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一部分,是支撑三北地区生态文化建设和实践的主体系,在提升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发展观等生态文明核心理念的基础上,丰富了三北地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满足了三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的需求。

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是围绕三北工程建设的一种崭新的文化,是中国人民主动选择的先进文化。1978 年,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经过详细论证和设计,做出了进行三北防护林建设的重要决定,并将其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如今,40 多年过去了,三北防护林不仅成为保障我国北方的“绿色长城”,更重要的是,以三北防护林工程区作为核心,生态保护已经深入人心,辐射到全国,极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这是一个超大体量的选择:涵盖了我国超过 95%的风沙危害区和超过40%的水土流失区,涉及东北、华北、西北 13 个省区市 559 个县(旗、区、市),总面积 406. 9 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面积的 45%。这是一个跨越几代人的选择:工程规划期从 1978 年开始,到 2050 年完成,长达 73 年。这样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大事,其规模、时间跨度和参与人数在全球也是无与伦比的。这项工程是对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弘扬和彰显,也是对世界生态文化建设的巨大贡献。

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作为中国生态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是三北地区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中国应对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时做出的选择。三北工程生态文化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具有鲜明的当代特色,还有着对未来的深刻关切,在中国生态文化的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引发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

人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人类文明与人类环境的辩证关系。在遭遇了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生态灾难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物质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不同程度的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公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牺牲后代人的利益。生态文化的产生是时代的必然,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产物,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的总和,代表着人类新的生产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

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是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基础的文化。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一项典型的,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生态工程,在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体系。首先,“三北防护林”从名称上看,聚焦于“防”和“护”,防的是风沙和水土流失,护的是农田和生态环境。中国基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得以发展出以农业为主体的定居文化。在故宫两侧,左为太庙,右为社稷坛,太庙祭祀祖先,象征着生命的繁衍和承续;社稷坛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因为“民以食为天。”以重农、定居为基础的、以农为本的生活和文化特色,既是对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人口发展的适应,也是巩固政治权力、实现社会安定的策略。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厚的积累,不仅对供养生活在中华大地的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不到世界总面积 5%的耕地供养了超过世界 25%的人口;中国农业文明传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也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耕地扩展和人口的发展逐渐产生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关系,20 世纪由于战乱、过度垦牧等人与土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了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三北区域曾是人地冲突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区域,也必然是国家生态治理的关键区。在这里,农耕文化与森林、草原文化互相冲突、互相妥协、互相融合,构成了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发展的历史基础。40 多年的三北工程建设,造就了今天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它已经成为护卫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骨架,防风阻沙固沙、蓄水保土,从根本上扭转了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如今,三北防护林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绿色长城。

其次,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所包含的不仅有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还有三北地区传统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自然地域和民族习俗的多样性,构成了我国生态文化的多元性。三北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主要聚居着回、蒙古、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少数民族。根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三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约 4 亿,占同期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35. 66%。除了传统的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外,还有独具特色的华北皇家园林文化、西北的荒漠文化、东北的湿地文化和恐龙化石文化等。三北地区的文化不仅具有多元的特征,还有着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和人类艺术的瑰宝。这些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不仅蕴藏着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还具有独特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价值,使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体系色彩丰富、特色鲜明。

最后,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不是一个局部和地方性的概念。21 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也对人地关系,或者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土地伦理”“环境正义”等新概念和新思想。许多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危机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系列与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政策相类似的举措。如今,以实现人地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及其他生态修复活动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生态环境的有机部分。在人地关系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的今天,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既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为世界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人类命运以及各种生命无法孤立发展的今天,三北防护林工程生态文化自然无法与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割裂,故而成为全球命运共同体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o5RXnrJVpd8VX2ploLto2BZ0qR49njEf8soh/KNcVGUptgpHT8lYx/+2k3jXfi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