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行政村

第一节 平溪村

平溪村位于寿宁县西南部,是平溪镇政府驻地,也是平溪镇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距寿宁县城 37.26 千米。东与清洋茶场和岭根、岭兜村交界,南与环溪村隔溪相望,西与东木洋、长洋村毗邻,北与屏峰村相接,通用平溪方言。全村面积约 6.8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1309 亩,其中水田面积 951 亩,农地面积 358 亩。2013 年,辖上村、金州洋 2个自然村,18 个村民小组,509 户,3064 人,其中男 1614 人,女 1450 人。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4033 人,其中男 2104 人,女 1929 人。

平溪村是邑内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地方。1999 年 8 月,在平溪村上游 100 多米的犀牛山出土了 3 件石锛、石戈,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平溪也是邑内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村庄。早在南宋淳熙九年(1182),福州知府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中,就有“长溪县永乐乡平溪里:大小鱼溪、西溪、麻竹、斜滩。”的记载。民国二十八年(1939),曾设过平溪镇。

平溪,早在 600 多年前就是《政和县志》主编郭斯垕向往的“桃花源”。其载入明永乐《政和县志》的《过平溪作》:“立马溪边唤渡船,绿杨烟暖向波悬。高峰碍日疑天近,阴壑犹霜觉地偏。处处鱼盐间草市,家家鸡犬类桃源。隔溪茅屋门孤掩,重忆杨雄草太玄。”是目前已知最早描述平溪山水风情之诗。

寿宁建县之前,平溪一带隶属政和县。政和县城前往官台山银场的白银古道,就从平溪村中经过。明景泰六年(1455)寿宁建县,一直到清雍正十二年(1734),寿宁县均隶属建宁府管辖,平溪是寿宁县城通往建宁府治的必经之地,也是政和、寿宁两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沿海的食盐、鱼虾等海产品经平溪运往建宁府的各个山区县,内陆的各种山珍野味也从平溪销往霞浦、福安、宁德等沿海郡县。

明崇祯十年(1637),知县冯梦龙在《寿宁待志·都图》中写道:政和里八都一图一甲住平溪冢后村,离城四十里。男耕读,女绩。粮多,民顽,欠;二甲住平溪桥头,离城四十里。出梨、草鱼。民耕田,稍顽;四甲住平溪下背岭兜(编者注:应为平溪下坝、岭兜),离城四十里。男耕读,女绩。民稍顽;六甲住平溪板头(编者注:应为坂头),离城四十里。民贫,女绩,多逃。粮少,难完;七甲住平溪后池,离城四十里。民贫,耕绩。粮颇少,稍难;十甲住平溪冢后,离城四十里。男耕读,女绩。民极顽,粮欠。有僧寄户田,宜另征。政和里八都二图一甲住平溪村,离城四十里。耕绩,民稍顽。粮少,难完。甲首多为盗;九甲住平溪村,离城四十里。男耕读,女绩。粮少。政和里八都三图三甲住平溪村,离城四十里。男耕读,女绩。民稍顽。

斯时,一村有 9 甲,邑内仅有一个平溪村。当年的平溪,是全县人烟最稠密的村庄,村中建有社仓、公馆、驿站,每天内外官司往来,舆马仆从咸萃,道不尽的繁华与喧嚣。明景泰六年(1455)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这一段长达 280 年的繁荣兴盛,是平溪的黄金时代。

明末清初,郧西王朱常湖、王祁、冯梦龙等在平溪举义反清,一场绝地反击的烈火由此点燃,并迅速燃遍八闽。这场反抗异族入侵的战火,将平溪与朱常湖、王祁、冯梦龙等一起载入中华民族的英雄史册。

从明景泰六年(1455)至 1969 年 9 月,平溪北岸溪边那条铺着规整鹅卵石的老街,每一家店铺的前面都有凉亭,家家凉亭相接形成一条长达数里的既能遮阳又可避雨的长廊。凉亭的临溪一侧建有“美人靠”。“美人靠”既供来往行人憩息,又兼护栏保护行人安全。沿街数十家经营各色山货海产品的店铺都是前店后宅,街上一天到晚人流如织,生意繁忙。前人戏笔遣兴:两岸春风细柳垂,一排长廊显龙威。长虹三环跨南北,灯笼闪闪竞星辉。富人宴饮山海味,穷人云集故事堆。八十老翁嫌夜短,新婚夫妇忘入帏。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平溪葫芦门旁边的“苦槠坪”和下坝一带是清一色的原始槠林。数百棵有着近千年树龄的槠树,每一棵都需二、三人方能合抱,葱茏浓密的树冠遮天蔽日,裸露地面的树根盘根错节。在鼎墩的清波岭山涧边,十多棵百年柳杉如排列整齐的士兵,英姿飒爽。六棵腰大数围的千年风水树——柳杉,像久经沙场的将军,威风凛凛地驻守峡口,忠实地护卫着千年古村。在老街王家店铺一带的溪边,有十多株桑树亭亭如盖,青翠欲滴。沿溪两岸垂柳成荫,溪水清澈碧透,鱼儿嬉波逐浪,人与自然和谐相依。

1949 年,一支败退台湾的国民党军队途经平溪,看见溪中鲤鱼如此之多,纷纷投弹炸鱼,溪中鱼儿几无幸免。1958 年大炼钢铁,那片珍稀原始槠林横遭劫难,被刀砍斧剁连根刨起用来烧炭炼钢,只留下徒有其名的“苦槠坪”地名让后人遥想追怀。1969 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又将两岸桑树、柳树席卷荡尽。1976 年修筑清洋茶场至屏峰公路,峡口柳杉也被全部砍伐。

平溪南北两岸自古统称平溪村,村中地形广敞方圆,河流平缓宽阔,村庄下游水口处悬崖高耸,河道逼仄,形成堪舆学上的“捍门”。在捍门边的溪畔小山上有一座仙殿,仙殿下方有一深潭,人称仙殿潭。在仙殿潭上方的溪流上,有一山环水绕形似黑白双鱼的道教太极图。这种天然“太极”十分罕见,全县仅平溪、斜滩两处。

相传,古时官员往来经过此地,见此“捍门”与“太极”,都要文官下轿、武将下马,步行进村。宋元年间,在下游冬瓜洋旁半月山上方的一棵古松旁建有木拱廊桥——卧龙桥。当年,行人由北岸经卧龙桥到达南岸,沿溪直上到“大腹岩”狐狸潭的平津桥,再回到北岸的平溪村。

清道光年间,卧龙桥被夜宿桥内的乞丐失火焚毁后,在北岸险嘴岩凿岩筑路直抵平溪村。光绪三年(1888)七月十日,洪水冲毁平津桥,只好在现在的“平溪桥”处临时搭建简易木桥以通南北。光绪四年(1889),周尚颐为首的建桥董事会募集 8000 银圆建造石拱桥。经过 3 年精雕细琢,建成三孔两墩“寿山桥”。桥长 55 米,宽 5.75 米,溪中两个石墩迎水向的突出部设计成三角形,以减缓水流冲击力,上雕凤首,造型十分精巧美观。大桥比两岸路面高约 2 米,有青石台阶与两岸道路相接。

1969 年 9 月 27 日下午 2 时许,天降倾盆大雨,在短短的 2 个多小时里,溪水暴涨至沿溪老街店铺的 2 层楼。只见惊涛浊浪肆虐翻卷,千年古村顿成汪洋泽国。由于上游众多廊桥、房屋被冲毁,桥孔被木料堵塞,再加两岸河堤被湍急的洪波淘空,致使建成仅 80年的“寿山桥”被洪水轰然卷走。

1972 年,黄登三等村民从溪流中捞回桥石,在大桥原基础上重建石拱桥,并在溪中两礅的旁边加砌 6 个小拱,在南北两岸增砌两个旱拱,使原来的 3 孔变成了 11 孔,并更名“平溪桥”。1988 年,又将南北两岸桥头的两家店铺拆迁,原来的桥头石阶改为贯通两岸的公路。2008 年,乡政府将桥面拓宽两米增设人行道,将石栏杆改为铝合金圆管栏杆,并在桥上安装 6 根铝合金圆管灯柱,每根灯柱上安 6 盏路灯。每当夜幕降临,36 盏路灯与溪水交相辉映,成为村中一景。2008 年,平溪村委筹集资金 16 万元,在大桥下方百余米处修建拦水坝蓄起一湖碧水,并向溪中投放鱼苗。现溪中游鱼成群,常有游人投饵观赏群鱼争食。2013 年 12 月,平溪村委筹资 28 万元,又在下游险嘴岩河段筑坝蓄水。

1963 年 11 月,斜滩至平溪公路通车后,平溪公社、供销社、卫生院、信用社、邮电所、粮站等单位及影剧院先后建设在公路北侧,形成一条新街道。1969 年,沿溪老街遭洪水冲毁后,公路新街日渐热闹起来。1986 年,铺设长 660 米、宽 7 米的混凝土路面。1989 年,公路北侧从下往上依次有卫生院门诊楼、供销社营业楼、供销社仓库、农行营业所、邮电所、乡党委政府综合楼、电影院、粮站、粮库、中心小学、中学等单位;公路南侧均为民房,沿路经营着 106 家个体商店。

