌极值地,娲石补天,理甚超忽,维以川融山结,不无亏全天巧未隔人力乃施其手扶身造亦有诸焉,吾漳玉钤开郡岐海划区元和以来,人文肇兴,紫阳而后,治教翔泠,亦既风华道上流峙炳灵矣,东临沧海山川,襟带之势,到彼而画,惟圭屿一峰,屹当巽维外,旴波涛则漭荡无垠,内临郡邑,则相错如绣。隆庆二守罗公拱宸相是地形大关,风气筑城,八面以象八卦,虽陵谷变迁,而神理不灭,计所阙略者,增高及遗插汉参云,盖有待也。今卞城陶明府,博采刍荛以屿,当建塔,耸秀地灵,请于景源袁使君,主持宏议,特允所请,克期经厝以去岁某月,诹吉鸠僝因高就胜骎骎乎,有凌霄之势矣。闻且条诸当道大阐福业襄厥盛 ,而吾漳善信劝施未厪奔輆亦何以佐下凤焉。竺氏微理难可殚述闻之婆娑置塔本自耶舍尊者,随佛放光,即成窣堵。故塔即福地,建即福缘。今以钓游之所经,蠡管之所及,是屿灵胜,称是法轮海水上潮江水,逆流蜿蜒,游龙势能飞动,如其佛力人力相需罔后为世良缘,亦有四焉。一者,江开两岸,塔建中流,当使潮音虚嗒水月澄鳞青莲出波,慧日四照,色相浮沤,叠空毛孔,作法界身怨。二者,龙天耸象巍峨拱揖,势如脱颖,茅茹帝家,山圭露冕,朝宗辰极于以砥柱,狂澜撑持地轴,作宰官身缘。三者,法轮无改,沧桑可成,五风十两,广卤如云,而且江妃顺轨,天吴不波,宝筏元津,普济无量,作长者身缘。四者,琳幢旋规照离云日,遂使犀然鳄徙钵隐蛟沈,媚川蕴岫,映爽眉目,作无等等生身,大欢喜缘如是,倾渴如是,瞻承故当广叩有缘,冀开善信,莫靳檀施也。又今所董役驱石海东下楗云表计其叠空万斧之费裒镪,当溢四千玲珑九级之尊为标,将逾百尺工致繁钜非铢石可成。凡我能仁广邀同好,结无量缘,开无住舍,庶积羽凌风集流浮船在今日也。且淳之乐善,亦岂一时,其补助山川,亦匪一事,嘉熙而虎渡梁皇庆而开元焕,均创未尝有,而庄侯之临渊累址应者若云,意公之丑口重基施者,如雨龙川芝岭福果不磨今以当道名,公鼎力而经始于上郡邑,舆情协力,而子趋于下覆篑蚤期合尖,有日昔童子,掇沙得阿育果况不朽,在山川垂庥,在奕祀者哉,其为功德不可思议,愿言随喜,普我声闻。”

张燮着有《圭屿建塔后更建佛阁及文昌祠、天妃宫募缘疏》:“水国烟深,涛门天尽,望冠山之回沬,有屿如圭,成破浪之长风,连壶作岛,灵气之所支柱,夙建霞起之标,名胜于焉,废兴宜补石,炼之色,有柱下史曰周仲先,簪笔触邪则邦之司直下车过里,乃乡之津梁。既龙种以来,归增蜃楼以永结爰白,当路立主胜,缘泛截流之横波中,开砥柱时凌霄之倒影,忽涌支提境既现夫化城事宜环乎,香界是用辟旃檀之宝地,宏泻法流护璎珞之慈容,重辉慧炬盖清凉之小叶,即控镇乎大荒,别有文昌之宫,浑帝车而登,进伣天之妹,奠川后以安流。是皆震亘之所,乞灵坤维之所,受福数楹竝峙百堵繁兴行,挟如来以渡江,俟揖群真而登峤,将使河光似羃连慧日于扶桑,霓舞为裳,旧阆风于铁网,灵气倍爽,名胜常鲜,人文鹊起以缤纷即是睢涣之绩,水贾舶鳞次而晏堵,何妨潮汐之天池,真水国之芳,因涛门之盛业也。通都介福庆,非止于一隅,大地辉煌,功宜资于众部,为裘关乎。积翠合锦,取之累丝,敢告十方,共襄兹举。捐太仓 米,便佐布金,贻深林一枝,自参丰玉。愿言随喜,勿谓唐捐,倘终鸟革而翚飞,薄映龙堂之鳞,屋庶场葩石劫,共成应节之观,孕璆文魮齐缀鸣磬之响,更恢海赋永丽山经云尔。”

