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平谷上宅遗址

1984 年文物普查时,考古工作者在平谷发现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平谷上宅遗址。遗址位于北京市平谷区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高地上,因为以前建有古庙,所以被当地称为大庙台。遗址北靠燕山支脉的金山,南临泃河,是地势高出泃河河床 10—13 米的一块台地,时代最早可上溯到距今 7200年左右。遗址的遗存十分丰富,包括农业生产用的磁制石器和生活用的陶器,还出土有禾谷作物的孢粉、碳化果核和灰烬,石质捕鱼工具和一些精美的工艺品。这反映了在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条件下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以农业为主、开始定居、文化日趋繁荣的事实。

上宅一期的遗存虽然不多,但特征显著,其文化面貌与兴隆洼文化有较多相似之处,专家推测也许北京地区的燕山南麓正是兴隆洼文化分布的南界。上宅二期文化堆积层是该遗址的主要堆积,出土遗物丰富,特征十分鲜明,其中鸟首形镂孔器和大口深腹陶罐是自身特征明显的代表性器物。尤其是具有北方文化因素的之字形、筒形罐和具有中原文化因素的篦点纹、陶盂、支架形器共存的现象,在已知考古文化中很少见到。因此专家认为,以上宅二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文化是分布于中原和北方两大原始地区接触地带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的面貌独特,很难归属为任何一种已知的文化。

在上宅遗址中未发现人类居住建筑,但是在与它同类性质的平谷北埝头遗址中,清理发掘了十座半地穴房屋遗迹。这十座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多为不规则椭圆形,居住面平整光滑,并经火烧成红色硬土面,室内中部附近均埋有一个或两个较大的深腹罐,是炊煮或保存火种的火塘。这是北京市第一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房屋建筑,为复原当时的聚落形态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上宅遗址是北方早期文化与中原地区早期文化的一个中间类型,其文化层出土的器物,既反映了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又兼有中原文化的特征。这与上宅的地理环境有关:其东沿燕山山麓与东北地区相通;西沿燕山山麓又与内蒙古、山西相接;西南沿太行山麓与中原沟通。上宅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表明在东北和中原两大原始文化区内,有不同的原始文化共存,是一种代表北京东部地区泃河流域的独具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它所反映出的与东北、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相互影响的因素,说明在新石器时代的北京地区,就已开始了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为北京成为一个全国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上宅遗址的发掘,为燕山南麓新石器文化较早阶段的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使考古学家对北京及附近地区新石上宅器时代早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红顶碗是上宅文化中非常亮眼的一件器物,因口沿处呈现出红色而得名。在甘肃大地湾出土的彩陶中,有许多碗和盆的口沿上只有一条暗红色的彩带,考古学界称它为宽带纹,据碳 14 考古测定,这种彩陶的年代距今已达 8000 年之久。上宅文化最早也可上溯到 7200 年左右,这种碗上的红顶与大地湾的宽带纹有着什么样的关联吗?事实上,红彩早在距今数万年前的中国北京山顶洞人时期,就被赋予了十分神秘的宗教寓意。这只红顶碗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之下,仿佛被笼罩在一层远古文明之光中,神秘而又美丽。

大口深腹罐是上宅文化特征明显的代表性器物。它大口外敞,厚圆唇,深腹,平底或底稍内凹,夹砂褐陶质,是先民们用于炊煮或保存火种的用具。还有提水用的双耳罐,新石器时期的那些双耳罐都十分有趣,不仅是因为它们的造型朴拙可爱,还因为罐耳位置与罐子重心具有十分微妙的和谐关系,灌水时倾倒,水灌到一定量时罐子会自己立起来,罐耳设计的总是能在打水或提系时使罐身保持在平衡位置。先民们是怎么找到这种位置关系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上宅遗址的红陶猪头与石磨盘、石磨棒都在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进入农耕文明。仔细看那只小小的红陶猪头,会发现它的獠牙已经很小,更多表现出家猪的特征。石磨盘和石磨棒是用来研磨谷物之类的农作物的,表明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原始农业,先民还有了处理谷物的工具。农作物与农业的出现,使先民们定居下来,聚落出现了,逐步发展为部落,文明的脚步向着国家而迈进。