1995 年,公路新街因上连金州洋下至杨梅桥头,故以谐音命名为金洋街,沿溪老街命名为桥北路。1993 年,平溪至环溪村公路通车。2008 年,与平溪桥相连接的两端道路命名为环平街,并浇灌水泥路面。每月初九、廿三墟日,金洋街、环平街商贩云集,货物琳琅满目。赶墟的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平溪村肇基历史最早、人口最多的是周姓。2013 年,平溪村周姓 239 户,906 人;李姓 62 户,282 人;王姓 45 户,205 人;吴姓 28 户,140 人;肖姓 21 户,88 人;郑姓 15户,71 人;张姓 10 户,70 人;黄姓 11 户,60 人;阮姓 14 户,52 人;陈姓 9 户,44 人;叶姓 10 户,43 人;曾姓 11 户,41 人;刘姓 7 户,38 人;蔡姓 3 户,32 人;卢姓 10 户,30 人;许姓 6 户,27 人;吕姓 7 户,22 人;范姓 2 户,16 人;徐姓 1 户,10 人;罗姓 1户,7 人;胡姓 1 户,7 人;何姓 1 户,7 人;陆姓 1 户,5 人;韦姓 1 户,3 人;雷姓 1户,2 人;葛姓 1 户,2 人;邵姓 1 户,2 人。

2013 年,平溪村有一路、二街、十巷道、一新村,分别是——

一、桥北路

即杨梅涧至大石坂的沿溪老街,长 373.6 米,宽 3 米;支弄 1 条,长 21 米,宽 2 米。桥北路有土木结构瓦房 19 座,砖木结构房屋 2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17 座。

1998 年,规划建设杨梅涧至思源桥头的防洪堤,堤面为宽 8 米的沿溪公路。乡贤慷慨解囊,村民投工投劳,沿路住户捐地,县直单位资助,累计耗资 80 多万元,2008 年秋完成平溪桥以下路段建设。2020 年,寿宁县政府在桥北路上游的蟠龙山征地建设寿宁五中新校区。2022 年,民间筹资在五中新校区旁的蟠龙山修建冯梦龙主题文化园。

二、金洋街

自金州洋至杨梅桥外,长 1.5 千米,宽 13 米,既是街道也是交通要道。寿政二级公路通车前,通往周边市县的车辆都从这里经过。金洋街南侧除工商所、信用社、卫生院办公宿舍综合楼、小学教学楼和一家个体卫生所外,其余皆为个体商店和民居;北侧多为乡直机关单位。以镇政府为中心,向上依次有农技站、影剧院、百货店、食品店、粮站、候车点、中心小学、寿宁五中、农机修理站、个体加油站;往下依次有邮政支局、电信支局、华龙公寓、宏光公寓、供销社、卫生院、食品站、生猪屠宰场、税务所、工商所、供销社家属楼。

金洋街有土木结构瓦房 7 座;砖木结构楼房 30 座;砖混或钢混结构民房 83 座。其中外墙用水泥粉刷的 44 座,贴瓷砖的 43 座,未粉刷的 33 座。

金洋街两侧有宽 2 米的支弄 3 条,计长 330.6 米。沿弄民房有钢混平顶结构 19 座,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各 2 座。其中外墙粉刷的 18 座,未粉刷的 5 座。

2018 年,在金洋街 6 号新建一座平溪村委楼,占地面积 60 平方米,2 层,建筑面积120 平方米。

三、环平街

平溪段长约 90 米,宽 10 米,与金洋街相交成丁字街。有砖混结构楼房 20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1 座。沿街有肉铺、菜店、水果店、汉堡店、美容店、服饰店、理发店、手机维修店各 1 家,超市、杂货店、眼镜店各 2 家,饮食店、便利店、五金店各3 家。

四、巷道、支弄

1.源兴巷 在厝坪墩,主道长 324.5 米;支弄 11 条,计长 570 米,宽 2.3 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21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32 座。

2.锦雀巷 在厝垄,主道长 248.7 米;支弄 7 条,计长 240.5 米,宽 2.4 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7 座,砖木结构房屋 3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36 座。

3.景新巷 在镇政府右邻,主道长 193.1 米,宽 2.1 米;支弄 1 条,长 20 米,宽 1.8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4 座,砖木结构房屋 1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2 座。

4.洋墩巷 在供销社后面,主道长 133.2 米,宽 2 米;支弄 5 条,计长 238 米,宽 2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6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32 座。

5.鼎墩巷 在鼎墩,主道长 338 米,宽 2.8 米;支弄 8 条,计长 735.4 米,宽 2.5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32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32 座。

6.葫芦巷 由葫芦门至山垄尾,主道长 359.6 米,宽 2.6 米;支弄 2 条,计长 138米,宽 2 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11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14 座。

7.后路巷 由影剧院对面小巷至仓楼,长 269 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18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6 座。

8.朝阳巷 由粮站大门对面接后路巷,长 90 米,宽 1.5 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2座,砖木结构房屋 3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2 座。

9.桥北巷 由邮电所对面连接桥北路,长 92 米,宽 1.6 米;支弄 1 条 17 米,宽 1.3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1 座,砖混结构楼房 2 座,在建 1 座。2017 年,刘庆生、刘美森四兄弟兴建的九层钢混框架结构大楼,是平溪境内第一座安装电梯之楼房。

10.王家巷 由原信用社对面接桥北路,全长 89 米。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3 座,砖混结构平顶楼房 6 座。

五、金州洋新村

1998 年,平溪村委会动工修建自杨梅涧至金州洋的沿溪公路——桥北路,在金州洋修建宽 10 米,长 385 米的防洪堤,后因资金不济而中止。随后,村委会在金州洋建村委、支部办公楼各一座,村民也陆续在金州洋建房居住。2020 年,镇政府在金州洋防洪堤修建宽约 2 米的休闲木栈道。

平溪村历史悠久,历代文物古迹众多。但由于 1958 年“大炼钢铁”和“文革”期间的毁坏以及 1969 年的特大洪灾洗劫,文物古迹多遭破坏。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有碇步、葫芦门、平水大王庙;修复的有仙殿、上方庵、奶娘宫;以及甲午年孟冬镌的古渡遗址摩崖石刻。2012 年,碇步、犀牛山遗址、闽浙边游击纵队夜袭平溪国民党区公所“三战三捷”战斗旧址(周氏宗祠),被寿宁县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2022 年,平溪的文化地标——全国第一座民间筹资修建的冯梦龙主题文化园在蟠龙山动工兴建,这座全国唯一的冯梦龙陵园,因其厚重的人文历史而名扬八闽。

第二节 环溪村

环溪村位于平溪南岸,北与镇政府驻地平溪村隔溪相望,东与湖潭村接壤,西与长洋村毗邻,南与木场村相连。自古以来,平溪南北两岸村庄统称平溪村,语言、风俗等均相同。1964 年,南岸划为坂头大队,辖燕前、南日洋自然村。1981 年 5 月,取溪水环绕村庄之意更名环溪大队。全村面积 4.7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952 亩,其中水田 764 亩,农地 188 亩。2013 年,环溪村(环溪新村未在内)有 489 户,1883 人。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2277 人,其中男 1192 人,女 1085 人。

冯梦龙《寿宁待志·都图》载:政和里八都一图六甲住平溪坂头,离城四十里。民贫,女绩,多逃。粮少,难完;政和里八都三图四甲住大连坑,离城四十五里。男耕女绩。粮少,易完。

1960 年,平溪公社在坂头村建酿酒车间;在灵岩寺下面的山冈建碗窑。1971 年,在坂头村上游修建一座长 60 米的拦河大坝。大坝是在溪中砌 16 座石墩,每两墩之间以 30度斜坡铺厚松木枋以蓄水。这是迄今为止,寿宁县唯一一座用石墩、松木枋建成的拦河大坝。同时修建引水渠道 920 米,不仅灌溉坂头洋农田 310 亩,也方便了坂头村民生活用水。还在林公大王宫下方至平溪大桥的溪岸,复建高 4 米,宽 2 米的水毁防洪堤 500 米。

1973 年,坂头村建成龙井水电站。1993 年,平溪经环溪至湖潭村公路通车。1997年,环溪村道浇灌沥青路面;2008 年浇灌水泥路面。2004 年,国家拨款 500 万元在环溪村后的布袋山(山形如装满谷物的布袋而得名)上开荒造田。

2013 年,村中(环溪新村未在内)周姓 339 户,1281 人;吴姓 27 户,113 人;李姓26 户,99 人;王姓 10 户,44 人;叶姓 10 户,44 人;陈姓 10 户,35 人;黄姓 9 户,38人;谢姓 9 户,32 人;蔡姓 6 户,28 人;郑姓 5 户,19 人;阮姓 5 户,17 人;曾姓 4 户,17 人;胡姓 4 户,17 人;柳姓 4 户,14 人;卓姓 3 户;16 人;高姓 3 户,14 人;吕姓 3户,12 人;徐姓 3 户,10 人;杨姓 2 户,10 人;韦姓 2 户,7 人;范姓 2 户,6 人;朱姓1 户,4 人;张姓 1 户,3 人;余姓 1 户,3 人。

2013 年,环溪村有个体商店 12 家,村卫生所 1 家。村中有一街、2 新村、5 巷道、84支弄。

一、环平街

环溪段长 500 多米,宽 6 米;有食杂店 8 间,铝合金店 3 间;卫生所、理发店、肥料店、农药店各 1 间。砖混结构楼房 51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6 座。

1.金鹅巷 长 150 米,宽 2 米,主要以支弄为主;有土木结构瓦房 36 座,砖混结构楼房 68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3 座。

2.敦睦巷 长 280 米,宽 3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5 座,砖混结构楼房 44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3 座。

3.桥墩巷 长 80 米,宽 6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7 座,砖混结构楼房 26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2 座。

4.后隆巷 长 55 米,宽 3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4 座,砖混结构楼房 17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3 座。

5.桥上巷 长 180 米,宽 3.4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 座,砖混结构楼房 25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3 座。