张燮《登鹭门最高处望圭屿塔,有怀周仲先》 诗曰:“片云斜抹海天连,中有浮屠远屿悬。香界疑飞灵鹫岭,舟师欲截斗龙渊。环流作柱人何处,破浪含杯事有年。一自西方车马去,澜生川后几回牵。”

1891 年《海口图说》中有圭屿塔。清国东海岸厦门港之图,绘有圭屿塔。在清代道光四年(1824 年)之前绘制的《厦门舆图》,有圭屿塔。光绪《漳州府志》中的圭屿塔。

1646 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的《荷兰联合省东印度公司的开端和发展》一书中有幅插图,名为 Mont van der river chincheo in China ,翻译为《中国漳州河口》,这张图现藏于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为指引航海用的海图。漳州河口,指现在的九龙江口厦金海域。图中描绘了西起九龙江口东到晋江围头半岛,南起龙海浯屿岛附近海域北到晋江安海镇的海陆区域,是现存最早的用西式测绘法绘制的厦金海域专题地图。图中地名用拉丁字母标识,A厦门岛,B安海镇,C安平桥,D围头半岛,E金门岛,F小金门岛,G大担、二担诸岛,H浯屿岛,I鼓浪屿,K海澄九龙江口鸡屿岛。岛上绘有圭屿塔。根据海图上的罗盘,左上方为正北。在围头湾内与厦门港绘制有中国帆船以表示为碇泊点,以点状表示沙汕,叉号表示礁石。1725 年,法国人将这张图重新出版。

(九)文昌塔

文昌塔又名东塔,位于南靖县靖城镇湖林村,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始建 ,万历年间邑令陈宗愈建 。塔呈八角形,共七层,为楼阁式砖塔,占地面积 29.38 平方米,塔高 21.9 米,通高 27 米,条石地基,塔体厚 1.87 米,用仿木海棠纹石栏,砖叠涩牙子出檐,一层拱门朝西北方向,两扇仿古大门。

文昌塔与九龙江对岸洐坑村石壁庙龙山阁(已毁)对峙,完成于天启六年(1626 年),历时七载。经过陈宗愈、黄公敏、杨廷诏三任知县的经营,到了清乾隆八年(1743 年),知县姚循义继续修缮才算完整。清两次重修,为旧南靖县治水口关锁的标志性建筑。塔基直径7.65 米,边长 3.08 米,周长 25.35 米,为七层八角形楼阁式密檐塔。一层为花岗岩条石摆砌,三合土夯筑填心,内壁设有塔龛;二层以上逐层收分,并在不同方位开设拱门。塔内空心,为正方形,塔刹为葫芦状。塔内外现存历代碑记三方,分别为明天启六年(1626 年)贵州副使杨联芳所撰建塔碑文勒石、清道光十六年(1836 年)知县张嘉特氏玉峰德成撰《文昌塔碑记》、同治四年(1865 年)《德政碑记》。塔内原设夹道以通上下(已毁),塔尖及第七层于 1918 年正月初三大地震时倒塌,1986 年镇政府修复

道光十六年知县张嘉特氏五峰德成着有《文昌塔碑记》 :“壮哉,靖之文昌塔乎!隅值巽方,柱砥水口。经始于万历之己未,锡圭于天启之丙寅。孰肇厥初?曰黄侯;孰营厥中?曰杨侯;孰奏厥成?曰:姚侯、侯缵两侯。俭拮据捐俸,鼓众鸠工,命芳司出入代董之。阅三载余而塔竣,靖士甿相和歌日:惟塔之巅,若龙奋鳞,蜿蜒飞天;惟塔之基,若石奠盘,重厚配地;惟塔之成,若神呵护。侯精通灵,三才备矣。金汤屹如,甲第蔚起;斯文在兹。侯功万撰,如之何勿思。邑人治生杨联芳于丙寅端午日谨识。”

