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资源禀赋与人文环境

资源是文化的载体,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都源于环境资源。生态文化的内涵包括“生态环境”与“地域人文”。生态环境是生态文化的物质基础,资源禀赋则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

一、文化基础

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关系。文化是一个民族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而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所积累和形成的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体系。生态文化突出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人类思维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使人们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思考观察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稳定与协调。生态文化实质上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利用和改造环境资源及其被环境改造的过程中、在文化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和经验。

三北工程区囊括了全国 13 个省份,多样化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森林土壤等环境资源,促使其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多元化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土著文化。

二、自然资源

(一)森林与植被——三北地区森林文化基础

三北工程是我国最早启动、建设期最长的林业重点工程,见证了人们对森林生态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工程的不断建设,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指导思想被提出,以期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这种建设思路的调整,使森林文化开始逐步走向了多元化。

森林文化涵盖了人们对森林的情感、观念、习俗,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同区域的绿化蕴含森林文化的个性也不同,特定的区域有特定的文化要求,造林绿化就是基于这种要求,建设与之和谐匹配的林相,以反映独具个性化的森林文化。

1.三北地区森林物质文化

为全面贯彻绿色新发展理念,三北工程区通过 40 多年的持续建设,在林草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和沙化土地治理、农田防护林建设等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效。经过 40 多年的防护林工程建设,三北工程区的森林林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五期工程各建设区域中,西北荒漠区与风沙区的灌木林低覆盖度的比例较高,林草植被覆盖度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其中,林草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林草植被覆盖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格局,主要山脉周边及绿洲(新疆部分地区)也呈现出较高植被覆盖度。

2.三北地区森林精神文化

“三北”风沙、干旱地区的气候除大气环流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几千年毁林开荒,破坏了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结果。到 1975 年底,风沙区造林保存面积 2800 多万亩,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县造林保存面积 2100 多万亩,对制止当地的风沙危害、保持水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因地域辽阔,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的森林覆被率仍然只有 5%,大部分风沙区的森林覆被率更在 1%、2%以下。

3.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

技术推广方面,20 世纪 80 年代时,我国推广应用了抗旱造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了 23%,同时,突破了年降雨量 200 毫米以下不宜飞播的禁忌。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按照不同类型区,组装配套系列综合技术措施,建设科技试验示范区,探索总结治理模式,同时设立了科技进步推广奖,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推广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质量。进入四期工程后,我国总结推广应用了 100 多种造林模式,并按照功能布局需要在三北地区推广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景观型防护林建设。从 2004 年开始,我国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成熟、推广价值高、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关键技术进行推广和应用。进入五期工程后,我国不断采用最新技术成果,把现有技术优势集成、组装配套,按照不同地域类型区,建立一批代表性强、辐射面广、类型齐全、效益显著的综合示范点。

(二)地貌与土壤——三北地区沙漠—绿洲文化基础

沙漠生态文化是生态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下人类在处理与沙漠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与沙漠之间建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当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沙漠的关系的时候,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态度、行为对待沙漠的时候,意味着需要建立新的文化形式,沙漠生态文化就是这样一种新的文化形态,或者说是沙漠文化的现代形态。

1.三北地区沙漠物质文化

中国三北地区根据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特征,划分为 3 个大的地质构造地貌系﹐即西部盆地—山地构造地貌系、中部高原—谷地构造地貌系和东部低山—沉降平原构造地貌系。

秉持着生态环境建设理念,三北工程建设 40 多年来,工程区内水土流失的面积在逐渐减少,侵蚀强度在减弱,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北工程通过种植水土保持林来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从生态文化理念到生态建设实践,获得了巨大的修复成就,大部分地区的土壤条件明显改善,带动了三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历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表现为由扩大转为缩减的逆转态势。

2.三北地区沙漠精神文化

基于三北地区的沙化土地和荒漠化的土壤条件,我国提出的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了三北工程主要的建设重点。生态环境建设旨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主要通过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等方式,建设祖国秀美山川。

建设生态环境,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为当代人民乃至子孙后代谋福祉的战略举措。全国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气候与水文——三北地区湿地文化基础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气候类型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就全国范围而言属于少雨区,气候干旱。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及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挡,难以深入。

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系统功能集中于治理沙化土地、抵御风沙侵蚀、保护农田和恢复牧场等方面。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将面临干旱面积扩大、荒漠化程度加剧、区域植被逆向演替以及现存防护林在气候变化的干扰下衰退的风险。三北工程区森林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同时吸收周边热量而降低区域温度,可为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更为舒适的环境。

(四)土地与劳动力——三北地区地域文化

三北工程建设 40 多年来,各工程区把生态治理同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培育了一批特色优势林下经济产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旅游取得了巨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网络为骨架,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通过三北工程的实施,各工程区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沙漠公园,营造优美的景观环境,为周边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服务,生态旅游效益明显。

三北工程建设坚持以生态林业为基础,将兴林与富民紧密结合,推进了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区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将三北工程建设与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使当地特色产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效提升了林业特色产业价值和效益,提高了群众收入,有效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脱贫。

三、人文环境

三北地区自古以来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敏感多变,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过程的制约,从现存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族村镇出发,以史为鉴,对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三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同时也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是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生态区域。因此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是新时代各民族人民为改善生态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工程,是各民族人民再团结、再融合的历史过程。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各地区在改善少数民族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区域经济

三北地区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9 年三北地区生产总值 216 706. 5 亿元,占全国的 21. 97%。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华北地区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外向型经济发展壮大,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三北地区生态旅游取得了巨大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森林公园网络为骨架,湿地公园、沙漠公园等为补充的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五、建设背景

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三北各省区考察,对加强三北防护林、推进生态工程、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许多重要指示。2018 年,在三北工程建设 40 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2023 年 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六、战略意义

三北工程揭开了我国大规模推进植树造林(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序幕,反映了三北地区各族人民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脱贫致富的迫切愿望,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三北工程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三北区域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区域,是国家生态治理的关键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大规模构建以森林为主体的绿色万里长城,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建立北疆重要生态安全骨架,防风阻沙固沙、蓄水保土,从根本上扭转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筑牢国土生态安全的根基,力保国家生态环境长治久安的决心和战略部署。

三北工程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重要举措。三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古、满、维吾尔等 22 个民族,总人口 1. 67 亿。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恶化以及复杂的历史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底子薄、途径少,群众生活困难,给当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防安全带来隐患。此外,三北工程区内还分布着国家重要的国防基地,战略地位突出。因此,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对增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北工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选择。通过三北工程建设,大力培育生态经济资源,构筑完备的绿洲生态屏障和健全的农田防护林网,遏制沙化土地扩展,治理水土流失,这将巩固和扩大绿洲,会大幅提高农田和牧场生产力,助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沙区、牧区和农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脚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北工程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地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Sz64hH1q7F1Ip4eQVGk+XN+Q/f+Oab/EkY+pOS6Kt0IJ/aPOXJW0L8v7K0PMrH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