二、坂头新村

1969 年 9 月 27 日,特大洪水将坂头大队淹成一片废墟。1970 年,公社将县政府下拨给坂头大队水灾户的救灾款,全部用于新村建设。公社派专人负责“学大寨,建新村”,全村原有住房全部拆除,木料、砖头、石材无偿收归集体。村民不管有房无房,房多房少,一律集中到村后山大柴林岗统一建房。新购的木料、石料和木匠、石匠师傅的工资由公社支付,粗工则由搬迁户自己负责。搬迁后的宅基地无偿收归集体复耕。

新建的大寨式土木结构瓦房,内侧为厨房、厕所,中间是两米宽的通道,外侧作宿舍。最大的一座安排 20 户,最小的一座住 4 户。大队只负责在新址建起屋架,盖上瓦片,然后分配给各户自行装修。到 1976 年,先后建成 51 座,共入住 130 户,700 多人。其中两座长 85 米,宽 5.8 米,可供入住 20 户,110 人。全村除洋尾 10 多座外,大多数村民都搬迁到新村居住。

“文革”结束后,坂头新村的村民又陆续回迁到原宅基地建房居住。1990 年以后,坂头新村有 20 多座土木结构瓦房改建为砖混结构楼房。

三、环溪新村

2007 年 8 月 20 日,龙头坑村山体滑坡,摧毁民房 4 座、教学楼一座,6 户村民受重灾。10 月,乡政府在环溪村征地 86 亩建设安居工程,统一安置龙头坑灾民和下洋、后山、白岩下、云雾坑等地质灾害隐患村村民。至 2013 年 12 月,先后建成砖混结构楼房 83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64 座;安置 230 户,800 多人。

环溪村文物古迹有仙崖寺、大王宫、灵岩寺、大腹岩等。2011 年 10 月竣工的金牛山文昌阁,系寿宁县唯一的石构道教建筑。尤为难得的是环阁镌有众多名家题咏的诗文楹联,为邑内一绝。

第三节 溪底村

溪底村位于平溪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4 千米。溪底村原名溪鲤,因村前河流盛产鲤鱼而得名。后因方言“鲤”和“底”谐音,改称溪底。东与上洋村接壤,南与燕窠村相接,西与南溪村交界,北与下党乡相邻。面积约 7.3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1179 亩,其中水田 897 亩,农地 282 亩。2013 年,辖上楼、底楼、后瓯、云雾坑、漈坑洋、村楼后、下洋仔等 7 个自然村,共 277 户,1299 人。除云雾坑村讲汀州话外,余皆通用平溪方言。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1134 人,其中男 630 人,女 504 人。

溪底村临溪而建,公路通车以前,房屋大多建在溪流北岸,公路通车后,溪流南岸房屋日渐增多。2013 年,村中有一条临溪街道、3 条巷道。

临溪街道 长 200 多米,宽 12 米。有卫生所 2 家,杂货店 4 家;土木结构瓦房 11座,砖混结构楼房 13 座。

1.桥头巷 长 100 多米,宽 2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9 座,2010 年浇灌水泥路面。民国年间,有浙江景宁县铁匠在此开铁铺,还有一家草鞋铺;巷头厝中有一练功石锁,重30 多斤,前几年丢弃河中。

2.学堂巷 原称祠堂弄,长 100 多米,宽 2 米,2010 年浇灌水泥路面。有土木结构瓦房 8 座,砖混结构楼房 7 座,一座王氏祠堂。

3.面前洋碓巷 长 110 多米,宽 2.2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0 座,砖混结构楼房 2 座,2010 年浇灌水泥路面。民国年间,巷头有一私塾,办学七年半,有生员 5~10 人,塾师魏有录;巷尾有一水碓,1969 年水毁。

全村共有土木结构瓦房 50 多座,砖混结构楼房 40 多座;148 户,1000 多人。毛姓最早肇基溪底村,现有 13 户,80 多人。人口最多的是王姓,120 户,700 多人。此外还有魏姓 5 户,60 多人;周姓 4 户,30 多人;吴姓 2 户,15 人;吕姓 2 户,10 人;李姓 1 户,9 人;陆姓 1 户,2 人。

溪底村一水中流,两岸房屋沿溪而建。下游溪中有一船形沙洲,名曰“双龙岛”。沙洲上有古松 10 棵,状似渔舟逆流而上,古称“双龙捣舟”。前人赋《双龙岛上》,诗云:双龙波浪上溪游,不畏风波不畏流。料是毓灵钟此地,仍留宝筏渡人舟。1987 年,在村庄上游建一座 3 墩钢筋水泥桥。2005 年,又在村中修建一座钢筋水泥桥。2010 ~ 2012 年,在村中建 2 座拦河坝,蓄水养鱼供人观赏。

溪中沙洲下方有一座清咸丰七年(1857)建的木拱廊桥,因桥头建有双龙阁,故名“双龙桥”。前人赋《双龙屋桥》,诗云:双龙对峙镇江中,倒映夕阳瑞气浓。抑傲儿童堪授教,传书圯上老人翁。1969 年 9 月 27 日双龙桥水毁,次年在原址建石拱大桥。因石匠技术不精,建成几天即自行塌毁。1983 年重建石拱桥,1987 年在桥上建廊屋。桥廊外墙书“溪里桥”,桥头悬匾“双龙桥”。2012 年,双龙桥被寿宁县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平溪至政和公路从溪底南岸临溪而过,由于此段公路平坦,村民大都置有自行车、板车、拖拉机、三轮摩托车等交通运输工具。2002 年,在村庄上游建水电站。2017 年 12月至 2020 年 12 月,省税务局干部蔡明强驻溪底村任第一书记,筹资 1000 多万元改造溪底村民房立面、浇灌水泥村道、建设溪边木栈道、修缮村委楼。此外,还拓宽并浇灌溪底至日洋长 3.2 千米、宽 3.5 米的机耕路水泥路面。

溪底村南岸上方有一山状若龙珠,又有两山蜿蜒盘旋宛如双龙戏珠,先人建亭龙珠之下,称“龙珠亭”。公路上方有一巨岩,高约 7 米,四方如刀切。岩上又有一石,远观似旗杆,古称“石旗杆岩”。前人赋《石旗杆岩》,诗云:忽然一石立巉岩,名曰旗杆景不凡。料是此间多杰士,铸成名器在尘寰。

第四节 南溪村

南溪村位于平溪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9 千米。原名许堂,因溪水在南边绕村环流而更名南溪。北与下党乡交界,南与柯洋村毗邻,东与龙头坑、溪底村相连,西与政和县澄源乡牛途村接壤。冯梦龙知寿宁县时建的“政寿交界”牌坊遗址,就在新桥头自然村的黄竹桥西岸百多米处。

全村面积 12.3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1302 亩,其中水田 1080 亩,农地 222 亩。2013年,辖栗坂、上窑、洋坪、新桥头、七星洋、奶殿壑、粗排仔、桥头洋等 8 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709 户,3093 人,通用平溪方言。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2919 人,其中男 1565 人,女 1354 人。

南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宋政和八年(1118),朱熹之父,政和县尉朱松就来过南溪,并留下一首七绝律诗《南溪道中》。

自明景泰六年(1455)寿宁建县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南溪是寿宁县城通往建宁府的必经之地,官府在村中建有公馆、铺递、社仓。明弘治十八年(1505),建宁府按察佥事阮宾分巡寿宁县,赋七律《南溪公馆》;嘉靖廿二年(1543),知县张鹤年捐俸重修南溪公馆,进士陈时范撰《重修南溪公馆记》;崇祯七年(1634)八月上旬,知县冯梦龙自府治建瓯经南溪到寿宁赴任履新,夜宿南溪公馆赋《石门隘》;清雍正间,知县方伯赋七律《南溪途中》。

冯梦龙《寿宁待志·都图》载:政和里七都二图六甲住南溪,离城五十里。男耕读,女绩。民顽,粮欠。政和里八都三图八甲住南溪,离城五十里。多逃龙泉。粮少,悬欠;十甲住南溪,离城五十里。本村公馆,民开店卖酒。粮少,易完。

南溪代有文人。李挺穗、李毓姬的诗文入选乾隆《福宁府志》;李廷森、李魁光、李芝光的书画墨宝流传至今。明清年间,村中办有义塾、私塾、书楼。

民国二十三年(1934)8 月 25 日,寻淮洲、粟裕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平溪村兵分两路,一支由平溪走庾岭古道经亭下到南溪村宿营,次日向政和县进发。

1962 年,平溪至政和县公路通车。1969 年,在公路旁建购销站。1984 年,村民李典伟创办的南溪客运站,被交通运输部誉为“全国第一家农民车站”。

公路建成通车后,粮站、购销站、村委楼、个体车站等相继在公路沿线落成,村民也随着在公路边建房,村中有饮食、修理、食品、日用百货等店铺十多家。

2013 年,南溪村有 361 户,1460 多人。其中李姓 300 多户,1056 人;周姓 40 户,300 人;吴姓 5 户,30 人;叶姓 5 户,20 多人;刘姓 4 户,20 人;赖姓 4 户,20 多人;符姓 2 户,9 人;谢姓 1 户,6 人。村中有 6 条巷道、46 条支弄:

1.龙山巷 长 200 米,宽 5.7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8 座,砖混结构楼房 9 座。

2.中兴巷 长 140 米,宽 1.1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20 座,砖混结构楼房 3 座。

3.外兴巷 长 70 米,宽 1.4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5 座,砖混结构楼房 3 座。

4.新兴巷 长 40 米,宽 3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5 座,砖混结构楼房一座。