玉峰德成《文昌塔》 载:“文昌塔碑记,靖,名邑也,良臣科第,代不乏人。凡莅兹土者,莫不以兴仁讲让、培养人材为首务。乙未,爰余南下车,北城外有浮图七级,砥柱水口,双溪呈辉,层峦拱秀,洵属钳观。第未悉其建自何人,笔钥何名。因于公余之眼,读县志杨君序,则‘文昌’其名,又搜之塔内碑文,乃知陈、黄、杨、姚四贤宰后先继美,而告厥成,以文昌名塔,殆取乎被天文以合人文之义欤?我朝覃敷文教,薄海内外,罔不含和吐气,躅德味仁。况南州为紫阳朱子过化之地,有海滨邹鲁之称,生其间者,果能顾名思义,尧自振拔,户同丝诵之声。家鲜嚣凌之习,骁驳乎械朴著文之化,复见于今,倚欤盛哉!余承之是邑,窃康穰前君。斯未信造士化民之道,百无一得,又何敢接踵前贤,自彰其矣?盖以此邦之人休养生息百数十年,其士庶咸能食旧德、服先畸,有牧民之职者里当奉扬。王者允道化成,推广文治,以臻大顺之休。惟愿庭无雀角,野有荷经,文运日开,科甲不绝,无负昔贤命名之义,是则余所拭目以俟之者也。爰设数语,勒之于石。隔进士出身、内廷国史馆校对官、敕授文林郎、知南靖县事、议叙加一级又加一级、记功二次、蒙古张嘉特氏,德成记。道光十六年月。”

明天启二年南靖县知县尹杨廷诏着有《建文昌塔序》:“盖闻地脉转六鳌之轴,奇发人灵,江液汇三吸之波,瑞开石历,展镜平沙,澄双溪而朝自南北。沈玉作镇,屹廻峰以壮此巩图。数百年旺气有开,必先七十户子来,无好不甚,予承乏兹邦盱衡列胜邑,西顶蜿蜒之脉,上游雄峙形势溪,南属襟带之交尾闾稍泄。本原始谓虑始之难,无轻其任。今知择劳之可第酌所先陟降原,既测圭以定位,灼龟袭吉亦佥谐子考祥,或宿德居优,董公甸而允维厥任,或效义无穷毕愿力而无爱,彼铢尺壤勺流,俱是高深所助,戴鼋炼石。谁云造化无为,桑田起自沧溪,喜天开其胜,砥柱屹乎中流,抑人叶其谋障,廻澜于既倒。试问支矶之石,挽逝流于不波,嗣兴瓠子之割徛欤,其盛终焉。允臧盖微俸矢捐仅同五丁之开道,惟众力殚举,始信愚公之移山,苍焉郁焉,嘉气而驾虹焉,采分睢涣之圃渟兮,泓兮静影而含璧兮,光浮奎井之章,天宝物华,扶摇十里以飞来。霞南景色,遡洄双溪而顶上众佥曰可予申之词。”

(十)凤屿石塔

凤屿石塔又称埭头石塔、筼筜石塔、癸官古塔,位于厦门癸官港旁的湖明路东侧上,是明代的石构建筑,共有七层,当时起到镇水和航标导航之用 。纬度 24°28′46.92″N,经度 118°07′01.33″E。原有两座石塔,一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石塔,毁于 1958 年;一为方形、六角六层实心石塔(即为现存的埭头石塔)。现塔为 2003 年修复,高约 7 米,塔基和底三层用条石砌成,上三层为柱体,形成塔尖,葫芦塔刹。第六层四面浮雕坐佛,目前仅一尊较为清楚。塔的第四层依稀可见“永”字。埭头石塔为古筼筜港的风水塔和航标塔,是古筼筜港地理位置变迁的见证,是厦门本岛年代最久的地上历史文物。

1970 年前埭头石塔还是伫立于汪洋之中,后来随着厦门推进“围垦筼筜港”工程,筼筜港变成了现在的筼筜湖,原来筼筜港周边的滩涂成为如今繁华的街市,石塔也立于街市之中。由于塔基由土石堆筑而成,随着时间推移,原塔基的西北端比东南端高出 0.5 米,造成塔身向东南严重倾斜,故又名“斜塔”。厦门文物部门于 2003 年对其加固维修,因石塔与埭头古村相关,重修时将其最终定名为“埭头石塔”。

(十一)天妃宫

明朝万历年间,周起元与张燮在圭屿上建天妃宫等 ,张燮《圭屿建塔后更建佛阁及文昌祠、天妃宫募缘疏》可证。海澄县娘妈宫,“凡海上发舶者皆祷于此”,“东郊湖美及沙阪、林尾诸处又各自为宫”。海澄县海门妈祖,指胡屿、使屿二屿或附近岛屿上的天后,或圭屿上的天妃宫。继宋元之后,漳州沿海地区,如海澄之月港,龙溪之石码,同安厦门鼓浪屿,漳浦之乌石、旧镇、铜陵、宫前(后两者今属东山县),诏安之悬钟等地,或重修或新建天妃宫。