鸟首形镂孔器是上宅文化中所独具的,为泥质类砂褐陶。顶部为一鸟头形,两侧的戳印纹描绘出秀美的长眼,腹部有 4 道长方形镂孔,遍体还饰刻了划线纹,构成了流畅的羽状,造型奇特,十分具有吸引力。因为镂孔部分器壁很薄,不具备支撑力,因此不像是生活用品,在其他新石器文化中不曾见过。专家认为它是一件宗教祭祀用品。望着这件陶器的造型,它多么像先民们早期居住的窝棚的结构,而它顶部的鸟首,则融入了先民们鸟崇拜的原始信仰。实用的窝棚与神鸟相结合,这就是他们心中理想的殿堂吗?他们是否将一座宏伟的殿堂浓缩成一件类似今天神龛的小型祭祀物,以便于每天的顶礼膜拜?这是我心中的想象。

英文单词考古学——archaeology,它的词根具有古代、初始的意思。有专家认为,这个词暗示着这门学科是人们通过发现和观察古代物质遗存而建立起个人与上古时期的联系。而只有这种与那神秘“大始”的个人联系,才能解释考古学家对其事业终其一生的献身与迷恋。不仅是考古学家,这种对个人与上古时期联系的追寻,以及这种追寻所具有的摄人魂魄的魅力,令普通人也难以抗拒。

既然平谷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与文物这么丰富,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问题:平谷地区遗址多,历史久远,为什么没有成为京都所在地?考古发掘告诉我们,城镇的设置与兴衰是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刚刚走出洞穴的先民们,对生活地区的选择,是以在狭小的地区能获得多种生活来源为依据,在这种相对封闭的小区域内,先民们感到更安全,与外界接触甚少。平谷盆地的北、东和东南均为中低山环绕,而西南有着西北—东南走向的 10 千米长的低丘分布,这样它与北京平原既紧密相连,又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盆地中有潺潺的泃河和错河穿流而过。青山绿水加上沃土,为先民提供了衣食之源,这里成为先民们较理想的生活场所。但是,当铜器时代出现,直到铁器时代的到来,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主要来源。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人们对交换的需求与日俱增,此时,平谷三面环山及丘谷的较封闭环境成了人们交往的障碍,生产、文化都逐渐落后于交通便利的地区,更谈不上京都在平谷建立。这从另一侧面说明北京城的兴起,环境、地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平谷上宅文化陈列馆,坐落于金海湖的西北方向。驱车从枯柳树环岛一直往东,一路上景致开阔,初冬的阳光洒向宽阔的路面,宁静而又温馨,路边不断有果园出现,平谷大桃的名头是很响的。过了金海湖大坝,就来到了陈列馆。这是一座人字形马架子式的建筑,遥现出当年先祖们半穴居式的建筑形制,主体建筑旁的那座建筑更像一座马架子,只不过现代化的结构取代了窝棚的简陋,看上去非常漂亮又很抽象。馆内展品不多,精品大多被大博物馆或文物研究部门提走了,但仍有一半左右的石器工具,在彰显着自己珍贵的文物价值。陈列馆院内还陈列一批石雕,孤独地站在角落里,寂寞地焕发着那种掩盖不住的古朴气息。其中有一座石棚吸引了我的视线,它让我想起了辽宁海城析木城石棚。那是商周北土青铜时代的遗物,由五块巨大的白色花岗岩石板组成,盖石巨大,因形状像古代帝王的冠冕,所以文献又将它称为“冠石”。我曾在辽宁省博物馆石棚的复原像前徘徊了很久,因为我总是被这种带有祭祀色彩的神与巫的主题所吸引,并深深地迷恋于它。上宅文化陈列馆的这座石棚要小很多,没有析木城石棚那种磅礴的气势,但它的构成仍带给人一种深沉的暗示。这批石雕没有说明,也就无法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也无从知道这座石棚是什么时期的。专家认为上宅遗址的文化面貌与兴隆洼文化有较多相似之处,而北方文化因素与中原文化因素共存,构成了上宅文化的独特特征,是分布于中原和北方两大原始地区接触地带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文化之所以有魅力,很多都在于它们的相互交流与相互融通而产生的多层次的美。能够享受到这种美,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不求甚解的我也就不去追根寻源了。

上宅文化陈列馆周围是大片的果园,初冬时节的枝头果实虽所剩无几,但苹果的颜色因为彻底成熟而更加美艳,咬一口,清甜新鲜的滋味与汁水溢满口中,这是被天然肥料培育出的果实,这里也是一块曾经养育我们先祖的沃土。

1.新石器中期红陶鸟首形镂孔器平谷上宅遗址出土 首都博物馆 mBUwriGpr0efo+CM2VLlxIfhM1XO+ZBEULETNVJFwS/meSAwIeqaJBaon4LkV9A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