5.武进巷 长 120 米,宽 1.5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20 座。

6.北福巷 长 130 米,宽 1.4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4 座,砖混结构楼房 5 座。

南溪村前溪流宽阔,沿溪两岸绿柳翠竹掩映。村南有双孔石拱公路桥通往柯洋、亭下等村。此路原为明清两朝寿宁县城经平溪通往建宁府的古官道,沿途曾建有 5 座木拱廊桥、一座文昌阁、一座石构节孝牌坊。

村中有一条明崇祯初年修建的水渠,沿老街延绵 500 余米缓缓流淌。遇到房子则改暗渠,或在渠上置石板以便行走。每隔一段距离,都铺设青石板供村民打水、洗菜、浣衣。清晨,家家户户到水渠挑水饮用;白天,妇女们则在渠边洗菜、浣衣。此渠既为火险提供水源,又能灌溉下游农田。公路通车以前,沿渠老街布满经营各类商品的店铺。公路通车后老街日渐冷落,只有渠水依然静静流淌。

南溪村前,清溪绿水湾环流淌。清贡生李廷森赋诗《玉带环流》:村前村后水为环,户接檐齐玉带间。约束山容归晓镜,潆洄曙色媚晴湾。衣襟欲擅江湖胜,沼渚终输鸥鹭闲。漫道方流多美璞,虹光夜夜烛仙寰。乡贤李芳林也赋诗《南溪胜境》:南溪胜境几千秋,满眼风光乐醉游。河水环流飘玉带,闾阎稠密赏金球。欲寻八景知何处,尚有群峰可探幽。更喜村庄增秀色,宗祠重整衍箕裘。

南溪村的文物古迹有明代水渠、栗坂碇步、李氏宗祠;文物遗址有石门隘、“政寿交界”牌坊、清代“节孝”牌坊及上窑古窑址等。2012 年,栗坂碇步、李氏宗祠、沐殿增田碑、上窑古窑址等被寿宁县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第五节 柯洋村

柯洋村位于平溪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10 千米。西与政和县澄源乡接壤,北与南溪村相连,东与溪底村相接,南与亭下村毗邻,通用平溪方言。

柯洋原属亭下村委会,1984 年分出设柯洋村委会,辖宫仔下、东山垄、岔门底、新墓下、后门岗等 5 个自然村。面积 1.6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428 亩,其中水田 339 亩,农地 89 亩。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486 人,其中男 249 人,女 237 人。

曾姓最早肇基柯洋,房屋建在溪涧西岸。公路通车后,村民陆续在公路边建房。2013年,柯洋村有一条村道、3 条巷道、11 条支弄。

1.村 道 既沿溪公路,长 300 米,宽 3.5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 座,砖混结构楼房2 座;食杂店 1 间,茶叶加工厂 1 家。

2.黄家巷 长 50 米,宽 1.6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3 座,砖混结构楼房 2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1 座。

3.陈家巷 长 30 米,宽 2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 座,砖混结构楼房 4 座。

4.张家巷 长 80 米,宽 2 米;有砖混结构楼房 7 座。

2013 年,村中有 138 户,683 人。其中曾姓 35 户,175 人;张姓 20 户,96 人;吕姓14 户,72 人;李姓 14 户,67 人;刘姓 13 户,68 人;陈姓 9 户,51 人;黄姓 8 户,36人;卢姓 4 户,16 人;谢姓 4 户,22 人;范姓 4 户,16 人;王姓 3 户,17 人;吴姓 3 户,16 人;杨姓 3 户,15 人;魏姓 2 户,9 人;周姓 2 户,7 人。

柯洋村前,一条宽约 10 米的小溪缓缓流淌。相传,古时下游蛇山与龟山晚间会聚拢致溪水上涨,故称挡洋。后飞来一香炉挂在蛇山大柿树上,龟蛇两山从此不会相聚,溪水不再上涨,因此改名柯洋。1978 年修通公路。1998 年,在奶殿壑村公路旁建村委楼。

明清两朝,寿宁县城往建宁府的官道从柯洋经过,沿途三、五里就有一座木拱廊桥,这些静卧官道途中的古朴廊桥,构成一幅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卷。1982 年,通往亭下的木拱廊桥改建为石拱桥。只有那条唯一幸存的平梁木廊桥——南源桥和清贡生李廷森撰书的沐殿增田碑,与几经修建的南古殿朝夕相守,共沐风雨。2012 年,南古殿前的平梁木廊桥——南源桥被寿宁县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第六节 亭下村

亭下村位于平溪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12 千米。南与周宁县桃源村接壤,西与政和县牛途村交界,北与柯洋村相接,东南与岭后村毗邻。面积 11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822 亩,其中水田 649 亩,农地 173 亩。辖村头、小溪、桥头、下井、溪底源、牛墩坂、后洋墩、三角洋等 8 个自然村,14 个村民小组。除三角洋村通用汀州话外,余皆通用平溪方言。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1704 人,其中男 964 人,女 740 人。

亭下村房屋沿溪而建,形成一带状村庄。2013 年,村中有一条村道、4 条巷道、28条支弄。

1.村 道 既沿溪公路,长 1500 米,宽 12 米。有食杂、药铺、肥料、钢材等店铺18 家;土木结构瓦房 16 座,砖混结构楼房 21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18 座。

2.下井巷 长 300 米,宽 3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0 座,砖混结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各 1 座。

3.村头巷 长 250 米,宽 4.5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28 座,砖混结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各 9 座。

4.溪底源巷 长 180 米,宽 3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47 座,砖混结构楼房 15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2 座。

5.后洋墩巷 长 60 米,宽 4.5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2 座,砖混结构、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各 10 座。

2013 年,亭下村有 441 户,1920 人。其中王姓 110 户,486 人;吕姓 90 户,381 人;卢姓 76 户,355 人;吴姓 53 户,242 人;张姓 35 户,150 人;李姓 20 户,86 人;许姓20 户,85 人;郭姓 15 户,40 人;刘姓 10 户,45 人;陈姓 10 户,40 人;赖姓 2 户,10 人。

王姓最早肇基亭下村。相传王姓始祖为岭后村人牧牛,严冬之时,见牛群常集聚泉旁取暖,知此有龙气遂迁此肇基创业。因祖屋之后有一亭,故得名亭下村。此泉后来拓为水井,井水冬暖夏冷,至今仍存。《王氏宗谱》录《古井流泉》诗:西河岸畔出甘泉,井砌庭前已百年。酿留宾客邀月饮,烹茶来鹤避炉烟。澄清不竭琼泉水,活泼长流石髓涓。象取水风能致养,供予饥渴弗投钱。

民国以前,亭下为通往政和、建瓯及周墩、穆阳的交通要道,周边村庄生产的茶叶、笋干等山货,沿海出产的食盐、鱼虾等海产品都要经此来往。

亭下溪由南往北流经村头、亭下、柯洋等村,汇入南溪。1955 年办医疗站,现有村卫生所一家。1976 年,修通亭下至南溪公路。全村有茶园 500 多亩。村中有个体碾米厂、代销店等。古建筑有王氏宗祠、虎马宫等。

第七节 岭后村

岭后村位于平溪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15 千米。东与燕窠村毗邻,西北与亭下村接壤,南与上洋坪村相接。

1980 年,岭后、天池、下洋坪、白岩头、外白岩头等 5 个自然村从亭下生产大队分出,设岭后生产大队。全村耕地面积 509 亩,其中水田 410 亩,农地 99 亩。2013 年,辖白岩头、下洋坪 2 个自然村,8 个村民小组,195 户,1003 人。除白岩头曾姓家族使用汀州话外,余皆通用平溪方言。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1028 人,其中男 565 人,女463 人。

2013 年,岭后村有小卖部、卫生所各 1 家。村中有 80 户、500 人。其中魏姓 52 户,350 人;张姓 28 户,150 人。村中 5 条巷道,分别是:

1.上村巷道 长 180 米,宽 1.6 ~ 3 米,通往白岩头自然村。巷头有 1 座村委楼。巷内有土木结构瓦房 16 座,砖混结构楼房 3 座。

2.中村上巷 长 42 米,宽 2.2 米。土木结构瓦房 2 座,砖混结构楼房 1 座。

3.中村下巷 长 30 米,宽 2 米。砖混结构楼房 1 座,巷头有 1 株百年柳杉。

4.下村上巷 长 90 米,宽 1.9 米。土木结构瓦房 5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1 座。

5.下村下巷 长 80 米,宽 1.8 米。土木结构瓦房 5 座,巷尾通桥下大王宫。下村公路内侧有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4 座;学校 1 座,2006 年废弃。

1958 年,在村南里许建水库灌溉农田,坝宽约 20 米,长 30 米,高 3 米,蓄水 1800立方米。1970 年扩建下村。1994 年开通往亭下村公路;2008 年,浇灌宽 4.5 米水泥路面。过去岭后村民饮用山泉水,2006 年简易自来水入户饮用。村后、后门岗、路边有挂牌保护的数百年柳杉 4 株。

清咸丰八年(1858),天池庵被太平军捣毁。“文革”时庵址垦为水田。1985 年,在离天池庵废墟约 300 米处建天池宫,占地面积 120 平方米,内塑五显、观音、土地等神佛。2006 年,在宫后山顶建七仙女宫,占地面积十余平方米。

第八节 燕窠村

燕窠村位于平溪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5 千米。南与木场村接壤,西与岭后村相交,东北与东木洋毗邻。因村形如燕窝,故以燕窠名之。全村面积约 9.3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1174 亩,其中水田 924 亩,农地 250 亩。2013 年,辖于岭、彭地、上彭地、上洋坪等 4 个自然村,12 个村民小组,380 户、1879 人。燕窠村通用屏南话,彭地村通用汀州话,余皆通用平溪方言。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1779 人,其中男 980 人,女799 人。