永福天后宫融庙、桥、塔为一体,寓意水上保护神妈祖的特有神功。道光《厦门志》载,其时厦门岛内共有宫庙 66 座,单独奉祀妈祖的就有西门外的朝天宫、东坪社的妈祖宫、厦门港的福海宫、草仔屿海边的龙泉宫、先锋营的平台官、火仔屿的寿山宫、鼓浪屿三丘田的三和宫、寮仔后海滨的潮源宫、斗涵的灵惠宫等,计 9 座。还有混合奉祀天后和保生大帝的宫庙 23 座。厦门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为东坪社妈祖宫,位于今黄盾与五通之间海滨。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则为朝天宫。在今大同路思北小学,始建于明初,施琅复台后复建。大殿悬有雍正皇帝钦赐御匾“神昭海表”。负有特殊使命的是草仔屿海边的龙泉宫,即现今和平码头附近,其时为台厦交通的重要码头。南寿宫位于今中华路桥亭附近。厦门附近大担岛有前国宫,在渔民、船民中影响较大。埔尾妈祖宫,位于角美镇埔尾村,清道光戊戌年林平侯重建 ,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重修胜澳天后宫。鼓浪屿三和宫“在鼓浪屿三坵田,祀天后”,今改法海院。

今漳浦县六鳌城内有两座天后宫,一在山顶,一在城边,“六鳌天后宫,一在北门,一在水门”,《漳州府志》云“镇海、六鳌、铜山俱有宫”。“铜山天后宫,共四所。一大宫在水寨前;一明德宫,近鹅头;一东门外溠崛;一附关帝庙右边。”宫前即娘妈宫前,为今东山县东山岛最南端宫前村,村以宫前得名。宫前天后宫建于明永乐年间,由莆田妈祖庙分香而来。诏安县悬钟天后宫即灵应宫。“灵应宫,祀天妃,在悬钟城南。”明初设置卫所,“绍兴一卫五所,每一所领伍者十,每一伍置(天妃)宫者一”。“胜澳天妃宫,悬钟游官兵遇汛期从师于此。”

浯屿岛上有一座天妃宫,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重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重修,后历经道光五年(1825 年)、道光十年(1830 年)和近代多次修葺。殿内还存有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沈有容《重建天妃宫记》和道光五年(1825 年)陈化成《重修浯屿宫碑记》,殿中还挂有清圣祖御赐匾额,其上记有施琅收复澎湖时妈祖天妃“涌泉济师”“助战温饱”的故事。天妃宫外有郑成功驻岛时建的水井两口,名为“龙虎井”。

《重建天妃宫记》碑记载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沈有容率军到南澳岛东南的南澎列岛追剿海盗之事。此碑上方有清代才补刻的两行字:“天启元年莅吧夷,康熙丁丑复祖官”。记载天启二年荷兰人侵犯浯屿与康熙三十六年恢复天妃宫之事。碑记中写道:“万历辛丑夏,余时承泛语铜,奉徽南征。竭祈神睹,楹宇秋寺,实心微厥灵祖战捷乎,请更诸爽皑者,师抵南澳,攻岛彭山歼之。聿怀神惠,日笃不忘,迫筑迫垦,迪石迫材,迫建前堂,前堂翼翼;迫开后寝,后寝肃肃。际拓旧址,深广倍之。于是居民过旅,爰逮兵士商渔,罔不走集,敬共祝祷,灵益赫然矣。呜呼!神匪人弗依,人匪神弗佑。余兹量移石湖,弗获岁时毖祀。然出王游衍,神罔弗及,所以借休奋武,曷其有既。执肇辛丑孟冬,竣壬寅仲春,庸勒贞珉,识其始末。万历三十一年岁次癸卯秋九月朔日,钦依浯屿水寨把总以都指挥体统行事署指挥佥事直隶宣城沈有容撰。”荷兰人在东方的总部是爪哇岛的巴达维亚,即今雅加达,所以闽南人把荷兰人称为吧夷。今厦门海沧青礁慈济宫有康熙三十六年《吧国缘主碑记》碑,说吧国甲必丹、郭天榜等人捐资重建此宫,康熙丁丑是三十六年重建天妃宫。