张姓最早肇基燕窠。2013 年,燕窠村有 113 户、558 人。其中张姓 40 户、200 人;陈姓 28 户、140 人;黄姓 16 户、100 多人;郑姓 10 户、50 多人;许姓 10 户、50 人;范姓8 户、30 人;魏姓 1 户、10 人。村中有一条村道、3 条巷道。

1.村 道 长 600 米,宽 1.6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7 座,砖混结构楼房 3 座;食杂店 4 家,药店 1 家。

2.洋墩巷 长 100 米,宽 1.5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4 座。

3.左后门巷 长 300 米,宽 1.5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8 座,砖混结构楼房 1 座。

4.右后门巷 长 200 米,宽 1.8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6 座,砖混结构楼房 3 座;巷头有 1 座小学。

燕窠村中有一条小山涧供浣衣、洗菜之用。1961 年,村中有代销店 1 家,私人店铺 4家。1971 年建医疗站,村医 1 人。1988 年通电,此前用柴油机发电加工稻谷。通电后,村民购 12mm电影机 1 部,在村中及周边村庄收费放映。

村民收入主要来自茶叶、中草药。家家养猪,户均 2 头。燕窠有养鸭专业户 2 户,各养鸭 130~150 只。近年种植中草药 70 多亩。果树以苹果、雪梨、锥栗为主。现有雪梨、锥栗上市。

2004 年 7 月到 2007 年 7 月,省委组织部下派陈善举任燕窠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修通东木洋至燕窠 4 千米水泥公路;新盖村委楼、教学楼;修水利、兴农电、建沼气池;开通有线电视;移动手机信号覆盖全村。同时发动群众种植锥栗 2000 多亩,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燕窠村有 3 棵柳杉,每株直径 1 米多;大王坪有棵百龄老松,状类伞形。村中有座百年仙殿,每年农历六月十五庙会香火旺盛。通往上洋坪自然村的茶坪岭,既陡且长,闻名平溪境内。2012 年,燕窠亭被寿宁县政府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点。

第九节 木场村

木场村位于平溪镇西南部,东与湖潭村相接,南与周宁县纯池镇交界,北与环溪村毗邻,西与上洋坪、周宁县纯池镇桃园村接壤,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11.5 千米。木场村海拔 1096 米,是平溪境内海拔最高的行政村。

1969 年,木场、狮子岩村从平溪生产大队分出,设木场生产大队,辖狮子岩自然村。木场村通用浙江庆元话,狮子岩村通用周宁话。全村耕地面积 324 亩,其中水田 265 亩,农地 59 亩。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836 人,其中男 466 人,女 370 人。

木场为吴姓血缘聚居村。2013 年,村中有吴姓 92 户,580 人;另有李姓、范姓、张姓、周姓各 1 户,约 30 多人。村中有一条村道、3 条巷道。

1.村 道 长 300 米,宽 3 米。有杂货店 1 间;土木结构瓦房 10 座,砖混结构楼房1 座。

2.上路巷 长 100 米,宽 1.5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3 座,砖混结构楼房 1 座。

3.村中巷 长 300 米,宽 1.5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8 座,砖混结构楼房 4 座,巷中有杂货店 1 间。

4.下路巷 长 300 米,宽 3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0 座,砖混结构楼房 2 座。巷尾有卫生所 1 间,小学 1 座。在通往狮子岩的公路内侧建有 1 座村委楼。

1986 年,群众集资、政府拨给部分资金,动工修筑木场至平溪村公路。村民用锄头挖出路坯,后因财力不支而停工。

2004 年,宁德市下派市交通局干部黄维祖到木场村挂职村支部第一书记,带领村民重建小学综合楼、修水利、浇灌水泥村道、安装有线闭路电视、拓宽浇灌木场至平溪、湖潭路口的 7.5 千米水泥公路。帮扶村民种植大量优质茶苗、锥栗,为农民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木场茶叶历史悠久。因海拔高、云雾多、露水重、虫害少,这里生产的茶叶色香味俱佳,不仅入口清爽、余韵悠长且无农残,邑内外客商争相收购。2018 年,木场村外荒野发现一片明末清初古茶树,最老的野茶树龄达 300 多年,县茶业局请省城专家专程到木场调研。2013 年,木场村有茶叶初制加工厂 2 家。

木场村旁的天堂湖,生长一种野生荷花——午时莲,常有人慕名前往观赏。21 世纪以来,木场户户造林,人人植树,全村栽植杉木数十万棵。木场山上出产席草、箬叶、牛头草、猕猴桃等,村民大都利用稻田养鱼。

明末清初,江西建昌的郧西王朱常湖藏身木场村下的鬼足洞,在平溪仙崖寺化身为僧,以行医为名集聚人马。顺治四年(1647),朱常湖与王祁在平溪举义反清,事迹载入明史《罪惟录》。

第十节 湖潭村

湖潭村位于平溪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9 千米。东南与东溪村交界,南与周宁县祖龙、赤林坪村接壤,西与木场、环溪村毗邻,北与岭兜村隔溪相望,东北与长溪村相邻,通用寿宁方言,略带周宁腔。全村面积约 10.9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1018 亩,其中水田 882 亩,农地 136 亩。2013 年,辖大场、后山、下洋、范岔 4 个自然村,19 个村民小组,409 户、1860 人,其中男 980 人,女 880 人。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1666人,其中男 909 人,女 757 人。

湖潭原名榅洋头,因村头有榅树数棵,故名之。后更名牛栏头,一是因为村中湖边有座山包状似牛形,湖边的石壁上又有一个 10 厘米深的牛蹄印(后因修筑公路被掩埋);二是当年范氏祖先来湖潭肇基时,准备买牛养殖。刚建好牛栏,当天晚上就有一头母牛来到牛栏生下一只小牛。第二天,邻村牛主人寻到湖潭,见母牛与牛犊相依栏中,遂不敢相认。此后,这头母牛为范氏在湖潭创业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村子更名牛栏头。20 世纪 50 年代,因村中有一湖,又更名为湖潭。

冯梦龙《寿宁待志·都图》载:政和里八都一图五甲住牛栏头碑坑(编者注:应为牛栏头、碑坑),离城五十里,民贫,耕绩。粮少,难完。

湖潭是革命老区村。民国二十二年(1933),范式人曾到湖潭、岭根、木场一带进行革命活动。民国二十三年(1934)8 月 25 日,寻淮洲、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由福安穆阳途经湖潭村吃过午饭后,继续向平溪、屏峰村开拔。10 月,湖潭村苏维埃政府在福善庵成立。

2013 年,湖潭村有 250 多户,1200 多人。范姓最早肇基湖潭,人口也最多,有 100多户,500 多人;此外,阮姓百来户,约 500 人;张姓 18 户,100 多人;叶姓 13 户,60多人;陈姓 12 户,60 多人;李姓 6 户,30 多人;吴姓 4 户,20 人;胡姓 1 户,8 人;缪姓 1 户,5 人。村中有 1 条村道、1 条巷道及洋头、湖沿 2 条路。

1.村 道 长 570 米,宽 1.5 米,1998 年浇灌水泥路面。沿路有食杂店 4 家、卫生所 1 家。村道上有土木结构瓦房 17 座,砖混结构楼房 6 座;村道下有土木结构瓦房 16座,砖混结构楼房 8 座。

2.路下巷 长 130 米,宽 2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6 座,砖混结构楼房 1 座。

3.洋头路 长 180 米,宽 2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8 座,砖混结构楼房 2 座。

4.湖沿路 2007 年,在外经商人士捐资 30 多万元修建由圩后至湖沿公路,宽 6 米,长 200 多米。沿路有土木结构瓦房 5 座,砖混结构楼房 5 座。

5.公路周边 有土木结构瓦房 7 座,砖混结构楼房 19 座。

湖潭村无溪流,用水困难,全村仅有一口四方井供日常饮用。1998 年春,从 3 千米外引来清泉,解决了村民饮水问题。村中有面积约 2000 平方米的小湖,供蓄水防火之用。村中有代销站、卫生所、药店各 1 家,个体商店 3 家。1965 年建茶叶初制厂 1 座,现有全自动揉茶机 1 台;半自动碾米机 2 台,中型 16㎜电影机 1 台,由乡办龙头坑电站供应电源。2008 年,浇灌湖潭至平溪水泥公路。2011 年 12 月修建篮球场,并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

21 世纪以来,村中青壮年男女大多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2013 年,仅广州市白云区就有 600 多人,创办皮具加工厂 30 多家;在外经销茶叶的有百来人,其中上海 5 户、杭州 5 户、西安 8 户。

2013 年以来,湖潭村中新建楼房如雨后春笋,幢幢新潮时尚,堪称平溪境内之最。但没有统一规划,任由村民随意而建,一座本可美轮美奂之村庄,因凌乱无序而令人心生遗憾。

湖潭村将军山一带叶蜡石、石英石矿产资源丰富,且矿区山水风光十分秀美,又与鬼足洞、仙岗顶、天堂湖相邻,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第十一节 屏峰村

屏峰村位于平溪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10 千米。东与岭根村及芹洋乡尤溪、溪源村毗邻,北与下党乡西山、下屏峰村相接,南与平溪、东木洋村相邻,西与龙头坑、上充村及下党乡上党村接壤,通用平溪方言。全村面积 10.6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1832亩,其中水田 1151 亩,农地 681 亩。2013 年,辖漈下洋、孔雀洋、墓下洋 3 个自然村,共 21 个村民小组,594 户、2563 人。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2593 人,其中男 1422人,女 1171 人。

屏峰村坐落在山峰之巅的盆地上,因村前大山像一道绿色屏风,故名屏峰。原先周边散落着官田、百基、缸窑、担斗、山后、下坑、亭下、岭尾、半楼、桥下、龙头、下龙头、后门山、草楼坂、白山头、漈下洋、墓下洋、大长湾、上窑后、下窑后、岗仔厝、面前岗、半厝岗、来仔排、厝仔排、下洋仔、杨梅地、水竹坂、溪底坂、仙殿岗、大弄路、八十园、上八角洋、下八角洋等小村落,有王、罗、鄢、陆、张、钟、朱、吴、周等姓人口居住,俗称“屏峰 36 村”。随着历史的变迁,周边小村居民陆续迁往智洋、店基、桥头、途下厝定居,形成相对集中的屏峰村。

2013 年,屏峰村有土木结构瓦房 114 座,砖混结构楼房 198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3 座。全村 400 多户,2000 多人。其中蔡姓 200 多户,1000 多人;王姓 70 多户,300多人;陈姓 60 多户,300 多人;罗姓 30 多户,100 余人;许姓 9 户,50 余人;周姓 8 户,45 人;吴姓 2 户,12 人。村中有 6 条巷道——

1.下行街 长 450 米,宽 2.5 米,有 1 家卫生所。对面是宽 3.5 米的水泥路,通往上党、下党村。

2.二行街 宽 1.5 米,长 60 米。

3.上行街 宽 2 米,长 90 米。

4.后门路巷 宽 1.5 米,长 500 余米。当年,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一行就是沿此巷道,徒步前往新建的下党乡。

5.途下厝巷 宽 4 米,长 300 多米,路面浇灌水泥。有卫生所、碾米厂、茶叶初制厂各 1 家。

6.大弄巷 宽 3.5 米,长 500 多米。可通往西山、下屏峰村。交叉路口处有卫生所、移动营业代办点、警民联络点等。

屏峰农民富有革命传统。1939 年夏,蔡得彭组织 30 多名青壮农民,上山抵抗国民党抓丁。1940 年 6 月,屏峰群众 40 多人,夜袭在政和县暖溪村宿营的寿宁县长杨绍亿,打跑保安队救出在押壮丁。同年 11 月,蔡得余等 13 个农民,筹款 300 余元购买枪支组织游击队,进行抗丁斗争。

屏峰至下党这条古道,虽偏处荒野却三次名载史册。清道光六年(1826),福宁知府郑家麟沿着这条古道到党川(下党)考察,将王国桢一家“五代同堂、百口同居”奏报朝廷旌表,次年皇帝钦赐给匾建坊。

1934 年 8 月 25 日,寻淮洲、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入境平溪,当晚夜宿屏峰村。次日,沿着这条古道向下党、峡头村开拔。

1989 年 7 月 19 日上午,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与地、县有关领导由寿宁县城出发,转道斜滩经清洋茶场来到屏峰。下车稍事休息后冒着炎炎烈日,头戴草帽、手持竹杖,沿着屏峰至下党古道,步行 7.5 千米前往新建的下党乡现场办公。

2015 年以来,屏峰乡贤多方筹资,先后新建了石拱廊桥“凤凰桥”和“丹心亭”“初心广场”及生态停车场。依托“初心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2017、2019 年,屏峰村先后举办了两场规模恢宏的“清新福建、难忘下党、千人徒步”健身活动。

第十二节 岭根村

岭根村位于平溪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3 千米。东与芹洋乡发竹坪村接壤,西与清洋茶场毗邻,南与岭兜村相连,北隔兰花顶与屏峰村相望。因村庄坐落在寿宁县城通往建宁府官道的大路岭和茶布岭两条岭道的下方,故称岭根。面积 2.7 平方千米,其中水田 385 亩,农地 116 亩。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783 人,其中男 444 人,女 339人,通用平溪方言。

村中原有郑姓,早已人去楼空,现宅基遗址与郑家大门条石尚存。之后入迁岭根村的是周姓。历史上,岭根村按地形分为上岭根、中村、洋墩 3 个自然村,近年由于房屋增多,三村日趋相连。

2013 年,岭根村有 131 户,710 人。其中周姓 50 多户,300 多人;吴姓 50 多户,260人;蔡姓 10 多户,60 人;徐姓 5 户,20 多人;谢姓 4 户,20 多人;叶姓 3 户,16 人;高姓 2 户,10 人;陈姓 1 户,7 人。村中有 2 条村道、9 条巷道。

一、上岭根

村 道 宽 1.3 米,长 200 米。土木结构瓦房 12 座,砖瓦结构众厅 1 座,砖混结构楼房 2 座。

二、下岭根(中村)

1.上新巷 宽 2 米,长 90 米。有食杂店 1 间,土木结构瓦房 1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4 座。

2.下新巷 宽约 1.5 米,长 20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3 座,砖混结构楼房、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各 2 座。

3.村头巷 宽约 1.8 米,长 3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各 2 座。

4.水井巷 宽约 1.3 米,长 8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2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5 座。

5.桥里村道 宽约 3.5 米,长 200 米。有食杂店 1 家,土木结构瓦房 5 座,原生产队土木结构仓库 2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学校 1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3 座。

三、洋 墩

1.上路巷 宽 1.2 米,长 100 多米。有售酒店铺 1 家,土木结构瓦房 6 座(其中 2 座各拆一半),砖混结构楼房 1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3 座。

2.下路巷 宽 1.3 米,长 100 多米。有售酒店铺、农药店各 1 家,土木结构瓦房 2 座半,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2 座。

3.新村上巷 有售酒店铺 1 间,土木结构瓦房 1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2 座。

4.新村下巷 有砖混结构瓦房 4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2 座。

5.新村小巷 有土木结构瓦房 3 座,砖混结构楼房、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各 1 座。

民国二十一年(1932)10 月,寿宁革命先驱范浚与韦银英以岭根村为落脚点,在平溪一带开展秘密革命活动,拟在秋后举行武装暴动。后因范浚、韦银英在福安被害,原定暴动计划无法进行。

岭根村中有一条小溪涧,清道光十五年(1835)在溪上搭榲木平桥。光绪十七年(1891)改建为长 19 米,宽 5.4 米的木拱廊桥。民国初年,上岭根蔡姓建众厅 1 座,占地面积 30 多平方米。1993 年,在兰花顶建马仙宫,内塑马杨柳倪田五仙神像;2012 年,重建仙宫并开通公路。寿政二级路下的大王旁,有百年古松 1 棵。

1966 年建合作医疗站、代销店各 1 家。1983 年,村道拓为宽 2 米,长 1.2 千米的机耕路与斜滩至平溪公路相接。2008 年,将机耕路拓宽为 3.5 米,并浇灌水泥路面。2009年,在村口新建一座山河桥。2013 年,村中有半自动制茶机 1 台,碾米机 2 台。

2012 年,寿政二级公路从岭根村前经过,将岭根村紧紧圈围起来,不仅让岭根村庄面貌大为改观,也让岭根前往平溪与寿宁县城的里程大幅缩短。

第十三节 岭兜村

岭兜村位于平溪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5 千米。东与长溪村相邻,北与岭根村接壤,西与平溪村相连,南与湖潭下洋村隔溪相望。岭兜原属岭根生产大队,1972 年分出建立岭兜生产大队,辖新州洋自然村,通用寿宁方言。全村面积约 3.3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492 亩,其中水田 386 亩,农地 106 亩。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805 人,其中男 421 人,女 384 人。

冯梦龙《寿宁待志·都图》载:政和里八都四甲住平溪下背岭兜,离城四十里,男耕读,女绩。民稍顽。

岭兜村临溪而建,村庄成带状形。因村庄在溪边,田地在山上,村民种田耕地都要爬岭,故称岭兜。1963 年,斜滩至平溪公路在村外绕山而上,村民陆续在公路两侧建了30 多座房屋,演变成了新村——新州洋。村前溪流和村后公路将岭兜村围成了一个圈,一条古道沿着小涧攀缘而上。古道边有一座大王庙,小涧上有 8 条石板桥、水泥桥连接两岸。

2013 年,岭兜村有土木结构瓦房 52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40 座。183 户,900多人。其中张姓 120 户,600 多人;刘姓 30 户,150 多人;叶姓 10 户,50 多人;谢姓 8户,40 多人;李姓 6 户,30 多人;林姓 4 户,20 多人;周姓 3 户,15 人;阮姓 2 户,10人。村中有 1 条村道、3 条巷道。

1.村 道 沿着溪边通往岭兜电站,宽 4.5 米,长 800 余米。沿路有售卖日用品的小店 3 间,土木结构瓦房 2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13 座。

2.碓坑巷 宽 2 米,长 300 多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8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5 座。

3.外村巷 宽 1.5 米,长 20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5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4 座。

4.大王岭 宽 1.8 米,长 400 米。路下有土木结构瓦房 5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2 座;路上有土木结构瓦房 5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4 座;岭中有土木结构瓦房 5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5 座。

1961 年,村中有医疗站、代销店各 1 家。1975 年全国“农业学大寨”,平溪公社规划将岭兜村前溪流对面的高龙岗凿为河道,将村庄下游河床改造为农田。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由政和县来寿宁检查农业学大寨工作,对岭兜改溪工程大为赞赏。随行的《福建日报》记者以《真正学大寨》为标题发表文章,高度评价岭兜改溪造田工程。后因资金不继,改溪工程无果而终,劳民伤财。