据梁兆阳《天妃宫增筑铳城奏记》载:“漳州府海澄县为加筑铳城,以图完全以固封疆。事照澄邑枕海狡窥叵测,惟恃吾所以御之者,有制胜之道耳。卑县甫任查知县余创筑铳城腰城,堪备防御,尚旷八十余丈(266.67 米)。恐贼窥左足业经捐赀设处,鸠工砌筑役,甫告竣而且寇已扬帆至矣。相持数月,地方宁谧者,实赖此长城可为金汤。今贼尚未灭也,若备御稍有渗漏,殊非万全之策。进见前所筑大泥铳城,地势退后,舆海门不甚相对,必贼舟逼近所放之铳,始可想及,恐临时措手张皇,或致误事,且地基日久颇就低压。近来铳孔渐下,发放不便,卑县躬勘,旧铳城东面关帝庙后座,即天妃宫。此地当海之冲,适与海门一路紧相对照,比前铳城形势更为扼要。若此处设有铳台,可破贼舟于数十里之远,兼之藩屏周密风气益固,至附近一带水田,得此石基,砥障狂流,永无冲陷之虞。地方利赖莫过于此者,仍建一大楼于上,四面可以远眺,名曰镇远楼。所费工价,计六百余金,当此饷匮安敢请动官帑,随捐赀首,倡奖励商民各知赴义乐从佥,举乡官某理妆支,督催工料,卜于九月十一日兴工俟完日,另核数详报。”

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的战舰停泊鼓浪屿修葺时,王得禄对三和宫妈祖许愿:如果能得妈祖保佑,最终荡寇成功,愿重兴此庙。数年后王得禄征战胜利,募资重修三和宫,作《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 镌刻于笔架山的三和宫摩崖:“窃惟天心丕显,群瞻霄汉之光,帝运暇昌,共丽车书之统。故河神效顺,海若输诚。而圣母之昭昭灵应,不啻有桴鼓之捷,风草之征。余盖尝于吾身亲见之也。自昔年由邑庠招集义勇,剿捕林逆,蒙思擢用,嗣因蔡、朱二逆猖獗,亲带舟师追捕,子嘉庆八年间,收抵三和宫前修葺战舰,见庙廊之就敝,顿起募建之思。翼神听之可通,默许重兴之愿,由是舟师所向屡立微勋,累迁至水师提军。己巳秋,渠魁扑灭,海氛以次底定,蒙恩晋封子爵,赏戴双眼花翎。因思向日祈祷之诚,其昭应真有历历不爽者矣。神光既普,庙貌宜新,谨捐廉作,鸠工应材,而行户巨商示各喜根施,共宾盛举。今已落成矣,但见栋字垃埔,崇闵坚致,西来山色千重,翠黛拥雕梁;东向波光万顷,琉璃辉宝座。此余所以酬圣母之恩,明明而对,越惕惕凝诚,余心终有不能自已也。时嘉庆癸酉孟冬之月。钦命提督福建全省水师军务统辖台澎水陆官兵世袭二等子王得禄谨识。乡进士选知县,王珪璋书丹”。

李增阶《外海纪要》载:“一流至石浦,天后宫,黄岩、定海二镇交界,内雷公山,风台亦可泊。”《指南正法》载:“东洋山形水势:暗澳有妈祖宫,山无尖峰。龟龙菜屿:在妈祖宫前,潮沙港下有屿一个,可寄东风出入,俱可过船。梁头门:入门是妈祖庙,前好抛船。限门:进港之时须看,塔之上有妈祖宫,后草山相重就口须看虫嘴山东塔上。北锐城可直入船头,向西白沙坛头,船起头对纲桁至妈祖宫好抛船。往澎湖:放船单艮,七更取西屿头,收入妈宫。”《源永兴宝号航海针簿》载:“赤礁网,可看傅厝树出妈祖娘宫……横看广山顶剑石合妈祖宫边北,石盘顶一个风动石。”《山海明鉴针路》的“广东回厦门针路”载:“北平是大山赤安庙、妈祖宫。”“厦门大担起往北”章节载:“泥屿网:看傅厝树出妈祖宫补东后……横看广山顶剑石合妈宫。”《安船酌献科》的“下南”章节载:“娘妈宫,海门,圭屿,古浪屿,水仙宫,曾厝埯,大担,浯屿。”窦振彪《厦门港纪事》载:“船抛汕尾寮妈祖宫前。”清周凯《厦门志》载:“大坠门,上有天妃庙。”李廷钰《海疆要略必究》载:“磁头埯,有妈祖宫……行至妈祖宫北,好抛船碇。”清朝朱元正的《江浙闽三省沿海图说》三卷附海岛表载:“天后庙一所,僧二三人居。” MT/MbE3nUJaM6OqgJNLJtgWFgagxbgLI0z/pKqQ87LU0pKmM3iZcyWGUyJXTAQ5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