岭兜村主要有茶叶、锥栗、脐橙等经济作物。20 世纪 90 年代,村中办茶叶加工厂。2001 年,在村庄上游建水电站,装机容量 5000 千瓦。村民原饮用井水、山泉水,2003 年引简易自来水。2010 年,村中安装路灯、浇灌水泥街道,小学改为村委、党支部办公楼。2018 年,修筑寿政二级路“发竹坪隧道”口至岭兜村的连接线公路。

第十四节 长溪村

长溪村位于平溪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10 千米。东与芹洋乡岔头坂村接壤,北与芹洋乡法竹坪村相邻,西与岭兜村交界,南与东山头村毗邻,西南与湖潭村相接,通用平溪方言。全村耕地面积 2472 亩,其中水田 1642 亩,农地 830 亩。2013 年,辖大垄、高山、上洋墩、百家山、源佳墩、常州洋、富源新村 7 个自然村,23 个村民小组,586 户、2960 人。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2707 人,其中男 1502 人,女 1205 人。

长溪村最初名叫许长坑,因许姓最早迁入,且在坑涧边肇基而得名。明成化间,李琛由修竹村迁长溪村为肇基之祖,随着李姓人口的增多而改名李长坑。清代又一度更名富阳,民国后定名长溪。

冯梦龙《寿宁待志·都图》载:政和里七都二甲住李长坑村,离城五十里,耕绩。民极顽,欠粮、拒捕、盗牛、唆讼,为泗洲桥之亚;五甲住李长坑村,离城五十里,男耕读,女绩。出草鱼。地虽同二甲,而顽次之;九都三甲住李长坑村,离城四十里,男耕读。粮多至九十两余。民极顽,为盗牛之薮,粮欠。在冯梦龙笔下,李长坑村民不是“欠粮”“盗牛”,就是“拒捕”“唆讼”,顽劣仅次泗洲桥。

2013 年,长溪村有土木结构瓦房 30 多座,砖混结构楼房 80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2 座。全村共 280 户,1080 人。其中李姓 270 户,1020 人;黄姓兄弟 3 人分别从下坑尾、东溪锣鼓田迁长溪,3 户,17 人;周姓 2 户,10 人;林姓 2 户,9 人;刘姓 1 户,9 人;肖姓 1 户,8 人;甘姓 1 户,7 人。

长溪至平溪公路通车以前,长溪村房屋均建在溪流西岸。公路通车后,村民陆续在溪流东岸的公路两侧建房,逐渐形成一条新街。2013 年,长溪村有一街、一路、3 巷道。

1.公路街 在东岸,宽 6 米,长 500 多米。有五金店、水泥店、煤气店、宰猪店各 1家,农资店 2 家,食杂店 4 家;土木结构瓦房 7 座,砖混结构楼房 22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1 座。

2.溪仔路 宽 1.5 米,长 600 米。小涧上有 3 座水泥桥,1 座石拱桥。杂货店、卫生所各 1 家。土木结构瓦房 10 座,砖混结构楼房 3 座。涧边有 1 座村委楼、1 座李氏宗祠。涧上游有 1 座南峰庵,明代许姓始建。

3.长景巷 宽 4.5 米,长 280 米。桥头有 1 家卫生所,1 座土木结构瓦房,11 座砖混结构楼房。

4.石井巷 宽 1.8 米,长 26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40 座(其中 3 座为清代大厝),砖混结构楼房 7 座。

5.石门巷 清乾隆五十一年六月,为振兴科甲,以银 40 两在此购地动工兴建石门楼官厅,故得名。石门楼至今尚存,为村民茶余饭后聚集之所。周边有食杂店 4 家。土木结构瓦房 10 座,砖混结构楼房 5 座。

长溪村临溪而建,原以渡船来往两岸。明朝后期始建“万安桥”,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水毁。乾隆三十一年(1766)黄以炫倡建,岁久渐圯,道光廿二年(1842)重建,上盖栋宇。光绪十三年(1887)春遭回禄之灾,李冠魁倡议改为石桥。1969 年 9 月27 日水毁,1972 年重建为石拱桥。

万安桥上方溪中建有 82 齿碇步,故老言为明代所建。清嘉庆十六年(1811),村中富户捐款,在村庄上游小涧砌石桥 2 座。

20 世纪 60 年代,在万安桥下东岸溪畔建寿宁师范。后一度改为平溪中学,现为长溪林场。1964 年,斜滩至平溪公路通车后,村民往东岸的公路两侧新建楼房,逐渐形成双面街市。1986 年村办电影放映队,有 16㎜放映机 1 部。1995 年,修筑从万安桥到村头的防洪堤。2003 年,筹资浇灌万安桥和溪边一段的水泥路面。2004 年,村头小桥、道路水毁,2006 年筹资修复并浇灌水泥路面。2008 年,乡政府浇灌北岸水泥街道路面。2010年,在上游动工兴建长 47.5 米,宽 7.5 米,1 墩 2 孔钢筋水泥大桥——长安桥。2022 年夏,途经长溪村的周宁县纯池至寿宁县尤溪二级公路动工修筑。

2013 年,村中有分销处 1 家,医疗所 2 家,碾米机 2 台,日用品商店 20 余家。村中小巷及河堤全部浇灌水泥路面。2014 年,长溪村通往三关胜境公路通车。2016 年,寿宁县城至平溪二级公路通车后,途经长溪的车流、人流大为减少。长溪村告别往日喧嚣,重归旧时安详宁静。

第十五节 东溪村

东溪村位于平溪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20 千米。东与斜滩镇、凤阳镇接壤,南与周宁县交界,西与湖潭村毗邻,北与东山头村一岭之隔,通用寿宁方言。全村面积约 3.3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452 亩,其中水田 302 亩,农地 150 亩。2013 年,辖马坑、岭尾、锣鼓田 3 个自然村,7 个村民小组,147 户、600 多人。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672 人,其中男 382 人,女 290 人。

冯梦龙《寿宁待志·都图》载:政和里九都四甲住上东溪,离城四十里,出榛油。男耕女绩。粮少,易完。

2013 年,东溪村有土木结构瓦房 25 座,砖混结构楼房 4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12 座;共 73 户,480 多人。其中李姓 40 多户,约 300 人;叶姓 20 多户,100 多人;吴姓10 多户,60 多人;张姓 2 户,10 多人;陈姓 1 户,10 多人。

历史上村民都在溪流北岸临溪建房,自 2003 年在南岸建电站厂房后,一些村民相继在南岸兴建别墅。2013 年,村中有 1 条临溪村道、1 条公路、2 条巷道。

1.临溪村道 宽 2.5 米,长 360 米。有食杂店 2 间,土木结构瓦房 9 座,砖混结构楼房 1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5 座。下游有奶娘宫、木材加工厂、李氏祠堂、叶氏祠堂各 1 座。

2.上路巷 宽 1.5 米,长 30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4 座,砖混结构楼房 3 座。巷头有小学 1 座。

3.路巷头 宽 2 米,长 20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5 座,砖混结构楼房 4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3 座。

4.村对面公路 宽 4.5 米,长 380 米。2003 年,在上游建电站厂房 1 座。2004 年建村委楼一座,2006 年浇灌水泥路面。同年,村民在公路内侧建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别墅4 座。

东溪村两岸高山耸立,过去出门就要爬岭,交通十分不便。民谣:“女儿不嫁东溪村,四条大岭插溪中,岭又陡,脚又酸。”21 世纪以前,村民均在北岸沿溪建房,形成一个带状村庄。2006 年,外出经商致富的村民在南岸公路边修建的别墅式楼房,与北岸土墙黑瓦的传统民居建筑形成强烈反差。

东溪村一水中流,松柏溪穿村而过,河床上遍布硕大卵石。过去,溪水清澈,鱼儿嬉游,景色优美。1969 年 9 月 27 日,特大洪水卷走清乾隆年间建的木拱廊桥,冲走油坊、水碓、李氏宗祠和沿溪的十几座房子。劫后的东溪村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惨不忍睹。1993 年上游建水电站,致使溪水锐减,河床裸露,鱼儿绝迹。

1972 年,在原木拱廊桥旧址建石拱桥。1991 年多方筹资,村民投工投劳修通公路。1994 年,村电站出资为村民引来自来水。1995 年,在上游建水泥桥 1 座。2007 年,国家补助,村电站、景山林场、村贤捐资共 300 多万元,浇灌景山林场到东溪村水泥公路。2012 年,在溪中修建 4 条水坝蓄水。2014 年 4 月,村民集资 50 万在石拱桥上建廊屋,其中吴长福、吴长寿兄弟捐资 20 万。近年,在外经商、办企业的乡贤捐资 20 多万浇灌水泥村道,沿河两岸安装 1000 多米的不锈钢护栏,安装了 22 盏路灯,村中安装多副石桌供人弈棋休闲。

东溪村有林地 4000 多亩,盛产桐、榛、毛竹。民国年间,村庄上游建有油坊,邻近村庄的桐、榛均集中这里加工榨油。因为山林密布,植被茂盛,山上有麂、狗兔、穿山甲、野山羊等国家保护动物,“文革”前,山上还有老虎踪迹。1986 年,村民在乾岗山中捕获 2 只小豹子。马坑自然村盛产毛竹、法竹、锄竹等,村民多以编织竹器创收。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办企业,仅在广州就开办了 40 多家皮具厂。

第十六节 东木洋村

东木洋村位于平溪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1.5 千米,辖长洋、上洋、上充、白岩下 4 个自然村。东与平溪、环溪村毗邻,北与溪底、屏峰村相连,西与燕窠、岭后村接壤,南与木场村相接。东木洋虽紧邻平溪村,但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的寿宁县地图均无东木洋村名。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东木洋隶属平溪乡第五保燕窠村。1959 年 3 月,长洋、上洋、上充、胡坑、东木洋 5 个自然村从燕窠生产大队分出,成立东木洋生产大队。1961年 5 月,东木洋升为小公社,辖东木洋、溪底等 4 个生产大队。1965 年 7 月,东木洋恢复为生产大队。

2013 年,辖长洋、上洋、上充、白岩下 4 个自然村,12 个村民小组,536 户。全村土地面积 7.039 平方千米,林地面积 4.618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 1242 亩,其中水田 995亩、农地 247 亩。全村 12 个村民小组,536 户、2330 人。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2330 人,其中男 1230 人,女 1100 人。

东木洋原名东源洋,1951 年更名东木洋,通用屏南方言。相传,古时下游的金钟岗每晚会与对面山合拢挡住溪流,致使溪水上涨淹没村庄,遂名当源洋,谐音东源洋。后得高人指点,村民以狗血淋山后两山不再合拢,溪流畅通村庄无恙。

清乾隆八年(1743),以制粬为业的张崇官从屏南县双溪镇前洋村辗转来到东木洋,发现一株米豆果实累累,认定此处土地膏腴,遂举家迁此肇基。次年,郑启兴、郑启光兄弟也跟随舅舅张崇官从屏南县双溪镇郑山村来此定居,成为东木洋郑氏肇基之祖。此后,吴、肖、温等姓也先后陆续迁入。

2013 年,东木洋村有土木结构瓦房 65 座,砖混结构楼房 77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1 座。此外还有村委楼、小学教学楼、郑氏祠堂、张氏祠堂各 1 座,卫生所、农庄各1 家,商店、茶厂各 3 家。村中有 206 户,964 人。其中张姓 65 户,299 人;郑姓 63 户,302 人;温姓 23 户,106 人;吴姓 20 户,93 人;卓姓 8 户,37 人;肖姓 7 户,32 人;王姓 6 户,34 人;李姓 4 户,20 人;魏姓 2 户,13 人;杨姓 2 户,10 人;陈姓 2 户,5 人;周姓 1 户,4 人;邱姓 1 户,4 人;刘姓 1 户,3 人;许姓 1 户,2 人。村中有 1 条村道、3 条巷道、12 条支弄。

1.村 道 为穿村公路,宽 7 米,长 800 米。

2.路上巷 宽 1.5 ~ 2 米,长 40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6 座,砖混结构楼房 31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1 座。

3.路下巷 宽 1~1.5 米,长 30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10 座,砖混结构楼房 27 座。

4.洋墩巷 宽 1.5~3 米,长 900 米。有土木结构瓦房 39 座,砖混结构楼房 19 座。

东木洋村临水而居,溪水环村蜿蜒而流,村庄下游溪畔有一株古松伟岸挺拔,与西岸苍翠的大王岗隔河相望。旧时,古道从东岸山脚沿溪而修,连接平溪、东木洋、上洋等村。

村中有 80 齿碇步一条,始建年代不详。1950 年在碇步上游约 50 米处建一座木桥。东岸桥头有 10 多座屋宇及数家店铺,商旅往来颇为兴旺。1967 年,为建平澄公路,拆除木桥改建为石拱公路桥。此后,村民陆续将房屋迁建到公路两侧。1969 年 9 月 27 日,特大洪水冲垮石拱公路大桥,冲毁碇步,漂走东岸溪畔 8 座房屋,淹死男女 8 人,东岸被夷为平地,全村损失惨重。

1970 年至 1977 年,东木洋先后 3 次修建防洪堤,共约 500 米。1996 年,浇灌水泥村道。2009 年安装路灯。2007 年,3 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村委楼在原址兴建,2010 年竣工。长期以来,村民均饮用溪水。2008 年,部分村民合伙集资引山泉饮用。2012 年,筑坝引上充山涧水供上充、上洋、东木洋 3 村饮用。2014 年,建成村委附属楼及公厕。2015 年以来,村中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建成灌溉水渠、排污管道、安全生态水系、碇步、拦河坝、休闲凉亭、防洪堤及护栏等系列工程。

第十七节 东山头村

东山头村位于平溪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12 千米。南与东溪村相邻,北与长溪村接壤,通用寿宁方言。1967 年,后坪、东山头、山头垄、半岭洋、外洋墩、吉岭头 6 个自然村从东溪生产大队分出,设东山头生产大队,面积 0.9 平方千米。2013 年,辖后坪、山头垄、半岭洋、外洋墩、吉岭头 5 个自然村,7 个村民小组,159 户、669 人。全村耕地面积 550 亩,其中水田 363 亩,农地 187 亩。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637人,其中男 356 人,女 281 人。

就地形而言,东山头村在长溪和东溪两条溪流之间的高山岗头,东溪、长溪两村就在东山头村的南北两边山脚。因村庄在大山之上,且大部分村民的房子大门都是朝向太阳升起的东方,故取名东山头。

2013 年,东山头村有土木结构瓦房 30 座,砖混结构楼房 2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3 座。有 1 家卫生所,2 家个体商店。全村 66 户,377 人。吴姓从福安县下承堂迁入,50 多户,300 多人;阮姓由周宁县迁入,后裔有阮、肖 2 姓。两姓各有 6 户,各 30 多人;李姓由长溪迁入,2 户,10 多人;叶姓 2 户,7 人,分别从东溪、周宁县李墩镇漈下村迁入。全村分为村中、洋坪、水塘下 3 片。

1.村中 有土木结构瓦房 18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2 座,砖混结构村委楼1 座。

2.洋坪 有土木结构瓦房 6 座,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楼房 1 座,砖混结构小学 1 座。小学停办后,借用为村卫生所。

3.水塘下 有土木结构瓦房 6 座。

东山头村没有溪流,村民以竹笕引山泉或凿井取水供日常饮用。1960 年,在村中山涧下游建水塘蓄水。村后有座仙宫,门下有两棵百年古松,古松旁边有座圣母宫。

村民务农为业,以种植水稻、地瓜、马铃薯等为主,桐、榛、茶叶、山苍子等经济作物为辅。农闲季节,村民多外出从事木工技艺。2008 年浇灌东山头通往长溪村水泥公路。

第十八节 龙头坑村

龙头坑村位于平溪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平溪村 7 千米。北与下党乡上党村接壤,西与南溪村相邻,东与屏峰村相接,南与溪底村毗邻,通用平溪方言。

1989 年,大岗、日洋、山头、下山头、龙头坑 5 个自然村从溪底村民委员会分出,设龙头坑村民委员会,辖日洋、大岗、山头、下山头 4 个自然村。2013 年,全村 120 户、678 人。2020 年全国人口普查,全村 604 人,其中男 330 人,女 274 人。

龙头坑村上游有座马鞍山,远望似将军骑马张弓搭箭。马鞍山又像龙头在小溪中吸水,故得名龙头坑。冯梦龙《寿宁待志·都图》载:政和里八都一图三甲平溪龙头坑村,离城四十五里,民贫,女绩。粮才七两许。

龙头坑为吴姓血缘聚居村。清顺治十七年(1660),吴姓由浙江庆元县举水迁龙头坑肇基,至今繁衍 13 世。但冯梦龙《寿宁待志》载,明崇祯十年(1637)龙头坑归属政和里八都一图三甲。也就是说,彼时的龙头坑至少已有 10 户以上人家。吴姓肇基之前的龙头坑原住民们何去何从,至今成谜?

龙头坑南隔大溪,东、西、北皆崇山峻岭。1933 年,范式人等曾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此后,陈贵芳等领导的中共闽浙边地委、闽浙边游击纵队以龙头坑为根据地,常在平溪一带游击作战。

1949 年 4 月 16 日,大岗自然村被匪军保安四团烧毁房屋 5 座,16 位村民被杀害,大岗村成为寿宁县唯一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惨遭国民党匪军烧杀抢掠之村。1952 年,龙头坑评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县政府拨款重建大岗村被烧房屋。

2013 年,龙头坑村有 32 户,150 多人。村中有土木结构瓦房 17 座,砖混结构楼房 8座。龙头坑房屋分布较零落分散,村中有下洋、岗坂、面前湾、学校周边、村委楼周边等居民点。

1.下洋 有土木结构瓦房 3 座。

2.岗坂 有土木结构瓦房 2 座。

3.面前湾 有土木结构瓦房 3 座。

4.学校周边 有土木结构瓦房 6 座,砖混结构楼房 4 座。

5.村委楼周边 有土木结构瓦房 3 座,砖混结构楼房 4 座,其中小学、村委楼各1 座。

龙头坑村中溪涧上建有 4 座水泥桥,其中 1 座原为木拱廊桥,清道光年间建,2000年改建为水泥桥。桥东 1 株红豆杉,胸围约 1.5 米,树冠覆盖十几平方米;桥西 1 棵柳杉,高 40 多米,胸围约 4.5 米,均列为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村中小溪下游有上、中、下 3个龙井。中井为方形,有人用绳子测深度,100 米长的绳子所剩无几。下井呈圆形,相传古代有一条无尾龙居此。后来上游有人居住,龙嫌水质不洁飞到浙江龙泉。

2007 年 8 月 20 日 11 时许,台风“圣帕”造成龙头坑村山体滑坡,摧毁民房 4 座、教学楼 1 座,6 户村民受重灾。10 月,乡政府在环溪村征地 80 亩建设安居工程,统一安置龙头坑灾民和下洋、后山、白岩下、云雾坑等地质灾害隐患村村民。 fkMXcLlLwXCX+2XyZfm61GP6DAj4u57SGA+pPEg7Vbx6u/vZ+i9+fn/ltYOAK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